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

    作者:张玉荣;徐刚

    目的 探讨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在后循环脑梗死(PO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PO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溶栓抗凝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普通静脉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62例和个体化组(个体化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 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个体化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个体化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除血小板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个体化组自发性出血率和注射部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对改善POCI患者神经功能、调节其凝血和血液流变学状态等具有积极意义.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观察(附94例分析)

    作者:蔡继勇;陆晓培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后循环脑梗死(POCI)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94例POC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点滴,2次/天,疗程10天;对照组使用等容积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1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认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可在后循环脑梗死的急性期尽早应用.

  •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团圆;王士列;威武;李年春;沈小平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外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狭窄率均>70%,治疗后观察组狭窄率为18.1%,对照组狭窄率为62.5%,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在Malek评分中,观察组评分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复发9例(15.5%),观察组复发1例(2.5%),观察组的复发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作,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刘春霞;黄坤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以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影像学显示具有椎动脉优势或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152例,依据相关MRA检查标准将以上患者分成单侧椎动脉优势组和双侧均势组.记录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资料.同时根据MRA、MRI影像资料确定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严重度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率.分析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弯曲度以及后循环脑梗死间的关系.应用SPSS21.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非参数2检验.结果 两组基底动脉弯曲侧、弯曲度0、1、2度的比较,P均<0.005;3度弯曲度,P>0.05.脑梗死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有无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05.基底动脉左右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左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基底动脉右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左右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左右向比较,P<0.005.结论 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率的密切关系.椎动脉优势是导致基底动脉弯曲为后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

    作者:迟宝权;刘亚静;崔雷雷;刘朝艳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方法 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减影成像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狭窄者52例、非椎动脉狭窄者68例.分别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数字减影成像检查为金标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分别为50、2、54、14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分别为44、8、39、29例,二者比较,P均<0.05.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5%、79.41%、86.67%,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62%、63.24%、69.17%,二者比较,P均<0.05.结论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一种诊断方法.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 HbA1c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房硕;王建民;胡岩芳;赵晓辉;胡沛霖

    目的: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与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9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的血清HbA1c水平分为A组(<6.5%,60例)、B组(6.5%~<8.5%,33例)、C组(≥8.5%,26例)。采用CTA或DSA行头颈部血管检查,计算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 NIHSS)评估入院时、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入院1周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1分以上为病情进展;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 mRS)评估发病第30天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分析HbA1c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病情进展比例、第30天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轻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B、C组,中、重度狭窄所占比例高于B、C组(P均<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A、B、C组病情进展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8.3%、30.3%、61.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A、B、C组第30天时的mRS评分分别为(1.22±1.33)、(2.30±1.38)、(3.00±1.55)分,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病情进展患者所占比例、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5、0.431、0.742,P<0.05或<0.0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HbA1c水平与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HbA1c水平升高,患者的病情更容易进展,预后更差。

  • 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脑梗死3例

    作者:王英;于群涛;郑娟;孙殿敬;梁辉

    后循环脑梗死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3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经动静脉溶栓后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畅;廖仁昊;冯倩倩;陶晓雪;梁容仙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血管供应部位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等资料,研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与椎动脉优势的相关性,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椎动脉优势是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椎动脉优势组中基底动脉( BA)分区及小脑后动脉(PICA)分区的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优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 TIA 史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动脉优势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 PICA区和 BA供血区梗死。有效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 TIA发作,对改善后循环脑梗死复发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 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冯倩倩;廖仁昊;董畅;陶晓雪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分析影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 DWI 序列分为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按 Giang 提出的诊断标准检出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分析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64例(20%)脑梗死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弯曲,其中前循环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者34例(16%),后循环梗死组30例(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基底动脉弯曲、既往 TIA 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贺显君;路文革;张潇;赵明;代全德;张建平

    目的:探讨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9—2015-09收治的62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1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 rt-PA 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 NIHSS(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评分,观察2组临床效果、继发性脑出血率及病死率、血管再闭塞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常规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rt-PA 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与生存状况研究

    作者:王秀杰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5-06收治的3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158例和后循环脑梗死组146例,分析临床资料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后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房颤、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空腹血糖(FBG)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房颤,TC 、TG 和 FBG 水平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4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30 d 时,预后良好者88例(60.27%),严重致残者51例(34.93%),死亡7例(4.79%)。结论合并糖尿病、房颤,TC 、TG 和 FBG 水平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短期预后良好。

  • 丁苯酞治疗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致远;段智慧;马聪敏

    目的 观察丁苯肽治疗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规范治疗,治疗组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分别在治疗第7天、14天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肽治疗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冯晓丽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平舆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接受治疗的195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预后良好组124例,预后不佳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性别,有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临床资料,并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神经功能缺失,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论 神经功能缺失,合并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有关,积极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状态、控制高血压、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 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TOAST病因分型及预后分析

    作者:赵建民

    目的 了解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及预后的差异,以利于进行针对性防治.方法 连续收集前后循环脑梗死住院患者507例和114例,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TOAST病因分型,在发病3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随访,对前后循环脑梗死中常见发病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58.2%和6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中吸烟和高脂血症比例低于后循环组,房颤比例高于后循环组(P<0.05).前循环脑梗死中心源型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后循环组(P =0.042).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病死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前循环组(P<0.05).结论 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和病因分型存在着一定差异.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预后较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差,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 甘露醇在后循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帆

    目的:甘露醇在后循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内科于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2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甘露醇液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70.8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露醇进行治疗,疗效更为确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12例临床观察

    作者:曾芳彦;徐武平;旃培艳;经屏

    脑卒中是高致死、高致残性疾病[1].约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其中后循环脑梗死约占20%[2].而进展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40%.进展性脑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多于前循环,神经症状呈阶梯式恶化,进展持续时间较长[3].进展性脑梗死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后循环更是如此.本研究对我中心 12 例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 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管理对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张乐;巫芳芳;李震;李彬;王娅;姜丹;尹世杰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管理对吞咽障碍致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93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成康复组30例,管理组31例,对照组32例,治疗4周后记录3组吞咽功能障碍功能的恢复情况,给予治疗后吸入性肺炎症状改善的情况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康复组总有效率为70%,管理组总有效率是80.64%,对照组总有效率是40.62%,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管理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明显(P<0.05),康复组和管理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康复组和管理组的体温恢复时间、咳嗽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管理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康复组、管理组、对照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3.33%、19.35%、62.5%,管理组与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对吞咽障碍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同时缓解吸入性肺炎的症状,而且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秦光云;梁平

    目的 :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对照分析.方法 :将在某院近期(2016年5月~2017年5月时期)收治后循环脑梗死为诊断行常规静脉溶栓后患者96例均分3组,每组32例患者,即刻抗凝为A组,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为B组,24h后抗血小板聚集为C组,分析3组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1个月的ESS、BI评分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周 、1个月3组ESS、BI评分由高至低依次为A组 、B组 、C组,各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疗程结束后,A组有效率为84.38%,B组为59.38%,C组为34.38%,各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应在静脉溶栓后即刻采取抗凝 、抗血小板治疗.

  • 影响中老年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近期预后效果因素分析

    作者:王定佑

    目的::探究影响中老年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近期预后效果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来某院就诊的162例后循环脑梗死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效果与房颤(r =0.875,P <0.05)、治疗前 NIHSS 评分(r =0.974,P <0.05)、MCA 或者 ICA 出现闭塞(r =1.524,P <0.05)这3个因素相关。结论:倘若脑梗合并上述3种情况,则医护人员应当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提高预见性。

  • 后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与预后探究

    作者:李波

    目的 探究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发病时间<3天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78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颈CTA 等血管评价等,于入院时、4 周、8 周行Barthel 指数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患者的病变部位、危险因素、DSA 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等.结果 78例患者中,8周后患者Barthel>85 分64.37%,Barthel<85分30.64%,死亡5.21%.结论头颅CT是诊断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及时行头颈CTA 检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

106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