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几个关键问题

    作者:谢振荣;肖军波;雷彦文;宋君;李杭;张敬良

    翻阅近3年《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和《中华手外科杂志》等有关手、显微外科方面的专业杂志,发现只有区区3篇有关动脉化静脉皮瓣(arterialized venous flap,AVF)专题的文章,可能的原因有二:AVF的成活仍不能令人满意,已激不起人们的兴致?当前的穿支皮瓣等时髦的研究热有关?难道AVF的成活真的不能令人满意吗?

  •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作者:侯春林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组织移植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皮瓣外科硕果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进展,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相继开发了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皮瓣、静脉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等.其中我国在世界上早报道或独自报道的皮瓣有10多个.

  • 2011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宁波)会议纪要

    作者:王欣;梅劲;周丹亚;陈宏

    "2011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宁波)"于2011年9月23-24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议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与宁波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并手外科分会、宁波市第六医院、温州医学院共同主办.此次论坛旨在规范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大会收到论文74篇,与会代表和专家140人,大会邀请了多名国内、外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知名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日本医科大学附属整形医院院长百束比古先生、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侯春林,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小林,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徐永清,《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主编庞水发、编辑部主任汪华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主编徐达传,同济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张世民,北京协和整形医院原副院长王春梅,《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王春惠,哈医大附二院整形外科主任杨大平,温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唐茂林以及宁波市第六医院章伟文、陈宏、王欣等共同探讨穿支皮瓣相关定义、规范化命名、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 首届全国显微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穿支皮瓣命名原则专题研讨会纪要

    作者:向剑平;顾立强

    五月的羊城,繁花锦簇,热情似火.2011年5月20-22日,首届“全国显微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穿支皮瓣命名原则专题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皮瓣外科学组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承办,广东顺德和平创伤外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协办.大会主席为裴国献,执行主席为顾立强、余斌以及王钢.

  • 第八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徐永清;张世民;陆声

    第八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1~1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由全军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办,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云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承办.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术后管理

    作者:曾蔚;周征兵;唐举玉;彭伶丽;吴攀峰;俞芳

    目的 探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术后综合管理方法.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23例,男99例、女24例;其中上肢28例,下肢95例;术后采用包括专科化病房管理、实时皮瓣血液循环监测、术后治疗局部与整体并重等具体措施的术后综合管理.患者分别于出院后3周、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 结果 123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术后18例(14.5%)出现相关并发症,18例均被及时发现并行相应处理后好转:皮瓣下活动性出血2例;血管危象16例,其中3例行非手术治疗好转,13例(10.5%)行再次手术探查,探查术后13例血管危象全部得到解除(探查成功率100%),其中皮瓣全部成活8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或二期植皮愈合5例.术后随访2~20个月,平均9.6个月.患肢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 结论 加强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的术后综合管理有利于提高皮瓣移植成功率.

  • 应用超薄皮瓣技术改进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修复效果

    作者:徐祥;李涛;陈振兵;雷伟;周攀;季伟

    目的 探讨超薄皮瓣技术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0例,采取在浅筋膜层切取皮瓣并在显微镜下修薄皮瓣的方法获取胸背动脉超薄穿支皮瓣,行游离移植修复创面,术中采用Kimura分型法对穿支血管进行分型.术后常规观察皮瓣血运变化,随访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结果 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Ⅲ型)出现皮瓣边缘约2 cm×1 cm的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质地良好,供区植皮1例,术后成活良好.8例皮瓣(Ⅰ型5例、Ⅱ型3例)给予均匀修薄,2例(Ⅲ型)皮瓣只将以穿支蒂为中心直径3 cm以远的周缘部分修薄.8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皮瓣后期质地良好,对患者供区功能无影响.7例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满意度为87.5%).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可以成功修薄为超薄皮瓣术式,可有效的改进穿支皮瓣的临床修复效果.

  •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俞芳;唐举玉;吴攀峰;周征兵;潘丁;肖勇兵;庞晓阳;曾磊;卿黎明;刘睿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皮瓣切取面积8.0 cm×4.0 cm~24.0 cm×9.0 cm,其中5例携带筋膜瓣填塞腔隙,8例携带小腿深筋膜,6例携带大隐静脉与隐神经,皮瓣旋转160°~180°修复受区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27例,植皮1例,接力皮瓣修复2例,术后回院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 本组有2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良好,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例皮瓣完全坏死,换药治疗2.5个月后瘢痰愈合.术后随访4个月~4.5年(平均1.7年),皮瓣无臃肿、无溃疡、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前臂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15年8月,对6例上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采用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皮瓣移植进行修复,皮瓣近端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血供,远端以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皮瓣大为35.0 cm×15.0 cm,小为25.0 cm×9.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6例进行回院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厚薄适中,外形良好,质地柔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结论 游离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穿支皮瓣可以扩大皮瓣的切取范围,为皮瓣提供良好血供,皮瓣具质地较簿、供区可直接缝合等优点,是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多穿支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儿童四肢复杂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李海;魏在荣;张文夺;邓呈亮;金文虎;聂开瑜;唐修俊;孙广峰;常树森

    目的 探讨保留多穿支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小儿四肢复杂性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7例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根据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的体表投影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便携式Doppler穿支定位,对不需要重建韧带及关节囊者不携带阔筋膜,供区阔筋膜Ⅰ期缝合.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7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修复,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经3~9个月随访(平均6.5个月,随访方式包括:现场随访、微信随访、电话随访等).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少数残留切口周围感觉异常.患肢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单叶或分叶穿支皮瓣设计灵活,穿支粗大恒定,是修复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董凯旋;周娅;徐永清;何晓清;范新宇;罗浩天;王波;李国栋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回院随访的患者18例,总结和分析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6 ~48岁,平均27岁;6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5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5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缺损面积2.5 cm×5.0 cm~4.0 cm ×15.0 cm;病程3 h~35 d.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初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穿支血管点定位及螺旋桨皮瓣设计,并模拟皮瓣切取转移.术中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面积为4.0 cm ×7.0 cm~5.0 cm×20.5 cm.穿支血管来源:腓动脉终末支穿支14例、胫后动脉穿支4例.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经Mimics 15.0软件重建后可以明确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口径、可切取的长度,并可术前模拟皮瓣旋转的方向,与术中观察的相一致.术后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1d有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按摩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6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CTA结合Mimics 15.0软件能实现螺旋桨皮瓣个性化设计,降低手术风险.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

    作者:孙涛;王晓峰;周坚龙;薛建波;洪锦炯;李学渊;王欣;章伟文

    目的 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对3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均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对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外观、供区恢复及随访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3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侧小部分坏死,坏死创面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5~2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恢复较好,供区恢复满意.优良率达91.4%. 结论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适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部皮肤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永清;何晓清;段家章;朱跃良;梅良斌;王毅;王腾;范新宇;李川

    目的 探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计划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8.2岁.手部皮肤缺损面积1.5 cm×3.5 cm ~ 5.0 cm×6.5 cm.实际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顺利12例,术中修改成腓肠内侧浅动脉穿支皮瓣3例.皮瓣大小:1.8 cm× 3.8 cm ~ 5.5 cm×6.5 cm,所有病例均为二期修复. 结果 本组皮瓣成活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能直接缝合.平均9个月随访显示,皮瓣质地柔软,厚度薄,无需二期修薄;皮瓣供区形态良好,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部中小创面的有效方法.

  • 延迟逆行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16例临床随访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王勇;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

    目的 报道延迟逆行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16例临床随访. 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延迟逆行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16例(男10例,女6例).患者年龄30~58岁,平均4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10.0 cm×12.0 cm~10.5 cm×20.0 cm.间隔皮穿支和肌皮穿支皮瓣分别是5例和11例.皮瓣延迟时间:9~ 15d,平均12d.延迟期间创面暂时应用VSD覆盖. 结果 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1个月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年,受区外形较好.下肢功能用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其疗效,优9例,良6例,尚可1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结论 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或皮瓣切取较大者.

  • 前踝上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分型及意义

    作者:许亚军;陈政;周晓;包岳丰;张辉;杨凯;陈学明

    目的 介绍前踝上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分型,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前踝上-足背皮瓣串联移植修复18例,其中前踝上-单块足背皮瓣12例,前踝上-足背分叶皮瓣4例,前踝上-足背三叶皮瓣2例;对足踝部软组织采用前踝上逆行岛状(骨)皮瓣修复22例,其中带胫前动脉主干的逆行前踝上逆行岛状皮瓣16例、足背-前踝上串联岛状皮瓣修复足背足底软组织缺损2例,不损伤胫前动脉主干的穿支蒂前踝上逆行岛状皮瓣2例,带胫骨下端的前踝上逆行岛状骨皮瓣2例. 结果 采用吻合血管的前踝上-足背皮瓣18例,术后1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串联皮瓣术后前踝皮瓣少部份坏死,后植皮成活,前踝上逆行岛状(骨)皮瓣22例,20例术后顺利成活,2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受限,至皮瓣边缘部份坏死,再行扩创植皮创面愈合.有30例经3~6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供区植皮愈合良好.对40例前踝上皮瓣的穿支血管根据术中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胫骨前肌内侧型20例,胫骨前肌、(踇)长伸肌间隙型16型,(踇)长伸肌、趾长伸肌间隙型4例. 结论 了解前踝上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分型,有助于手术中有序切取皮瓣,防止皮支损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在臃肿皮瓣二期削薄中的应用

    作者:唐举玉;周征兵;吴攀峰;俞芳;肖勇兵;潘丁;庞晓阳;曾磊;卿黎明

    目的 探讨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应用于臃肿皮瓣二期削薄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应用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治疗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9例,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并保护好穿支血管,保留真皮下脂肪3~5mm,去除多余脂肪组织.结果 9例术后皮瓣无1例坏死,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受区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对臃肿皮瓣二期削薄能一次完成手术,术后皮瓣血供可靠,外形良好,是一种理想的皮瓣削薄新方法.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穿支血管定位中的比较

    作者:冯少清;喜雯婧;王珏;李华;李科;章一新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及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下肢穿支血管术前定位中的特征和效果.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对自下肢切取穿支皮瓣的40个病例术前均采用两种技术进行穿支血管的评估,包括位置、口径、走行路径等信息,依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穿支血管,并将术前检测的结果与术中探查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DU和CTA在下肢穿支血管的识别率分别为95.0%和90.0%、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0%和82.5%,CDU表现出更高的精确度.在检查及图像分析总时间上两种技术没有明显差异.设计的所有皮瓣均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出现2.0 cm× 2.0 cm的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35例直接关闭缝合,5例通过部分植皮关闭.结论 术前影像学技术可提供准确的穿支血管解剖学信息,方便手术设计,减少供区损伤,获得佳手术效果.对于下肢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估,建议首选CDU技术.

  • 多种类型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复合软组织缺损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曹广超;吴尧;裴广楠;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

    目的 总结应用多种类型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复合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应用多种类型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复合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伴双侧指动脉节段缺损、患指血运障碍4例;伴一侧指动脉、神经缺损2例;伴指伸肌腱缺损4例;伴指屈腱缺损、指固有动脉缺损3例,分别以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的Flow-through皮瓣、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或携带掌长肌腱的嵌合皮瓣、嵌合Flow-through皮瓣修复创面,并同时重建缺损的动脉、神经或肌腱.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手指外形满意,供区瘢痕不明显,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5~9.5 mm(平均7.2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11例,良1例,中1例.结论 应用多种类型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创面,可一期同时重建缺损的指动脉、神经或肌腱,是修复手指复合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法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病例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学渊;王扬剑;章伟文;胡浩良;周晓玲;陈宏;王欣

    目的 观察应用端侧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后皮瓣的成活率和血管危象的发生情况,并与端端吻合法进行比较,探讨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 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应用游离穿支皮瓣(包括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臂外侧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52例,患者年龄16~53岁,平均44岁,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其中机器伤117例,车祸伤21例,其他(烫伤、感染等)14例,有合并伤的患者17例.创面4.0 cm×5.0 cm ~ 12.0 cm×10.0 cm.72例皮瓣动脉采用端侧吻合法;80例皮瓣动脉采用端端吻合法.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及成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2年,皮瓣术后外形及功能满意,两组比较无差异.端侧吻合组血管吻合时间[(21.3±3.8)min]高于端端吻合组[(14.4±3.2)min](P<0.05),端侧吻合组血管危象发生率(5.6%)低于端端吻合组(16.3%)(P<0.05).端侧和端端吻合(97.2%)组分别为97.2%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血管吻合时间有延长,通过端侧吻合法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可以明显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因此,当供、受区血管不匹配或者需要保护受区血管的完整性时应当优先选择端侧吻合.

  • 双叶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全手套状撕脱伤

    作者:王谦;王剑利;李振;谭琪;刘光军

    目的 探讨双叶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全手套脱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以腹壁下动脉与腹壁上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之间血管吻合的解剖学研究为基础,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对6例全手套脱伤患者设计切取双叶式DIEP移植修复,其中较小一叶皮瓣(副叶)单独修复拇指创面,较大一叶皮瓣(主叶)修复第2~5指及掌背创面.结果 皮瓣主叶切取大面积35 cm×12 cm,副叶10 cm×7cm,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观及患手功能恢复较满意.皮瓣基本完全恢复保护性感觉,拇指对掌功能及关节自主活动度恢复较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1例.供区创面一期闭合,外观良好.结论 双叶式DIEP血供可靠,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创伤小,是修复全手套状撕脱伤的较好选择.

720 条记录 27/36 页 « 12...24252627282930...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