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康复策略与膏方调治时机

    作者:宋烨闻;林晓柔;禹琪;衷敬柏

    对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及介入治疗术的病机演化及中医治疗进行探讨,认为气阴两虚、痰瘀蕴毒是介入治疗术后的主要病机,与跌扑损伤的病机转化具有相似性.当采取分阶段康复治疗的策略,早期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中期当活血化痰、和血通络,后期宜扶正补虚、活血通络.膏方匡扶正气之力宏,适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期康复.

  • 从瘀毒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浅析

    作者:张文江;苗青;张燕萍

    从瘀、毒角度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因病机,介绍瘀、毒的形成互化以及瘀毒致病特点,认为毒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瘀毒交错可加重病情,提出了活血祛瘀、排痰通腑、祛痰排毒、通便排毒等临床常用的从瘀毒论治COPD的方法.

  • 王秀娟教授从"瘀毒"论治蕈样肉芽肿1例

    作者:付志昊;王秀娟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T淋巴细胞瘤,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瘙痒脱屑和浸润性斑块的出现,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该病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系统,目前该病还没有统一具体的治疗方案,晚期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王秀娟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为血分热毒,浸淫于内,溢于肌表,发为红斑.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

  • 扶正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

    作者:高善语;刘晓明;梅笑玲;王燕;迟春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1]。多数医者认为,UC 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急性期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实证居多;慢性期多为日久不愈,正气亏虚,脾虚肠损,进而脾虚与湿热并见、寒热错杂,多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历代医家的描述,认为从虚(阳虚、气虚)、毒(湿毒、热毒、瘀毒)两方面论述其病因病机较全面,进而提出扶正、解毒是治疗UC的基本方法。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瘀毒内结型慢性盆腔炎39例

    作者:白振义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包括子宫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可一处或几处同时发病,是妇女常见病之一。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急性期未彻底治愈,则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瘀毒内结型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郑伟达从瘀毒论治肺癌经验探析

    作者:郑东京;郑东海;郑伟鸿;许鑫;郑伟达

    郑伟达教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因是“瘀”加“毒”,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结是“瘀毒”的本质.“瘀毒证”是指恶性肿瘤,乃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治愈,有可能复发并转移.肺癌多由正气内虚、邪毒互结所致,其病机包括瘀毒侵肺、痰湿内聚、正气内虚.肺癌临证可分四型诊治:瘀毒互结、阴虚毒热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脾虚痰湿型.通过对郑教授运用瘀毒理论辨证施治治疗肺癌的常用方药及加减方法的经验总结,体现郑教授其学术思想.

  • 肢体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瘀毒病机的探讨

    作者:张大伟;陈柏楠

    支架内再狭窄(ISR)指的是动脉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血管内径再狭窄≥50%.目前中医学术界普遍认为瘀血、痰浊是冠状动脉ISR的主要病机,而对肢体动脉ISR的病机却无统一的结论,冠状动脉与肢体动脉虽然同属于动脉系统,但解剖基础不同,因此在ISR的发病机制方面也存在差异.陈柏楠教授分别从宏观辨证角度和微观辨证角度详细阐述了肢体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瘀毒"病机的演变过程.从宏观及微观辨证角度对肢体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瘀毒病机假说进行探讨,阐述了内生毒邪在支架再狭窄病机中的地位,从而重视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对于各种毒邪的祛除,为防治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毒活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浅议“瘀毒”在周围血管疾病病机中的地位

    作者:张大伟;陈柏楠

    本文从内毒的定义及特性入手,分析了瘀毒的源流及病机特点,探讨了瘀毒在周围血管疾病病机变化中的作用.瘀毒是周围血管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与周围血管疾病的缠绵难治、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 中医"瘀毒"理论的文献研究概述

    作者:刘龙涛;张京春;陈可冀;史大卓

    "瘀"和"毒"均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经常被用来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并指导临床治疗.古代文献有关"瘀"和"毒"的论述较多,但对"瘀毒互结"共同致病的相关文献论述较少,仅见少量将"瘀毒""毒瘀"作为病因和病理产物以及"解毒活血"治则方药的记载,有关其发病机理、致病特点等未见较为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瘀毒 文献研究
  • 清心解瘀方组方中药入血成分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作者:李圣耀;杨琳;高铸烨;徐浩;史大卓

    采用BATMAN-TCM平台对清心解瘀方组方中药(黄芪、丹参、川芎、藿香、黄连)的19个人血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得到靶标基因60个,这些基因在27条通路显著富集,提示清心解瘀方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血小板、调节心肌细胞钙稳态、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糖脂代谢等环节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通过靶标基因的疾病条目富集分析发现,清心解瘀方不仅可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对帕金森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抑郁症等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瘀毒”致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理论依据初探

    作者:柳金英;张惠敏;田蕾;谢璇;苏聪平;王青;任卫全;郭淑贞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改变,符合血瘀证的微观诊断.文章从中西医角度分析“瘀毒”病机特点,依据“心血管事件链”规律,结合“瘀毒”与心力衰竭基础病的关系,探讨其与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的密切关系.慢性心血管疾病日久不愈、诸邪久积不解、蕴毒骤发, “瘀毒互结,损伤血络”,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是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的病理基础;“瘀毒既成,百证丛化,正气亏虚,变生诸病”是其突发骤变、错综复杂、缠绵难愈的关键环节.心肌纤维化以瘀毒为害,初期虽未彰显,有可寻察之外证时往往病属晚期,因其持续进展过程和不良结局,未病先防,治疗关口前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活血解毒应成为贯穿心肌纤维化治疗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

  • 中医脂毒、瘀毒与易损斑块关系的理论探讨

    作者:周明学;徐浩;陈可冀

    活动性炎症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是斑块破裂的中心环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尤其是脂毒、瘀毒致病理论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采用活血解毒兼有调脂作用的中药对易损斑块进行干预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

  • 中风病毒损脑络与复杂网络性

    作者:郑宏;刘雪梅

    中风病毒损脑络具有病邪非单一、病机非静止、病情非单维的特点,是具有复杂系统特点的临床复杂证候.毒损脑络既是中风发病过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病因与发病多维界面和动态时空变化着的复杂系统,其科学内涵、特性、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均具有复杂网络性,从复杂网络角度将毒损脑络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建立一份以专家共识毒的特性、临床表征和理化指标为结点的网络,揭示其复杂特性必将对临床治疗中风病产生深远意义.

  • 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

    作者:徐浩;曲丹;郑峰;史大卓;陈可冀

    目的 在"瘀毒致变"假说基础上,以随访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为依据,探索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瘀毒"临床表征.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且处于症状稳定期的患者254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对随访心血管事件与个人史、体质特点、既往史、家族史、症状、体征、证候、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4例患者中,随访期间失访2例,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行介入治疗,2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脉涩或结代、胸骨后疼痛、平素咽痛及头痛是随访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 mg/L也显示有增加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趋势(P=0.094).结论 胸骨后疼痛、头痛、脉涩或结代(血瘀征象)及平素经常咽痛、hs-CRP增高(提示机体有慢性炎症反应,是"毒"的征象)可考虑作为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瘀毒"临床表征,进一步扩大样本完善"瘀毒"临床表征将为应用活血解毒法干预高危患者提供依据,值得深入研究.

  • 祛瘀解毒法治疗瘀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探讨

    作者:连方;刘海萍;王云霞;张建伟;孙振高;马凤梅;张宁;刘延荷;孟茜

    目的探讨祛瘀解毒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方法临床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用祛瘀解毒方治疗)和对照组(为丹那唑治疗),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症状、体征、妊娠率及白细胞介素-1(IL-1)、IL-6及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变化.实验研究:60只大鼠分为治疗组(用祛瘀解毒方)、对照组(用丹那唑)与空白组,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观察异位内膜腺上皮、在位内膜腺上皮及子宫肌层组织学评分.结果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后痛经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40±1.85和3.47±2.03;月经不调积分分别为1.67±2.04和3.73±1.72(P<0.05),两组妊娠率分别为63.2%和23.5%(P<0.05).中药与丹那唑治疗后均显著降低IL-1、IL-6含量和EMAb的阳性率.实验研究表明中药与丹那唑均可增加异位内膜腺上皮、在位内膜腺上皮及子宫肌层组织学评分,说明可促进异位病灶细胞的Bax的表达;但中药对在位内膜及肌层组织无此作用.结论祛瘀解毒法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蕴毒症候,其作用机理与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促进异位病灶细胞凋亡有关.提示祛瘀解毒方是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药.

  •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作者:张京春;陈可冀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 "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作者:徐浩;史大卓;殷惠军;张京春;陈可冀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点、干预时机,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刍议瘀毒内涵及其在冠心病事件发生中的意义

    作者:李圣耀;冒慧敏;薛梅;高铸烨;徐浩;史大卓

    瘀毒的内涵是瘀、毒两种病因的共存及其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转变从化;涉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组织坏死等病理过程,其现代医学表征当首选具有危险分层及预后价值的指标;治疗上,活血解毒是冠心病瘀毒证的基本治法,根据毒邪浅深,分别应用清透解毒和清热解毒药.

  •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瘀毒学说

    作者:连方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率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约占10%,在不明原因不孕妇女中则高达30%~50%,且难以根治,其5年临床复发率高达50%.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子宫腔内的内膜作为异地种植的物质主体,在E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以致近年兴起"在位内膜决定论"的新学说[1],研究表明,EM患者在位内膜细胞黏附分子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在位内膜的增殖活性增强,凋亡能力下降.同时发现患者在位内膜细胞对其生理抑制剂孕激素存在一种不敏感或抵抗现象.

  •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临床观察

    作者:连方;赵文晓;齐英华;蒋帅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EM血瘀蕴毒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祛瘀解毒方(膏方),对照组予丹莪妇康煎膏,两组均于经期结束后开始服用,连服20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积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及在位内膜细胞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积分明显降低,血清IL-6、sICAM-1水平降低,在位内膜ICAM-1表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 结论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EM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6、sICAM-1表达、上调在位内膜ICAM-1表达有关.

7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