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7 195例损伤与中毒病例统计分析

    作者:罗文伟;卢建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损伤与中毒在住院病人死因谱中的位次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阿克苏市某院4年来7 195例损伤与中毒病例统计分析,以了解损伤与中毒的变化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损伤与中毒在本地的发生提供依据.

  • 1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术后心态分析及对策

    作者:梁秋梅;杨守权;覃丽芬

    我院于2000年2月23日首次进行了1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术,获得了成功,但术后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我们通过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各种因素,掌握患者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施行科学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很快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韶关市婴儿麻疹抗体变化规律及母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亮;肖朝霞;凌聪;唐建红;邱灿林;龚萍

    目的 了解韶关地区孕产妇和新生儿配对麻疹抗体水平及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变化情况,为降低小月龄婴儿的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和南雄市人民医院作为监测医院,孕妇在医院分娩后,1d内采集新生儿断脐后近体端脐带血及其母血各100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未患过麻疹也未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8月龄以下健康婴儿为监测对象,分为1~、2~、3~、4~、5~、6~、7~8月龄共7个组,每组采集50例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ELISA法进行麻疹IgG抗体测定.结果 2007-2014年韶关地区共计报告麻疹病例206例,年平均发病率0.81/10万,其中<8月龄病例数72例,占34.95%.采集母婴配对标本各100份,母亲阳性标本89份,阳性率89.00%,新生儿阳性标本87份,阳性率87.00%,母亲与新生儿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月龄婴儿共采集标本450份,经过检测阳性标本数202份,阳性率44.90%,随月龄增加抗体水平迅速下降(P<0.05).结论 产妇麻疹抗体水平与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相关,胎传麻疹抗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迅速下降,初次麻疹疫苗免疫前基本失去保护作用.

  • 原发性高血压多项血清因子与血压和心室肥厚的相关性

    作者:李艳华;何春辉;罗祖军;杨竞凌;林棋荣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GF-I、VECF、CRP、UA及Hcy的变化与血压分级和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清IGF-I、VEGF、CRP、UA及Hcy水平,并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三个等级,心室肥厚与否分为两类,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IGF-I、VECF、CRP、UA及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压分级越高者其水平也越高,且伴有心室肥厚者高于不伴有心室肥厚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GF-I、VEGF、CRP、UA及Hcy水平与血压分级及是否伴有心室肥厚均有较大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

  • 三亚市农村地区O~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作者:陈志勇;林觉干;邢海林;陈人强;潘孝珊

    多年来,我市麻疹发病虽然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但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且有从小年龄向大年转移的特点.为了解麻疹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1998年5月在本市农村地区进行0~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群抽样法(PPS),共抽查本市农村地区常住0~14岁健康儿童382名;每个对象采集末梢血0.3m1,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待检,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麻疹IgG抗体酶联诊断试剂盒检测,判定标准为100为阳性,共做1:100-1:1600五个滴度,奥地利963平板阅读机(波长490mm)判定.2 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24.81,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GMT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其中3~7月龄婴儿组阳性率为71.25(57/80),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见图),婴儿组抗体水平低,9~14岁组抗体水平高.

  • 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炎性状态、免疫状态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研究

    作者:赵阳;程静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炎性状态、免疫状态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32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5、7、10 d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因子、细胞免疫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术前观察组血清CRP、IL-6、IL-8、TNF-α均高于对照组,CD3+、CD4+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而CD8+则高于对照组,SOD及TAC低于对照组,MDA及MPO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至术后3、5、7、10 d的血清CRP、IL-6、IL-8、TNF-α、CD8+、MDA及MPO均呈现先升后降,CD3+、CD4+、CD4/CD8、SOD及TAC呈现先降后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炎性状态、免疫状态及氧化应激指标对于了解患者机体改善状态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及椎体形态变化研究

    作者:赖欢乐;刘东光;陈理端;曾杏新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12月本院的5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A组(≤3d手术组)和B组(>3d手术组)每组各28例,将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相关血清因子及椎体形态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A组术后1、3、6个月的ASIA损伤分级E级比例高于B组,血清MBP、NSE、S100B及NO水平均低于B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及矢状径均大于B组,后凸畸形程度小于B组,P均<.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可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神经功能及椎体形态,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SCC-Ag、D-D、MIC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孙楠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SCC-Ag、D-D、MIC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6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术前、术后1d及3d的血清SCC-Ag、D-D、MIC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1d及3d的血清SCC-Ag、D-D、MICA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也呈现逐渐改善的状态,术前分别与术后1d及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SCC-Ag、D-D、MIC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呈现持续改善状态.

  • 难治复发性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及肿瘤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作者:龚雪迪

    目的:探讨难治复发性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及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5例难治复发性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25例治疗有效患者为对照组,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的CD3+、CD4+、CD4/CD8及NK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红细胞C3bs受体(RBC-C3bR)及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RBC-ICR)及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高于对照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肿瘤相关因子抗原125 (CA125)/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BS)、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Ⅲ~Ⅳ期患者变化幅度均大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难治复发性淋巴瘤患者的免疫状态较低,且肿瘤标志物水平较高.

  • 尿毒症透析前后免疫及炎性状态的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陈国军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免疫及炎性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1例尿毒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1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透析前,透析后2、4、8周同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C3、C4、红细胞免疫指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透析前至透析后2、4、8周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C3、C4、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持续升高,血清IL-6、CRP、IL-8、TNF-α、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RBC-ICR)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可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免疫及炎性状态.

  • 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大脑血流指标及血流变的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徐春林;黄伟;冯石萍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大脑血流指标及血流变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4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4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和对照组的大脑血流参数及血流变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的大脑血流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个月脑血流参数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前及术后1、2周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大脑血流指标受到一定不良影响,而血流变指标呈现先升后降,应给予重视.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状态和血流变指标变化研究

    作者:张波

    目的:观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状态和血流变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4月~ 2012年6月于本院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开胸手术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7d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及血流变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3d及7d的RBC-C3b及RFER均高于对照组,RBC-IC及RFIR均低于对照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值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状态改善优于开胸手术,而血流变指标也更低.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研究

    作者:李建英;杨春水;杨志刚;林勤郁;李雯飞;金明月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5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IL-6、IL-8、TNF-α、CRP、IFN-γ水平及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外周阻力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L-6、IL-8、TNF-α、CRP、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外周阻力大于对照组,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变化幅度大于中、小面积的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与其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诊断及了解病情的指标.

  • 免疫状态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

    作者:钟婕;陈胜利;许博;王琴;高海燕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状态及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5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间段和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指标及Th1/Th2型细胞因子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CD3+、CD4+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RBC-C3bR及FEER均低于对照组,RBC-ICR及FEIR均高于对照组,IFN-γ、IL-2及IL-10均低于对照组,IL-4、IL-5及IL-13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上述指标呈现持续改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后免疫状态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

  •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其炎性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白洪涛;尹勇;赵万;苗雨露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其多项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3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伤后1h、6h、12h、24h、48h及72h的脑脊液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的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血清IL-1β含量在伤后6h达到峰值,48 h开始下降,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CRP含量在伤后24h达到峰值,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维持在峰值水平,血清CRP开始下降,血清IL-6、IL-8、TNF-α含量则于伤后48 h达峰值,伤后72 h血清TNF-α含量开始下降,IL-6、IL-8含量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且重度患者变化幅度要大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转归有着积极作用.

  • 海南大学生SARS期间心态及行为调查

    作者:岳筱雯;丘玲;刘艺雯

    为抗击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为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民众对待突发疫情的心态变化规律,并对科学的决策和引导舆论提供科学依据.在SARS流行期间,我们精心设计了<海南大学生在SARS心态及行为情况调查表>,对海南医学院学生进行有关SARS的问卷式调查,时间自2003年5月底至6月初.现报告如下:

  • 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构与中医证类关系

    作者:黄飞翔;吴耀中;严萍;叶盈;陈炳旺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病左室重构是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拟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构在不同中医证类中变化规律,为临证施治提供依据.

  • 凝血功能在毒蛇咬伤治疗前后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梁剑宁;唐荣德;张跃;陈森雄;张冠新;郭伟文;曾燕玲

    目的:探讨各种毒蛇咬伤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近2年住院治疗、属于何种蛇伤诊断明确的毒蛇咬伤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银环蛇咬伤39例,竹叶青蛇咬伤76例,眼镜蛇咬伤47例,眼镜王蛇咬伤24例,蝰蛇咬伤40例。这些患者在治疗前后各时段均进行5项凝血指标检测,按蛇种、时段及病情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银环蛇咬伤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比较,仅治疗前重症患者D二聚体(D‐D)水平明显高于轻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叶青蛇咬伤重症患者治疗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D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Fib和D‐D水平在治疗前后与轻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眼镜蛇咬伤重症患者D‐D水平在治疗前与轻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蝰蛇咬伤患者不论轻症或重症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均很大,在治疗前后之间和轻重之间的多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环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对凝血功能影响很少;竹叶青蛇咬伤重症患者可引起较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但治疗后恢复较快;蝰蛇咬伤可引起极大的凝血功能异常,且治疗后恢复慢。

  • 血液流变学检验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蒋灵霓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血管的流动性、变形性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的科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血液流动性、血细胞变形性、血液凝固性、血管壁流变性及其相互作用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血液流变学已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宏观血液流变学研究日益深入的同时,细胞流变学及分子流变学的研究也日益加强,进一步满足了临床应用的需要.

  • 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作者:谭昀杜熙;黄磊;杨薇;胡志平

    目的:考察肝移植术后不同时期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千克体质量日剂量(C/D)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方法:随访2010-201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术的患者35例,测定供受体CYP3A5、MDR1基因多态性,记录患者身高(H)、体质量(W)及术后3、7、14、30、60 d的相关化验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血红蛋白(Hbg)、红细胞比容(HCT)、白蛋白(ALB)、血肌酐(Cr)及FK506浓度值,利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C/D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肝移植术后不同时期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术后3d与胆红素、肌酐水平密切相关;术后14、30、60d时的主要因素分别为体质量、多耐药基因、身高与体质量.结论: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管理需考虑众多影响因素,且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所占权重不同;早期与肝功能关系较为密切,稳定期与机体本身关系较大,宜实行精细化管理.

1061 条记录 47/54 页 « 12...44454647484950...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