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败血症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作者:孟庆兰;曾慧;李莉;徐丽华;周浩然;杨树伟;刘畅;陈春平

    目的 调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改建后一起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败血症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年6月24日-7月15日医院新生儿病房白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败血症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医务人员手、病室环境及物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7例败血症患儿中4例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脐静脉置管,4例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7例双份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且药敏谱相同;环境卫生学采样,包括空气、工作人员手、物表等进行检测,合格率为54.55%,采取防控措施后再次采样检测,合格率为92.50%;2016年7月15日以后未再出现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此次暴发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此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考虑新生儿病房改建后,消毒灭菌的呼吸机管路存放不当,通过医务人员置管操作传播;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作者:邹外一;彭丹心;高翔;罗绍凯;李娟;蓝惠霞

    目的探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18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情况. 结果真菌败血症占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的3.7%,热带念珠菌是主要菌种,占72.2%,病死率达38.9%,真菌败血症的发生与原发病、强烈化疗、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长期反复应用有关;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4.3%、63.6%.结论非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有增多之势,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

  • 真菌败血症17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李湘燕;赵彩芸

    目的 分析真菌败血症可能的一些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 方法 对1995~2004年间医院诊断的真菌败血症17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 真菌败血症占10年间医院所有诊断败血症的5.52%;17例患者中主要菌种为热带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有6例患者局部病灶真菌培养阳性;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7.06%),留置尿管(41.18%)、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41.18%)、持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76.47%)、化疗(17.65%)、进入ICU治疗(29.41%)及粒细胞减少(29.41%)为可能相关因素;死亡率70.59%. 结论 非白色念珠菌属感染比例增多,中心静脉插管与深部真菌感染相关性可能更强,应早期开始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 7例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石荔;羊红燕

    目的 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2009年7例真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中,易感危险肉素以严重基础疾病(100.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6.0%)、应用糖皮质激素(57.0%)为突出;主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病死率为86.0%.结论 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中,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 新生儿真菌败血症18例分析

    作者:马俊苓;郑军;田秀英;王晓鹏;张馨丹

    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许多极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住院时间较长,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也随之攀升.美国近一项涉及6000多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的调查发现,21%经血培养证实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生后3 d以上发生者),其中12%是真菌感染.

  • 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伴脑膜炎一例

    作者:程宪;黄玉春;边兴艳

    患儿男,17d.因间断腹胀伴哺乳差17d,黄疸加重伴发热29h入院.患儿系G1P2孕32周双胎之小,顺产,出生体重2.0kg.出生有窒息史,阿氏评分不详.生后即间断出现呕吐、腹胀,哺乳差.

  • 急性白血病并发真菌败血症9例

    作者:王金兰;马小健;何书

    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后常易出现出血,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并发真菌败血症较少见,我院自1984年以来诊治9例,报导如下:

  • 新生儿真菌败血症1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郁春;吴明赴;符明凤;欧青林;刘凤

    目的:分析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其早期诊断、防治方法。方法对2007年3月1日—2012年3月1日期间住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新生儿真菌败血症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2例,其他假丝酵母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使用有创呼吸机3例,无创呼吸机4例,中心静脉置管8例,持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例,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治疗10例(100%),粒细胞减少4例,可能为相关因素;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属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比例增多,早产儿是NICU中真菌感染高危儿,深部真菌感染病例中中心静脉置管率较高,与呼吸机应用相关。对于有高危因素疑诊深部真菌感染者应早期开始经验性治疗、预防。

  • 真菌性败血症11例分析

    作者:陈身贤;李志仁;张李雅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肿瘤的放疗和化疗以及深静脉插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的广泛应用,真菌败血症逐年增加[1].现将我院1993年4月至1997年5月经血培养证实的真菌性败血症11例作一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 普通外科病人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军;任建安;李维勤;李宁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特点、病原茵的种类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4例真菌败血症病人的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易感因素主要为使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插管、全胃肠外营养、入住重症监护病房.94例病人分离出94例菌株.非白色念珠茵是主要致病真菌.94例经抗真菌治疗者中37例死亡.结论 真菌败血症多发生在存在腹腔感染病人.念珠茵属是主要致病真菌,其中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对高危病人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茵药物和肠内营养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 真菌败血症37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娜

    真菌败血症(fungal septicemia fungemie)是一种严重而危急的全身性真菌感染.本文对近几年诊治的37例真菌败血症作一分析.

  • 大面积烧伤并金葡萄球菌、真菌性败血症1例报告

    作者:刘明宇;赵新巍

    真菌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而危急的全身性真菌感染.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血循环或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毒血症,受累器官亦有相应表现.若不及早诊治,常易死亡.近10年来,真菌败血症患者不断增多,尤以念珠菌属败血症为多,被认为是医院常见感染之一.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翁心华;朱利平

    流行病学的变迁近20余年来,由于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首先是假丝酵母(念珠菌)感染率显著上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住院患者念珠菌所致败血症的患病率为2%,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至5%,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已达8%.有1组研究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真菌败血症患病率竟高达12%.与此同时,非白念珠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比例也明显增多.

  • 念珠菌败血症23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士芳;周炜;孙恩华;王可富;陈晓梅;李琛;翟茜

    目的:探讨念珠菌败血症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的种类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03年9月间的23例念珠菌败血症患者的易患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病情危重,均有3种或以上易患因素,其中主要为使用广谱抗生素(23例/23例)、应用抗生素≥4 d时仍发热(≥38.5℃,23例/23例)、中心静脉插管(16例/23例)、全胃肠外营养(12例/23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12例/23例)、气管切开(12例/23例)和机械通气(10例/23例)等,少数患者(5例/23例)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自入院至念珠菌血培养阳性时间为(76.2±75.6)d,非白念念珠菌是主要致病真菌(18株/23株).17例经抗真菌治疗者3例死亡,而6例未治疗者均死亡.结论:真菌败血症多发生在具有多种易患因素者,特别是入住ICU者.念珠菌属是主要致病真菌,其中以非白念念珠菌为主.对高危患者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消除易患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 ICU真菌败血症:附44例报告

    作者:张伟;林兆奋;单红卫

    近年来,医院内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尤其在ICU病房[1].真菌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及早识别高危病人,并实施早期经验性治疗有望改善预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ICU中经血培养检出真菌的4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我院ICU真菌败血症病原菌的构成比、入侵途径及耐药情况,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23例临床分析

    作者:余时娟;李禄全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谱、药物敏感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23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培养出真菌36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株(55.6%)、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30.6%)。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五氟尿嘧啶敏感性高,总有效率在69.4%~77.8%。23例新生儿均有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操作等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抗真菌治疗后预后良好(存活或好转出院)15例(65.2%),预后不良(放弃或死亡)8例(34.8%)。预后良好组的平均抗真菌治疗时间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抗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内,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明显;血小板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1周内即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敏感性较高;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耐博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应用时机、疗效及如何减少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我院2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成功治疗血液病晚期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过程。结果:1例为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应用三唑类药物预防真菌感染失败,出现真菌败血症,改用两性霉素B抢先治疗后获得痊愈;另1例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晚期患者,长期粒细胞缺乏导致颅内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三唑类药物治疗无效,及时更换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两性霉素脂质体B具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能降低病死率,能透过血脑屏障有效治疗颅内侵袭性真菌感染;脂质体剂型能有效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

  • 102例真菌败血症菌种分布和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路光军;李珍大;邵海枫;张小卫;王卫萍;史利宁

    我们对近5年来血培养中真菌培养阳性率、菌种分布及其与相关基础疾病、感染因素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败血症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汪艳;沈翠芬;夏森林;谈鹰;王东;徐鑫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真菌败血症的临床和微生物特征,并对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分析与评估.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基础疾病、真菌的种类、病死率,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败血症的患者46例,经对死亡组和生存组各项特征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真菌败血症病死率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高APACHEⅡ评分是ICU真菌血症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消除易患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 新生儿真菌败血症11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巧芳;李琳;陈丽萍;何玲

    目的 探讨真菌败血症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儿中,早产儿8例(72.73%),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例(36.36%),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例(18.18%),6例(54.54%)使用2联抗生素,1例(18.18%)长期呼吸机治疗,2例(36.36%)CPAP治疗,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19 d,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接受静脉营养时间平均为19d.病原学检查:葡萄牙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1例,白色念珠菌3例,酵母菌1例.结论 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长期使用抗生素及静脉置管与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有关.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