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肿瘤CT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宋建军;黄琼

    目的 探讨CT增强薄层扫描与CT普通扫描诊断和鉴别诊断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疑似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38例,比较CT增强薄层扫描融合图像、CT图像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结果 138例疑似胃肠道肿瘤患者,病理检查确诊102例,CT增强薄层扫描重建融合图像确诊符合率为92.2%(94/102),CT图像确诊符合率为83.3%(8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组织周围浸润患者78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组织周围浸润符合率为91.0%(71/78),CT图像诊断组织周围浸润符合率为75.6%(5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患者符合率为92.9%(52/56),CT图像诊断淋巴结转移患者符合率为75.0%(4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N0期外,CT增强薄层扫描与CT普通扫描在肿瘤TNM分期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胃肠道肿瘤准确率高,特异性强,且对判断肿瘤分期具有临床意义.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建军;崔林;刘兴祥;王桂红;钱厚龙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1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试验组患者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内的存活率,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和2年后试验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体积都缩小,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6个月和治疗12个月以后,试验组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患者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的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多层螺旋CT断层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及电子鼻咽镜检查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作者:杨剑;薛远琼;袁国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CT)断层扫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电子鼻咽镜检查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广东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9例鼻咽癌患者,根据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分为Ⅰ组(颅神经损伤组)、Ⅱ组(颈部淋巴结肿大组)及Ⅲ组(耳鼻症状组),3组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电子鼻咽镜检查,并分析联合检查结果.结果 3组患者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电子鼻咽镜检查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Ⅱ组患者咽旁间隙受侵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颅底受侵袭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假阳性率高于电子鼻咽镜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电子鼻咽镜能准确诊断鼻咽癌及复发病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计算机断层扫描模拟定位扫描层厚对不同大小靶区勾画的影响

    作者:夏士安;王佳;王为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层厚对不同大小靶区勾画和肿瘤靶区体积(GTV)的影响.方法 在Phlips CT模拟定位机上,应用层厚分别为2 mm、3 mm、5 mm的条件,分别对4个不同体积的人体等效组织的蜡块进行扫描,然后在Eclips(放疗模拟工作站)上逐层画出物体的外轮廓,利用工作站的统计功能计算出4个被测物体的体积.结果 被测物体体积和物体体积大小误差与扫描层厚呈正比例关系.结论 临床医生在确定临床靶区体积时,需要考虑到靶区体积与扫描层厚的厚度范围密切相关,差异变化程度与靶区体积大小呈负相关,靶区越小,差异变化程度越大,随着扫描层厚的变薄,扫描得到的靶区体积越接近实际的肿瘤体积.

  • 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作者:刘亚斌;宋晓琴;白琛;黄昊;周成香;吴少平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神经细胞瘤患者,按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组和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组,CNC组15例,EVN组9例.两组患者均行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和组织学的特点.结果 CT平扫显示,CNC组患者肿块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楚,肿瘤密度及囊变等情况因人而异.EVN组患者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密度及钙化、水肿及出血情况存在个体差异.MRI检查结果显示,CNC组患者T1WI以等信号或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为主,肿瘤内部可见囊状的长T1、T2异常信号影,边缘可见血管流空信号.EVN组患者肿瘤以囊性为主,呈脑脊液样信号,少数实性部分呈稍长T1、T2异常信号.病理切片显示,CNC组患者肿瘤组织内细胞形态一致,呈流水样排列,肿瘤细胞内血管丰富,排列紧密.EVN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相似,呈均匀一致的蜂窝状小细胞.结论 CNC的CT及MRI征象较典型,EVN常合并水肿和出血,CT和MRI对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依据.

  • 术前彩超结合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分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作者:李辅海;范静

    目的 探讨术前彩超结合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1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予以彩超结合增强CT分区检查,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结果 在颈中央区、颈侧区,与CT比较,彩超和彩超+CT结合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均升高明显,特异度则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与彩超CT结合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彩超结合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分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更加全面与精确.

  • CT检查在鉴别小脑肿瘤与小脑亚急性出血中的价值

    作者:蔚文祥;赵阿萍

    目的 探讨CT在鉴别小脑肿瘤与小脑亚急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23例行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与小脑亚急性出血相似的小脑肿瘤临床资料,比较其在CT平扫方面的表现及各自特点.结果 23例患者中,脑转移瘤8例,占34.8%;脑膜瘤5例,占21.7%;髓母细胞瘤3例,占13.0%;室管膜瘤3例,占13.0%;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占8.7%;星形细胞瘤2例,占8.7%.CT检查结果均显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为主的低密度水肿或囊性病变,此临床征象与小脑亚急性出血的表现基本相似.该组患者术前有9例被误诊为小脑出血,占39.1%;10例考虑为小脑出血,占43.5%;2例考虑为小脑肿瘤合并出血,占8.7%;2例诊断结果为小脑占位,占8.7%.结论 小脑肿瘤与小脑亚急性出血在CT平扫方面有不同的CT表现,临床医师对其进行准备分析,有利于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及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欣;徐跃华;杜紫燕;钱亚娟;徐中华;陈锐;施敏骅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和CT影像学特征与其病理诊断结果的关联,建立SPN良恶性预测的数学模型.方法 选取372例经手术切除并获取明确病理诊断的肺结节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史、病理结果)和CT影像学特征(结节位置、是否为磨玻璃结节、结节长径、钙化征、血管集束征、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将病例分为建模组(268例)和验证组(104例).利用建模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结节良恶性的模型.将验证组的数据代入该模型进行验证,并和经典模型(Mayo模型、VA模型、李运模型)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价值.结果 建模组268例肺结节中,良性112例(41.8%),恶性156例(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史、结节长径、磨玻璃结节、毛刺征是预测SPN良恶性的独立因素(P<0.05),SPN良恶性预测模型为p=ex/(1+ex),x=-4.8029-0.743×性别+0.057×年龄+1.306×肿瘤史+1.305×磨玻璃结节+0.051×结节长径+1.043×毛刺征.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42,与 Mayo 模型(0.696)、VA模型(0.634)、李运模型(0.6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史、磨玻璃结节、结节长径、毛刺征是预测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用来预测SPN良恶性,效力不劣于其他经典模型.

  • 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研究

    作者:戴毅君;许天文

    目的 探讨CT诊断在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对103例已手术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双源CT检查,根据淋巴结是否肿大得出术前的淋巴结分期,再与术后的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前CT中淋巴结肿大患者29例(28.2%),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患者70例(68.0%).CT诊断与术后病理两种淋巴结分期诊断的阳性率结果不一致(x2=11.719,P=0.001).CT诊断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术后病理分期晚(Z=-3.04,P=0.002),但两种诊断方法之间不存在相关性(x2=10.885,r=0.055,P=0.055).结论 术前通过CT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期准确率不高,建议联合PET-CT、超声内窥镜等检查得到更准确的临床分期.

  • 盆腔淋巴结CT检测对根治性放化疗子宫颈癌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

    作者:谢文佳;周礼雅;高颜凤;翟田田;吴丽丽;谢良喜

    目的 以治疗前CT评估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状况,探讨其对根治性放化疗子宫颈癌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1 1月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行根治性放化疗的209例ⅠB~ⅣA期子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的CT资料,分别以部位、数目、大小三种方法评估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状况.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ⅠB、Ⅱ、Ⅲ、ⅣA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1/6)、48.2%(68/141)、57.4%(31/54)、87.5%(7/8).单因素分析显示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晚、治疗前贫血、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转移淋巴结大径≥2.0cm为预后不良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类型及治疗方式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在同步放化疗模式下,以治疗前CT评估淋巴结转移状况仍然可以很好的预测预后.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CT影像学特点研究进展

    作者:党慧;钟镝;李国忠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患者数量约占卒中患者的15%,是治愈率低的卒中亚型.ICH患者可出现早期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HE),多预示临床不良预后.本文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点方面汇总预测早期HE发生及预后的新进展,以期为预防HE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所有卒中的70%,我国每年新发AIS患者超过200万.AIS治疗的关键是急性期,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对大血管闭塞效果欠佳.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阳性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由此,各国指南相继更新,将机械取栓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首要治疗方式,并给予高级别推荐.各国政府以及医疗体系都在致力于改善AIS急救流程,确立相关技术指标,促进此项革命性技术的临床推广.我国也亟需开展AIS血管内治疗研究,实现"量身定制"的卒中急救流程,掌握血管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及评估方案.

  •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作者:马景(钅监);陈来照;徐金山;王鸣池;陈宝智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CT、MRI)、诊断及治疗,以便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6年9月至2004年8月收集的1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头颅CT、MRI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以"三联征"和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缺失为特征的首发临床表现.本组12例中5例伴发结节性硬化综合征.(2)影像学多数病例头颅CT表现侧脑室室管膜下或脑室内门氏孔附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较均匀低密度肿块,少数为等或高密度,伴室管膜下多发点状钙化.MRI常表现等T1、等T2,少数出现T1高信号、T2低信号.病变周围没有或很少水肿.CT或MRI增强扫描病变出现均匀强化.(3)临床诊断应与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相鉴别.(4)只要全切除,术后不必放、化疗.结论 典型病例较易诊断,绝大多数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WHO Ⅰ级,只要全切除预后良好.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

    作者:潘锋;顾晓丽;祝跃明;沈健;黄小燕;周林江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的差别.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16例及脑膜瘤45例.术前均经MRI常规序列平扫、弥散加权(DWI)扫描、增强扫描及CT平扫.对两组肿瘤的CT、MRI表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两者之间,肿瘤外形(x2=22.895)、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x2=15.959)、瘤内血管流空信号(x2=8.058)、肿瘤明显强化(x2=7.94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近颅骨无增生(x2=4.821)及DWI等低信号(x2=5.27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膜尾征(x2=3.816)、瘤内钙化(x2=0.499)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与脑膜瘤的CT、MRI表现各有特点,通过征象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两者的CT、MRI诊断水平,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 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

    作者:刘策;周定标;余新光;乔广宇;孟祥辉

    目的 研究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分析23例寰枕融合患者颅颈交界CT数据.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后,CT数据传送至由Amira软件和UNIX操作系统构成的三维可视化工作站,于工作站虚拟环境下分析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结果 23例患者的46支椎动脉中44支三维影像重建满意,其中43支的解剖学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经融合的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之间的独立骨孔入颅;Ⅱ型:经融合或未融合的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入颅;Ⅲ型:于融合后的枕骨大孔结构与枢椎关节间部之间入颅,同侧寰椎后半弓未发育或无明显残余后弓结构.另外1例特殊者,未经枢椎横突孔,于枢椎与C3之间入椎管.结论 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多以几种有规律的方式入颅,入颅方式的不同与患者间骨性畸形的细节差别有一定关系,并且提示了寰枕融合胚胎期的病理变化过程差异.

  • 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附93例报告)

    作者:粱玉敏;陈磊;唐超;包映晖;高国一;潘耀华;书国伟;江基尧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TP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93例TPEDH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预后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93例中男7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12)岁;受伤至TPEDH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13)h;41例为首次CT扫描上少量出血的增大,52例为新发血肿;其中28例为首次开颅减压术后发生.血肿部位以颞顶部和额颞部多见(54%),其次为额部、顶部、枕顶部和枕部;本组单侧83例,双侧10例.以意识障碍加重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发生者则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本组5例保守治疗,88例手术治疗,其中同时去除骨瓣33例.83例TPEDH处有骨折存在.本组出院时GOS评分5分56例,4分20例,3分10例,2分3例,1分4例.结论 TPEDH多于伤后12h内发生,冲击部位多见,颅骨骨折是其发生的根本因素.动态神经状态评估和CT复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有占位效应的TPEDH及时手术清除有助于改善预后.

  • PDS基因检测-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新方法

    作者:戴朴;黄德亮;王嘉陵;冯勃;翟所强;康东洋;张昕;刘新;曹菊阳;李梅;刘丽贤;袁慧军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诊断方法先于颞骨CT诊断大前庭水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两个家庭各有两个子女患神经性耳聋,家庭1后代为姐妹,家庭2后代为姐弟.所有患者和父母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试剂盒方法检测PDS基因IVS7-2位点的A-G突变情况,并以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外显子7+8和19的序列,两个家庭的耳聋患者均行颞骨CT检查.结果两个家系的共同特点为父母非近亲结婚,听力均正常,父母双方家族内无其他成员发生耳聋,但两个家庭均有两个子女患病,患者临床特征为有一定的残余听力,交流良好但发音略含混.试剂盒方法发现家庭1中两个患儿和其父母均见异常条带,Exon7+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两个患儿均具有IVS7-2 A-G纯合突变,其父母均携带IVS7-2 A-G杂合突变,建议两个患儿行颞骨CT检查,报告均为前庭水管扩大.试剂盒方法发现家庭2中一个患儿和其母见异常条带,Exon7+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家系2具有异常条带患儿及其母具有IVS7-2 A-G杂合突变,进一步的序列分析见此患儿及其父携带PDS 2168 A-G杂合突变,即此患儿具有PDS的复合杂合突变,随后的颞骨CT检查发现具有异常条带的患儿为前庭水管扩大,而病例4不具有PDS的复合突变,CT显示无前庭水管扩大.结论PDS基因诊断技术在具有PDSIVS7-2 A-G热点突变的病例中可以成为颞骨CT的替代诊断工具首先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项技术在常规耳聋病因学诊断、大规模耳聋患者的病因学筛查和远程医疗诊断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先天性泪囊突出的CT影像特征及治疗

    作者:李程;崔燕辉;于刚;吴倩;李莉;张燕;梁天蔚;张诚玥

    目的 探讨先天性泪囊突出的CT影像特征及其对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先天性泪囊突出患儿24例(38眼).方法 分析患儿的CT影像特征,总结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主要指标 CT影像特征、治疗方式、术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CT显示患侧泪囊区呈类圆形囊性低密度肿物影像,骨性鼻泪管扩大,伴有或不伴有下鼻道肿物.5例(5眼,13.2%)行保守治疗2周后肿物消失.19例(33眼,86.8%)伴发急性泪囊炎、呼吸窘迫或经保守治疗2周后无效而手术治疗.其中,无下鼻道肿物的5例(8眼,21.1%),局麻下泪道探通术后内眦肿物消失.存在下鼻道肿物的14例(25眼,65.8%),全麻下鼻窦内窥镜下造口术,术后内眦及下鼻道肿物全部消失.结论 CT检查不仅可清晰显示先天性泪囊突出的解剖特征,也为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

  • 医学影像学评估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度的价值

    作者:李眉;燕飞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方案的确定及疗效观察依赖于临床活动度的评估.临床多以临床活动度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CAS)作为TAO活动度的评价标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CT成像眼外肌形态学的定量分析(眼外肌总横截面积/眼眶面积比值)结果与CAS评分呈正相关;通过眼外肌T2 mapping MRI定量分析提示眼外肌T2值与TAO免疫抑制疗效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TAO免疫抑制疗效;99mTc-DTPA眼眶SPECT/CT采用图像融合技术,一次显像可获得功能信息与解剖信息,可作为CAS的有效补充.现代医学影像学特别是功能影像学对TAO活动度的评估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在眶缘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张永涛;葛向红;亓卿燕;冯雪亮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三维重建在眼眶眶缘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3月本院经CT检查确诊的433例(457只眼)眶缘骨折,所有病例均行横断二维CT扫描(层厚2.5 mm),并行三维重建(3 D).结果 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显示眼眶立体解剖结构,能准确显示眶周各结构空间关系,对眶缘的线样骨折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形态,同时能够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多发、粉碎性骨折游离骨片的大小、形态及断端移位情况.结论 二维CT诊断眶壁骨折好于三维重建,CT三维重建诊断眶缘骨折其空间显示好于二维CT,为临床手术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921 条记录 6/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