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丝线环扎致儿童股骨再骨折一例报告

    作者:燕好军;孙贵新;蔡国栋;王仁成

    患儿女,10岁,身高120cm,体重21kg.于1997年1月25日不慎摔伤左下肢,X线检查显示左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图1).下肢功能恢复满意.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勉;罗磊;甘平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68例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研究时间为2010年7月至2015年8月,研究对象分类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纳入34例患者.对照组治疗方法为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愈合时间,术后随访12 ~ 18个月,总结归纳两组患者的终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后Femadez-esteve骨痂X线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在HSS评分和Kofoed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并没有差异;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少于观察组.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胫骨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进而促进患者恢复,优于LCP,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预防跌倒及再骨折的护理干预

    作者:王秀芝

    目的:探讨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预防跌倒及再骨折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月~ 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7例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对其实施系统的预防跌倒护理干预.护理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本组患者跌倒及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随访12个月,12例患者出现1次跌倒,2例患者出现2次及2次以上跌倒,无一例出现再骨折.结论:在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实施系统跌倒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跌倒和再骨折,值得推广应用.

  •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强

    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4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8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 四肢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19例治疗分析

    作者:何建业;梁超明;韦世杰;卢炳肖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四肢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再次手术,5例保守治疗.结果:19例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18个月.结论:内固定接骨板断裂的原因,有接骨板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骨缺损未植骨、术后感染等.治疗视患者情况决定再次手术或保守治疗.

  •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作者:李恩治

    目的 分析讨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可靠的预防依据,以减少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及其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比率.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就诊的148例确诊为骨质疏松仅一次骨折的患者为对照组,148例确诊为骨质疏松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与否、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统计观察组初次骨折与再次骨折的诱因以及发生骨折的部位.结果 两组的性别、手术与否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女性的发生比率明显高于男性,抗骨松治疗、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骨折的主要有因为跌倒,发生骨折的主要部位为脊柱和髋部.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骨折的可能越大,骨折后再骨折发生比率也比较高,临床风险因素有性别、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与否、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与发生再次骨折的关系比较大,骨质疏松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跌倒,尽可能的做一些合理治疗,以降低发生再次骨折的比率.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纠增光;王勇;张增堂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失败并发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1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造成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原因主要有:①钢板固定于股骨干前方或前外侧方,这组病例多,132例(87.4%);②骨折端骨痴生长过少或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47例(31.1%);③钢板选择过短,23例(15.2%);④螺丝钉选择过短,16例(10.6%);⑤过早负重或功能锻炼.56例(37.1%);⑥钢板类型选择错误,13例(8.6%);⑦钢板与螺丝钉不配套,8例(5.3%).结论 导致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失败有多种原因,应引起外科医生高度重视.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做好术前评估,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

  • 交锁髓内钉切开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秦世景;张绍猛;邓丽琼

    股骨骨折过去常采用钢板固定和梅花形、V形髓内针固定,钢板固定因早期负重易导致螺钉松动,钢板断裂再骨折;梅花形、V形髓内针适应证窄,不能有效控制旋转及分离,上述几种内固定术后因不能早期负重,卧床时间长.而交锁髓内钉不但具有较强的抗短缩、抗旋转能力,还有早期负重、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早等特点.随着股骨骨折在创伤外科领域变得多发,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临床治疗观察和追踪随访报告如下.

  • 带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刘彦平

    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因其属中心性固定,对轴向稳定性及旋转控制好,对骨折部位的骨膜剥离少,骨折愈合快、内固定失效少,再骨折的可能性很小,尤其对粉碎性长斜形螺旋骨折更具优越性,成为治疗长骨骨折的首选。但远端锁钉的安置较困难,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下面就我院34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浅析远端锁钉置人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潘定权;李静伟;何康宏;史晓林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的微创手术,它以其创伤小、显效快等优势而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然而,该手术的临床适应症仍存在一定争议,因其可能与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相关.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是否由手术继发,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的自然病程,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就PVP是否会增加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及再发骨折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作一简单综述.

  • 椎体成形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再骨折发生率

    作者:杨富国;杨波;尹飚;黎双庆;杨逸禧;龚翼星

    背景:目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常见,但缺乏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使得治疗后再骨折问题逐渐显现。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技术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减少再骨折发生率方面的疗效,分析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方法:纳入8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51例,通过门诊或住院随访复查胸/腰椎X射线片及骨密度值,对比两组在随访不同时间的脊柱稳定性、骨密度值及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结论:①7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6-39个月,平均26.73个月,治疗组、对照组在脊柱稳定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照组椎体骨小梁稀少;②骨密度值:两组治疗后12,24,36个月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再骨折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治疗后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减少再骨折发生率,近、中期疗效满意。

  • 骨水泥灌注椎体强化后相邻节段再发骨折的预测因素

    作者:黄天霁;张施洋;鲁超

    背景:椎体强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普及的有效方法,但有研究认为椎体强化会导致强化椎体相邻节段发生再骨折.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强化后,再发相邻椎体骨折和非相邻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接受骨水泥椎体强化治疗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和手术相关数据,使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 WhitneyU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187例患者中,共41例患者发生其他节段的再次骨折,再骨折发生率21.9%;41例再骨折患者中,相邻椎体再骨折23例,占56.1%;非相邻椎体再骨折18例,占43.9%;②初次骨折为胸腰段骨折是强化椎体相邻节段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7);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有无糖尿病、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无既往骨折病史、有无骨水泥渗入椎间隙、骨水泥弥散好坏、注入骨水泥量、术式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的比例、术后区域后凸角改变、骨密度T值、再骨折位于强化椎体上方或下方,这些因素均不能预测再骨折发生在强化椎体的相邻节段或非相邻节段.

  •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后椎体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仁波;尚静波;姜丽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后椎体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206例,共399个椎体.未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作为首次组(185例共364个);手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作为再次组(21例共35个),都再次行PKP治疗.根据首次及再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再次组骨水泥量(4.08 ±2.12)mL、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值(0.58-0.10)均高于首次组[(3.53±1.55)mL和(0.49±0.08)](P<0.05);而骨密度T值(-3.89±0.68)低于首次组(-3.16±1.55)(P<0.05).结论 低骨密度、超量骨水泥注入、伤椎前缘高度过度复位可能是PKP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 中医综合疗法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再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邓强;彭冉东;赵军;李中锋;杨镇源;韩宪富;李军杰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中医综合疗法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已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给予基础治疗(钙尔奇),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损伤胶囊+八段锦+药膳饮食),疗程均1年;观测并比较两组术后再骨折发生率、跌倒次数、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PD/Cr)]结果:①观察组术后再骨折1例(2.27%),对照组发生术后再骨折8例(18.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4,P<0.05);②随访1年内,对照组与观察组跌倒总次数分别为6次、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0,P<0.05);③末次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分别为(0.789±0.024) g/cm2、(0.763±0.012)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0,P<0.05);观察组治疗3、6、12个月后ALP、BGP值均不断升高,而DPD呈下降趋势,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提高肢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次数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预防跌倒及再骨折的护理干预

    作者:王正春

    目的:观察与探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预防跌倒及再骨折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预防跌倒及再骨折的护理干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及再骨折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2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33%)与对照组患者(6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防跌倒及再骨折的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

    作者:金林峰;范顺武;赵兴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治疗老年人椎体骨折的良好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但随之而来出现越来越多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病人。本研究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疗效。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疗效

    作者:关浩

    胫骨是人体主要的骨骼之一,较易受到外力的压迫而骨折,因而,胫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以中下1/3为多见[1].目前临床多采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由于胫骨的特殊性质,软组织较薄弱、血流供应较差,易导致胫骨再次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干闭合和开放性骨折的首选方法[2].本文对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作者:李立平;李元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静滴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7例,在C型臂引导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静滴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估活动能力,并对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6个月。 VAS 评分由术前的8.21±1.29,下降至术后2.12±1.08(P<0.05);ODI 评分由术前的74.17±12.20降至术后的24.58±6.10(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能有效维持。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91±0.33)cm恢复到术后的(2.12±0.28)cm(P<0.05);椎体中部高度由术前的(1.62±0.37)cm 恢复到术后的(1.92±0.41)cm (P<0.05);Cobb角由术前的(20.35±7.56)°改善为术后的(13.88±6.67)°(P<0.05)。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未见明显丢失,未发现邻近椎体及其他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法简单,安全性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作者:连昭智

    目的:分析并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并对其作出简单评价。方法:选择11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骨折发生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骨折组75例与再骨折组35例,对骨折组和再骨折组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合并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骨折组75例患者,共有2例患者发生再次骨折情况,发生率为2.7%;骨折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5.13±5.04)岁,再次骨折组平均年龄为(70.12±6.14)岁,再骨折组明显比骨折组高;骨折组共有患者75例,55例为女性,所占比例为73.3%,再骨折组共有患者35例,26例为女性,所占比例为74.3%,再骨折组所占比例明显比骨折组高;骨折组由平卧转换为站立位所花时间为(12.89±4.03)s,再骨折组所花时间为(26.12±9.01)s,骨折组明显优于再骨折组;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女性、高龄、椎体骨折患者、骨密度-T值在3.5以下的患者,再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结论:应加大力度对骨质疏松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其中存在的各种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可以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患者的防范性意识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 有限的弹性固定治疗前臂和小腿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刘天友;陈新生

    骨折,简单的对位内固定,牢固的对线外固定,其结果为有限的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和再骨折.

195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