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6层螺旋CT在小儿腺样体肥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祥胜;刘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在小儿腺样体肥大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拟诊腺样体肥大患儿行16层螺旋CT鼻咽部容积扫描,数据传人AW4.3工作站,行多方位重建(MPR),以矢状位为主观察鼻咽部后顶壁的厚度及腺样体的大小.结果:在矢状位图像上,垂直鼻咽后顶壁测量腺样体的厚度,结合具体的数值及腺样指数(A/N),当A/N≥0.70,咽后壁的厚度>10mm,<15mm时,视为轻度肥大(I度),当A/N≥0.80,咽后壁的厚度>15mm时,视为肥大(Ⅱ度).本组I度大25例,Ⅱ度13例.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机可以达到容积意义上的扫描,得到的是所扫面范围内的容积数据,可以在工作站上进行任意方位的重建对病变进行观察,在对病变观察的更细致的同时,采用矢状位的图象进行测量各个数据,得到的是腺样体及鼻咽部残腔的真实数据,从而A/N指数也更真实,为临床采取恰当的治疗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

  •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与髌下脂肪垫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琳;戴恩来;刘太运;王钢;施乐年

    目的 观察健步通络熏蒸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探讨髌下脂肪垫CT扫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105例KOA门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5例给予健步通络熏蒸液熏洗,30 min/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35例给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每次3mL,1次/6日,共5次.联合组35例给予健步通络熏蒸液熏洗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方法同前两组.3组皆治疗3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髌下脂肪垫CT扫描变化,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88.57%,31/35)优于对照组(74.29%,26/35)和治疗组(80.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与治疗组(P<0.05).治疗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髌下脂肪垫的前后径、内外径、上下径均有缩小,密度均有降低(P<0.05);且联合组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扫描髌下脂肪垫治疗前后的变化主要存在于有中医药治疗的组内,说明CT扫描变化只与能改变髌下脂肪垫理化性质的疗效有关;而中医药治疗是全面、均衡地调节各组织功能与结构,因此,CT可作为中医药治疗各疾病临床疗效观察的较好检查手段.

  • 基于双稀疏字典的医学图像融合算法及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高珊;邱天爽;易梅;刘文红

    目的:通过图像融合方法结合解剖和功能医学图像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并辅助医生诊断。方法利用稀疏表示能很好地反映图像特征的优势。首先,选取医院脑梗死和脑出血的CT和MRI的临床图像,采用双稀疏字典算法得到稀疏字典,再通过结合空间域信息的大选择法作为融合规则对其进行融合,并与基于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PCA)和离散小波变换(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DWT)方法的图像融合结果在主观方面以及客观方面的QAB/F和Piella指标上进行比较。结果本文提出的方法所获得的融合图像主观评价优于另外两种方法。 QAB/F和Piella的均值分别为0.9139和0.7213,客观评价指标也优于另外两种方法。结论基于双稀疏字典的图像融合算法得到的融合图像更清晰,对比度更高,并且特征保留效果更好,有助于医生的诊断。

  • 超声、增强CT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李红文;谢新晖;刘斌;吴兴旺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超声和增强CT(CECT)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在美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ce协作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95年1月-2012年12月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的关于超声、CECT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计算出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并绘制ROC曲线,得出Q*值,进行Z检验.结果 共17篇(1 682例)文献被纳入.超声、CECT的合并敏感度和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62、0.61和0.92、0.86.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二者Q*值(0.7718和0.7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结论 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与CECT诊断价值相当,但超声的特异度高于CECT.

  • MMP-2和MMP-9在人脑原发性胶质瘤侵袭中的作用

    作者:江常震;陈锦峰;何理盛;林志雄;黄纲雄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在原发性人脑胶质瘤侵袭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2和MMP-9在胶质瘤和脑内转移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测量CT影像上的瘤周水肿范围,并与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作对照比较. 结果 1. 45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MMP-2和MMP-9的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5.5%、62.2%,两者之间差别显著(P<0.05);MMP-2、MMP-9在高度恶性胶质瘤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56.5%、91.3%,两者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别(P<0.01); 2.MMP -2的染色强度与胶质瘤侵袭指标--CT瘤周水肿范围无关(P>0.05),而MMP-9的染色强度则与其有关(P<0.05);但两者染色与否则均与其明显相关(P<0.01); 3.MM P-2 、MMP-9两者在脑内转移瘤中表达率无明显差别(P>0.05);也与高度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 结论 MMP-2、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可作为恶性表型及侵袭指标之一 ,亦可体现胶质瘤基质降解表型,但不能作为转移表型.其中,MMP-9在人脑胶质瘤侵袭中可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胸腔镜活检二例

    作者:李红霞;张智弘;陈大礼;李霄;张炜明;宋国新;范钦和

    例1男,61岁.因体检胸部CT发现“肺内多发性结节”于2010年11月24日入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示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1.1 cm×1.4 cm结节影,呈分叶状,氟化脱氧葡萄糖(FDG)代谢轻度增高,邻近支气管截断,病灶远端见片状模糊影(图1);余两肺内及胸膜下见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小结节影,FDG代谢未见明显增高;双侧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等均未见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灶;未见胸腔积液,双侧胸膜稍增厚粘连;左侧顶骨可见一局限性低密度区,FDG代谢未见明显增高;肝右叶顶部一稍低密度灶,大小约为1.3 cm×2.0 cm,边界不清,FDG代谢轻度异常.根据影像学表现,患者左下肺肿块合并肺内多发性结节,考虑左下肺周围型肺癌伴两肺多发转移可能大,建议经皮肺穿刺活检或必要时胸腔镜活检.

  • 超声和CT对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对照研究

    作者:杨建军;吴丹西;言莱菁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超声和CT对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以来泌尿外科就诊的肾源性巨大(6~22 cm)实性占位患者32例,将CT和超声的结果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超声误诊率29.2%,CT误诊率25%,两种方法之间及单独应用超声检查与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和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准确率方面无显著差异.超声可以作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的首选检查方法,CT是对超声的有益补充.

  • 高分辨率CT对冠状动脉支架成像的佳重建方法研究

    作者:崔晓明;叶道斌;张如意;李涛

    目的 使用高分辨率宝石CT(art high-definition Gemstone,MDCT),使用4种不同的重建方法,评价在人体内的冠状动脉支架和支架内径.方法 对连续的26名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使用高分辨CT扫描仪行冠状动脉CT检查,使用4种不同的卷积核,对图像进行重建,观察支架的特点及支架内腔.重建方法有四种(HD stand;HD detail;HD stand plus;HD detail plus),对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进行后重建.评价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测量图像的噪声与支架内腔直径.分析测量的支架内径和支架的真实直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测量的支架内径与支架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对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HD detail重建方法,对支架显示得到优质图像的百分比高;而且腔内直径(lumen diameter,ISD)与支架直径(stent diameter,TSD)的比例高(68±10.3%),但是图像的噪声增大了.ISD与支架真实直径测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83.ISD测量与支架类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2.28±0.74msv)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11.34±2.45 msv)显著降低.结论 与传统的重建算法比较,高分辨率MDCT成像技术加上精细的重建算法能清楚地显示支架内特点,并且对支架内腔直径测量准确率高.高分辨的扫描模式加上HD detail的重建方法是成像冠状动脉支架、观察冠状动脉内腔适合的程序.

  • 实时定位轨迹工业CT系统研究

    作者:李溪韵;陈志强;邢宇翔

    计算机断层成像(CT)在扫描时需要高精度的机械运动以保证重建图像的质量.在工业CT的应用中,如果被检测物体体型较大,高精度的机械运动系统将会难以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定位系统的工业CT实现方案,以提高大型工业CT系统的适用性.该方案包括视觉定位系统的实现、定位系统位置的选择与性能评估,以及结合定位信息的图像重建方法.基于以上方案,本文以多段直线轨迹扫描为例,模拟了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移动和定位的误差,并结合模拟扫描数据进行重建.重建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减少机械系统不精确所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 胸段脊神经背根节射频热凝的CT定位引导穿刺技术

    作者:黄冰;祝则峰;周煦燕;侯健;包梅芳;俞方荣;杜建龙

    脊神经背根节(DRG)射频热凝可用于治疗多种顽同性根性神经痛的治疗[1],但对DRG的穿刺操作一直沿用Nash在1986年介绍的C臂X线荧屏透视下进行[2].我科于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问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位引导下对18例患者的胸段DRG进行了穿刺射频治疗,现将该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 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影像学表现与探讨

    作者:吴诗熳

    为提高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术前确诊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肾结石、肾盂癌和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影像学诊断表现.X线检查和B超仍是肾结石患者检查的重要项目,但对同时合并的肾盂癌漏诊率较高,易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临床上对怀疑合并肿瘤的尿石症患者有必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一步检查,同时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尿路造影(MRU)、CT尿路造影(CTU)和肾脏核素扫描(ECT)综合考虑能提高肾结石患者中肾盂癌的检出率.

  • 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青;黄庆娟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胰腺炎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64例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0例,CT表现为胰腺肿大,胰周脂肪层模糊或消失,肾前筋膜增厚,部分见少量胸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4例,其中坏死型21例,化脓型2例,出血型1例,CT表现为胰腺内点状、片状或大范围无增强效应的低密度坏死灶,胰周间隙渗出及积液,蜂窝织炎,胰内或外出现气体或高密度出血灶.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诊断价值.

  • 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SLE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征象

    作者:宋彬;徐隽;罗小华;吴苾;程燕;张瑾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3例确诊为SLE、并因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的病人资料,其中16例为增强扫描.阅片时着重观察肠道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结果肠壁肿胀、增厚19例(19/23);12例出现肠壁"靶征"样强化(12/16);肠管扩张16例(16/23);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21例(21/23),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18例(18/23),4例肠系膜血管呈"梳状"排列(4/16).其他CT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等.结论肠壁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改变是SLE缺血性肠病重要的CT征象.

  • 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分析

    作者:柏沙美;谢琦;陈胜利;江新青;刘璋;郑力强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临床诊断轻型胰腺炎28例,重症胰腺炎10例.CT胰腺未见异常4例,重症胰腺炎中9例胰腺弥漫性肿大或4例体尾部肿大,10例胰腺周围不同程度液体聚集,10例可见胰腺内坏死,9例并发假性囊肿,1例并发脓肿,5例并发蜂窝组织炎,15例少量胸水.结论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李新华;魏长亭;张海宁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V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胫骨平台骨折经X线平片、CT扫描后MPVR和SSD后处理,对骨折进行分型,评估骨折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32例经MPVR重建后均能清晰地显示各种骨折,可以直接测量骨折劈裂和塌陷的大小.SSD能准确评估骨折劈裂的方向和塌陷的面积.27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入路根据SSD来确定,手术结果证实了SSD和MPVR显示的骨折情况.结论:螺旋CT的MPVR和SSD重建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碎片的立体定位和正确分型,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 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42例CT影像分析

    作者:黄朝晖

    目的 探讨中危和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CT影像特征之间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危和高危GIST患者42例,分析两组间CT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液化坏死、钙化和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中危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51±8)岁,50% (11/22)直径≤5 cm; 72.73% (16/22)呈圆形或类圆形;50%(11/22)腔内生长;63.63% (14/22)中度强化,36.36%(8/22)轻度强化;36.36%(8/22)边界欠清晰;54.55%(12/22)有液化坏死,31.82%(7/22)有钙化,1例发生远处转移.高危组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8)岁,55% (11/20)直径≤5 cm; 20%(4/20)呈圆形或类圆形;25%(5/20)腔内生长;55%(11/20)中度强化,40%(8/20)轻度强化,5%(1/20)明显强化;65% (13/20)边界欠清晰;85%(17/20)有液化坏死,5%(1/20)有钙化,15%(3/20)发生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在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边界、强化程度及转移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6,0.096,0.064,0.808,0.249),高危组中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肿瘤和液化坏死发生率高于中危组,钙化发生率低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03,0.027).结论 CT特征中肿瘤形状、坏死和钙化发生率有助于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肿瘤大小在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方面意义有限,肿瘤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清晰度等CT特征在鉴别中、高危患者方面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 肝转移介入治疗前后CT容积测量的价值

    作者:戴洪修;鲁际;周建雄;谷家林;刘卫红;肖治明;李海涛

    目的:比较一维、二维CT和容积测量三种方法测量肝转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2例肝转移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和术后3 mo行螺旋CT扫描.在CT工作站分别按一维和二维测量横断层面的全部病灶.用容积测量技术去追踪测量每个病灶,将每个病灶的总和归类于全效、部分有效、病变进展、病变稳定.结果:在22例肝转移介入治疗前后一维与二维测量符合率达95.5%(21/22),但容积测量8例与一维测量不符,6例与二例测量不符.4例一维和二维测量结果均为部分有效,而容积测量结果为病变稳定.2例一维和二维测量病变稳定者,容积测量则为部分有效.甚至有2例一维、二维测量为病变进展者,容积测量仍为病变稳定.结论:在肝转移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容积测量结果在大多数患者与一维、二维测量结果不一致.若要证实容积测量的优势,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

  •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排CT的动脉期强化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作者:周建雄;戴洪修;杨静

    目的:评估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s,IMCCs)的CT的影像特征,重点分析动脉期强化的方式和程度,进而分析IMCCs典型动脉期强化与非典型强化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2例患者34个病理证实IMCCs病灶.均行多排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和/或平衡期的影像检查,根据肿瘤的形态和增强特点进行回顾性评估.依据肿瘤动脉期增强的体积是否>50%,将患者分为典型(强化体积>50%)和非典型两组;分别分析两组的影像特点与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并且比较两组的生存状况.生存率的计算依据Kaplan-Meier法,分析采用Long-rank检验,生存的多变量分析采用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模型.结果:24个IMCCs痛灶(占71%)呈典型的动脉期强化;10个瘤灶(占29%)呈非典型性强化.非典型组的平均直径小于典型组的直径(P=0.001).慢性肝病多见于非典型组(P=0.021).动脉期强化的主要特点是周边和中央混合性不均匀强化.病理所见:同典型组比较,非典型组病灶的中央基质和坏死少、细胞面积较大,且胆管细胞成分多见.结论:IMCCs病灶的动脉期强化并不少见;动脉期的强化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鉴别,动脉期强化可作为病灶切除后生存期较长的独立性预后指标.

  • 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17例

    作者:唐彤丹;朱磊

    目的:提高对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的了解和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小肠CT表现、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8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16例患者小肠CT发现小肠占位病变,表现为无分叶或有分叶的低密度、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平均CT值32HU,强化大多不均匀,多数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多为外生性生长,17例患者CD11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阳性.组织病理学以及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肿瘤的确诊和危险分类,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重视急诊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以胃肠道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并经手术切除病灶、生物靶向治疗、加强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 超声、CT及MRI诊断肝硬化的比较

    作者:郑荣琴;黄冬梅;张波;苏中振;工藤正俊;川崎俊彦

    目的:比较超声(US)、CT、MRI诊断肝硬化的异同,并筛选不同影像学手段评价肝硬化的独立性预测指标.方法:慢性肝病并肝细胞癌患者142例,以手术切除标本中非瘤部分进行病理肝纤维化分期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每例患者分别进行US,CT,MRI检查并按常规拍片,由3位影像医生各自独立、盲法评价每一患者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表现包括结节性肝表面、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异常、肝形态改变及门静脉高压,按其有、无及显著程度分为3级并评分.同时在分析影像学表现的基础上进行影像诊断,初步判断有无肝硬化.将影像评价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各种影像手段诊断肝硬化的效能,并筛选评价肝硬化的独立性预测指标.结果:US诊断肝硬化的独立性预测指标是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异常及肝形态失常;CT诊断肝硬化的独立性预测指标是结节性肝表面、肝实质异常、门静脉高压及肝边缘变钝;MRI诊断肝硬化的独立性预测指标是结节性肝表面、肝实质异常、门静脉高压.MRI,CT,US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分别为70.3%,67.0%,64.0%,敏感性分别为86.7%,84.3%,52.4%,特异性分别为53.9%,52.9%,73.5%.MRI,CT诊断肝硬化效能稍优于US,但3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US,CT及MRI诊断肝硬化的效能无明显差异,但各自具有不同独立性预测指标,具有不同的诊断优势,在肝硬化的诊断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921 条记录 3/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