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合肥市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调查分析

    作者:张晓庆;王克明;韦邦贵;顾庆翠;万兴松;李泽爱;田敏华;杨佩玲;陶领知;费龙才

    目的:了解合肥市中小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年龄、性别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1999~2000年在合肥市中小学,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与DSM-IV配套的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半定量症状诊断量表(DIS)进行他评,共调查2161例.筛出的阳性病人,经两名主治医师抽样确诊.结果: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0.9%;儿童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4.4%;共病现象占23.7%,父母神经症史、孩子对父母依赖、母孕期感冒或精神创伤、学习环境等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合肥市中小学生中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应该受到教育、卫生部门的注意.

  • 中学生焦虑障碍与认知倾向、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作者:张勇;张亚林;邹韶红;李恒芬;曹素霞;云珍

    目的: 探讨中学生焦虑障碍与认知倾向、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对77例中学生焦虑障碍患者和10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认知倾向问卷(CAOT)、D型人格量表(DS)、家庭环境量表(FE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回归和路经分析. 结果: 焦虑障碍组乐观因子分低于对照组(8.1±3.1/12.0±2.1,t=-10.5, P<0.01),且焦虑程度与乐观因子呈负相关(r=-0.57,P<0.01);焦虑障碍组D型人格量表消极情感、社会抑制分高于对照组(14.4±5.2/5.9±4.6,t=11.7,13.1±7.3/8.5±5.5,t=5.0, P<0.01),焦虑程度与消极情感呈正相关(r=0.69,P<0.01);焦虑障碍组家庭亲密度(5.7±2.5)等因子分低于对照组(7.4±1.8,t=-2.7~-5.3, P <0.01),焦虑程度与亲密度呈负相关(r=-0.48,P<0.01).消极情感、亲密度依次进入焦虑障碍的回归方程(β值=0.56、-0.26),其中消极情感对焦虑障碍产生直接影响作用. 结论: 中学生焦虑障碍可能是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D型人格对焦虑的影响值得关注.

  • 焦虑障碍患者心跳知觉水平及相关因素

    作者:胡强;张兰兰;李惠;万玉美;李婷;王继军;李春波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的心跳知觉水平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0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和35例惊恐障碍(PD)患者,以及正常对照45例.采用心跳知觉心理追踪范式评价焦虑障碍患者及正常对照的心跳知觉水平,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 Y)及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评估评定焦虑、抑郁症状和性格特点.结果:PD组心跳知觉水平高于GAD组和对照组[(75.3±18.2)%vs.(65.5±l9.5)%,(59.4±20.2)%,P<0.010],GAD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内男性与女性的心跳知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女性患者心跳知觉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GAD组[(76.3±17.5)%vs.(64.4±19.8)%,(53.3±19.4)%,P<0.050],GAD组高于对照组(P <0.050).焦虑障碍患者心跳知觉水平与年龄(r=0.22)、首发年龄(r=0.23)、以及EPQ中的L量表分(r=0.17)呈正相关(均P<0.050).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心跳知觉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及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年龄和首发年龄较大,倾向具有掩饰或防卫性格特点的焦虑障碍患者的心跳知觉水平可能更高.

  • 焦虑障碍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刘云涛;黄悦勤;刘肇瑞;黄莹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及其中强迫症、恐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北京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CIDI-3.0)所获得的社区焦虑障碍患者150例、恐怖症患者103例、强迫症患者60人作为三个独立的病例组;选择调查所获正常人群737人作为共用的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为父母物质剥夺(OR=3.95,95% CI:1.20~12.95)和父母让其做过危险事情(OR=z06,95% CI:1.22~3.51).强迫症的危险因素为女性(OR =2.31,95%CI:1.15 ~4.62)、农村居住地(OR=4.49,95%CI:1.48~13.64)、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日常需要(OR=2.15,95%CI:1.14~4.07).恐怖症的危险因素为父母物质剥夺(OR=5.04,95% CI:1.43 ~ 17.82).结论:影响焦虑障碍及其中强迫症和恐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包括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

  • 1993-2006年国内与焦虑障碍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

    作者:张兰兰;王美娟;钱洁;武牡丹;朱怡康;李春波

    目的:了解我国近14年以中文发表的与焦虑障碍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进展及质量状况.方法:以"临床治疗"、"临床试验"、"随机"、"对照"、"双盲"、"单盲"、"盲法"、"焦虑障碍"为关键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维普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3-2006年间公开发表的与焦虑障碍治疗相关的中文临床研究文献,排除由器质性疾病导致焦虑的治疗.根据文献中对"随机"、"对照"、"盲法"等研究方法的说明,部分参照Jadad评分量表并结合文献中对照组设置的情况对所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总分为0~5分).结果:共纳入分析文献232篇.其中研究方法符合随机化原则的文献15篇,占所有纳入文献数量的6.5%.研究提到随机但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的有124篇(53.4%),使用了伪随机方法的文献有62篇(26.7%);另外有31篇(13.4%)未采用随机化.尽管98.7%的研究设置了对照组,但是仅37篇(16.0%)使用了盲法,有方法说明的双盲设计为29篇(12.5%).根据文献的研究方法说明,评分为0、l、2、3、4、5分的文献为3篇(1.3%)、85篇(36.6%)、98篇(42.2%)、18篇(7.8%)、23篇(9.9%)、5篇(2.2%),平均为1.95分.结论:国内发表的与焦虑障碍治疗相关的中文临床研究文献近14年来数量显著增加,但研究和报告的方法学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 伴品行障碍多动症儿童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田友;郭兰婷

    儿童多动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等.研究显示这类儿童常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障碍等.临床实践发现伴有品行障碍多动症预后较差,后可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或严重的违法犯罪.本文对多动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

    作者: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防御机制的差别.方法:对2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30例抑郁症、20例焦虑症患者和83例正常人分别测评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共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少使用被动攻击、抱怨、期望;较多使用退缩、躯体化、解除、否认;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少使用幽默、期望;较多使用解除、假性利他、隔离;焦虑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少使用抱怨、幽默;较多使用解除、同一化.共病组的掩饰因子得分与正常人无差异,但抑郁组和焦虑组的掩饰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共病组仅HAMD评分与退缩呈显著正相关;抑郁组HAMA评分与解除、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与单纯焦虑障碍和单纯抑郁障碍不同的防御方式,但尚不能肯定它是不同于后两者的第三种疾病.

  •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研究进展

    作者:袁勇贵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两组综合征,在目前的分类系统中是可以相互区别的诊断实体.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SAD)、强迫症(OC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MD)和心境恶劣(dysthymic)[1].

  • 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作者:刘文娟;季建林;叶尘宇;陈华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 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

  • 焦虑障碍伴糖调节受损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蒋富贵;董再全;李西荣;付晓倩;张旭;张岚;余叶蓉;唐雷;孙学礼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焦虑障碍伴糖调节受损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取52例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同时伴有糖调节受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一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团体+药物组),另一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药物组),疗程6个月.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焦虑症状及改善情况,检测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来评价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水平,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FPG、2hPG、HbAIC、FINS、HOMA-IR及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 0.05);团体+药物组较药物组的2hPG、FINS、HOMA-IR、SAS评分降低更明显[(7.5±1.1)vs.(8.3±1.4),(8.3±1.3)vs.(9.9±1.6),(1.9±0.3)vs.(2.3±0.4),(41.2±4.5) vs.(45.3±5.7);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FPG、HbA1C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较单用帕罗西汀能更有效地降低焦虑障碍伴糖调节受损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改善焦虑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综合医院针对焦虑的集体健康教育

    作者:段艳平;姜忆南;赵晓晖;李涛;魏镜

    综合医院精神科(含以“心理科”等命名的情况)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焦虑障碍患者较常见[1].患者对精神科疾病的关注增加,急切需要由正规渠道获得大量疾病诊治相关的信息,而常规门诊一对一的解释只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信息量和讨论深入程度有限,集体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本研究针对综合医院的焦虑障碍患者开展了集体健康教育,总结1年运行的体会.

  •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作者:丁欣放;李岱

    目的:考察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对焦虑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31篇通过随机化对照试验法考察VRET对焦虑障碍治疗效果的文献,将这些研究报告的数据转换为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31篇研究时间跨度为1995年4月-2017年4月,样本量为1231人.结果:在结束治疗后,VRET组与症状直接相关的焦虑水平(Hedge's g = 1.027,95% CI: 0.75~1.30)和整体的主观痛苦程度(Hedge's g = 1.018,95% CI: 0.18~1.84)均低于等待组,同时在认知(Hedge's g = 1.092, 95% CI: 0.34~1.84)、行为(Hedge's g =0.550,95% CI: 0.19~0.91)和生理指标(Hedge's g = 0.652, 95% CI: 0.11~1.42)上与等待组相比均表现出提升,治疗效果在6个月或1年后依然得以保持. VRET与传统心理治疗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dge's g= -0.028,95% CI: -0.21~0.15).结论: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对焦虑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门诊焦虑障碍现况调查

    作者:倪英;黄悦勤;刘肇瑞;魏镜;唐牟尼;尼春萍;罗晓敏;程辉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门诊患者焦虑障碍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应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CIDI-3.0)对北京、西安、广州3城市3级别的9家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15岁的1083例患者进行筛查与诊断,调查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焦虑障碍的检出率,并分析焦虑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焦虑障碍患者82例,检出率为7.6%,其中合并特殊恐惧症(3.2%)和强迫症(2.8%)较多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科就诊(OR=1.93)、年龄15~39岁(OR =2.56)、受教育年限≤6年(OR =3.38)的患者更易患焦虑障碍.结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患者中合并焦虑障碍多见,年轻、受教育程度低可能为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内科患者较多合并有焦虑障碍.

  • 北京市部分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焦虑、抑郁障碍现况调查

    作者:史丽丽;赵晓晖;姜荣环;马弘;白文佩;刘梅颜;魏镜

    目的: 了解北京市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者中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情况和门诊诊治现状.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3所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者529名.所有纳入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筛查,对≥8分者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作出诊断.结果: 矫正后抑郁障碍检出率20.2%,焦虑障碍9.1%,至少符合抑郁或焦虑障碍一项者21.5%.门诊医生对符合抑郁或焦虑患者中的19.8%进行转诊,15.1%给予精神科药物.患者的就诊意愿依次为: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就诊.结论: 北京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门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率不高,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 焦虑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分析

    作者:王丽颖;杨蕴萍;林涛

    父母的养育是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为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提供初的群体生活,通过家庭游戏和家庭日常生活教授儿童社会行为规范,使儿童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儿童的心理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为焦虑障碍的产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是子女罹患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2].

  • 焦虑障碍经济负担研究的系统评价

    作者:操小兰;黄悦勤

    目的:了解国外焦虑障碍经济负担研究的状况及研究方法,为我国开展焦虑障碍经济负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焦虑障碍人均经济负担和国家经济负担研究,将各国的研究结果转换成2006年的货币价值后,根据购买力平价统一转换成美元.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其中11篇为人均经济负担研究,2篇为国家经济负担研究.焦虑障碍人均直接经济负担低为256美元/年,高为8829美元/年,人均间接经济负担少为328美元,多达到8655美元/年.只有美国进行了焦虑障碍国家经济负担的研究,约为700亿美元/年.结论:焦虑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焦虑障碍少年的家庭动力学特征

    作者:马希权;郑占杰;姚玉红;赵旭东

    目的:探讨少年焦虑障碍的家庭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焦虑障碍患者110例(年龄≤18岁),同时,以地区、性别、年龄相匹配选取正常学生149 例.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 edition,FACES-CV)、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elf rating 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SSFD)及一般人口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病例组FACES-CV的家庭亲密度得分低于对照组,而SSFD 的家庭气氛、系统逻辑和疾病观念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好的家庭经济状况(OR=0.74,95%CI:0.59~0.96)、高家庭亲密度(OR=0.96,95%CI:0.94-0.99)是少年焦虑障碍的保护性因素,而高疾病观念(OR=1.18;95%CI:1.01~1.21)是危险性因素.结论:焦虑障碍少年具有不同于非焦虑障碍少年的家庭动力特征,家庭情感的联结程度及成员针对自我责任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与少年焦虑障碍相关.

  • 现代行为治疗纵谈

    作者:王希林;Gerhard Zarbock

    一.行为治疗的发展行为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起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当时采用的主要是在Pavlov(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方法,它被认为是一种直接、快速、有效的方法,初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的患者.

  •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治疗焦虑障碍

    作者:张亚林;杨德森;肖泽萍;冯永铭;张宏根;周洪祥;俞绥娟

    目的:探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43名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使用道家认知疗法、第二组使用药物治疗、第三组使用道家认知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标准治疗期一个月,跟踪随访半年.结果:道家认知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与药物疗法相比,起效慢、但远期疗效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是治疗焦虑障碍的佳选择.

  • 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苏亮;施慎逊;肖世富;刘福根;李冠军;王志阳;张明园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第四版(DSM-Ⅳ)的诊断标准,把7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抑郁症组(抑郁症组,N=44)及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组(共病组N=34).对所有对象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及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比较两组患者间差异.结果:抑郁症组与共病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情况、家族史、民族、发病诱因和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S总分(14.0±1.2/12.1±2.0,t=4.92)、HAMD(38.1±4.0/33.4±4.7,t=4.35)和HAMA总分(22.6±5.5/11.7±2.7,t=10.93)及其因子分、HAMD第3项(自杀)条目分、SF-36躯体功能(79.2±13.6/69.1±13.6,t=3.25)、社交功能(70.0±21.2/50.0±22.5,t=4.02)评分共病组均高于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较单纯抑郁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重、自杀风险大、生活质量更差.

583 条记录 3/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