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内胆管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作者:杨柳晓;高强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相关成纤维细胞(iCAFs)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留取肝内胆管细胞癌(iCCA)组织标本,充分剪碎后置入含Ⅳ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消化液中恒温振荡,将所得的单细胞悬液进行免疫磁珠分选纯化,分离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并培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并经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测定,鉴定其是否为iCAFs.结果:iCAFs呈长条形或纺锤形,胞质透明,折光明显,胞核单个、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突起相互交错重叠形成网格状排列、密集时呈现“峰-谷”样表现;免疫荧光检测显示,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复合型角蛋白抗体(一);流式细胞仪检测示,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同时CD34和CD45均为(一).结论:酶消化法联合免疫磁珠分选可有效分离出高纯度的iCAFs,为进一步研究iCAFs的相关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四跨膜蛋白CD15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曾海英;樊嘉;周俭;柯爱武;施国明;谭云山;丁振斌;吴彬;阮尽

    目的:探讨四跨膜蛋白CD15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3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标本中四跨膜蛋白CD15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0例胆管癌组织中四跨膜蛋白CD151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8例早期复发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CD15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5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 (61 /100),其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越大、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高及有淋巴结转移者CD151表达越高(P<0.05).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D151表达与其恶性表型相关,可能参与其侵袭和转移.

  • Dickkopf-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欣;史若愚;杨欣荣;樊嘉;周俭;黄晓武

    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 检测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DKK1的表达;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及20例健康志愿者中DKK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0例胆管癌组织中DKK1的表达,分析DKK1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DKK1 mRNA 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ELISA检测显示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中DKK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DKK1阳性表达率为38%(19/50),且DKK1表达程度与肿瘤包膜、血管侵犯、肝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肿瘤无包膜、有血管侵犯、有肝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III~IV的患者中DKK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DKK1高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肿瘤恶性表型相关,DKK1可能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血清DKK1有望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前春;钟立明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 carcinoma,ICC)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 ICC 患者79例作为研究的试验组,并选择同期1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对可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ICC 可能的危险因素有肝内胆管结石、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胆总管结石,血清 HBsAg 阳性以及肝血吸虫病(P <0.05)。多因素分析,ICC 相关的危险因素是肝内胆管结石、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肝血吸虫病、血清 HBsAg 阳性(P <0.05)。结论ICC 的危险因素有多种,肝内胆管结石是其中的一个危险因素。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多层螺旋 CT 表现

    作者:刘桂安;陈思羽;赵师仲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 CT 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 ICC 的准确性。方法以经病理证实的29例 ICC 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征和 CT 影像学的改变情况。结果共检测到肝内病灶43个,其中69.8%(30/43)位于肝左叶,16.3%(7/43)位于肝右叶,病灶大小平均为5.1 cm×3.8 cm;在本组病例中,72.1%(31/43)的病灶形态不规则,23.3%(10/43)的病灶呈结节状;83.7%(36/43)的病灶有坏死囊变区,39.5%(17/43)的病灶内胆管扩张,34.9%(15/43)病灶内可见结石。在动脉期,病灶周边呈带状强化,而本身边缘多呈环形强化且72.1%(31/43)病灶内部呈结节状强化;在门静脉期与平衡期,各病灶强化均进一步增强。结论ICC 的 CT 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 ICC 的 CT 表现对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价值。

  • 抗-HBs、抗-HBe和抗-HBc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相关性

    作者:汪慧;周华邦;周东勋;王昊;王庆;邹姗姗;涂芊茜;胡和平;吴孟超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以往的研究资料提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BV或HCV感染、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肝吸虫感染等有关 [1-6].

  • 趋化因子在肝癌中的作用

    作者:陈圣森;陈明泉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1];由于其中 HCC 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 HCC。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近年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癌领域中的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属于细胞因子超家族中的一种,具有众多成员。趋化因子与特异性受体相互结合,从而诱导多种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炎症、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癌生长、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肝脓肿误诊为肝癌并导致脓胸一例报告

    作者:陶胜来;陈小松;蔡雄

    患者男性,55岁,农民,因"反复寒战高热2月余"入院.入院前2个月开始出现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2C,呈弛张热,伴有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当时查血白细胞为12.9×109/L,中性粒细胞0.78,上腹部CT提示肝右后叶单发占位,大小为40mm×50mm,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行DSA介入栓塞化疗术,术后患者仍反复寒战高热,考虑为原发性肝癌继发感染,先后予以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月余,后改用西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治疗10d仍无效,转入我科,病程中体重下降15kg.

  • 18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景泽;汪慧;于凤海;胡和平;吴孟超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二级胆管以下的胆管细胞恶性肿瘤,较为少见,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均与肝细胞癌及肝外胆管细胞癌等有较大差异.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82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和临床特点.

  • 外生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作者:方金洲;王晓玲

    患者男,42岁,因突发大量呕血2h拟上消化道大出血入院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左肝与胃小弯之间有10 cm×10 cm类圆形块状物,质硬,与肝脏和胃壁黏连紧密,右肝质地和颜色正常,胃内大量积血,行胃大部切除和肝左叶切除,连同肿瘤一并切下后,行残胃与食管吻合术.周围脏器未见明显转移灶.术后临床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胃间质瘤.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就诊2h前出现恶心,大量呕血,伴头昏乏力.

  • 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诊治的进展

    作者:靳龙洋(综述);王健东(审校)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是起源于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成为肝脏第二大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所上升。肝内多发病灶、血管受累、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组织学特征等都与ICC的预后相关[1],而淋巴结转移是公认的影响预后的首要因素,其发生率约为45.2%(95%CI:39.2%~51.2%)[2]。ICC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不管是局部转移还是远处转移,即使实施根治性手术,预后也常较差[3-6]。 Adachi等[7]对大量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淋巴结阳性组病人的预后无论是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还是无瘤生存期,均较淋巴结阴性组差。所以,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明确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规范根治性手术方式,制定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对比研究

    作者:毛枫;黄备建;袁海霞;李超伦;王文平;张兴伟

    目的:比较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5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51例患者共有55个病灶.超声造影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有8个呈现为等回声,47个呈现为低回声;延迟期55个病灶均呈现低回声.增强MRI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延迟强化的病灶有44个,11个病灶呈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显示有42个(76.4%)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13个(23.6%)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增强过程中有40个(72.7%)病灶表现为“树枝样”向内延伸的增强方式;增强MRI显示40个(72.7%)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15个(27.3%)病灶表现为整体强化.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并呈“树枝样”向内延伸,达峰值时大多数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而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延迟强化.以“快进快出”、周边环状增强和(或)“树枝样”增强作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其出现率为70.9%(39/55);而以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和延迟增强作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其出现率为69.1%(38/55).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特征性影像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均有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婉慈;朱晓黎;王万胜;陈涛;沈健

    目的 评价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介入治疗效果及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行介入治疗,包括TACE及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或125I粒子植入术(归为介入组),26例行全身静脉化疗(化疗组).统计分析ICC介入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肿瘤客观反应率及影响介入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观察介入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介入组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6%、50.5%和35.4%,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95%CI 8.43~15.77);肿瘤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70.6%.化疗组6、12和18个月年生存率分别为46.2%、7.7%和0,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95%CI 3.38~7.61).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对影响介入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25水平、TNM分期及是否有外科根治术史是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害,均为Ⅰ、Ⅱ级.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晚期ICC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 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疗效分析

    作者:徐中琪;甘伟;刘晟;钱国军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RICC)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37例RICC患者共60个结节接受经皮热消融治疗,并对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个结节(57/60,95%)完全消融;37例患者消融后无瘤生存期1.5~34.2个月(中位5.6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6%、67.6%、40.5%和27.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灶直径是影响消融后累积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灶直径>3.0 cm (P=0.005)和术后早期复发(<1年)(P=0.036)是影响消融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安全可行、疗效显著;术后复发灶大小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热消融治疗肝内胆管癌

    作者:生守鹏;郑加生;崔石昌;崔雄伟;钱智龄;李建军;张洪海;杨晓珍;马良

    目的 探讨rACE联合CT引导热消融(射频/微波)治疗肝内胆管癌(I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用TACE序贯CT引导下RFA/MWA治疗病理诊断的ICC患者14例,18个病灶,病灶大径(多个病灶取大径之和)2.2~7.2 cm,平均(4.2±1.4) cm.TACE随访病灶的完全消融率、手术并发症、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结果 15个病灶实现了完全消融,肿瘤的完全消融率为83.3%(15/18),中度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术后随访6-~44个月,平均(16.0±10.3)个月.至随访结束,死亡6例(42.9%,6/14).完全消融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7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41.3%及20.6%.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热消融可作为ICC治疗的选择之一.

  •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疗研究进展

    作者:沈颖甜;朱海东;陈荔;仲斌演;滕皋军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组织的原发性肿瘤,近年来全世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肝癌.ICC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影响治疗及预后,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根治性治疗方案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其它治疗方案包括全身化疗、局部消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90Y栓塞、125I粒子植入等.本文主要介绍ICC诊断及治疗进展.

  • 复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现状

    作者:徐中琪;甘伟;钱国军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我国第二大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ICC复发率极高,预后较差.对复发性ICC患者,应评估其复发肿瘤大小、位置及全身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式.二次手术及局部治疗如经皮热消融疗法(TAT)、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立体定向放疗(SBRT)、化疗等均可延长部分RICC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该文就复发性ICC治疗几种常用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钇-90微球在治疗不可切除且其它治疗方法失败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钇-90微球放射栓塞系列回顾(八)

    作者:王草叶;郑扬;胡红杰;谢双双;王维平

    目的 评价钇-90(90Y)微球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17年6月发表的文献,辅以手工检索有关ICC的综述以及临床型研究文章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提取的数据包括总体生存时间(OS)、疾病控制率、90Y微球栓塞治疗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各项数据,之后对以上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有10个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患者296例.所有患者均为手术不可切除的ICC,其中大部分(69.9%)为其他治疗包括化疗、手术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等失败者,只有6.4%未接受任何其他治疗,23.7%未说明是否在90Y微球之前接受过其他治疗.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14.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16.3个月,3个月的疾病控制率是87.9%,其中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和疾病稳定率分别为5.8%、29.0%和53.1%.90Y微球治疗后共有18(18.9%)例患者的肿瘤降级,17例成功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1例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胆道及胆囊疾病(15.3%)、腹水(8.7%)、胸水(3.8%)、消化道溃疡(2.3%)、放射性肝病(2.2%)和肺栓塞(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劳(56.3%)、腹痛(45.1%)、恶心(32.2%)、厌食(20.6%)、呕吐(14.2%)和发热(12.7%).结论 本系统分析研究显示,90Y微球放射栓塞在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其它治疗失败的ICC时,可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提高疾病控制率,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轻,因而有希望成为一种治疗ICC的新补救方法.

  • 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切除治疗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复发疗效分析

    作者:黄杨卿;杨甲梅;沈伟峰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eholangiocarcinoma,IHCC)肝切除治疗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对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73例IHCC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10 mg MMC的用药组共计38例,未行任何化疗药物注射的对照组共计35例,随访术后复发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病毒行肝炎、肝硬化、术前是否接受肝细胞癌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肿瘤是否合并门静脉或胆管癌栓、术后是否接受TACE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复发与肿瘤数量及大小有关,危险系数分别为1.877(P=0.001)及1.391(P=0.0294),MMC用药与否对术后复发无明显影响.用药组与对照组术后复发时间,印无瘤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术后5个月及3个月(P=0.1253).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65.79%,68.57%(P=0.8004);81.58%,94.29%(P=0.0990);89.47%,97.14%(P=1.67955);92.11%,97.14%(P=0.344 7).结论:肝切除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MMC(10 mg)对预防IHCC术后肿瘤复发可能没有确切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 老年人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

    作者:吴琳;张岚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3月收治的25例老年患者(≥60岁)和40例非老年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①老年组乙肝史和血清学HBV阳性率均低于非老年组(12%vs 37.5%,40% vs 67.5%,P<0.05),老年组血清总胆红素(TB)[(11.70±3.271)μmol/L vs (15.53±6.142)μmol/L]和结合胆红素(CB)[(3.957±3.957)μmol/L vs[5.792±3.046)μmol/L]低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间临床症状、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切除率、淋巴结和脉管内转移率均无显著差别.②CT提示淋巴结肿大和病理提示脉管内癌栓是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CT提示淋巴结肿大是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9例患者手术后复发,乙肝史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老年组慢性乙肝患病率和血清学HBV阳性率均低于非老年组,血清TB和CB水平低于非老年组.年龄不是手术禁忌症.

260 条记录 6/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