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患者检测血浆D-D二聚体及HBV-DNA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欣;朱海燕;王宇

    目的:探讨分析血浆D-D二聚体在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反应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一汽总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门诊及感染病房16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HBV-DNA将其HBV-DNA将其阳性标本按临床诊断分急性乙肝组、慢性乙肝组作为对照组。按其HBV-DNA载量数分5组。同时抽取50名健康人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均测定其血浆D-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V-DNA阳性的乙肝患者中,肝硬化组 D-D二聚体(3.86±2.42)μ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42±0.33)μg/mL、急性乙肝组(1.12±0.98)μg/mL、慢性乙肝组(2.91±2.14)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不同载量组之间血浆D-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3±0.98)、(1.21±0.79)、(1.16±1.02)、(1.27±1.11)、(1.32±1.01)μg/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二聚体检测客观反映乙肝患者凝血和纤溶的状况,评估肝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检测及治疗效果的评估,而与其HBV-DNA载量数多少无相关表达。

  • 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厚良;朱智明;高彦琳;张宁坤;陈宇

    目的 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月,在海军总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315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n=112)和冠心病组CHD (n=203),根据SYNTAX评分,将冠心病分低危组(1~22分)、中危组(23~32分)和高危组(> 33分).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脂:TC、TG、HDL-C、LDL-C、BMI、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并且比较各组患者上述检测的指标.结果 冠心病CHD组血同型半胱氨酸(6.86±2.63 vs,15.97±9.23 umol/l,P<0.01)、D-D二聚体(104.01±49.9 vs,329.03±394.24,P <0.01)、高密度脂蛋白(1.79±1.31 vs,1.26±0.55,P<0.01)、血尿酸(244.82±110.83 vs,301.95±72.25 umol/L,P <0.05)、C反应蛋白(2.12±1.31 vs,6.39±5.42,P<0.0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C、TG、LDL-C、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两者无明显差别.SYNTAX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D二聚体、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YNTAX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LDL-C、BMI、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随着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 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纤溶活性变化探讨

    作者:张静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纤溶活性变化。方法选取该院于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40例心衰患者、40例糖尿病心衰患者以及40名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分别将其设为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测定各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A组、B组与D组相比,两组的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PAI-1和二聚体(DD)明显增加;A组合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A,B,D组相比,C组的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PAI-1和二聚体(DD)明显增加(P<0.05)。结论 A组、B组、C组均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且C组的表现更加明显。

  •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意义

    作者:郝丽君;唐文君;李海英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D-二 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5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各28例,非抗凝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惠迪(美莎拉嗪)每日2.0g口服,惠迪2.0 g+生理盐水50ml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四联活菌片500 mg 3次/d,口服;抗凝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两组治疗总疗程均为6周,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各组患者血浆中的D-D、APTT及FIB水平,同时采用临床活动度评分计算临床活动性指数.结果 治疗前,D-D、APTT及FIB水平UC组分别为(360.6±105.7)μg/L、(25.4±6.4)s、(4.1±1.1)g/L,对照组分别为(150.8±66.6)μg/L、(29.8±5.6)s、(2.3±0.5)g/L,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凝治疗组D-D、APTT及FIB水平组分别为(212.6±62.0)μg/L、(27.2±3.4)s、(2.2±1.0)g/L,非抗凝治疗组分别为(288.5±102.6)μg/L、(26.2±4.0)s、(3.2±1.4)g/L,D-D及FIB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PTT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治疗组临床活动性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C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D-D、FIB可作为判定UC活动性的指标,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血中D-D及FIB水平.

  •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D-D二聚体变化与脑电图关系分析

    作者:刘康

    目的:过敏性紫癜(AP)可引起各器官的损伤,其中也包括脑的损伤,本研究观察AP对脑功能的损害程度及血浆凝血机制异常.方法:对20例AP患儿进行EEG及D-D二聚体对比分析.结果:EEG异常率为55%,主要为4~7Hz θ波及3~3.5Hz δ波广泛轻至中等度增多.D-D二聚体的异常率为75%,两者均以脑和关节损害为主,异常率较高,均为100%.结论:EEG异常率与D-D二聚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P患儿有半数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紊乱和凝血机制的异常.

  • D-D二聚体对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姚婷婷;章礼久;胡祥鹏

    目的 探讨D-D二聚体对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51例,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将所有患者分为单一肠段组36例和多肠段组15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基础疾病、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合并基础疾病率、PT、APTT、FIB、PLT、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肠段组患者年龄、D-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一肠段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D二聚体是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D-D二聚体是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范围的指标.

  • 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聚集率D-D二聚体水平的研究

    作者:刘永华

    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当与Hcy代谢有关的酶或辅助因子缺乏使Hcy代谢受阻时,就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近年大量研究证实Hcy与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变、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发病高度相关.在各类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占绝大多数,高达60%~80%.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平滑肌增生,激活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而且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D二聚体水平增高,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2].我们分析了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聚集率、D-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动物模型隐性失血的作用

    作者:袁磊;包倪荣;赵建宁

    背景:骨科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导致严重的贫血,需输血纠正,氨甲环酸的使用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减少输血率,但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的作用机制及关联性不清.目的:通过建立人工膝关节置换兔模型,观察使用氨甲环酸后早期围手术期失血的变化,探讨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的作用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完成兔膝关节假体,20 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10 只,均进行同一侧膝关节置换,实验组在置换前15 min给予0.5 g 100 mL的氨甲环酸静滴补液,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给予100 mL的氯化钠.所有动物于置换前1 d,置换后3 h,6 h,24 h,48 h,72 h,第7天分别进行耳缘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测定血浆D-D二聚体的含量,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置换后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筛选.结果与结论:两组置换前体质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D-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显性失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24 h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后D-D二聚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与置换后24 h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置换后72 h、第7天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变化以及围手术期D-D二聚体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置换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血栓.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氨甲环酸的使用可以明显减少术中显性失血,缩短手术时间,能够显著减少置换后第1天的隐性失血量,这由于手术应激后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引起的,对非该机制引起的其他隐性失血无明显作用.同时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可靠,不增加围手术期血栓风险.

  • 低分子肝素对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D-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天明;付强

    [目的]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结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妊高征,探讨LMWH在重度妊高征治疗中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取重度妊高征患者52例,硫酸镁治疗26例(Ⅰ组),硫酸镁+LMWH治疗26例(Ⅱ组);检测各组产妇血浆D-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测量产后或术后2 h内出血量.[结果]Ⅱ组治疗前后D-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Ⅰ组治疗前后血浆D-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不明显(P>0.05);Ⅰ、Ⅱ组产后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传统的硫酸镁治疗对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D-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不大,LMWH结合硫酸镁可显著降低D-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且并不增加产后及术后出血量.

  • 对氧磷酶1和 D-D 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周磊;严金川;于文敏;张小勇

    目的:探讨血浆对氧磷酶1(PON1)、D-D 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变化及对临床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 ACS 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8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组)60例,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组)63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组)58例,采用免疫分光光度法测定PON1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 D-D 二聚体水平,出院后6个月采用电话、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记录临床不良事件。结果:STEMI 组 PON1水平明显低于 NSTEMI 组和 UAP 组,NSTEMI 组明显低于 UAP 组;STEMI 组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 NSTEMI 组和 UAP 组,NSTEMI 组明显高于 UAP 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STEMI 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其次为 NSTEMI 组,UAP 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 PON1水平越高、D-D 二聚体检测对临床不良事件的预测 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952,明显高于单项 PON1(0.815)和 D-D二聚体(0.824,P <0.05)。结论:PON1、D-D 二聚体在不同临床分型 ACS 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变化显著,其中临床分型越好,PON1水平越高、D-D 二聚体水平越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两者联合检测是 ACS 病情程度、临床不良事件预测的有效指标。

  • 参附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D-D二聚体、Fib、CRP的影响

    作者:赵宁;王鸣;费晓;毛晓红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作为对比观察.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血清D-D二聚体、Fib及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D-D二聚体、Fib、CRP明显下降(P<0.05~<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与血液D-D二聚体、Fib、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参附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能与参附注射液对D-D二聚体、Fib、CRP的调节作用有关.

  • 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变化

    作者:张川;袁高辉;韦凡平;王兴祥

    目的探讨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肺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浆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PAI-1活性、DD含量明显升高.不同心功能等级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AI-1活性、DD含量随着心功能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结论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且与心功能程度有关.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D-D二聚体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东辉;李志英;贺立山;潘静夫;李敬东

    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生和发展有关[1,2],D-D二聚体(D-D)与血液凝固、纤溶及机体的炎症反应等有内在联系,HSP急性期存在高黏滞血症[3],且与病变范围有一定关系,血液高凝状态程度是影响该病疗效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29例HSP患儿血浆ET-1、NO、D-D水平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 急性左心衰竭利尿剂降阶梯治疗时间节点的选择

    作者:盛颖

    目的:寻找急性左心衰竭利尿剂降阶梯的合适时间节点,避免利尿剂过早降阶梯致病情迁延不愈,住院时间延长;同时避免过晚利尿剂降阶梯致低容量休克、血栓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方法:2015-01 2018-03期间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患者95例,将其随机分为临床症状缓解、NT-pro BNP降低及D-D二聚体升高3组.3组分别于不同时间节点对利尿剂降阶梯处理.临床症状缓解组依据临床表现缓解,检验指标接近正常为节点;NT-pro BNP组依据NT-pro BNP较前下降30%为节点;D-D升高组依据血清D-D高于正常值为节点.比较3组住院时间、降阶梯时间节点肺水肿缓解率、利尿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症状缓解组肺水肿缓解率显著低于NT-pro BNP降低组和D-D二聚体升高组(P<0.05);D-D二聚体升高组利尿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临床症状缓解组和NT-pro BNP降低组(P<0.05).NT-pro BNP降低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临床症状缓解组及D-D二聚体升高组(P<0.05).临床症状缓解组、NT-pro BNP降低组及D-D二聚体升高组利尿剂降阶梯时间节点分别为静脉使用利尿剂后(48.0±1.5)、(146.0±3.3)、(218.0±4.1)h.结论:当NT-pro BNP较治疗前降低30%可作为利尿剂较为合适的降阶梯时间节点,其时肺水肿基本缓解,利尿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合适的利尿剂降阶梯时间节点大约在治疗后6d左右.

  • 妊娠不同阶段并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作者:吴茜;刘娜;潘超;唐洲平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阶段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妊娠及产后并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并发CVT的临床特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中,妊娠期20例,产褥期1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6.4±4.1)岁.通常急性起病,数天内达高峰,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妊娠剧吐、产褥感染、妊高症、剖宫产术并发症、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均为妊娠并发CVT的危险因素.D-D二聚体异常及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及早诊断、尽早抗凝是治疗的关键.结论:妊娠不同时期均可发生CVT.

  • 兆科降纤酶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作者:魏丽玲;郑璇;李森美;吴育彬;何文贞;欧利民

    观察了兆科降纤酶对脑梗塞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降纤酶能够分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激活纤溶系统,提高脑梗塞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

  • 消癜冲剂对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仙娜;蔡新民;何胜尧

    目的:观察消癜冲剂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疗效及探讨活血祛瘀法治疗HSP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HSP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组31例和西医组29例.中西医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癜冲剂;西医组则以西医治疗,不加用任何其他中药治疗.共观察2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症状、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等.结果:中西医组治疗4周、12周、24周痊愈率分别为25.8%、80.6%、93.5%,西医组分别为0、58.6%、62.1%.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显效(含临床痊愈)时间:治疗组为(60.23±37.14)天,对照组为(106.27±50.17)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组症状积分、FIB、D-D二聚体治疗4周、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医组症状积分、D-D二聚体治疗4周、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同时间段FIB、D-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消癜冲剂结合西医治疗能明显地改善HSP的临床症状和机体的凝血状态,值得推广.

  • 补阳还五汤、通脉汤加减对创伤骨折后D-Di、PLC、Pagt的影响

    作者:吴征杰;区锦燕;罗富荣;廖荣宗;周曙

    目的:研究探讨补阳还五汤、通脉汤加减对创伤骨折后D-D二聚体(D-Di)、血小板计数(PLC)、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影响.方法:选择股骨骨折、年龄18~45岁、ASA Ⅰ~Ⅱ级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3组,各16例.对照组(Ⅰ组),入院后不用任何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中药Ⅰ型(Ⅱ组),入院即给予益气、活血祛瘀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中药Ⅱ型(Ⅲ组),入院后即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通脉汤加减.Ⅱ、Ⅲ组用药从入院当天至术日(第7天).3组病人均在入院第1、7天抽血测定:D-Di、PLC、Pagt并与健康成年人进行比较.结果:①3组病人骨折后第2天D-Di与正常人比较P<0.01.Ⅰ、Ⅲ组病人随骨折时间延长至第7天D-Di增加,Ⅰ组增加的数值比Ⅲ组多,但两组前后增加的数值均P>0.01,Ⅱ组术日比入院减少P<0.05.②3组病人骨折后第1天PLC与正常人比较P>0.01,随骨折时间延长至第7天,Ⅰ、Ⅲ组病人显著增加P<0.01,Ⅱ组增加P<0.05.③3组病人骨折后第1天Pagt与正常人比较P<0.05.随骨折时间延长至第7天,Pagt增强与入院比较Ⅰ组P<0.01,Ⅱ组P<0.05,Ⅲ组增强不明显P>0.01.结论:创伤骨折后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药补阳还五汤、通脉汤加减对抑制创伤后血小板的聚集有一定的作用.

  • 髋关节置换术后高D-D含量患者预防DVT发生的护理

    作者:丁云霞;周观明;卢绍燊;石星;谭杏贤;颜玲;杨延斌;黎华珍;邓泳仪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骨十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D二聚体(D-dimer,D-D)高含量的患者30例,通过健康宣教、患肢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等措施后,观察其并发DVT的情况.结果 30例研究对象术前D-D二聚体含量为(0.95±0.18)μg/ml,术后24小时D-D二聚体含量为(8.07±2.55)μg/ml,经合理科学护理干预后D-D二聚体含量为(1.25±0.25)μg/n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结论 及时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D二聚体含量高的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和及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化疗的关系

    作者:郝玮;郭彩虹;李莉;张志国;高正兴;韩磊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老年NSCLC患者(NSCLC组)、3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对照组)空腹血浆DD、FIB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及化疗前后血浆DD、FIB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血浆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NSCLC组中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者DD、FIB水平高于年龄小于70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效的下降,血浆DD、FIB水平明显升高;化疗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血浆DD、FIB水平较化疗前下降,而进展(PD)患者较化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为11.5个月,与血浆 DD、FIB 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 r值分别为-0.684、-0.417,P<0.05)。结论老年 NSCLC患者血浆DD、FIB呈高水平状态,且与年龄相关,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也在一定程度加剧凝血功能亢进。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