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谭于建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操作方便,所需设备相对简单,患者费用较少,可早期下地活动,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从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优点入手,详细阐述了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并发症,以期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 老年非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肖斌;张贵林;刘波;吕艳伟;阎凯;范明星;田伟

    目的 探讨老年非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1-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既往骨折史、既往疾病及用药史等)、骨折原因、骨折椎体部位及数量、骨密度(采用定量CT方法测量)、血骨转换指标(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25羟-维生素D3、全段甲状旁腺素)等.根据骨折原因将病例分为外伤组与非外伤组.结果 共纳入35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外伤组208例,年龄(70.76±7.81)岁,共计260个椎体骨折,平均每人1.25个椎体.非外伤组147例,年龄(73.65±7.71)岁,共计237个椎体骨折,平均每人1.61个椎体.经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t=-3.452,P=0.001)、既往椎体骨折史(χ2=15.486,P<0.001)、骨折部位(χ2=16.753,P<0.001)、骨折椎体数量(χ2=21.528,P<0.001)、骨密度值(t=4.762,P<0.001)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骨密度是发生非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低骨密度是非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人提高骨密度可能会降低非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风险.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抗骨质疏松联合药物治疗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作者:高靖濠;李茏洋;张沛东;王翠;陈伯华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给予抗骨质疏松联合药物治疗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PVP治疗的200例患者,每入选2例患者随机抽签分组,抽到1号签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抽到2号签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联合药物治疗.随访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18.4±6.3)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17.5±5.6)个月.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和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椎体中部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手术椎体骨密度均高于术前,且2组患者手术节段邻近椎体和非邻近椎体骨密度高于术前,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脊柱再发骨折低于对照组,且骨质疏松症状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VP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联合药物治疗对再发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肯定,可减轻骨质疏松症状,提升骨密度,降低脊柱骨折的复发风险.

  • 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对照试验

    作者:谭磊;张力;卢俊范;张亮;王景彦

    目的:探讨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共56椎体,男14例,女28例,年龄50~69岁;对照组54例共68椎体,男19例,女35例,年龄51~75岁.均摄X线片和CT扫描,其中27例加行MR以排除肿瘤继发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均确诊为骨质疏松状胶脊柱压缩性骨折.CT扫描椎体后壁完整无椎管占住,均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骨质疏松程度以L3X线骨小梁变化分级.治疗组应用脊柱牵引复位器经椎弓根向椎体注入骨水泥,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参照Lee方法测量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计算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5年,VAS评分治疗组由术前的平均(8.6±0.8)分降至平均(1.7±0.5)分,对照组由平均(8.5±0.4)分降至平均(3.5±1.4)分,术后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压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后凸角度恢复率71.8%,对照组恢复率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渗漏率47%.疗效评定治疗组36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对照组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是一种能替代进口球囊的微创技术,可迅速止痛,恢复椎体高度且无骨水泥渗漏.

  • 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何磊;钱宇;金以军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与严重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60例(7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9~90岁,平均72.1岁.其中一般压缩骨折患者38例(44个椎体),男7例,女3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8±6.1)岁,二椎体骨折6例,T9 1椎,T105椎,T.7椎,T12 13椎,L1 9椎,L24椎,L34椎,L41椎.严重压缩骨折患者22例(26个椎体),男3例,女19例;年龄63~90岁,平均(72.6±7.2)岁;二椎体骨折4例,T9 1椎,T102椎,Tn3椎,T12 9椎,L16椎,Ls 3椎,L3 2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计算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1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严重椎体骨折组(P<0.05),而骨水泥注入量大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且椎体一般骨折组在术后椎体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均优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有3例(3椎)发生骨水泥渗漏(6.8%),椎体严重骨折组有5例(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及椎体严重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椎体一般压缩骨折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较矫正上优于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

  • 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葛建忠;王凯红;戈朝晖;励钢;张涛;马健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用穿刺针在椎板、横突上滑移探查,识别椎弓根的进针位置)与常规椎弓根穿刺区别,评价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信封法隐藏随机分组方案,按照是否采用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将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分为常规穿刺组和改良穿刺组,其中男5例,女23例;年龄53~85岁,平均(70.50±9.33)岁;病程2~28 d,平均(7.62±4.52)d.骨折部位累及34椎(胸椎19节,腰椎15节),术后应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对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常规穿刺组(49.00±7.74) min,与改良穿刺组(32.36±4.81)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8,P=0.000<0.05);术中透视次数常规穿刺组(8.78±2.33)次,改良穿刺组(4.28±1.38)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2,P=0.000<0.05);术后VAS评分常规穿刺组(2.85±0.94)分,改良穿刺组(2.57±1.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0,P=0.456>0.05).结论: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与常规穿刺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进一步降低了影像监测费用和手术风险,更有利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同时也为椎体活检、椎弓根钉的微创固定提供了参考.

  • 椎体内部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观察

    作者:董刚;乐军;周辉;项东

    目的:探讨椎体内部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并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主要影响因素、渗漏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接受椎体内部强化术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55例;年龄55~86岁,平均69.4岁。分析椎体内部强化术并发骨水泥渗漏的原因、类型、发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21例患者的26个椎体发生渗漏,椎体静脉途径、骨皮质途径是骨水泥渗漏的主要途径,渗漏以邻近椎间盘、椎体周围渗漏为主,且多数为无症状性渗漏。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椎体后凸成形术比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P<0.05),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时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P<0.05)。结论: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术中严密监测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减少其发生。

  • 对侧补充穿刺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弥散不佳中的应用

    作者:邓晓强;吴永生;王慧敏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不佳时,行对侧补充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单侧穿刺PVP方法治疗285例(319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中,骨水泥弥散不佳时行对侧补充穿刺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63~88岁;T111例,T124例,L13例,L22例,L31例,L5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6 d.观察该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残余腰痛、椎体两侧高度丢失等情况.结果:行对侧补充穿刺的13例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且均未出现术后残余腰背痛.随访期间内椎体两侧高度丢失(原穿刺侧0.35~3.69 mm;补充穿刺侧0.59~3.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单侧PVP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时,采取对侧补充穿刺能减少术后残余痛的发生,同时可减小椎体两侧高度丢失差值,继而防止患椎侧方畸形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及思路.

  • 踝部垂直压缩型骨折48例治疗分析

    作者:李盛华;王铭;侯晋生

    我科于1984~1994年共收治踝部垂直压缩性骨折病人4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骨痿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颖芳;闵春华

    目的 分析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骨痿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瘘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匀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比分析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骨痿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中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孙亚澎;王宝林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 ODI 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 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 mL、后路组为(845.7±85.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02、5.091, P 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 Cobb 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687,P <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484、0.502、1.535、0.968,P 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 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 1例。结论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 新型分段式双球囊撑开器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赵敏;周江军;罗飞;刘达;吕仁发;杨俊;史柏娜;付美清;肖春;林雷雪;余专一;程球新

    目的:探讨新型分段式双球囊撑开器(NDSDS)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区组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收治的40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8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53椎),采用 NDSDS 于术中撑开;对照组20例(55椎),采用传统球囊撑开器于术中撑开。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法(VAS)评分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以评价临床效果,并记录平均单个椎体手术时间。结果40例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平均(14±3.4)个月。观察组术前 Cobb 角56.05°±9.58°、术后1周差值29.25°±4.84°、24周差值26.80°±4.65°,术前疼痛 VAS 评分(7.80±0.62)分、术后1周差值(5.10±1.21)分、24周差值(5.35±1.13)分,术前 ODI 76.9±3.34、术后1周差值54.5±10.58、24周差值52.7±5.82;对照组术前 Cobb 角57.05°±10.49°、术后1周差值31.00°±6.91°、24周差值28.75°±6.77°,术前疼痛 VAS 评分(7.97±0.76)分、术后1周差值(5.20±1.24)分、24周差值(5.50±1.14)分,术前 ODI 79.7±4.17、术后1周差值62.6±5.03、24周差值58.6±5.58,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单个椎体穿刺时间为(15.04±5.03)min,对照组为(20.39±10.0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 PKP 手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应用 NDSDS 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因此,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椎体强化骨水泥远距离推注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张林林;张文;杨惠林;罗宗平

    目的 对椎体强化骨水泥远距离推注和传统推注压力进行比较,分析椎体强化骨水泥远距离推注的可行性.方法 在室温20℃下通过力学试验机匀速推注骨水泥至塑料容器中,按推注杆行进的距离:30、60、90、120、150 mm检测相应的推注压力,比较骨水泥远距离推注和传统推注的平均压力.骨水泥开始推注的时间为粉-液混合后7 min,推注速度设定为0.05 ml/s,连续推注三管骨水泥(每管骨水泥量为1.5 ml),每组重复3次测试.结果 远距离和传统分别推注第一管骨水泥平均推注压力(14.93±4.31)N和(7.83±4.36)N,第二管平均推注压力(24.93±9.47)N和(8.96±6.43)N,第三管平均推注压力(32.87±13.16)N和(13.27±5.73)N,P<0.05.结论 骨水泥远距离推注的平均压力要高于传统推注压力,但大推注压力在常人力量范围之内;经改进后的椎体强化装置结构稳定,可实现骨水泥的远距离推注.

  •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护理

    作者:黄秀红;赵金彩;赵莉;马惠敏;刘俊英;何丽英;安永慧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自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椎体成形手术的1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PVP组(89例)和PKP组(67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卧床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视觉评分( 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VP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85±0.81)d,卧床时间(1.48±0.68)d,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2.36±0.84)d、治疗后VAS评分为(2.19±0.77)分;PKP组患者住院时间(4.71 ±0.77)d,卧床时间(1.53±0.52)d,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2.40±0.64)d,治疗后VAS评分(2.26 ±0.63)分;两组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702,0.355,0.491,0.348;P均>0.05).PVP组患者住院费用(1.30±0.19)万元,PKP组患者住院费用(4.79±0.22)万元,两组在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63,P<0.01).PVP、PKP两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30.34% vs 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153 1,P<0.05).结论 PVP、PKP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在手术费用方面PVP较PKP低,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PKP较PVP低.

  • 彩超诊断右膝海绵状血管瘤1例

    作者:邓云玖;潘丽;陈虹

    患者,男,22岁.发现右膝肿物17年,因外伤后致右膝不适来我院就诊.查体:右膝外侧见约6.0 cm×3.0 cm大小包块,触之柔软,有压缩性,周围无红肿,应用HP 4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显像仪,探头频率为7.5 MHz.彩超图像显示:右膝关节外侧缘见6.4 cm×2.9 cm类梭形囊性回声团,其内回声呈疏松网格状交织,边缘处可见数个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无明确边界,无包膜,超声加压试验阳性(图1).彩色多普勒示丰富血流,呈红蓝点片状彩色血流图像,动脉频谱为低速14.4 cm/s,低阻,RI为0.4(图2).彩超诊断:右膝外侧多血供占位,提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

  • 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练辉;陈德基;何明基;申刚

    目的 探讨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透视下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70例131个椎体.结果 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131个椎体中,112个椎体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和(或)CT确诊.16例19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和CT检查确诊,5例7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7例8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3例3个椎体出现椎外静脉丛渗漏,1例1个椎体出现椎弓根渗漏.随访3~6个月,病变椎体无复发.结论 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止痛效果明确,能有效避免俯卧位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PVP术的安全性.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宫玉;冯博;梁松年;杨帆;冯世超;杨峰;张良;刘玉言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接受PKP治疗的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8个病变椎体)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评价PKP的疗效.结果 对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病变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升高,Cobb角减小(P均<0.05).术后1周CT检查发现骨水泥渗漏1例(1/15,6.67%).经PKP治疗,疼痛完全缓解11例(11/15,73.33%),部分缓解4例(4/15,26.67%),有效率达100%(15/15).15例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3.21±0.32、2.67±0.42、2.64±0.51和2.36±0.67,均较术前(8.68±0.88)明显减小(P均<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6.33±6.30)较术前(29.19±5.61)升高(P<0.05).结论 PKP是治疗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及护理

    作者:焦启愚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48例上述标题患者,从治疗、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入手.结果恢复正常功能且能参加体力劳动者40例,占80%.其余8例,因气候劳累等原因感有腰背痛,其中6例,年老体弱多病,不能参加锻炼,2例伤势过重,不能参加锻炼.

  • 3.0 T MRI水-脂分离Dixon技术鉴别良恶性椎体 压缩性骨折的价值

    作者:樊秋菊;于楠;胡延静;曹媛;于勇;谭辉;王少彧;薛育

    目的:探讨MRI水-脂分离Dixon技术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CT扫描且难以诊断的患者76例.均应用Siemens skyra 3.0 T MRI行常规矢状位T1WI、T2WI、STIR;T1WI Dixon序列获得同相位、反相位、纯水相、纯脂相.根据临床随访或病理结果,76例中良性压缩性骨折43例(良性组),其中3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5例创伤性骨折,3例感染性骨折;恶性压缩性骨折33例(恶性组),其中28例转移性骨折,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计算病变椎体信号强度指数(SIR)及脂肪分数(FF).结果:良性组的FF值显著高于恶性组(P<0.01);良性组的SIR显著低于恶性组(P<0.01).绘制FF及SIR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效能ROC曲线,FF和SIR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和0.88,佳鉴别阈值分别为12.75%和0.86.结论:3.0 T MRI水-脂分离Dixon技术可定量测定椎体SIR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对椎体骨折性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L1椎体压缩骨折与邻近椎小关节结构变化的相关性CT研究

    作者:孙喜春;姜中华;刘爱波;梁志芳;马静华;衣凤民

    目的:通过测量L1压缩椎体邻近椎小关节的角度、间隙,观察L1椎体压缩后邻近椎小关节的变化.探讨L1压缩椎体前后缘的比值与邻近椎小关节角度、间隙的关系.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20例L1压缩椎体(压缩组)与有腰部疼痛但无L1椎体压缩的120例(对照组),进行邻近椎小关节结构及形态特点的对比分析.测量邻近椎小关节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的角度、间隙,将2组数据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以L1为中心,分为上下关节,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右、左关节.2组椎小关节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冠状位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矢状位、横断位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冠、矢、横断位椎小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L1椎体压缩骨折对邻近椎小关节间隙基本无影响;角度:冠状位基本无影响,横断位轻度变小,矢状位明显变小,但与椎体压缩程度不成比例.当矢状位上下椎弓根角(以L1为中心):上方<71.4°或下方<80.2°时,对胸腰段的生理曲度及脊柱的稳定性影响明显.

353 条记录 1/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