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扫描技术的发展与病人放射剂量的控制

    作者:韩立海;任瑞;董延军;燕厚勇;尹志杰;王静

    近年来CT扫描技术得到了飞速得发展,CT的普及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得到清晰图像的同时,病人的放射剂量大幅度增加,远远超出了病人的个人剂量限制.这对病人特别是儿童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儿童对放射线的敏感度是成人的十倍多,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在许多医院,病人的放射剂量常常被医生忽视,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从保护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处理好CT扫描技术的应用与病人剂量之间的关系.

  • 脑叶室管膜瘤与脑室室管膜瘤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高宜录;邓传宗;顾志凯;陈建;陈长;刘道坤

    背景与目的:一般认为脑叶室管膜瘤和脑室室管膜瘤是发生于脑不同部位的同一性质的肿瘤,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它们之间似乎存在差异;再之,脑室室管膜瘤由于生长部位、CT和MRI的特点术前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脑叶室管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影像学表现有很大差异,术前确诊较为困难.本研究目的是从临床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脑叶室管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手术治疗室管膜瘤105例,其中脑叶内室管膜瘤35例,脑室内室管膜瘤65例.将脑叶室管膜瘤和脑室室管膜瘤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脑室室管膜瘤多见于男性儿童和青年(<40岁占70.77%,男:女=2.14:1),以恶性室管膜瘤居多(52.94%).而脑叶室管膜瘤则多见于中老年(>40岁占62.86%),无性别差异(男:女=1.05:1),以室管膜瘤占多数(65.38%),术前CT和MRI正确诊断者少(9.52%).结论:脑叶室管膜瘤和脑室室管膜瘤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提示两者在发生和发展上可能存在着不同.脑叶室管膜瘤CT和MRI误诊率高,充分认识脑叶室管膜瘤CT和MRI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脑叶室管膜瘤的术前诊断率.

  • CT与MRI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作者:李斌;闫胜利

    目的: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通过病理证实的10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与MRI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案的价值.结果:MRI和CT特异度差异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 RI灵敏度 、检出率均明显优于CT,(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的临床诊断,MRI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与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

    作者:倪红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证实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及病变范围.结果 单纯性胰腺炎30例,坏死性胰腺炎8例.CT表现主要是胰腺的弥漫性增大,密度降低,有5例胰腺内见局限性片状高密度出血影,15例有不规则低密度区,33例有胰周积液,27例吉氏筋膜增厚.结论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增强CT扫描对胰腺的坏死、出血程度及渗出范围的判断有很大价值,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研究

    作者:韦家晓;覃顶

    目的 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MRI)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50例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均行CT及MRI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研究组两种诊断方式异常率.结果 MRI检查研究组与对照组诊断异常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研究组中MRI检查脑囊虫病、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异常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 MRI检查方式在CNSI诊断中的诊断率高于CT检查.

  • CT诊断与鉴别肺部真菌感染的作用研究

    作者:覃顶;韦家晓

    目的 探究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与鉴别中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5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诊断方式,观察该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诊断主要影像学表现为8例多发结节影,3例病灶周围显示晕轮征,为隐球菌感染;16例表现为单发结节、空洞影或肿块,其中8例为曲霉素感染,在体位变化下位置会随之移动,5例为毛霉菌感染,3例为隐球菌感染;8例肿块附近显示晕轮征;10例显示肿块伴内壁较为光滑的空洞,其中2例显示单发薄壁空洞;11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其中5例为念珠菌感染,3例为毛霉菌感染,1例为卡氏肺孢子菌病;14例表现为肺部实变影,其中6例为假丝酵母菌感染,8例为毛霉菌感染.3例与大叶性肺炎表现类似,3例肺叶外围呈现片状高密度影,2例呈蜂窝状影,7例呈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影,5例患者存在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存在胸腔积液.结论 CT诊断与鉴别肺部真菌感染时影像学复杂,特异性不足,在诊断时要与其他检查方式相结合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 咳嗽性胸痛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诊断性试验

    作者:郑旭文;毛商;尹进南;壮毅;沈文明

    目的 探讨咳嗽性胸痛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的单纯胸部外伤患者150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20~72岁[(46.7±4.5)岁].由急诊外科首诊医师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认患者在外伤早期是否存在咳嗽性胸痛;再对所有患者行胸部X线片、即刻(伤后24h内)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肋骨三维重建检查.4周后,所有患者通过复查胸部CT+肋骨三维重建以明确肋骨骨折诊断.分别计数肋骨骨折确诊的阳性和阴性患者数,计算各筛选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从而比较各筛选试验用于诊断胸部外伤后早期肋骨骨折的优劣.结果 14例患者失访,余136例患者中,85(62.5%)例患者经伤后4周的胸部CT平扫+肋骨三维重建确诊为肋骨骨折.咳嗽性胸痛筛选试验的灵敏度为95.3%(95% CI 91.8%~99.8%),特异度为58.8% (95% CI 45.3% ~72.3%),阳性预测值为88%(95% CI81.3% ~94.7%),阴性预测值为68.2%(95% CI 54.4% ~82.0%),阳性似然比为2.31(95%CI 1.80 ~ 2.97),阴性似然比为0.08(0.04 ~0.17).与胸部X线片和即刻胸部CT+肋骨三维重建检查相比,咳嗽性胸痛诊断肋骨骨折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但约登指数略低于CT.结论 以咳嗽性胸痛作为肋骨骨折的诊断依据之一,有助于首诊医师对胸部外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 浅谈CT增强扫描准备操作及心理干预与沟通

    作者:汤渝;刘岩

    目的:总结我院100例患者CT人工强化扫描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研究心理干预与沟通在CT强化扫描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具备这样4个要素: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所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心理干预在增强扫描中非常重要.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100例CT强化扫描患者的资料.结果失败5例,其中血管严重渗漏1例,明显不适1例,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2例,轻度1例,中度1例.结果:失败3例,其中血管严重渗漏1例,明显不适1例,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2例,轻度1例,中度1例.结论:造影前的准备工作对造影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严格掌握禁忌证,准备必要的过敏抢救药品及器械.在造影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观察患者情况,随时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 多排螺旋CT对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诊断价值(附21例报道)

    作者:李维;母其文;张福州;何孔明

    目的 评估多排螺旋CT对克罗恩及其并发症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21例怀疑有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全腹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CT扫描前口服2000ml含甘露醇的等渗口服造影剂.然后由两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对肠壁及系膜、血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21患者肠壁出现不同程度增厚,粘膜面明显强化,17例腹腔淋巴结肿大,15例系膜肿胀及血管增粗,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3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2例出现小肠内瘘,1例出现肛周脓肿形成.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对克罗恩及其并发症做出清晰和准确的判断,对临床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 超声内镜和螺旋CT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远琴;王锦萍;赵志清;郑可国;崔毅

    目的 前瞻性的比较超声内镜和螺旋CT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应用价值及探讨TNM分期标准的改变对两者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43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超声内镜和螺旋CT检查,确定肿瘤侵犯深度(T)、局部淋巴结转移(N)、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M)等情况,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对T分期的准确率,内镜超声检查(EUS)为71.1%,螺旋CT检查(HCT)为65.8%,两者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1,T2期胃癌,EUS与HCT的准确率分别为71.4%、14.3%(P=0.05).对N分期的准确率,以第四版TNM分期标准,EUS与HCT分别为76.3%和65.8%,以第五版TNM分期标准,EUS与HCT分别为60.5%和63.2%,两者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分期两者的准确率分圳为30%(3/10)、80%(8/10),P<0.05.结论 EUS和HCT在胃痛术前TNM分期中均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胃壁较浅层受浸润深度的判断以EUS为优,对远处转移的判断以HCT为优;TNM分期标准改变对两种方法的N分期结果均无明显影响.

  • 多层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张俊驰

    在急腹症病人中,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到目前为止的大多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参数都是用来评价胰腺炎的系统性影响,并仅是试图间接推断胰腺炎的存在和胰腺受损害程度.CT检查目前已成为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手段,CT增强扫描可评价胰腺坏死及受损伤程度,并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炎症进程分期,检出胰腺的坏死和局部并发症,多层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及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起到重要作用,CT检查特别是多层CT增强动、静脉双期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预后评价更准确,是其重要的影像学检查确诊方法.

  • 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

    作者:闫贇;朱明龙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肿瘤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收治40例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EVN患者,25例CNC患者,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CT和MR检查,比较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情况.结果EVN患者MR检查可见囊性肿瘤,且部分实性部分可见稍长T1、T2异常信号.CT检查可见边界不清的肿块,8例囊性肿块,10例实性肿块.CNC患者MR检查可见患侧脑室扩张,并向健侧移位,肿瘤内部存在囊性长T1、T2异常信号,边缘存在血管流空信号.CT检查可见肿块稍高密度,且边界清晰.结论CNC患者存在典型的CT和MR表现,EVN患者通常存在出血和水肿现象,可通过CT和MR检查加以鉴别.

  • 专科护理减少对比剂渗漏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王芬;杨来华;刘建岭;陶腊娣

    目的 探讨专科护理在减少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渗漏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6年12月发生对比剂渗漏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和处理结果.结果 16例患者经对症处理24 h后均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 专科护理在对比剂渗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严格按照对比剂注射指南执行静脉注射可有效减少对比剂渗漏的发生率.

  • 探讨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海洋;马光涛;王莉娜;李淑丽;谭亚荣

    目的:研究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90例疑似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分别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冠状动脉造影(CA)诊断相对MRI心肌灌注加前瞻性ECG-门控CTA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疾病与血流动力学相关,该病诊断中MRI心肌灌注结合CTA诊断结果与结合CA的诊断结果相似,今后CA检查极有可能被CTA所替代.

  • 磁共振成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脑膜瘤的临床诊断

    作者:欧新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CT)扫描技术诊断,对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正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与MRI联合技术对脑膜瘤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显著优于单纯CT扫查和单纯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扫描都能够比较清楚地检测出脑膜瘤形状、部位、大小等,为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将二者进行联合使用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充分发挥二者的检测优势.

  • 肺动脉CTA在双源CT中不同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比与影响

    作者:曾祥运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不同扫描模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拟行肺动脉CTA检查的高危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即A组(n=40,采用低管电压Flash扫描模式)、B组(n=40,采用常规管电压Flash扫描模式)、C组(n=40,采用80/sn140kV双能量扫描模式)和D组(n=40,采用100/sn140kV双能量扫描模式).对比各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四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每两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平均扫描时间、对比剂用量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扫描时间短,对比剂用量和有效剂量少,D组平均扫描时间长,对比剂用量和有效剂量多,每两组间上述指标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源C T中不同扫描模式对肺动脉C T 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但是低管电压Flash扫描模式下辐射剂量低.

  • 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苏辉

    目的:探讨对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TPOF)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诊断作用.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0例疑似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就诊资料,对其行CT、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在50例初诊为阴性但是临床怀疑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患者中,MRI检出27例,而CT检出13例,MRI检查的骨折检出率相对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疑似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进行检查确诊时,MRI的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可作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的首要检查方法,可为患者早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 MSCT眼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

    作者:姚卫宏;姚辉富

    目的:应用MSCT探讨眼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为明确筛骨纸板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提供影像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眼眶MSCT扫描的120例眼外伤患者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轴位容积扫描,用0.625mm层厚重建数据,通过PACS系统传输至GE AW4.6工作站进行矢、冠状位及MPR重建,矢状位与眼内直肌平行,冠状位与双侧眼眶前缘连线平行,采用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显示责任病灶,观察眼内直肌损伤情况及筛骨纸板骨折程度,以对侧健康眼眶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二者区别.结果:98例眼眶筛骨纸板发生凹陷骨折,左眼57例,右眼41例,双眼5例,Ⅰ度27.5%(27/98),Ⅱ度42.9%(42/98),Ⅲ度29.6%(29/98).内直肌及眶脂体疝入筛窦71例,合并眶下壁骨折36例,颧骨骨折27例,上颌窦窦壁骨折31例,视神经管骨折3例,额骨骨折9例,上颌骨骨折3例.筛骨纸板微骨折22(18.3%)例.内直肌增粗水肿81例,合并筛骨纸板I度骨折19.8%(16/81),Ⅱ度29.7%(24/81),Ⅲ度23.5%(19/81),17例筛骨纸板骨折患者未发现内直肌损伤.眶脂体模糊65例,副鼻窦积液、积血69例.结论:眼内直肌损伤和筛骨纸板骨折及骨折程度有联系,对于临床治疗及法医鉴定具有可靠实用价值.

  • 四肢软组织硬纤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姜波;罗晓兰;张勇;李厚彬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硬纤维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硬纤维瘤病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变均位于深部肌层间隙内,4例为多发病灶.14例为不规则或类圆形肿块,1例为斑片样影,12例病变边界不清,3例病变边界清晰.CT显示7例病变相对于肌肉为略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增强后轻~中度强化.MRI显示15例病变内均未见囊变及坏死,T1WI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及STIR为高或稍高信号,14例肿块内有星芒状或条带状低信号显示,1例肿块内有点状出血,增强扫描除病灶内低信号影均无强化外其余均明显强化.结论:四肢软组织硬纤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

  • CT与MRI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综述

    作者:李玉艳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主要是指在围产期由于宫内缺氧或者是窒息导致脑部发生的缺血缺氧性损害,不仅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同时也是后期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 T)和核磁共振扫描(MRI)均是HIE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能够通过具有不同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对疾病情况进行准确诊断,是选择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鉴于此,本文首先对HIE的病因病理进行简述,后重点对CT和MRI以及二者对比及联合应用于HIE诊断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921 条记录 46/47 页 « 12...39404142434445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