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端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3例治疗体会

    作者:韩舟;黄涛;张文华

    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oclrom PGS)是腹部外科手术特别是胃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亦称为胃无力症,为非机械性梗阻.

  • 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两种重建术式的评价

    作者:陈林昊;林达佳;王襄瑜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与重建术式的疗效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试验组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对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SF-36(简明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的营养水平及术后1周内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术后1个月SF-36评分中总体健康和生命活力得分对照组分别为(35.3±2.2)分、(37.8±1.3)分,试验组分别为(46.2±1.4)分、(49.8±2.1)分,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术前血红蛋白变化率、体质量变化率分别为(-6.5±0.5)%、(-11.3±0.4)%,试验组分别为(-3.9±0.3)%,(-7.2±0.2)%,两组的营养水平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以及腹泻的不良反应率为12.5%、15.0%、17.5%,试验组分别为5.0%、2.5%、7.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空肠代胃术较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

  • 近端为主胃癌的根治性术式选择

    作者:吴晖;何裕隆;徐建波;蔡世荣;马晋平;陈创奇;张信华;王亮;詹文华

    目的 探讨近端为主胃癌的根治性术式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自1994年8月至2010年12月近端为主胃癌366例,依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PG组,77例)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TG组,2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预后等,进而阐述其术式选择依据.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胚抗原(CE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G组肿瘤≥5 cm、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癌、低分化癌比例均低于TG组[15.6%( 12/77)比49.8%( 144/289)、16.9% (13/77)比37.7%(109/289)、67.5%(52/77)比79.9% (231/289)、3.9%( 3/77)比11.4%(33/289)、45.5%( 35/77)比68.9%(199/289)、32.5%(25/77)比57.8%(167/289),均P<0.05].PG组手术时间、中位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阳性中位数、联合脏器切除率均低于TG组[(256±83)比(298±86) min、0比400 ml、(15±12)比(26 ± 15)枚、0比3(枚)、15.6%( 12/77)比43.2%( 125/289),均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高于TG组[14.3%(11/77)比7.6% (22/289),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5 cm、无脏器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时两组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5 cm、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时PG组的中位生存期均短于TG组(月:15.0比29.0、15.0比30.0、34.0比45.0、4.0比18.0,均P<0.05).结论 对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5 cm的近端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较近端胃切除能显著改善预后.

  • GSK -3β、DKK -1、β-catenin 在近端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学丽;路三军;魏娉;桂红武;安欣;姜琳娜;尹峰

    目的:探讨GSK-3β、DKK-1、β-catenin在近端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79例患者近端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的GSK-3β、DKK-1、β-catenin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GSK-3β在近端胃癌组织的表达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量明显降低(P均<0.05), GSK-3β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均<0.05)。 DKK-1在近端胃癌的表达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P均<0.05),DKK-1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程度显著相关(P均<0.05)。β-catenin在近端胃癌中细胞质及细胞核的异常表达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的异常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5)。 GSK-3β的表达与DKK-1的表达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GSK-3β、DKK-1、β-catenin在近端胃癌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近端胃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入路对手术范围及患者术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力强;董剑宏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内的多个研究显示,我国AEG就临床特点方面而言和西方国家相似,其中进展期病例占AEG总病例数的51%~66%,5年存活率为26.6%~38.5%[1,2],预后较差。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AEG治疗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手术入路有三大类:经腹、经胸和胸腹联合切口,各入路对手术范围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与预后均有影响,因此探讨AEG的不同手术入路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食管胃结合部,即传统的“贲门区域”,是指食管末段和近端胃相连接的部位,由黏膜层和肌层组成。传统观点认为,此部分发生的恶性肿瘤分别属于下段食管癌或近端胃癌。但临床研究证明此处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食管癌或者胃癌有较大差异,应该单独归为同一类疾病,即AEG,包括肿瘤中心位于贲门远近各5 cm范围内的肿瘤。AEG的概念早是由德国学者Siewert等[3]提出的,他将广义的贲门区域的腺癌根据肿瘤的中心位置与贲门齿状线(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与胃的单层柱状上皮呈锯齿状的交界线)的关系分为三型:Ⅰ型,指贲门齿状线以上1~5 cm食管下段的腺癌;Ⅱ型,指贲门齿状线以上1 cm至以下2 cm的腺癌;Ⅲ型,指贲门齿状线下方2~5 cm的腺癌。Siewert分型系统能够反映AEG的临床病理特性与预后,因此被国际胃癌协会(IGCA)和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等公认为较合适的分型方法。与Siewert分型略有不同的是,《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则将AEG更加细化地分为E,EG,E=G,GE和G共5种类型[4]。

  • 经腹近端胃癌根治术合理选择及关键点

    作者:所剑;李伟;王大广;张洋;孙璇

    采用合理的近端胃癌的手术方式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近端胃切除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根治性和术后功能障碍的问题上,其适应证较窄,而全胃切除术虽然适应证范围较广,但是胃功能消失会对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术式的选择和术后消化道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消化道重建方式种类多样,至今对于哪种重建方式好仍无定论。因此,对于近端胃癌病人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病情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以提高病人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 腹腔镜下近端胃癌D2根治术的应用探讨

    作者:姚清勇;林荣凯;黄灿坡;廖泽飞;陈一杰;王耿杰;张诚华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3-6月对5例近端胃癌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清扫1、2、3、4、5、6、7、8、9、11、12a组淋巴结;所有患者均于上腹部做辅助小切口行病灶移除及消化道重建.结果 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近端胃癌D2根治术,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210~330 min,平均265 min,术中出血量: 50~180 ml,术中均未输血.排气时间24~54 h,平均32 h,均于术后第2天经胃管滴注肠内营养液(瑞素),第5天进流食.无吻合口漏及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示所有标本切缘均阴性.随访2~5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行近端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有效、创伤小且近期效果良好.

  • 近端胃癌根治术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蒋杨

    目的:分析近端胃癌根治术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年7月-2011年7月行近端胃根治术的患者57例,临床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分别采用全胃切除(8例)保留迷走神经切除(31例)、保留贲门切除(12例)、联合脾脏切除(6例),对不同术式的手术整体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在淋巴结扫描上,不同术式结果不具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肛门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上比较,保留贲门术式和保留迷走神经术式整体效果相对更佳,联合脾脏切除术效果相对差.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保留迷走神经核保留贲门发生率相对更少,脾脏联合切除术发生率相对高,比较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结论:近端胃根治术因患者具体病情的不同临床手术特点存在差异性,应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行近端胃切除,以利于手术预后效果的改善.

  • 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对比

    作者:何培生;李冠华;郭灿;郑康霞

    目的 研究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手术相比其临床疗效的优劣.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已被收治的符合标准的89例需手术治疗的近端胃癌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治疗组(病例组)及传统手术治疗组(对照组),记录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时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止痛剂使用情况及高体温)、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活性、1年生存率及肿瘤复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例组手术时间(236.2±43.5)min长于对照组(201.2±33.5) min(P <0.05),病例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止痛剂使用情况、术后高体温、T淋巴细胞活性及NK细胞活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及肿瘤复发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手术是一项安全、有效、微创的临床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近端胃癌消化道重建术式改良临床观察的研究

    作者:武迪;薛英威;张洪峰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近端胃癌111例,按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食管-管状胃吻合)和传统组(食管-残胃吻合),追踪随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ORTC)制定的QLQ-C30量表及QLQ-STO22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一个月的体重变化上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六个月体重变化上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要优于传统组。在对EORTC QLQ-C30量表和QLQ -STO22量表进行分析后,在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疼痛及返流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传统组,改良组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疼痛和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提倡术式。

  • 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差异以及内镜下切除指征的探讨

    作者:刘飞;王雷

    背景:近年远端胃癌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近、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目的:探讨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差异以及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420例早期胃癌(近端101例,远端3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近、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近端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合并溃疡、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远端胃癌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黏膜内、分化型、无脉管浸润的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低于远端胃癌(8.3%).结论:早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早期远端胃癌存在明显差异,黏膜内、分化型、无脉管浸润的近端胃癌患者更适合行内镜下切除.

  • 空肠双S吻合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附296例报告)

    作者:黄建明;高林;蒋小青;宣卓琦

    作者采用了一种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的重建术式,通过随访,效果满意.并与传统的食管胃吻合作对照,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01年1月~2008年1月,将病区分为2个医疗组,随机收治近端胃癌患者,其中1组在近端胃癌根治的基础上行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称传统组),另1组行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术(称双S组).共收治近端胃癌患者608例,其中传统组312例(男220例,女92例),双S组296例(男198例,女98例).全部患者术前均经纤维胃镜、X线消化道钡餐造影、病理学检查确诊.

  • 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空肠双S吻合的应用体会

    作者:高林;黄建明;蒋小清;李森;林世华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术式,方法:采用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术.结果:行该手术45例,无1例死亡,无吻合口瘘、狭窄、梗阻,无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结论:空肠双S吻合重建术,较好地解决了食管反流、胃容量缩小、生理途径改变等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

  • 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 吻合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傅健

    胃癌的发生率、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较高[1]。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胃癌分为近端胃癌与远端胃癌,发生在胃上部1/3处的腺癌(贲门附近)称为近端胃癌。研究发现,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总体胃癌中约占23%[2,3]。近端胃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4],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术后重建对近端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关于手术的切除范围、术后重建方式尚未有统一的认定[5]。本次研究比较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保留幽门的次全胃切除、回盲肠代胃术9例报告

    作者:吴显清;余耀生;陆炜;成元春

    我科自2000年1月~2003年6月,对9例近端胃癌病人施行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回盲肠代胃术,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1~72岁,平均58岁.术前均行胃镜、钡餐造影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近端腺癌,并经CT、B超、X线检查除外远处转移及临近脏器侵犯.

  • 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近端胃癌的效果比较

    作者:李德关;鲁明典;李永翔

    目的 探讨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近端胃癌(PGC)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腔镜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PG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为LAPG组,3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加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LATG-RY)为LATG-RY组,13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加食道空肠OrVilTM吻合术(LATG-OrVilTM)为LATG-OrVilTM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APG组、LATG-RY组及LATG-OrVilTM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NM分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其他两组,Ⅰ期患者比例高于其他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G-OrVilTM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PG、LATG-RY与LATG-OrVilTM治疗PGC均安全、有效.LAPG适用于早期PGC的治疗,LATG-RY治疗进展期PGC具有减少反流的优势,LATG-OrVilTM是治疗累及食管下段及食管胃结合部PGC的佳选择.

  • 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手术的效果对比观察

    作者:林煜;郑吉仁;吴赟;柳斌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38.1±40.6min多于对照组199.4±3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比较,术中出血量少、微创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 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同切除及重建方案的短期及长期效果

    作者:孙光源;郭飞;王晓元;张月;王一飞;薛军;屈明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手术方式及重建方式对患者长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PG-EG、TG-RY、PG-JI 3组,3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及重建方式不同。观察3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以及近远期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G-RY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上明显比其余2组多。但是3组在术后感染率、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肠梗阻的发生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相比较,远期并发症如倾倒综合征以及碱性反流性胃炎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G-RY组这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其余2组高。但是3组在随访中在肿瘤的复发率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在1年(92.5%,95.0%,95.0%)、3年(57.5%,62.5%,60.0%)以及5年(19.0%,17.0%,20.0%)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EG、TG-RY、PG-JI 3种手术及重建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手术及重建方式以期达到佳治疗效果。

  • 近端胃癌的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 Meta 分析

    作者:胡建;周阮萍;陈梦婷;黄鹏

    目的:系统评价全胃切除术(total gastrectomy,TG)与近端胃切除术(proximal gastrectomy,PG)治疗近端胃癌的术后5年生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OVID 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 临床试验数据库、Karger医学电子期刊、中国期刊网 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国内外 TG 与 PG 治疗近端胃癌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提取5年生存率资料,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其中国内研究13个,国外研究3个;总病例数2521例,其中 TG 组1289例,PG 组1232例。2组总的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4,95%CI :1.26~1.90,P <0.0001)。13个国内研究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2,95%CI :1.39~2.13,P <0.00001);3个国外研究5年生存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OR =0.32,95%CI :0.13~0.78,P =0.01),但效应值的方向相反。结论总体来看,近端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全胃切除术可能优于近端胃切除术。由于国外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反,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 近端胃癌2种手术方式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对比研究

    作者:薛令凯;崔庆;赵强;刘承奎

    通过对近端胃癌根治术2种不同术式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比较全胃切除(不切断缝线结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较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对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收集手术治疗的97例近端胃癌患者,其中78例行全胃切除(不切断缝线结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19例行近端胃切除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术后随访,两组Visick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1.8%,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组的63.2% (P<0.01).全胃切除(不切断缝线结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对减少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效果更明显.

66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