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1288例七联病毒检测结果临床分析

    作者:罗均彪

    目的:对该院1228例呼吸道七联病毒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咽拭子采集患儿鼻咽部分泌物,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中的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FA)、IFB、副流感病毒1型(PIVS-1)、PIVS-2、PIVS-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进行定性检测。结果在1228例患者中,病毒检测阳性率为31.11%(382/1228),单项病毒感染检出率为24.02%(295/1228),混合病毒感染检出率为7.41%(91/1228);春季检测阳性率高(41.44%),其次为冬季(32.28%)、秋季(25.37%);病原体种类以RSV检出率高,其次为PIVS和ADV。1个月至小于1岁年龄组病毒检测阳性率高(38.80%),其次是0~<1个月年龄组(30.77%)。结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以RSV和PIVS为常见,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好发于年龄小于1岁的婴幼儿。

  • MYH9-RD患者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定位和本质鉴定

    作者:张淑芳;王顺兰;张应爱;黄邓高

    目的 检测和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NMMHC-ⅡA)在MYH9-RD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定位及表达,以确定包涵体的构成本质.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YH9-R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NMMHC-ⅡA在胞浆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和分析中性粒细胞中NMMHC-ⅡA在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免疫荧光技术清楚地显示了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呈绿色荧光的“梭形”包涵体的形态和轮廓,与瑞特姬姆萨染色显示的包涵体形状、大小基本一致,但更为清晰;而正常对照者除有散点状的荧光斑点外,无包涵体形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患者NMMHC-Ⅱ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者降低.结论 MYH9-RD患者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主要成份是NMMHC-ⅡA,NMMHC-ⅡA的显阴性作用导致了包涵体的形成.

  • 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小儿肺炎多病原的检测及分析

    作者:王鉴;金皎;王艳芳;姜华

    肺炎是小儿时期呼吸系统常见病,在小儿死因中居首位.对肺炎患儿及时作出病原学诊断,对指导临床诊治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0年11月~2001年2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73例住院患儿进行多病体检测,其中阳性40例(54.8%),报告如下.

  • 人BNIP3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

    作者:陈登宇;刘芸;钟田雨;王蔚;赵明哲;刘靖华;姜勇

    目的:构建BNIP3-HA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BNIP3在Hela细胞中表达及其定位.方法:采用两步克隆法将HA和BNIP3的编码序列以融合表达的形式克隆到载体pcDNA3上,随后转染Hela细胞.BNIP3经AlexaFluor 488免疫荧光标记,线粒体用MitoFluor Red 589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NIP3的表达和定位.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聚合酶链反应(PCR) 和测序鉴定构建正确,并在Hela细胞中能够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NIP3-HA融合蛋白分布于线粒体.结论:成功构建BNIP3-HA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Hela细胞线粒体中表达.

  • 用登革Ⅲ型病毒免疫小鼠后特异性IgG抗体的动态变化

    作者:商正玲;陈阿英;任玮;左丽

    目的:以登革Ⅲ型病毒(DV3)免疫成年BALB/C小鼠,观察血液中特异性IgG抗体的动态变化.方法:以不同剂量DV3经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接种成年BALB/C小鼠,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时间机体末梢血中特异性IgG抗体及其水平.结果:不同剂量DV3免疫BALB/C小鼠均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特异性IgG抗体于免疫后第8~12天开始产生,于第15~18天达高峰(1∶80),继而下降.特异性IgG类抗体可维持47 d以上,其中以1 000TCID50DV3免疫BALB/C小鼠早产生特异性抗体且水平高.结论:经皮下和肌肉注射DV3,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IgG类抗体.

  • 青春期PCOS患者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余芳;吴绮霞;张遇娴

    目的 探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收集46例年龄在14~20岁之间,存在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并收集35例同龄段未合并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差异.结果 两组的甲状腺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与非胰岛素抵抗PCOS患者比较,合并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显著降低(t=2.379,P=0.012),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4、-1.868,均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增强与青春期PCO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存在紧密联系.

  • 成年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作者:热依兰·艾沙;张向阳;迪丽努尔·买买提依明;阿尔孜古丽·吐尔逊;杨宁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间的机械屏障,与机体物质转运、凝血、免疫和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之一[1-2].VEC通过多种体液因子的生成和分泌,在调整局部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细胞黏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5].VEC是组织细胞培养对象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血管生成和血管修复等领域研究.大血管如主动脉内皮细胞主要是作为血管内衬,保证血液流动通畅,而毛细血管除完成通透功能外,尚有再生血管能力,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异质性[6-8],故不同来源的VEC应用价值及潜在意义不同.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作者:余妍;郝晓柯;张小宁;王宇;王菁;程晓东;彭道荣

    目的 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进行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CV-RNA含量,HCV抗体的检测用ELISA法;结果 220例丙型肝炎患者总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4.55%;单纯Ant-HCV阳性的检出率为29.57%;HCVRNA和Ant-HCV均阳性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0.59%,单纯Ant-HCV阳性与HCV-RNA和Ant-HCV均阳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各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检出与性别无关(P>0.05)而与年龄关系密切(P<0.01),且自身抗体随年龄的增加检出率升高.结论 HCV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其自身抗体及滴度对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大鼠胃肠道肌间神经丛铺片的制备和染色法的研究

    作者:白艳华;张军

    目的:对传统的消化道全层铺片技术和染色方法加以改进,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运用改进的方法制作消化道全层铺片,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并以第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mGluR5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为例进行染色,显示大鼠胃和小肠肌间神经丛.结果: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并运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肌间神经丛的整体结构以及单个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结论:胃肠道肌间神经丛铺片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是研究胃肠道肌间神经丛的理想方法,精确度较高,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CK-M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建立

    作者:杭建峰;吴英松;徐伟文;余伟鸿;李明

    目的: 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建立人血清CK-MB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1株抗CK-MB的单抗用于包被微孔板,另1株抗CK-MB的单抗用于铕标记)建立CK-MB TRFIA. 结果: CK-MB TRFIA的线性测量范围为5~400 μg/L, 分析的灵敏度为0.24 μg/L,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9%~7.3%和8.4%~11.7%. 与CK-MM和CK-BB均无交叉反应. 将82份血清标本用本法与化学发光试剂盒同时检测,其相关系数为0.895. 结论: CK-MB TRFIA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的要求,可用于临床血清CK-MB水平的测定.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王颖;王祎驰;田英;王宝玲;童小平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促甲状腺素(TSH)、血清活性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测定435例不同程度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TSH、FT3、FT4、T3、T4含量,将其与200例正常人相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组TSH水平较高,而FT3、FT4、T3、T4含量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不同程度减低,其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轻重、疗效观察和估计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 多种方法联合检测对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作者:惠雅琳;赵文瑛;刘惠珍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21-1(CYFRA21-1)及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细胞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30例结核性和32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及血清中CEA、CYFRA21-1含量,并行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细胞检查.结果:CEA、CYFRA21-1对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1%、56%和64%、 95%,联合检测胸水脱落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细胞,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提高到100%.结论:多种方法联合检测具有互补作用,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 实时荧光定量测定人B细胞激活因子受体-BCMA基因表达水平

    作者:沈荣春;鞠少卿;王跃国;丛辉;徐云

    目的: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检测人B细胞激活因子受体-BCMA含量的方法,及探讨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CMA mRNA表达的检测价值.方法:在BCMA基因高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用逆转录-PCR扩增目的片段实时检测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中BCMA mRNA含量,并以 BCMA mRNA和β2 M mRNA含量的比值进行BCMA表达水平评价.结果:RFQ -PCR检测BCM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9 pg/ml ~101 pg/ml,低浓度样本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13.5%和11.2%,高浓度样本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8.9%和9.7%.30例健康献血员样本的PBMC中,90%(27例)检出有BCMA mRNA表达,范围为0.10~0.98.结论:RFQ-PCR检测BCMA mRNA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和重复性.

  • 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兔创伤性脑损伤

    作者:刘文鹏;徐如祥;蔡颖谦;杜谋选;姜晓丹

    目的:研究BrdU和GFP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上述两种标记物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检测了标记率,及细胞周期、凋亡率,并描绘生长曲线;制作兔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并将标记的细胞经腰穿自体移植,移植后4周,行脑组织冷冻切片,并进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BrdU的标记率为73.3%,GFP的标记率为81.6%.两者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均无明显影响.并在脑损伤部位发现移植细胞.结论:BrdU和GFP均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的标记物,自体移植标记后的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脑组织.

  • PCR-RDB 技术在 HCV 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步荣;张彤;李丽华;高宁;张毅

    目的:评价 PCR-RDB 技术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检测中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 HCV RNA 含量大于1×103 IU/ml 血清样本总计158份,其中无临床症状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90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48例,肝硬化(HS)患者16例,肝癌(LC)患者4例。全部血清样本应用 PCR 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进行 HCV 基因分型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标本 HCV 基因分型成功,其中1b 型78例,2a 型65份,3a 型3例,3b 型2例,6a 型2例,1b 和2a 混合感染型8例。不同疾病组 HCV 不同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V 基因型与疾病类型无相关性;PCR-RDB 杂交技术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开展 HCV 基因型检测。

  • 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临床应用及初步评价

    作者:王述莲;邓中平;呼建民;戴立忠;黄基容;王军;艾颖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PCR‐荧光探针法)的临床使用及初步评价。方法:用浓缩一步法试剂与煮沸法试剂对192例临床收集的样本进行HCMVDNA检测并对比其结果,同时,将两种试剂的检测结果分别与HCMV‐pp65抗原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新型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与煮沸法试剂的阳性一致性百分比98.06%,阴性一致性百分比95.51%,总一致性百分比96.88%;对6例不符样本进行测序复核,并对复核后的结果进行Kap‐pa检验一致性分析,结果Kappa值=1.000,表明新型试剂的检测结果与煮沸法试剂及复核检测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与HCMV‐pp5抗原检测结果的对比中,两种试剂均表现出较好的准确性。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与煮沸法试剂检测结果具有很好一致性,操作简单快速,减少污染环节,并具有内标控制假阴性,结果准确,符合临床检测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一种改良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的方法

    作者:吴秀云;凌勇;张殿隆;李瑜;王士雷;徐祯

    目的 为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研究建立一种更好的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取出生24 h内的Wistar新生鼠海马,用木瓜酶和DNA酶消化,以1×108/L的密度接种于含体积分数0.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24 h后更换无血清培养液,每隔3d半量换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培养方法培养细胞.培养期间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判断海马神经元培养是否成功.结果实验组的海马神经元培养12h,可见大部分细胞贴壁;培养24 h,大部分细胞可见3~4个突起,突起长度为(25.0±2.5)μm;培养3d,神经元胞体增大,可见明显光晕;之后神经元分化逐渐成熟,胞体透亮,呈锥形或多极形,光晕明显,神经元之间的突起联系更加紧密,形成密集的神经细胞网络;培养13 d后,神经元细胞开始退化、变性,胞体萎缩,神经细胞网络开始老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神经元可出现少量凋亡,但实验组培养1、3、5、8d时的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1.5~49.5,P<0.05).免疫荧光法鉴定显示,实验组神经元细胞阳性率为(93.53±1.67)%.结论用上述改良方法培养得到的海马神经元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

  • CMV感染病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及意义

    作者:刘薇;蒋玉红;孙佰秀;李海峰;罗兵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儿尿液中巨细胞病毒(CMV)-DNA含量在诊断和动态监测CM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PE 5700全自动PCR扩增分析仪,检测35例临床高度怀疑有CMV感染病儿(病儿组)尿液中的CMV-DNA拷贝数,随机选择45例同年龄段患非感染性疾病病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MV阳性标本中CMV-DNA含量,并测定治疗后的病毒载量.同时与血清CMV-IgM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部分病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 病儿组CMV感染27例,阳性检出率为77.14%;对照组CMV感染12例,阳性检出率为26.67%.治疗后两组病儿尿液中CMV-DNA拷贝数下降幅度均较大,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t=4.159、5.438,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CMV阳性检出率高于血清CMV-IgM检测方法.9 例病儿随访2年,1例胆管闭锁病儿手术后CMV病毒载量仍在较高水平,1年后发展为肝硬化;4例CMV 肝炎经治疗后, 1 例CMV-DNA转阴,3例仍阳性;4例无症状性感染病儿CMV-DNA转阴或降至低水平.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MV感染具有快捷、灵敏度高、特异度高等优点,量化结果便于对治疗过程进行连续监测,为病儿治疗和随访提供有效帮助.

  • 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

    作者:梅光东;倪同上;单涛;王守彪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 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 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 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 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 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 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多种儿科疾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作者:董增义

    ①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与相关疾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对1 171例受检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③结果除缺铁性贫血(IDA)外,再生障碍性贫血(A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多数呼吸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单纯性肾病综合征都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④结论小儿常见疾病大多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

161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