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局部亚低温对后循环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的影响

    作者:宋德刚;陈晓雪;张芳;刘连元;宋维鹏;左志刚;刘秀娟;邱方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后循环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的影响,评价局部亚低温的疗效。方法将31例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溶栓后局部应用亚低温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第1天)、第3、7天行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测量脑梗死体积,行APACHEⅡ评分。结果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两组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无差异(P>0.05),在第7天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 APACHEⅡ评分对比无差异( 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够抑制急性期脑水肿进展,对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但不能降低APACHEⅡ评分。

  • 椎动脉优势与脑血管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楠;郭婉姝;刘彤彤;陈晓虹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并同时行头部MRI和MRA检查的后循环梗死、单纯头晕、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偏头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有无VAD分为椎动脉优势组和非椎动脉优势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疾病的发生率;记录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发生位置;分析VAD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及弯曲方向的关系;Pearson检验分析椎动脉直径差异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3例患者,VAD的发生率为52.3%;优势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105例(105/413,25.42%),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患者39例(39/413,9.44%)、面肌痉挛患者12例(12/413,2.91%)、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11/413,2.66%),与非优势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99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优势组梗死主要发生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PICA)(27/199,13.57%)和基底动脉供血区(BA)(45/199,22.61%).PICA区梗死发生在VAD对侧的比例(20/105,19.05%)高于同侧(7/105,6.67%),BA区梗死主要发生在椎动脉优势同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组中有117例存在基底动脉弯曲,明显高于非优势组(P<0.05),143例左侧VAD患者中,有92例患者椎动脉向右侧弯曲;73例右侧优势患者中有20例患者基底动脉向左侧弯曲.椎动脉直径差异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36,P=0.001),与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呈正相关(r=0.432,P=0.004).结论 椎动脉优势人群后循环梗死、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发生率较非优势人群高;椎动脉优势合并后循环梗死中以PICA和BA支配区多见;椎动脉优势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发生概率高,其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方向相反;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长度越长,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越高.

  • 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狭窄与缺血发作关系的探讨

    作者:袁建新;倪立新;黄燕冰;侯小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对125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狭窄与临床缺血发作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 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作者:赫能福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组)42例和对照组(奥扎格雷组)42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同时口服氯吡格雷80mg,1次/d;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滴注,2次/d,其他均为常规治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24%和69.05%,NIHSS评分治疗组(8.45±5.56)分,对照组(17.46±7.4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后循环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倪健强;赵红如;何萍;段晓宇;王辉;徐敏;方琪;董万利

    目的: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IRS的诊断标准,比较发病后21 d内合并SIRS与无SIRS患者之间的差异,对可能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SIRS的若干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进一步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合并 SIRS 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9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1 d内出现SIRS。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脑干受累、入院时 NIHSS 评分和吞咽困难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 NIHSS 评分(OR=1.132,95%CI 1.011~1.269,P=0.032)、脑干受累(OR=4.044,95%CI 1.129~14.494,P=0.032)为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 SIRS 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OR=1.552,95%CI 1.060~2.272,P=0.024)是后循环脑梗死合并SIR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是否累及脑干是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了合并SIRS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王淑敏;孙丽丽;焦劲松;田朝晖;刘尊敬;唐文雄;刘玮;薛爽;张志勇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VBD诊治.方法 对2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后循环脑梗死组(n=9)与无后循环脑梗死组(n=16)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等.结果 基底动脉侧向偏移程度在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移程度3级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VBD临床表现多样,表现为后循环脑梗死并不少见,且基底动脉严重侧向偏移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相关.

  • 小脑各动脉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作者:祝茗;郑茜;张清;赵永波

    目的研究小脑各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1年6月1日~2003年5月31日2年间经MRI确诊的45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小脑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7.1%.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88.9%首发头晕,11.1%首发意识障碍,82.2%急性起病,17.8%进展性起病,进展病程5~14天.可伴有颅神经受累等脑干损害.大部分小脑梗死患者预后尚好.结论应提高对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及小脑各动脉灌注区MRI特征的认识,起源动脉(如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延伸,或分支区域低灌注可能是引起后循环多条动脉灌流区梗死的主要原因.

  • 后循环脑梗死误诊病例汇总分析

    作者:刘翠芬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误诊病例临床特征及表现.方法 选择后循环脑梗死误诊患者30例,为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对误诊疾病种类进行汇总,并分析原因.结果 按后循环脑梗死收治的30例患者中,其中21例患者在病发24 h-7 d内误诊,9例在病发7-14 d内误诊.治愈18例,占60%;病情好转11例,占36.7%,无变化1例,占3.3%.结论 对就诊患者病史详细问询,并行细致、精确的神经系统检查,可增强对头晕/眩晕类疾病病发原因的理解、认知,通过行全面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降低按后循环脑梗死误诊的几率.

  • 胚胎大脑后动脉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罗世松;李禄卿;丁欣;王洪涛;宋文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析后循环脑梗死与胚胎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否成为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一个预示性标志.方法 收集本院诊治的2341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经头颅MRI、DWI证实梗死部位在后循环供血范围内以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有无情况,分析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脑梗死、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2341例研究对象中有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12例(41.63%),其中左侧后循环脑梗死314例,右侧后循环脑梗死295例,双侧后循环脑梗死403例.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578例(23.78%),其中胚胎大脑后动脉左侧179例,胚胎大脑后动脉右侧257例,胚胎大脑后动脉双侧142例.脑动脉硬化患者1193例(49.1%).胚胎大脑后动脉与无胚胎大脑后动脉患者脑动脉硬化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胚胎大脑后动脉位置的患者,脑动脉硬化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和后循环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发生可显著增加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

  • 动脉溶栓术联用尤瑞克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孟云;周宏斌;朱言亮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术联用尤瑞克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且行动脉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每组20例。治疗组1给予动脉溶栓治疗,继后联用尤瑞克林治疗14 d;治疗组2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同时选择20例拒绝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14 d 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和2 NIHSS 和ADL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1 NIHSS 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治疗组2,且 ADL 略优于治疗组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致死率无增加。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能显著改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其疗效优于单用动脉溶栓治疗。

  • 阿加曲班对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费娜;程力群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阿加曲班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8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进行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检测,探讨阿加曲班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结果 阿加曲班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加曲班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确切.

  •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

    作者:姜鹏;李运刚;于振江;王丽香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对11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MR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比较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及梗死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根据MRA检查结果,116例患者分为VAD组(72例),非VAD组(44例).VAD组优势侧VA的Vs高于,PI低于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Vs低于VAD组优势侧VA,但高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PI低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VAD组BA的PI高于非VAD组(P<0.05).VAD组复发率(25.0%)明显高于非VAD组(9.1%)(χ2=4.498,P=0.034).VAD组复发的脑梗死病灶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者7例,非 VAD组则为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VAD现象时,非优势侧VA的Vs下降,非优势侧VA及BA的PI值升高,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升高,且复发的脑梗死更易出现小脑下后动脉供血区.VAD现象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 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戴杰;周永;李新玲;凌卓敏;丁莉

    目的 研究影响后循环脑梗死(PCCI)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给83例急性PCCI患者阿司匹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口服,连续7d,后改为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生化检测.统计14 d内发生颅内出血的例数.治疗90 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患者的预后;统计脑卒中复发、死亡的例数.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90 d时,预后良好43例(51.8%),预后不良40例(48.2%),死亡11例(13.3%);脑梗死复发1例(1.2%);治疗14 d内发生颅内出血1例(1.2%).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血糖水平、血压、开始治疗的时间显著低于或短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低(OR=1.608,95% CI:1.401~1.879;P<0.01)、血糖水平低(OR=1.201,95% CI:1.011 ~1.322;P <0.05)是PCCI患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CCI患者的NIHSS评分和血糖水平是影响其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 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血流中微栓子信号的关系

    作者:朱连海;黄怀宇;汪芳;范松松;凌卓敏

    颈动脉狭窄和脑血流中的微栓子信号均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10年1~1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1~ 77岁,平均(50.6±2.1)岁;病程3 ~75 h,平均(41.8 ±22.2)h.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2],并经脑CT和MRI证实.排除后循环脑梗死和心源性栓塞,合并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卫清;陈雪涛;张英谦;吕强;石进

    本研究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5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银杏达莫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敏;马建军;赵桂华

    银杏达莫是银杏提取物与双嘧达莫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银杏的有效成分为黄酮苷类和银杏内酯类,具有调节血流动力学、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双嘧达莫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血管闭塞性疾病[1].我们于2004年6月~2006年6月对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有效性进行了临床观察.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检出椎动脉颅内钙化的相关因素

    作者:臧立会;张青娜;王欣;魏书艳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检出椎动脉颅内钙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00例设为观察组, 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2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64排螺旋CT对研究对象进行常规检查, 统计两组临床资料,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血钙、血磷、尿素氮、血脂及白细胞水平, 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检出椎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检出椎动脉颅内钙化, 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椎动脉颅内钙化患者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者比例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椎动脉颅内无钙化患者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椎动脉颅内钙化检出率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高血脂关系密切 (P<0.0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内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加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4排螺旋CT检查可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宣痹通窍汤治疗老年后循环脑梗死70例及对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佳丽;陈小燕;陈雪静

    本观察采用宣痹通窍汤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痰瘀痹阻证患者,探讨其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及对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8 年2 月入住我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40 例.随机分成两组,各70 例.观察组中男44 例,女26 例;平均年龄72.53±6.54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8~45h,平均15.38±2.49h.对照组中男42 例,女28 例;平均年龄72.74±6.36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7~45h,平均15.17±2.38h.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作者:徐瑾妍

    目的 探究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失(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ADL均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70例

    作者:顾钦锋;尤燕锭;顾立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了血液循环的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耳呜、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及共济失调等症状.VBI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同时它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信号[1].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将有1/3的患者在以后的数年内会发展成脑梗死[2].马来酸桂哌齐特是新型的的哌嗪类的药物,同时具有扩张血管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功效,目前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3].本文回顾分析我院采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的170例VBI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06 条记录 3/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