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123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作者:王玉明;王邦茂;姜葵;刘文天;常毅湘;徐继忠;郑锡太

    目的研究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依照罗马Ⅱ标准选取的出口梗阻型便秘(OOC)18例,混合型便秘(MC)5例.应用GITT、CD、ARM、AES对OOC结肠传输功能、排粪过程、肛直肠压力及盆底肌形态进行测评.对8例存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严重OOC和MC病例给予A型肉毒毒素耻骨直肠肌注射治疗,并初步观察疗效.

  • 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观察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秋香;王慧芳;王诗雅;陈华;郭娟;邓晓双

    目的 应用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观察经阴道分娩后女性耻骨直肠肌形态结构和收缩力度改变,判断耻骨直肠肌有无损伤,并与MRI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在观察耻骨直肠肌损伤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经阴道分娩后女性2 271例,分析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获取双侧耻骨直肠肌图像,观察耻骨直肠肌在静息和缩肛动作下的形态及收缩力度改变,诊断耻骨直肠肌损伤,总结出耻骨直肠肌完全性损伤后二维超声声像图改变,并与MRI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不同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可以显示正常耻骨直肠肌形态及走行.2 271例经阴道分娩后女性中,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显示32例耻骨直肠肌完全性损伤:静息状态下,32例患者显示一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形态异常;缩肛动作下,31例患者显示一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形态及收缩力度异常,1例患者无法行有效缩肛动作.均经MRI证实.耻骨直肠肌部分性损伤:二维腔内超声诊断9例,MRI诊断14例.不同观察者在静息和缩肛动作下分析耻骨直肠肌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1.结论 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能观察耻骨直肠肌形态结构和收缩力度改变,判断耻骨直肠肌有无损伤,方法简便,重复性好,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 正常男性耻骨直肠肌超声和解剖学对照研究

    作者:吴蓉;胡兵;黄瑛;蒋旭东;李勤;张步林;邝胜利

    目的 应用超声和解剖对照的方法,对耻骨直肠肌进行超声识别,以期为男性盆底结构的影像学检查提供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方法 先对5具防腐尸体进行解剖,了解耻骨直肠肌位置、形态、结构及周围的毗邻关系,然后对1例新鲜男性成人尸体进行经直肠超声检查,观察耻骨直肠肌声像图表现,测量其厚度,在超声引导下对疑似耻骨直肠肌的肌肉进行穿刺定位,解剖后确认.结果 经解剖证实,超声所定位的肌肉为耻骨直肠肌,声像图横切面为两侧对称的带状低回声,位于前列腺两侧呈倒"八"字形,纵切面为条状纤维样回声.超声测量耻骨直肠肌的平均厚度,右侧:6.10mm,左侧:6.20mm.新鲜标本防腐处理后耻骨直肠肌的平均厚度为,右侧:5.85mm,左侧;5.89mm.结论 直肠超声是检查男性耻骨直肠肌影像学的一种新手段.

  • 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诊断不协调性排便

    作者:黄继蓝;蒋涛;李敏;彭朋

    目的 利用盆底动态MRI观察不协调性排便(DD)患者肛直肠解剖及功能特点.方法 对9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其中48例诊断为DD,DD组)及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盆底动态MRI,观察肛提肌的MRI解剖表现,并对耻骨直肠肌(PRM)厚度行定量分析,分析两组PRM厚度的差异.结果 MRI示肛提肌由PRM、耻尾肌和髂尾肌3部分组成.静息时,DD组左右侧PRM厚度分别为(7.83±1.10)mm和(6.64±1.73)mm,而对照组分别为(5.96±1.27)mm和(5.43±1.15)mm(P均<0.05);DD组力排前后左右侧PRM厚度分别为(10.70±1.80)mm和(12.40±2.00)mm(P<0.05).结论 盆底动态MRI直观显示肛提肌的解剖特点,可定量及定性分析DD患者的异常解剖及功能特点,为术前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评估提供依据.

  • 三维超声断层显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的损害

    作者:陈思吉;史铁梅;张浩

    目的 采用三维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评价采用不同方式分娩后盆底结构的损伤情况.方法 将于产后6~7周时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60例(研究组)进一步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研究组A,30例)和经阴道自然分娩组(研究组B,30例),选择同期健康未育妇女30名作为对照组.行三维超声扫查,分别在静息、加压和肛提肌大收缩状态下获取容积数据;用QLab处理软件,以2.5 mm层间距获取3层轴位图像,测量小生殖裂口(LH)前后径(L)、横径(W)、周长(P)、面积(A)、肛提肌厚度(T),并观察耻骨直肠肌连续性.结果 3种状态下,研究组A、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T均值小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及耻骨直肠肌离断率均大于研究组A,肛提肌T小于研究组A(P<0.05).结论 产后6~7周时观察显示,经阴道自然分娩对盆底的损伤较选择性剖宫产严重.

  • 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耻骨直肠肌弹性和形态的影响

    作者:刘娟;周爱云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弹性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产后6~8周的65名足月单胎且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新生儿体质量正常组(A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n=50)和巨大儿组(B组,新生儿体质量≥4.0 kg,n=15).收集同期健康未育女性6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以腔内超声测量PR前部的厚度,以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测量PR前部的杨氏模量,并分别计算差值.比较3组间PR厚度和杨氏模量的差异.结果 A组、B与对照组间静息和大收缩状态下双侧PR厚度及收缩前后差值、杨氏模量及收缩前后差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对照组、A组、B组依次减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PR的弹性和形态同步改变;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初产妇PR弹性降低,厚度变薄,收缩功能减低.

  • 超声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结构

    作者:陈瑶;于诗嘉;史铁梅

    目的 采用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的关系,探讨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学的特征.方法 三维超声扫查54例POP患者(POP组)及58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分别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获取容积影像数据;运用QLab处理软件以2.5 mm层间距获取三层轴位图像,分别测量LUG值,并观察肛提肌的形态.结果 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状态下POP组的双侧LUG均值均大于对照组[(2.76±0.56)cm vs(2.08±0.37)cm,P<0.001;(3.04±0.86)cm vs(2.24±0.54)cm,P<0.001].POP组双侧LUG均值在Valsalva状态下大于静息状态下[(3.04±0.86)cm vs(2.76±0.56)cm,P<0.05];而对照组双侧LUG均值在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0.37)cm vs(2.24±0.54)cm,P>0.05].POP组21例耻骨直肠肌存在双侧损伤,26例存在单侧损伤(右侧16例,左侧10例),7例无损伤.结论 利用TUI技术能够较好地观察POP患者的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学特征.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女性耻骨直肠肌杨氏模量值

    作者:王瑾;王慧芳;陈华;郭娟;王诗雅;陈梦华

    目的 比较未育及已育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差异.方法 未育女性73例(未育组),已育初产妇45例(产后1~6年,已育组),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分别在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测量PR前部、中部及后部的杨氏模量值,并计算差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未育组及已育组双侧PR各部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增大(P均<0.01).未育组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PR各部的杨氏模量值及各部收缩前后变化差值与已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WE可以定量评估耻骨直肠肌的弹性功能.未育及已育初产妇PR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大.在静息状态下、大收缩状态下及收缩前后杨氏模量变化差值,已育初产妇与未育女性的杨氏模量值无差异,分娩对耻骨直肠肌弹性的影响不大.

  •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估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耻骨直肠肌功能

    作者:牛旺;史铁梅;张原溪

    目的 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耻骨直肠肌的收缩功能.方法 收集盆腔器官脱垂患者28例,其中POP-QⅢ级组和POP-QⅣ级组各14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分别在静息及大缩肛状态下测量各组两侧耻骨直肠肌前、中、后部杨氏模量值,并计算缩肛前后杨氏模量值的差值.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大缩肛状态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增大(P均<0.05).POP-QⅢ级组和Ⅳ级组静息状态、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和缩肛前后杨氏模量值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P-QⅢ级组与Ⅳ级组间静息状态、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及其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存在耻骨直肠肌收缩功能减低;剪切波弹性成像可用于检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耻骨直肠肌收缩功能异常.

  •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妊娠及分娩对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影响

    作者:王彤;解丽梅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分析妊娠及分娩对肛门括约肌复合体(ASC)的影响.方法 对131名妇女,包括15名未育女性(未育组)、31名中孕期孕妇(中孕组)、31名晚孕期孕妇(晚孕组)、24名剖宫产产妇(剖宫产组)及30名阴道分娩产妇(阴道分娩组,均为初产妇,产后42~60天)的ASC进行三维容积成像.于静息及缩肛状态下,分别在远端平面测量肛门外括约肌(EAS)3、6、9、12点方向厚度,近、中、远3个平面测量肛门内括约肌(IAS)相同4个位置的厚度,于中部平面测量耻骨直肠肌(PRM)4(左侧)、8(右侧)点方向厚度.对不同状态下、不同方位的各肌肉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下,剖宫产组近端平面12点及9点方向、中部平面3点及9点方向IAS厚度均较未育组及阴道分娩组厚(P均<0.05);剖宫产组及经阴道分娩组远端平面4个方位EAS厚度较晚孕组薄(P均<0.05).缩肛状态下,晚孕组及剖宫产组近端平面12点及9点方向IAS及远端平面12点EAS的厚度较经阴道分娩组厚(P均<0.05).静息及缩肛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左右两侧PRM厚度较晚孕组及剖宫产组薄(P均<0.05).未育组静息及缩肛状态下、中孕组缩肛状态下、晚孕组静息状态下PRM的厚度均为左侧大于右侧(P均<0.05).结论 ASC于中孕期、晚孕期、剖宫产、经阴道分娩发生不同程度变化;ASC增厚是女性在妊娠过程中的自身保护机制.

  •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分娩方式对耻骨直肠肌弹性的影响

    作者:刘娟;周爱云

    目的 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的弹性,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PR弹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7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后6~8周检查的初产妇115例,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组50例、经阴道产钳助产组1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50例,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60名为对照组.应用SWE分别在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测量PR的杨氏模量值,并计算收缩前后的差值;比较4组PR弹性及收缩功能的差异.结果 选择性剖宫产组患者双侧弹性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自然分娩组、经阴道产钳助产组弹性参数较对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减小;且经阴道产钳助产组弹性参数明显小于经阴道自然分娩组及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对PR的弹性及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产钳助产更易损伤PR的弹性及收缩功能.

  • 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妇女耻骨直肠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华;王慧芳;王瑾;陈梦华;郭娟;邓晓双

    目的 采用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产后不同时间段盆底耻骨直肠肌(PR)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探讨分娩方式对PR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检查且能有效完成盆底收缩动作的初产妇168名.100名产妇经阴道分娩,其中32名为产后42~60 d,45名为产后61~90 d,23名为产后>90 d;68名产妇为剖宫产,24名为产后42~60 d,23名为产后61~90 d,21名为产后>90d.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静息和收缩状态时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测量前、中及后份PR厚度并计算PR增厚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42~60 d、产后61~90 d、产后>90d产妇双侧PR增厚率差异.结果 经阴道分娩组产后42~6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5.57±19.80)%、(31.46±20.96)%、(24.18±21.51)%,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5.23±14.36)%、(21.25±13.79)%、(20.60±11.58)%;剖宫产组产后42~6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0.27±19.22)%、(29.50±17.21)%、(28.25±14.92)%,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3.02±20.65)%、(30.56±20.11)%、(28.64±14.84)%.经阴道分娩组产后61~9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9.62±16.93)%、(24.94±14.56)%、(19.26±11.12)%,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0.17±15.70)%、(19.95±13.07)%、(22.19±14.50)%,剖宫产组产后61~9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0.82±15.65)%、(17.70±10.34)%、(19.30±7.02)%,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18.33±11.61)%、(16.46±10.51)%、(16.62±11.69)%.经阴道分娩组产后>90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3.56±19.79)%、(25.18±11.80)%、(17.44±11.41)%,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8.06±10.93)%、(22.25±11.82)%、(22.15±12.69)%,剖宫产组产后> 90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46.36±20.65)%、(17.00±10.34)%、(10.86±3.40)%,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2.54±13.81)%、(13.90±10.51)%、(18.24±11.17)%.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42~60 d、产后61~90 d、产后>90d产妇双侧各段PR增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后42~60 d:右侧,t=0.87、P=0.34,t=0.32、P=0.75,t=0.68、P=0.50;左侧,t=1.48、P=0.15,t=1.82、P=0.08,t=1.36、P=0.12;产后61~90 d:右侧,t=0.22、P=0.83,t=1.64、P=0.11,t=0.01、P=0.99;左侧,t=0.43、P=0.67,t=0.79、P=0.44,t=1.13、P=0.27;产后> 90 d:右侧,t=0.73、P=0.48,t=1.22、P=0.23,t=0.868、P=0.40;左侧,t=0.89、P=0.41,t=1.79、P=0.89,t=0.79、P=0.44).结论 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这2种分娩方式对产后各时段PR收缩功能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对PR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有限.

  •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李会晨;付文政;张锡朋

    直肠癌手术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对外科医生是巨大的挑战,熟练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处理直肠癌时仍然感到大的挑战的是什么:狭窄骨盆、肥胖等因素造成的骨盆狭窄。想要保留肛门功能。对于肥胖患者分离直肠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腹腔镜手术直肠切除也面临先天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在吻合口位于耻骨直肠肌附近时。近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AMIS-TME)的出现可能是解决这一临床棘手问题的新方法。我科近期开展了一些TAMIS-TME手术。现报告如下。

  • 女性会阴体的解剖及其作用

    作者:孙立倩;段玉英;周茂平;付青;王宏桥

    会阴体又称为会阴中心腱,是一个纤维肌性组织,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之间,在矢状面上呈楔形,尖朝下,底朝上,深3~4 cm。会阴体的前面固定于阴道的黏膜肌层,向前通过耻骨直肠肌和耻骨阴道肌止于耻骨,会阴体也与会阴膜的后缘相连续;在两侧,会阴体通过会阴浅横肌固定于坐骨耻骨支上,会阴体两侧的上方附着于耻骨尾骨肌、耻骨阴道肌和耻骨直肠肌上;在后方,会阴体与肛门内括约肌的纵形纤维鞘相连,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向前突向阴道后壁[1-2]。分娩时会阴体易受到损害,分娩后,会阴体的移动度将会显著增加[3]。会阴体具有固定盆底、承托盆腔内器官的作用,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会阴体的损伤与尿失禁、粪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有密切关系[4-5]。然而,国内关于会阴体的解剖及其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中的作用报道较少,本文旨在就会阴体的解剖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 经肛内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82例分析

    作者:赵汉鹏;张伟亮;许沈南;卢旭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新的手术方式.方法:对82例直肠癌患者采用经肛内吻合术式治疗.结果:82例术后2~4d开始进食,术后一个月随访,每天排便1~5次/d,3个月~1年为1~3次/d,无大便失禁及污粪.结论:经肛内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少,肛门功能全部优良,免除结肠造瘘,避免吻合口瘘.

  • 联合术式治疗女性出口处梗阻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作者:师丙帅;刘元宝;王春花

    我们从1999年6月~2005年2月共收治女性出口处梗阻性便秘191例,其中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三者并存61例,占31.9%;61例病人均采用联合术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6例诊治体会

    作者:袁祖成

    本院自2003年起共诊治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大69岁,小48岁,平均57岁.

  • 便秘的检查与治疗(3)便秘的外科及中医治疗

    作者:陈少明;于庆环

    1 便秘的外科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解剖或功能的病理改变采用外科手术来治疗慢性便秘,如对直肠前膨出的直肠前膨出修补术,内括约肌失弛缓的内括约肌全束部分切除术,耻骨直肠肌肥厚的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除术,盆底痉挛综合征的闭孔内肌自体移植术以及结肠传输功能障碍的结肠部分切除和全结肠切除术等.但是,其远期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可能与术前对导致慢性便秘的病因未能认识清楚,仅靠所发现的1项或2项异常而施行了手术治疗有关.

  •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体会

    作者:彭晓荣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导致出口阻塞的排便障碍性疾病.本病病因与肛区局部炎症、滥用泻药、盆底痉孪及精神因素有关.2004年1~9月我科收治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良好的特点.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盆底失弛缓性便秘40例

    作者:徐国荣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盆底失弛缓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79例盆底失弛缓性便秘病人半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行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对照组行耻骨直肠肌后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26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盆底失弛缓性便秘,疗效优于耻骨直肠肌后位部分切除术.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