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CT重建的意义

    作者:倪文飞;池永龙;徐华梓;林焱;林峰;黄其杉;毛方敏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应用CT重建的意义.方法: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进行上颈椎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观察齿状突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及移位情况,并测量齿状突解剖学数据.均行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不同时期同样进行CT重建,以观察齿状突骨折复位、螺钉内固定及骨折愈合等.结果: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中,AndersonⅡ型10例,其中Eysel A型3例,B型2例,C型5例;AndersonⅢ型6例.齿状突基底冠状径8.7±1.1mm,矢状径10.9±1.1mm,齿状突骨折远段长度12.3±1.1mm,齿状突后倾角23.3°±1.2°;术后CT重建证实16例患者中,11例复位及螺钉位置良好,2例螺钉位置有偏斜,2例螺纹未完全通过骨折线,1例螺钉穿破齿状突尖部皮质.随访发现15例达到骨性愈合,1例Eysel C型骨折经10个月随访仍未见到骨性愈合,继续随访观察中.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术后行CT重建有利于准确评估骨折状况、制定周密手术方案及评价手术效果.

  • 局部持续化疗和持续引流治疗脊柱结核

    作者:张西峰;王岩;刘郑生;梁雨田;张伯勋;刘玉杰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部化疗(5例);③行手术病灶根治术加局部化疗(3例).全身化疗时间9~18个月,平均12±2个月.局部化疗灌注冲洗引流的时间为28±10d.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23例中6例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占26.1%).ESR高平均52.4±28.6m/h,治疗后在1~3个月内ESR均恢复正常.经过8个月~5年随访,所有患者局部无窦道形成,没有发生交叉感染.2~6个月左右X光片见病灶骨桥形成.恢复活动后4例患者出现10°以内的后凸畸形.结论:早中期不合并严重畸形的脊柱结核脓肿、死骨、窦道形成和轻度神经刺激患者,接受脊柱微创持续局部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可以治愈,不再需要根治手术治疗.晚期畸形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后,局部化疗可以起到防止结核局部复发的作用.

  • CT引导下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在诊治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西峰;王岩;刘玉杰;刘郑生;肖嵩华;张伯勋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微创手术在诊治各种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02年2月在CT引导下微创手术诊断和治疗的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诊断性手术53例;治疗性手术85例,包括骶神经根囊肿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注入术55例、脊柱结核及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灌注冲洗术30例.结果:诊断性手术中,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28例,炎症和良性病变25例,首次确诊率为98.6%.恶性肿瘤没有发生活检通道种植转移.治疗性手术没有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没有出现窦道和伤口不愈合.随访8个月~4年,经过治疗的骶神经根囊肿呈现皱缩、纤维化;脊柱结核及椎间隙感染患者,未进行二次手术.结论:CT引导下经皮微创手术技术在诊断上可以获得足量的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上对早中期脊柱结核和椎间隙感染可以取代切开手术,对骶神经根囊肿的治疗可经一次注射治疗成功,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白塞氏病致胸主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赵晓晨;吴继东;车辙

    患者,男性,57岁.因胸背部疼痛、胸闷、心悸半年,突发背部撕裂样疼痛加重一周就诊.查体:巩膜黄斑,口唇发绀,颊黏膜处多个疱疹样破溃,阴囊处有2处破溃,均为2cm×2cm大小.血、尿、粪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胸片、腹部B超、心脏彩超均未查及明显异常,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显示胸主动脉3个直径为2~4 cm大小的假性动脉瘤,右锁骨下动脉异位发出(开口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见图1).诊断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并于2010年9月1日收入院.入院检查:C反应蛋白为203.7 mg/L(9月3日),212.4 mg/L(9月6日);血沉:98 mm/h;皮肤针刺试验阳性(在无菌条件下用20号针头斜行刺入皮肤,24~48 h后针刺局部出现脓疮或毛囊炎,周边红晕).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覆膜支架误入假腔一例

    作者:黄建华;刘光强;王伟;王宪伟;欧阳洋;李刚;雷凯波;蒋海河

    患者,男,65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2天于2010年6月25日入我院.入院时血压150/90mmHg(1 mmHg=0.133kP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主动脉夹层,入院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并脑梗死一例

    作者:石聪辉;何明长;郑志鹏

    患者,女性,70岁.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肿块3年余于2010年1月5日入院.查体:左颈前外侧区上部见一大小约2 cm×3.5 cm×4.2 cm的肿块,质硬,前后方向活动度好,上下方向固定,无压痛.颈部彩超示:左颈部混合回声,瘤体血流丰富,与颈动脉分叉部分包绕,与颈外动脉部分粘连,左颈动脉粥样改变(见图1).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左颈动脉体瘤,部分包绕颈动脉分叉,与颈外动脉部分粘连.

  • 多模态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尿道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冯超;申玉兰;陈磊;张素;吕相国;撒应龙;胡兵;傅强;徐月敏

    目的 探讨多模态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尿道狭窄术前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21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34.6±11.9)岁,范围17 ~63岁.既往有骨盆骨折史71例,骑跨伤史16例,医源性损伤史25例,尿道感染史9例.58例自述肛门存在漏尿.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顺行加逆行尿道造影检查,诊断为后尿道狭窄71例,前尿道狭窄50例.后尿道狭窄患者采用超薄层CT扫描进行尿道影像三维重建.前尿道狭窄患者采用三维超声进行尿道影像三维重建.所有重建模型均在整体三维影像基础上转化为内镜仿真模式.比较传统尿道造影与三维重建模型在尿道狭窄长度测量上的差异性.同时以手术(后尿道端端吻合术、球部尿道端端吻合术、前尿道替代成形术)实际发现为标准,评估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复杂性尿道狭窄中的准确性.结果 58例自述肛门存在漏尿者中,CT三维尿道重建与传统尿道镜检查相比,直肠瘘检出率更高[87.9% (51/58)与77.6% (45/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75,P=0.140).在后尿道狭窄71例中,尿道造影和CT三维重建测量的狭窄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0 ± 1.60)cm与(2.18 ± 1.55)cm,P=0.91].前尿道狭窄50例中,尿道造影和三维超声检查在阴茎段[(2.13 ±0.34) cm与(2.24±0.31) cm,P=0.13]及球部[(1.98±0.47)cm与(2.13 ±0.32)cm,P=0.23)]狭窄段长度测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道三维超声检查在显示舟状窝病变以及尿道周围瘢痕分布方面更具优势.CT的内镜仿真模式在显示尿道腔内壁的还原度以及模拟长度方面优于三维超声.两种模态的三维重建目前均存在后期制作时间较长的不足,CT需要2h后期制作,超声需要超过24 h后期制作.结论 多模态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尿道疾病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振鹏;孙灿辉;罗宴吉;董帜;李雪华;李子平;冯仕庭

    目的:对不同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表现对GIST病理分级的作用。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性GIST共58例,其中恶性41例,良性和交界性者17例,对照病理组织学与病理分级,分析其CT征象对GIST分级的作用。结果发生于小肠、直肠的GIST比来源于胃和食道的恶性可能性更大。50例GIST表现为向腔外及壁间生长,其中38例为恶性;肿瘤平均大径为7.5 cm,大径≥7.5 cm者共26例,其中恶性23例;呈分叶状生长的GIST 35例,其中恶性30例。所有良性或交界性的GIST边界清晰,19例恶性GIST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所有的恶性GIST均呈不均匀强化,均见坏死,10例良性或交界性者不均匀强化,亦可见坏死。15例恶性GIST出现周围侵犯。5例肝转移,1例腹膜种植转移。肿瘤明显强化、肿瘤表面血管、瘤内粗大血管、肿瘤腔侧面黏膜强化环及肿瘤腔侧面出现溃疡这几个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术前诊断和病理分级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 CT三维视频影像在鹿角形肾结石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荣佩;彭振鹏;李晓飞;陈凌武;陈俊星;陈羽;严超贵;丘少鹏

    目的 探讨鹿角形肾结石腔内治疗中CT三维视频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行双肾64排螺旋CT平扫,以Vitrea 2图形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重建并合成为三维视频影像,根据结石空间分布关系设计并建立PCNL通道进行腔内碎石取石术,预测结石可能残留的数目和部位. 结果 46例(52侧肾)鹿角形肾结石患者根据CT三维视频影像建立PCNL通道,一期结石临床清除率为61.5%(32/52),结合二期取石及体外震波碎石,84.6%(44/52)可获临床治愈.术后残余结石与术前根据CT三维影像预测的残余结石基本符合.46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CT三维视频影像清晰显示鹿角形肾结石的三维空间结构,有助于鹿角形肾结石PCNL通道设计及预测残余结石的部位和数目,提高了鹿角形肾结石PCNL结石清除率和手术安全性.

  • 三维CT结合MPR重组影像在颌骨骨折手术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绍来;王庆臣;陈丽艳;樊荣超;刘继鹏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结合MPR重组影像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选择28例在我院经CT扫描加3DCT技术及MPR重组技术确定的颌面部骨折患者,通过手术观察其骨折的空间位置、骨折线的行走路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距离和方向等,比较CT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是否相符,进而分析CT影像在颌面骨骨折诊疗中的价值.结果 在3DCT结合MPR重组诊断的28例骨折中,Le-Fort Ⅰ骨折7例,眶底骨折6例,下颌骨体部骨折6例、角部4例、升支5例.术中观察结果为,Le-Fort Ⅰ骨折7例,眶底骨折6例,下颌骨体部骨折6例、角部4例、升支5例.3DCT技术结合MPR重组技术的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三维CT影像技术能较好显示颌骨骨折处的空间关系,MPR重组技术较易显示髁突及喙突骨折,两者联合应用对颌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弥补二维CT影像的不足.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陈七一;徐云良;吕志彬;谢汝明;赵红心;陈步东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淋巴瘤(ARL)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月1日~2018年10月1日ARL确诊患者,对确诊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确诊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收集ARL患者共83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48例(57.8%)[包括未分型17例,生发中心(GC)18例,非生发中心(NGC)13例],Burkitt淋巴瘤(BL)患者23例(27.7%),其他少见类型淋巴瘤患者12例(14.5%).根据以上病理类型分为3组:DLBCL组、BL组和其他类型组.BL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01个/μl,高于DLBCL组患者(78个/μl)和其他类型组(74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6.603,P = 0.037).HIV载量(χ2= 0.396,P = 0.820)、AIDS病程(F = 1.342、P = 0.267)及是否ART治疗(χ2= 3.084、P=0.544)在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内和头部ARL常见,其次为消化道(以胃和小肠多见)、肝脏,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83、P = 0.959).结内病变形态以结节、肿块为主,头部病变为环形强化,消化道可见"假性动脉瘤样"扩张且不伴肠梗阻征象,而实质脏器病变多数不伴血管受侵、瘤栓.Ann Arbor分期1期患者20例(31.7%),2期患者14例(22.2%),3期患者8例(12.7%),4期患者21例(33.3%),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Ann Arbor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4.948、P = 0.547).Ki67(+)≥ 90%患者在DLBCL组(8例、21.1%)和BL组(12例、31.6%)中例数均高于其他类型组(χ2= 6.016、P = 0.049),但DLBCL组和BL组患者Ki67阳性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440、P = 0.118).结内淋巴瘤患者Ki67阳性率与影像所见肿块坏死范围、肿块大小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 = 0.224、0.059,P = 0.199、0.857).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AIDS相关淋巴瘤同一部位的影像表现类似,结内淋巴瘤Ki67阳性率不能预测影像所见肿块大小和坏死范围.

  • 下颌骨容貌美学的三维测量

    作者:毛小炎;归来;牛峰;俞冰;刘剑锋;陈莹;王梦

    目的 探究容貌美人群下颌骨美学特点和下颌角点美学定位,建立容貌美人群下颌骨三维测量数据库.方法 选取整形医师和普通人员普遍认同的下颌骨漂亮志愿者14例,行头颅CT检查,利用Mimics18.0软件行颅面骨三维重建,测量能够体现下颌骨三维美学各参考点间距离、角度和比例,将测量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左右侧下颌骨的对称性进行分析.建立容貌美下颌骨动态资料库,数据经统计处理得出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和95%置信区间.结果 容貌美人群下颌角角度为123.91°,下颌骨倾度平均值为27.03°,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之比接近于2∶1,颏孑孔下颌角间距与升支高度之比接近1.4∶1.0.结论 下颌骨美学特征有助于下颌角肥大整形和下颌角修复重建患者新的下颌角点的精准定位,为手术的设计、模拟和实施提供帮助.

  • 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对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作者:葛晓敏;鲁毅;王中领;潘昌杰;张浩;刘炜

    目的 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对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诊治的疑似存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真菌感染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治疗普通细菌感染患者和无肺部感染患者各40例,分别设为细菌感染组和无感染组.观察和记录患者CT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患者真菌感染的类型、感染疾病及相关感染因素和详细记录检测到的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12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真菌培养后其真菌阳性率为100.00%,共分离真菌128株,其中白假丝酵母86株占67.19%,光滑假丝酵母19株占14.84%;12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基础疾病主要以慢性心血管疾病为主;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药物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P<0.001);真菌感染组患者肺泡灌洗液和血浆中的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589.23±312.42) ng/L和(356.45±231.24)ng/L均高于细菌感染组(121.36±57.39)ng/L、(74.23±43.28)ng/L和无感染组(P<0.001);CT诊断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阳性率为69.53%,利用肺泡灌洗液诊断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阳性率为87.50%,而结合两组方法则诊断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阳性率高达96.88%,结合两组方法优于单独方法(P<0.001).结论 引起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和类型呈现多种多样,而利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对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活体供肾血管的评估

    作者:王健明;孙富广;朱文彬;邵志强;姚金坤;郭丰富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活体供肾血管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6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前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观察供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输尿管排泄系统,并与术中所见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图像基本清晰显示所有供者的双肾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情况.肾实质密度及肾动脉管径、形态均正常,其中47例双肾均为单支肾动脉,4例左肾为2支肾动脉,5例右肾为2支肾动脉,5例双肾均为2支肾动脉.53例容积再现结合大密度投影图像对输尿管排泄系统显示较好,49例表面遮盖成像图像较好地显示了肾动脉主干的起源、管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肾动脉CT仿真内镜成像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开口及肾动脉管腔.61例供者均行单侧肾切除术,术前血管成像结果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真实反映肾血管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作为术前评估活体供肾血管的有效方法.

  • 妊娠期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

    作者:马润玫;陈卓;李红瑜

    许多妊娠妇女由于并发某些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时需要紧急处理,在诊治过程中常涉及一些影像学的检查,包括超声、X线影像学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通常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会十分关注或担忧这些物理辐射对胎儿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孕期影像学检查建立一套标准有效的认知体系,帮助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孕期影像学检查的真正风险以及对临床诊断处理可能提供的益处,这对孕期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

  • 计算机断层扫描与超声在卵巢囊性及囊实性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张佳甚;熊艾平;陈建中;汪建成

    目的 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超声(US)两种检查方法在卵巢囊性及囊实性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0例卵巢囊性或囊实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1周进行CT及US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n=56)及恶性组(n=24),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卵巢囊性及囊实性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3%(23/24)、92.86%(52/56),US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9.17%(19/24)、83.93%(47/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48、2.176,P=0.081、0.341);CT诊断卵巢囊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1/1)、88.24%(15/17),US诊断卵巢囊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1/1)、82.35%(14/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35,P=1.000、0.628);CT诊断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65%(22/23)、94.87%(37/39),US诊断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26%(18/23)、84.62%(33/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67、2.229,P=0.080、0.135);CT诊断淋巴结转移、侵犯周围组织脏器,以及腹腔、肠系膜或大网膜种植的准确率均高于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69、4.752、4.752,P=0.023、0.029、0.029);CT与US诊断腹腔积液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6,P=0.551).结论 CT与US检查在卵巢囊性及囊实性肿瘤良恶性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CT检查对恶性肿瘤间接征象的诊断优势更加突出.

  • 改良CT和激光双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癌精确诊断中应用

    作者:任伟;李茹恬;闫婧;孔炜伟;杨阳;周霞;高山宝;刘宝瑞

    目的 传统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易操作性、精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在局限性.本研究探讨了改良的CT和激光双引导下标准化经皮肺穿刺活检流程在肺癌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01-15-2016 12-2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采用改良的CT和激光双引导下标准化经皮肺穿刺活检流程患者159例.研究穿刺活检成功率、气胸及肺出血的发生率,及年轻医生掌握该改良标准化流程的平均时间.结果 159例患者穿刺活检成功率为l00%,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8.7%.气胸17.61%(28/159),其中轻度气胸13.84%(22/159),中度气胸2.52%(4/159),重度气胸1.26%(2/159).肺出血20.75%(33/159),其中1级16.35%(26/159),2级4.40%(7/159),无≥3级肺出血;其中8.18%(13/159)伴有痰中带血丝,2.52%(4/159)伴有咯血.年轻医生熟练掌握改良的标准化肺穿刺活检流程的中位时间为2.5个月.结论 改良的激光和CT双引导下标准化经皮肺穿刺活检流程,与以往研究相比,降低了肺穿刺活检难度,提高了肺穿刺活检的精确性、安全性,扩大了肺穿刺活检的适应症.

  • 彩超与CT联合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杨蕾;陈文宽;郭朱明;曾宗渊;张孝文

    目的:评价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医院108例颈部淋巴结临床触诊阴性且同时行颈部彩超和CT薄层扫描检查的PTC患者资料,将其按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实际淋巴结转移率,并结合病理及随访结果,比较联合彩超和CT检查与单一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阳性组实际转移发生率为54.2%(26/48侧),阴性组隐匿性转移发生率为22.7%(15/66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中彩超诊断符合率为62.5%(25/40侧),CT诊断符合率为68.6%(24/35侧);联合彩超和CT诊断符合率为85.2%(23/27侧),彩超联合CT同时检查的符合率与两者单独检查的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彩超和CT薄层扫描检查对PTC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优于单一的检查方法.

  • 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诊断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应用效果

    作者:乔健;吴昌竹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诊断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经过组织学诊断的50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35例病变中心在蝶筛区,15例病变中心在上颌窦.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的形态呈现出不规则的状态,边界不清楚,其病变区的密度与周边肌肉区非常相近,且周边的骨质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区出现不均匀变化;MRI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T1W1信号略低17例,等比信号3例;病变部位T2W2信号高15例,等比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病变的部位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有23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严重侵犯周围的结构,采用MRI进行诊断,可以清楚看到病变部位所侵犯的领域范围.侵犯眼眶23例,侵犯颅内20例,侵犯海绵窦11例,侵犯鼻咽部10例.手术治疗42例,其中在手术后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的患者35例,单纯放疗治疗的患者7例.随访6年,死亡5例,37例存活患者的生存时间≥3年.结论 MRI和CT检查各有优势,联合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率.

  • 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胰腺癌与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国明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胰腺癌与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引用.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胰腺癌患者和30例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分析其CT检查情况.对比两组患者CT图像中胰腺肿胀和弥漫性密度降低比例、被膜样边缘比例、血管受侵犯比例、局灶性密度降低比例以及影像学形态特点、密度均匀度.结果 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胰腺肿胀和弥漫性密度降低比例、被膜样边缘比例、血管受侵犯比例、局灶性密度降低比例分别是70.0%、53.3%、0和26.7%,胰腺癌组则分别为6.7%、13.3%、50.0%和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球形形态、长形形态、密度均匀、密度不均匀和钙化比例分别为6.7%、73.3%、43.3%、6.7%和26.7%.胰腺癌组则分别为66.7%、10.0%、13.3%、56.7%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胰腺癌与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CT图像上存在诸多自身特有的影像学特点,CT可以对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准确依据,可作为一种理想鉴别诊断方法.

921 条记录 5/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