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尹蓓;孟静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相关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静脉全身麻醉,术后均以电子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A组为氟比洛芬酯组,镇痛泵配方为氟比洛芬酯150 mg加芬太尼0.5 mg加托烷司琼6 mg;B组为对照组,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0.8 mg加托烷司琼6 mg.两组镇痛泵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记录术后6h、12 h、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RSS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与芬太尼组相似,但不良反应显著降低.良好的观察、护理可保证镇痛效果,增强术后镇痛的安全性.

  • 两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

    作者:汤欣;杨剑;于子龙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非甾体抗炎药物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常规全麻诱导后,P组和F组分别静脉注射非甾体抗炎药物帕瑞昔布钠或氟比洛芬酯,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术后在病房出现中重度疼痛的患者给予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观察3组患者术毕拔管后5 min(T0)、0.5 h(T1)、2 h(T2)、6 h(T3)、12 h(T4)、24 h(T5)时点的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SS)、舒适度评分(BCS)及不良反应.结果:VAS评分在T0、T1、T2、L时点,P组、F组均低于C组(P<0.05),T4时点VAS评分P组低于F组(P<0.05);BCS评分在T0、T1、T2、T3、T4时点,P组高于C组(P<0.05),T0、T1、T2、T3时点,F组高于C组(P<0.05);RSS各时点评分,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和C组各有1例恶心和1例头晕,P组与F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帕瑞昔布钠术后镇痛时间更持久.

  • 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廖海明;李传翔;宋伏虎;宋冬梅;王怡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在常规胃镜检查中麻醉及镇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ASA Ⅰ或Ⅱ级的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40例.A组: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mg/kg;B组:缓慢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丙泊酚2mg/kg;C组: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纪录3组患者麻醉前、瞬睫反射消失时、术中及术毕时的生命体征数据,包括无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及手指末梢血氧饱和度(Sp02),记录丙泊酚总用药量,麻醉后苏醒时间,术毕清醒后5、10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与组内比较.结果:患者瞬睫反射消失时,C组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A组(P<0.05);瞬睫反射消失时及术中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苏醒时间C组明显快于B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术中麻醉效果评价及术毕清醒后5、10min时上腹部疼痛的VAS值,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拥有稳定的术中麻醉及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苏醒迅速完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配伍方法.

  • 氟比洛芬脂用于20例髌骨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娄菊云

    髌骨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时间短,但术后应激反应和疼痛依然存在,尤其是术后24 h内.氟比洛芬酯是一种可以静脉注射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镇痛强度中等,起效快,作用时间较长,可用于缓解各种手术后引起的急性中等度疼痛[1],本文通过观察其对髌骨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的镇痛有效性、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亚南

    骨科手术的特点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疼痛重.传统的镇痛方式常采用单纯的芬太尼静脉镇痛,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受体激动剂,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但阿片类药物作用于极后区化学感受器,可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严重危及生命.

  • 氟比洛芬酯对气管插管麻醉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附40例报告)

    作者:邓红;马世颖;吴健;杨胜芬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静脉注射,安全有效靶向镇痛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本研究旨在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气管插管麻醉拔管期的不良反应.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附60例报告)

    作者:宋庆迎;陈丹慧;王碧;刘佳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静脉给药起效.本文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 氟比洛芬酯减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附60例报告)

    作者:李瑛;余志豪;蔡殿青

    气管拔管可导致强烈的应激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常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甚至发生不良后果.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改善拔管操作技巧、应用适当的抑制应激药物都是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的有效措施.本文拟观察拔管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后患者血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以评价对减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 预注不同镇痛药对罗库溴铵恢复时相的影响

    作者:王钊;朱宇航;刘德行;谭丹丹;张超;朱昭琼

    目的 比较预注芬太尼、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对罗库溴铵恢复时相的影响.方法 全麻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50岁,随机分为四组(n=15),即对照组(D组)、芬太尼组(F组)、舒芬太尼组(SF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L组).采用加速度仪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麻醉诱导后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插管.所有患者在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静注生理盐水5mL、芬太尼2μg/kg、舒芬太尼0.2 μg/kg和氟比洛芬酯1 mg/kg,术毕不给拮抗剂,使其在安静状态下自然恢复,当TOF≥90%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记录罗库溴铵临床作用时间(T125%),T1 75%、TOF 75%、TOF 90%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结果 各组的临床作用时间(T1恢复至25%),T1 75%、TOF 75%、TOF 90%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芬大尼、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对罗库溴铵恢复时相无影响.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晓江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5分钟给予氟比洛芬酯75mg静脉注入,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和麻醉结束拔管后5分钟均不给予氟比洛芬酯,而是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分钟,给予10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注入.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接受不同时刻疼痛情况及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5分钟、术后1小时、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2.0%;对照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分别为20例和22例,发生率分别为40.0%和44.0%;观察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减少瑞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状况,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胃切除术后患者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范明亮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P组和C组,P组于手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ml,C组静脉注射脂肪乳5ml.结果:术后C组的VAS显著高于P组(P<0·05).结论:胃切除术前静脉使用氟比洛芬酯行超前镇痛可加强术后镇痛效果.

  • 氟比洛芬酯和盐酸曲马多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早期疼痛的研究

    作者:韩云志;许植;赵军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和盐酸曲马多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选择合适及安全的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早期疼痛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8例入住我院属妇科疾病并接收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盐酸曲马多组.2组患者均在手术后早期产生疼痛前给予上述2种药物,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评分标准,记录服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2组患者服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观测指标,进行治疗效果评判,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和盐酸曲马多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都比较明显,相互之间不存在差异性,但是氟比洛芬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盐酸曲马多要小,因此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氟比洛芬酯或小剂量氯胺酮对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探讨

    作者:马良;戴春宇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或小剂量氯胺酮对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SAⅠ或Ⅱ级麻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40例)给予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然后5μg/(kg. min)静脉维持,B组(40例)术前给予100 mg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C组(40例)不用氟比洛芬酯或氯胺酮作为对照.术后均用曲马多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CIA).结果术后1、2、4、8 h,C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高于A组和B组(<0.05);术后24 h,3组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C组术后加用芬太尼镇痛例数为25例、术后24 h PCIA自控按压次数为(8.6±4.2)次均明显多于A组的7例和(3.3±2.8)次以及B组的6例和(3.2±2.2)次(<0.05).结论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或术中持续给予氯胺酮均能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同时不会影响患者苏醒,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 声带手术麻醉后咽喉痛采用氟比洛芬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华忠;盛清明;敖琳;刘轶岚;龚慧娟

    目的:探讨声带手术麻醉后咽喉痛采用氟比洛芬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行声带手术患者,随机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氟比洛芬酯进行治疗,采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可知,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6、12、24小时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术后总视觉模拟评分为(1.97±1.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9±1.14),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采用氟比洛芬酯治疗声带手术后咽喉痛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布托啡诺与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术后静脉镇痛的对比

    作者:陈其标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分别用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0例,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并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布托啡诺组(B组):布托啡诺8mg;氟比洛芬酯(F组):氟比洛芬250mg+芬太尼0.5mg;两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 镇痛泵设置采用连续输注给药方式:连续背景输注给药速度为2mL/h,单次给药剂量为1mL,锁定时间为15 分钟.术后48h 内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 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 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 评分和PCIA 48h 内有效按压次数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AS 评分均<4分,所有患者Ramsay 镇静评分高不超过3 分,其中B 组术后l2h 内明显高于F 组(P0.05);F组恶心呕吐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 组(P

  • 超前镇痛在小儿整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耀之;何江;李恒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超前镇痛用于小儿整形外科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小儿整形外科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三组.F组于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T组于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注射曲马多1.5mg/kg,C组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观察术后0、1、4、8、12、24hVAS评分及躁动、恶心呕吐、异常出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各时间点VAS评分:F组与T组在手术结束即时比较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评分较低有明显差异.其余各时间点比较F组低于T组,F组和T组低于C组,有明显差异.不良反应T组恶心呕吐高于F组与C组,有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躁动率较F组与T组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均能减少苏醒期躁动.氟比洛芬酯在整形外科小儿超前镇痛效果较曲马多好.

  • 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在肋软骨隆鼻术中多模式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施超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在肋软骨隆鼻术中行多模式超前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肋软骨隆鼻就医者80例,随机双盲分为4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5min,对照组给予静注生理盐水5ml,氟比洛芬酯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mg/kg,地佐辛组静注地佐辛0.1mg/kg,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mg/kg+地佐辛0.1mg/kg.术毕记录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后1、3、5min的镇静躁动评分(Sedation agitation score, SAS).拔管后1、3、6、24h的疼痛评定数字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及各组需要镇痛药物补救例数.结果:四组就医者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组拔管后1、3、5min的S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氟比洛芬酯组、地佐辛组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组拔管后1、3、6、24h的NRS评分均降低(P<0.05);需镇痛药物补救例数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组<氟比洛芬组、地佐辛组<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肋软骨隆鼻就医者行多模式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优于单独使用氟比洛芬酯或地佐辛.

  •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时的合适剂量探讨

    作者:荣海峰;周爱香;张燕;甘影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应用时的合适剂量.方法:将施行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产妇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A-D组,观察各组丙泊酚使用总量,麻醉效果、宫颈松弛程度、唤醒时间及苏醒后15min宫缩痛的VAS评分.结果:四组患者术中A组丙泊酚总量、麻醉效果、宫颈松弛程度、唤醒时间、苏醒后15min宫缩痛的VAS评分与其它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间比较苏醒后15 min宫缩痛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D组比较丙泊酚总量、唤醒时间、宫颈松弛程度有统计学意义;麻醉效果、苏醒后15min宫缩痛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C、D两组之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0.75 ~1.0mg/kg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时较为合适.

  • 氟比洛芬酯致抽搐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刘筱凌;蒋金诚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通过在脊髓和外周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过敏状态,常用于硬膜外、臂丛等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阻滞不全时静脉镇痛的补救措施.目前临床使用较普遍,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本文就氟比洛芬酯致神经系统抽搐反应1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 氟比洛芬酯联合瑞芬太尼预防先天性唇裂术后躁动的观察

    作者:毛仲霞

    先天性唇腭裂整复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可控性好,停药后苏醒迅速,但使用瑞芬太尼镇痛消失较快致使麻醉苏醒期患儿会出现躁动,哭闹.

1197 条记录 56/60 页 « 12...52535455565758596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