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常美;封传伟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方法 选择9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PO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分别采用奥扎格雷钠等常规治疗方法及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安全有效.

  • 乌司他丁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

    作者:宋德刚;陈晓雪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3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起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0 k U/次,间隔8h给予1次.分别于入院时(第1天)、第3天、第7天行头颅MRI检查测量脑梗死体积,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score,APACHEⅡ)评分,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入院时两组脑梗死体积、APACHEⅡ评分和血清IL-6 、NO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入院第3天两组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在第7天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第3、7天NO和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抑制脑水肿进展,显著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APACHEⅡ评分,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有助于缓解病情.

  •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景茹;陈景红;冯荣芳;孙占用;李俐涛;贾艳丽;王建华

    目的:阐明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61例资料。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头晕(54.1%)、偏侧肢体无力(45.9%)、恶心及呕吐(39.3%)和言语不清(31.1%);少见症状为视物成双(4.9%)、抽搐(4.9%)及记忆障碍(4.9%)。常见的体征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45.9%)、共济失调(29.5%)、交叉性瘫痪(3.3%)和眼球活动障碍(4.9%)。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2.1%)、高脂血症(63.9%)、糖尿病(36.1%)、既往卒中史(31.2%)及心脏病(27.9%)。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偏侧肢体无力、恶心及呕吐、言语不清,常见体征为肢体运动障碍,高血压为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体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预后评估

    作者:郭翠萍;白青科;赵晓晖;沈健;杨娟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POCI)静脉溶栓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梗死组(n=46)、后循环梗死组(n=40),根据治疗后三个月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n=32)、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n=16).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HRV,比较不同组HRV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前、POCI溶栓失败组中SDNN、SDANN、RMSSD及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失败组比较,两组溶栓成功组中HRV相关指标均显著升高,而POCI组的升高幅度高于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POCI患者中,预后良好组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NIHSS评分与POCI患者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POCI患者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和HRV降低,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HRV指标水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 后循环缺血的功能影像学及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立海;艾明华;杨立波;吕秀东

    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和后循环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功能影像学及电生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后循环缺血诊断的正确率.

  •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研究进展

    作者:徐静;王崇;贺超;郭书英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颅内血管病变,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临床上多以后循环卒中就诊。发病率因研究人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Flemming等[1]通过造影及尸检结果统计,认为总体人群发病率小于0.05%。首次卒中患者VBD的发生率为2.06%[2],后循环脑梗死患者VBD的发生率为3.7%[3]。据随访研究统计[4],VBD伴脑梗死患者年均卒中风险为4.4%~7.8%,年均死亡率高达3.3%~5.8%,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1].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2],发生率大于50%[3].许多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4],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 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琳;王真;罗中明;舒丹;张颖;秦鸣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379例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后循环梗死组( n =172)和前循环梗死组( n =207);按入院时Barthel指数,17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可能预后良好组( n =56)和可能预后不良组( n =116)。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HBA1C≥8.5%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房颤史为前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8.5%、纤维蛋白原≥4 g/L、年龄>60岁是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发生与HBA1C≥8.5%关系密切,纤维蛋白原、年龄、HBA1C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

    作者:付萍

    目的:观察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与预后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言语不清(37.5%)、头晕(42.0%)、偏侧肢体乏力(56.0%);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以高血压(80.0%)、高脂血症(45.0%)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小脑与脑桥;预后不良者占24.0%,死亡率为4.5%,患者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缺乏特征性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应尤其注意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者,改善其预后效果。

  • 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

    作者:丁明钊;琚小红;任旭

    目的 观察后循环(VA、BA)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方法 对后循环脑梗死25例病人在不同时间窗6 h内、6 h~24 h、24 h~72 h、72 h后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25例病人中,1周后意识清醒,语言肢体功能恢复7例,意识障碍减轻、凝视麻痹、瞳孔恢复6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结论 静脉尿激酶溶栓延长溶栓时间,对后循环脑梗死仍然有效,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行,出血危险性小.

  • 血栓通注射液对后循环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参数、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作者:顾玉梅;杨旭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后循环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程度、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 2015年7月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68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病人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比较两组病人血小板活化程度、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M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LT、MVP、PDW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7d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d后,观察组病人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可以改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功能和神经功能.

  • 通痹活络汤联合依达拉奉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代景美

    目的 探讨通痹活络汤联合依达拉奉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症状、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95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进行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55例)进行通痹活络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及预后(生存质量)情况.结果 研究组语言障碍、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等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痹活络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龄后循环脑梗死可快速缓解病人症状,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

  •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妮;吕建萌;杨谦;宋允章

    目的 观察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脑血疏口服液组(n=40)和常规治疗组(n=40),对两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各参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后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莉文;徐家立;刘新亚;何冬梅;李冠宇;龚大伟;徐德友;沈华超;郭彦勇;李康睿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6 h内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53例,其中接受 rt PA溶栓治疗的27例患者为溶栓组,不接受溶栓、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的26例患者为非溶栓组。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基线、24 h、7 d、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早期改善及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和12周患者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 h、7 d后,溶栓组 NIHSS改善分值(分别为11.1±10.1和9.0±9.9)与非溶栓组(分别为7.3±6.8和7.1±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分别为25.9%和48.1%)明显优于非溶栓组(均为0,P=0.01)。发病12周,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与非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溶栓组出血转化情况:发病24 h、7 d后,溶栓组(11.1%)均高于非溶栓组(3.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发病12周,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P=0.68)。结论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与非溶栓组比较,有增加出血转化的趋势及减少患者中远期死亡的风险。

  • 步长丹红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6例疗效观察

    作者:孙佳凡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 椎动脉颅内段钙化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作者:白雪;刘丽;高晓梅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钙化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将13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与病例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匹配的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比较梗死组与对照组钙化率的差异性.结果 后循环脑梗死组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椎动脉颅内段钙化发生率(50% vs34.6%,P=0.0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组比无钙化组更易发生脑梗死,临床中应该对头颅平扫CT中发现的椎动脉颅内段钙化加以重视.

  • 后循环脑梗死238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作者:曾倩;杨月明;曾昭祥

    后循环脑梗死(PCI)是指椎-基底动脉(VbA)和(或)大脑后动脉(PCA)系统缺血引起的脑梗死.PC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多不典型,因而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238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PCI的认识及诊断、治疗能力.

  • 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影响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关系

    作者:李薇;李军;苏杭;李莉莉;宋士萍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AD)对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影响以及其与后循环各部位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VAD判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n=67)和非VAD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弯曲情况、后循环各部位梗死发生率,分析VAD侧与梗死部位关系.结果 VAD组基底动脉重度弯曲比例为59.7%(40/67),显著高于非VAD组的28.2%(1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患者延髓、脑桥、小脑半球下部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VAD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延髓、小脑半球下部梗死多发生于VAD侧对侧,桥脑梗死部位多发生于VAD侧同侧.结论 VAD易导致基底动脉向VAD对侧弯曲,易导致延髓、桥脑、小脑半球下部梗死.

  • 高清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

    作者:朱银伟;季立标;王国军

    目的 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其在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连续入组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考虑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5例,稳定型斑块25例为稳定组,不稳定型斑块20例为不稳定组.使用3.0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稳定性,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斑块评估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稳定组基线量表得分(9.64±5.19)分,不稳定组为(9.35±5.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9,P=0.851);治疗后稳定组评分为(7.2 ± 5.2)分,不稳定组为(10.95 ± 6.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P=0.042);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08),不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7,P=0.188);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值为(2.44±4.19),不稳定组为(-1.6±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6,P=0.006).结论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可提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

    作者:王素洁;陈丽丽;李培;詹红艳;刘江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发病4~9 h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行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组18例、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22例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2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评分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后24 h和7 d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 h和治疗7 d的疗效比较,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有效率高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即刻抗凝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即刻抗血小板聚集、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 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危重,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南,可根据自身情况,尝试溶栓后即刻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联合治疗。

106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