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腔液体水平和氧合指数在脓毒症性 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

    作者:黄增相;何超;陶骅;徐雯;徐迅科;金姝;魏建东;张健;李文放;林兆奋

    目的:通过观察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胸腔液体水平( thoracic fluid content , TFC)与氧合指数( PaO2/FiO2)的变化,探讨TFC在脓毒症性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为脓毒症性ARDS患者液体管理提供新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2-01~2014-06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 ICU)和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急诊ICU符合严重脓毒症性ARDS诊断标准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胸阻抗法( TEB)测定TFC,同时监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和吸入氧浓度( FiO2),计算PaO2/FiO2。比较TFC与PaO2/FiO2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FC与PaO2/FiO2呈明显负相关(r=-0.67,P<0.01)。进一步以ARDS的轻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轻度ARDS时,患者PaO2/FiO2与TFC无明显相关性(r=0.13,P=0.241);中度ARDS时,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49,P=0.013);重度ARDS时,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88,P=0.004)。这可以提示对中、重ARDS患者可以通过降低TFC来改善氧合,但对于轻度ARDS患者,由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症引起的PaO2/FiO2下降,不能通过降低TFC来改善缺氧状态。结论 TFC在脓毒症性ARDS患者的液体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感染性休克复苏达标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指导下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孟东亮;茅尧生;应利君;吕铁;周蕾;金烈洲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达标后,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指导下采取不同液体管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01~2011-12入住我院ICU,确诊感染性休克且6 h内EGDT达标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液体限制组和液体非限制组,在PiCCO监测下执行液体管理,并采集病例相关数据.观察28 d,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结果 液体限制组与液体非限制组28 d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使用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达标后,在PiCCO指导下实施限制性补液可以尽早脱机,缩短住ICU时间.

  • Wnt5a与Syndecan-1在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齐颖;李真玉;王斌;陈兵

    目的 研究Wnt5a及Syndecan-1的表达在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ALI)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脓毒症致ALI动物模型,小鼠随机分为ALI组和对照组.小鼠按时间点分为1、3、5、8、12、24 h,每组8只,研究血清Wnt5a及Syndecan-1浓度、血管通透性及肺组织病理的改变.ALI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取血保留上清备用,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Wnt5a及Syndecan-1的浓度;小鼠左肺组织进行HE染色,右肺上叶进行匀浆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Wnt5a蛋白的表达;右肺下叶进行组织mRNA的提取,并进行逆转录及Real-time PCR观察Syndecan-1基因的表达水平;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观察肺血管渗透性;透射电镜下观察右中叶肺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改变.结果 ALI组的肺组织肺泡壁增厚,血细胞及炎性细胞大量渗出;随着肺损伤程度加重,血清Wnt5a及Syndecan-1浓度逐渐升高,分别在5h及3h达峰值,在24 h内维持较高浓度;Wnt5a蛋白表达水平随肺损伤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加,Syndecan-1 mRNA在3h开始表达上调;甲酰胺中伊文思蓝的浓度随肺损伤程度加重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电镜下观察到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显著,细胞内空泡增加,部分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细胞间距增宽,基膜与内皮细胞分离.结论 肺脏血管内皮损伤发生在ALI早期,血清Wnt5a与Syndecan-1浓度改变与肺损伤严重程度一致,二者作为AL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为临床液体管理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 液体负平衡在 ICU >60岁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熊丽红;孟新科;张宪华;陈伟峰

    目的:探讨在保证循环稳定前体下液体负平衡对达撤机条件的>60岁ICU患者撤机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我科2013-02~2015-02收治的42例需要机械通气的>60岁的危重症患者,在符合撤机标准后,随机分为液体负平衡组( A组)和液体正平衡组( B组),依中心静脉压( CVP)、平均动脉压( MAP)进行液体管理,至成功撤机48 h。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液体平衡状况、BNP前体( NT-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液体负平衡组患者撤机成功率(85.7%)高于液体正平衡组(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负平衡组机械通气时间(5.99±1.83)d vs (8.04±3.99)d,脱机48 h BNP前体(424.71±302.67)pg/mL vs (653.19±483.39)pg/mL,明显低于液体正平衡组(P<0.05);撤机后48 h两组MAP[(81.43±7.31)mm Hg vs (84.95±7.76)mm Hg]与CVP [(7.38±2.58)mm H2O vs (8.81±3.25)mm 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0岁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在保证循环稳定前体下,采用适度液体负平衡策略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心功能有关。

  • 脓毒血症休克的液体治疗

    作者:张婷;王祥瑞

    肺脏结构及其功能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反映着原始损伤与病理机制之间的动态平衡.1942年,Cuthbertson[1]把这一现象描述为休克的“涨潮落潮”.落潮期(ebb phase)或复苏前期,心输出量低,组织灌注差,患者处于湿冷的状态,该阶段液体给予的时机十分重要,对炎症、治疗和病死率都有重要影响;当进入涨潮期(flow phase),肿胀患者的心输出量增加,若给予利尿剂可使组织灌注恢复正常,体重逐步减轻,该阶段实际上体内促炎性与抗炎性介质的平衡所形成的内环境趋于稳定,此时不再需要进行积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液体治疗.这一理论基本阐明了在脓毒血症休克中液体管理的主要临床处理原则.本文着重探讨液体治疗在脓毒血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液体治疗的时机、液体类型和液体管理策略.

  • 1例肺部感染致 ARDS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发生于感染、休克、创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死率高达40%[1]。感染性休克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或间接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重综合征[2]。2014年1月本院成功救治了1例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每搏量变异度和中心静脉压指导老年胃肠手术术中液体管理的比较

    作者:冯丹丹;马正良;顾小萍

    目的 观察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用于指导老年胃肠手术液体管理是否可行以及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老年胃肠手术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序列号随机分为两组,SVV组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组,每组20例.SVV组根据SVV值进行补液,维持SVV<10%,同时维持CVP在正常范围.当SVV值>10%,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至SVV稳定<10%,之后维持适当补液速度,并保证SVV<10%,CVP在正常范围,循环稳定.CVP组根据CVP值进行补液,维持CVP 8 mmHg~12 mmHg(1 mmHg=0.133 kPa).当CVP<8 mmHg时,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至CVP稳定在8 mmHg~12 mmHg,之后维持适当输液速度,并保证CVP 8 mmHg~12 mmHg,循环稳定.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案.记录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切皮后(T2)、打开腹腔时(T3)、肠吻合时(T4)以及关闭腹腔时(T5)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尿量以及输血输液量.测定患者手术前1d和手术后1d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球压积(hematocrit,Hct)、肌酐、尿素氮.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恢复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SVV组比较,CVP组T5时点CVP值[(11.6±2.0)cmH2O(1 cmH2O=0.098 kPa)]显著上升(P<0.05),T4、T5时点SVV值[(4.5±1.5)%、(4.2±1.4)%]显著下降(P<0.05),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量(stroke volumn,S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T1时点MAP、CO、SV[SVV组:(74±13) mmHg、(3.7±1.0)L/min、(59±11) ml/b;CVP组:(71±12) mmHg、(3.8±1.1)L/min、(58±13) ml/b]均显著下降(P<0.05),T4、T5时点HR[SVV组:(61±8)、(61±9)次/min;CVP组:(60±7)、(61±9)次/min]均显著下降(P<0.05).SVV组总输液量[(2 560±462) ml]明显少于CVP组[(3 153±823) ml](P<0.05),两组出血量、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b、Hc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CVP组术后尿素氮值[(4.0±2.0)mmol/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V组肌酐、尿素氮值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VV组术后排气时间[(2.6±1.2)d],恢复进流质时间[(4.0±1.7)d]明显较CVP组短(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以SVV指导老年胃肠手术液体管理减少了术中输液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容量管理方案.

  • 以心指数/每搏指数/每搏量变异度为导向的老年患者开胸肺叶切除术液体管理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燕虹;王天龙;赵磊

    目的 观察以心指数/每搏指数/每搏量变异度(cardiac index/stroke volume index/stroke volume variation,CI/SVI/SVV)为导向的液体管理策略对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30例行择期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CI/SVI/SVV为导向的S组(15例)和以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为导向的C组(15例),监测围术期两组指标,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气道压力(airway pressure,Pmax)、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等,评价以CI/SVI/SVV为导向的围术期液体管理策略在改善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是否优于传统的以CVP为指导的液体管理策略. 结果 S组患者术中不同观察时间点HR、MAP、SpO2、PETCO2、Pmax、BIS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术中输液量(1 310±310) ml、术后液体输入的正平衡量(516±412) ml明显小于C组患者(1 820±459)、(757±667) ml(P<0.05),术后重症监护室(ICU)驻留时间、氧合指数等指标S组较C组呈现良好的转归趋势.C组患者术后高血压的发生率(40%)明显高于S组(6.67%)(P<0.05),余无特殊.结论 以CI/SVI/SVV为导向的老年胸科手术围术期液体管理策略较传统的以CVP为导向的液体管理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液体管理更具个性化等优点,有助于改善老年患者术后转归.

  • 脑血管痉挛性疾病的血液稀释与液体管理

    作者:陈君;李文硕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液体治疗是此类患者重要抢救手段.采用胶体液进行等容血液稀释,通过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增加缺血脑组织的血流,是治疗该病的莺要措施.现就血液稀释用于治疗脑缺血的理论依据、等容血液稀释与高容量血液稀释的治疗效果、液体种类的选择、血液稀释的程度、佳实施时间以及血液稀释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等问题作一综述.

  • 目标容量填充对沙滩椅位下骨科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翁立军;张野;胡宪文;李云

    目的:评价 FloTrac/Vigileo 系统监测常规容量填充和目标靶控容量填充对沙滩椅位(beach chair position,BCP)下骨科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肩部关节镜手术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体重49~68 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容量填充组(R 组)和 FloTrac/Vigileo 指导下目标靶控容量填充组(S 组),每组15例。R组麻醉诱导后30 min 内予以10 ml/kg 羟乙基淀粉130/0.4快速静滴行容量填充;S 组使用FloTrac/Vigileo 系统监测 MAP、每搏变异度(SV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和心脏指数(CI),当SVV>13%时,5 min 内静注3 ml/kg 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后观察各项指标变化,当SVV<13%,观察 CI 变化(1)CI<2.5 L·min-1·m-2时,给予多巴胺0.5~1μg·kg-1 min-1,至 CI>2.5 L·min-1·m-2;(2)若 CI>2.5 L·min-1·m-2,不予处理,观察 SVV、MAP、CI 的变化。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3 min(T2)、BCP 时(T3)、BCP 后5 min(T4)、30 min(T5)以及手术结束平卧位(T6)的 MAP、HR、CI、SVI、SVV;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术中用于容量填充的胶体液用量、胶体液总量以及液体总量;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 T1时比较,T3~T5时两组 MAP、CI、SVI 明显降低(P <0.05);与 T2时比较,T3~T5时 R 组 SVV 明显升高(P <0.05)。T3~T5时 S 组 MAP、CI、SVI 明显高于 R 组,而 SVV 明显低于 R 组(P <0.05)。S组术中用于容量填充的胶体液用量、胶体液总量以及液体总量明显多于 R 组(P <0.05),两组晶体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 组术中麻黄碱、多巴胺用量、尿量明显少于 R 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 R 组(P <0.05)。结论以 MAP、CI、SVV 为目标靶控容量填充模式较传统容量填充可更为安全有效稳定 BCP 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 急性肾损伤的液体管理

    作者:李文哲;潘鹏飞;宋云林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常见临床综合征,脓毒症和低血容量是常见的原因.AKI可导致液体超负荷、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其他内环境紊乱.AKI和AKI高风险患者既要保持有效循环容量,同时也要防止出现液体超负荷.本文就AKI液体治疗的目的与指征、液体复苏方法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液体管理策略等作一综述.

  • 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许应坤;吉木森;金兆辰;徐伟楠;杨瑶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管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复苏液体量、氧合指数、Apache Ⅱ评分、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及28天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7例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18例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量、氧合指数、Apache Ⅱ评分、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死亡率.结果:两组72 h内的总补液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前12 h补液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12~72 h间的补液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试验组48 h后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Apache Ⅱ评分、气管插管率、28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SAP患者采用PiCCO监测技术能科学、定量进行液体管理,从而改善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液体管理对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颖;顾勤

    目的 感染性休克早期根据早期目标性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进行液体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已得到大家共识,近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后期限制性液体管理同样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文中探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早期及后期液体管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67例患者纳入研究,以入ICU后6h内液体复苏后实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8mmHg(1mmHg=0.133kPa)且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者为早期液体复苏达标(early fluid loading,EFL),入ICU后3d内至少1d液体负平衡的则为后期限制性液体管理达标(conservative fluid management,CFM).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入组前6h液体平衡量无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3d内每日液体平衡量均为正平衡,并高于存活组(P<0.01),且3d内累计液体量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第2天即出现液体负平衡.EFL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EFL未达标组(P<0.05),CFM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CFM未达标组(P<0.05),符合EFL和CFM的患者死亡率低,只符合EFL或只符合CFM的患者死亡率次之,EFL和CFM均不符合的患者死亡率高,APACHEⅡ评分、EFL未达标以及CFM未达标均为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早期充足液体复苏联合后期限制液体复苏能更好改善患者预后.

  • 个体化液体管理对成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复苏效果的影响

    作者:余惠;罗显利;陈丽映

    目的 观察个体化液体管理对7例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护士根据24 h补液总量,计算出每小时应输注的晶体、胶体和水分的液体量,并交替输入;每小时监测尿量、尿色、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尿量调整补液量.结果 7例患者24 h及48 h的平均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均在正常范围内,尿量维持在1 ml/kg·h-1以上.补液后患者24 h及48 h碱剩余为-(1.34 ±1.57)mmol/L和(3.64±4.17)mmol/L,较入院时的-(4.97±2.64)mmol/L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液体管理可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平稳渡过休克期.

  • 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覃春江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均实施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并与之前未实施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可有效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并发心衰的液体管理

    作者:张茜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易并发肺炎和心功能不全,常有钠水潴留,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多与液体的正平衡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先心肺炎的液体管理.

  • 应用微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导脑外科危重患者术中液体管理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元良;乐新会;杨娜;吕华燕;蓝志坚

    目的 探讨微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对脑外科危重患者术中液体管理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外科危重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VV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结果 两组输血量、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SVV组输液量、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VV组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VV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7%,死亡率为2.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死亡率为6.7%,SVV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微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有效指导脑外科危重患者术中液体管理,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PICCO监测和CVP压力监测指导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复苏疗效的比较研究

    作者:叶高峰;温兴杰;汤文杰;林士峰;倪玲坚;胡欣

    目的:比较分析PICCO监测和CVP压力监测指导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复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因颅脑重型损伤患者100例,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PICCO组和CVP组,每组50例;PICCO组患者在PICOO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而CVP组患者则在CVP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颅脑恢复率、肺水肿出现率、生存率以及住院期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数值变化等。结果 PICCO组颅脑恢复良好率为68%,显著高于CVP组的28%,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6,P<0.05);PICCO组脑水肿出现7例少于CVP组的11例,但两组比较无差异(χ2=1.084, P>0.05);PICCO组治疗时间为(16.7±5.7)天显著性低于CVP组的(21.5±6.3)天(t=3.067, P<0.05);但PICCO组死亡3例,生存率为94.0%显著性高于CVP组的56.0%(χ2=19.253, P<0.05)。两组在诊治之前,GCS无显著差异(P>0.05),诊治之后,PICCO组患者GCS数值变动与CVP组对比优越很多,两组GCS数值变动在诊治1天之时、诊治1周之时、诊治2周之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PICCO监测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其液体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Vigileo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碧新

    目的 探讨Vigileo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观察组通过Vigileo监测技术分析指导液体管理.观察两组乳酸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情况、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Vigileo组治疗1周后GCS评分高于CVP组,乳酸水平、ICU入住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低于CVP组(均P<0.05).结论 Vigileo监测系统可以有效地指导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液体复苏,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血容量状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液体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作者:厉为良;朱建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及创伤等所诱发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从而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其以肺容积减少、顺应性降低及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除了原发病的治疗、包括液体管理在内的药物治疗,机械通气(含氧疗)是ARDS治疗的主要的和重要的方法,但有异于非ARDS的常规通气,ARDS的治疗则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本文对ARDS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有效性和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如下.

190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