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心脏病学研究的教益

    作者:E.Erdmann;王琳

    10年来心血管领域的发展速度是快的.通过超声可以使以前很难诊断的某些疾病如心包积液、瓣膜病、心房粘液瘤、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在数分钟内得以明确.MRI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中,提供了心脏和大血管的精确影像.仅去年就有53万余人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而且病例数还会增加.肌钙蛋白T的测定有助于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这一系列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瓣膜病变的同期手术治疗

    作者:任伟;王志维;夏军;邓宏平;吴智勇;徐鹏;李罗成;周桢

    目的:探讨同期处理室壁瘤和瓣膜病变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对9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或(和)瓣膜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室成形术及瓣膜置换(成形)术,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心功能.32例室壁瘤均采用Dor术治疗,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6例,三尖瓣成形术18例,移植旁路血管2-4支/例.结果:全组手术后围术期死亡2例(2.1%),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他93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6例,随访(50.6±19.2)月,死亡2例,失访7例.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3.05±0.55)级改善到术后早期(1.73±0.65)级、远期(1.61±0.67)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46.75±8.32)%提高到术后早期(55.09±6.72)%、远期(55.86±6.94)%.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60.53±8.14)mm减小至术后早期(52.79±6.61) mm、远期(54.37±6.23)mm,以上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左心室腔、冠脉血管及瓣膜病变的同期干预能较好的改善心功能,近远期疗效显著,是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瓣膜病变外科治疗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 贝那普利对瓣膜病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运动耐量的影响观察

    作者:赵普香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瓣膜病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89例瓣膜病心衰患者进行编号、分组,单号为基础治疗组:给予休息、低盐、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双号为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连续治疗12个月后对比两组左室重塑及运动耐量情况.结果:两组均能够升高LVEF,降低LVESD、LVEDD,提高6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贝那普利组LVEF升高幅度,LVESD、LVEDD降低幅度以及6min步行距离提高幅度均优于基础治疗组(P<0.01).结论:贝那普利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增加前向心排血量等升高LVEF,降低LVESD、LVEDD,提高6min步行距离,从而影响瓣膜病心衰患者的左室重塑及运动耐量,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进展

    作者:彭献波;傅向阳

    风湿性心脏病大多在青少年期起病,病程漫长,在进行性加重的病程中劳动力逐渐丧失,出现体循环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1982年以前,对于有症状的二尖瓣显著狭窄患者,唯一的机械性治疗为二尖瓣分离术。对二尖瓣形态严重不良(瓣叶交界重度钙化,合并严重瓣下变形)者瓣膜置换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自1984年Inoue首次报道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二尖瓣狭窄(MS)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MS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约25%的风湿性瓣膜病为单纯性MS,35%为MS伴轻度二尖瓣返流(MR)或/和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即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约60%患者可以通过PBMV得以治愈。

  •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

    作者:邢胜娟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 成人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

    作者:韦云青;戴汝平;崔炜

    评价成年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208例42~75岁瓣膜病患者换瓣术前行电子束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208例瓣膜病患者中无冠状动脉钙化者114例,造影证实无冠心病者109例,占95.6%(P<0.005),另5例合并冠心病,其中4例至少有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全组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查既无冠状动脉钙化,临床又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共58例,造影证实仅1例有冠心病,占1.72%.结果表明,瓣膜病患者以电子束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阴性,并且无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排除冠心病的准确性高于95.6%.从而认为电子束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阴性对排除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前行电子束CT检查,可以大大减少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应用.

  • 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王淑范;柳阳;高文红

    笔者通过分析929例心脏瓣膜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7种影响患者近、远期预后的高危因素为:Ⅳ级心功能伴心胸比值≥0.70,生物瓣衰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心衰恶液质,二尖瓣替换术后晚期重度右心衰竭和华法林抗凝出血,并对每项高危因素总结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心脏瓣膜病患者双源CT冠脉动脉成像评价研究

    作者:陈勇;张伟;尚英杰;郝凯;杨文魁;朱婧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和心电编辑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或超声确诊的心脏瓣膜病拟换瓣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中22例心律不齐患者的成像数据进行心电编辑处理,依四级分法评价RCA、LAD、LCX图像质量,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像因素.结果6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中,非退行性瓣膜病30例,退行性瓣膜病35例,检查中26例患者出现心律不齐,其中8例房颤,7例房早,5例室早,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律不齐,1例心电识别异常,经心电编辑后,共纳入分析193支血管,185支(95.9%)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结论 合适的扫描技术并心电编辑的合理应用,双源CT能够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

  • 体外循环后经颈内静脉输血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

    作者:曾庆诗;刘慧慧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后经颈内静脉输血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体外循环停机后血液回输寻求更安全、实用的方法。方法 40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体外循环停机后采用传统的经主动脉插管输血的方法,试验组停机后拔出动静脉插管,由氧合器旁路经颈内静脉输血。记录术前(T1)、停机时(T2)、输血1 min(T3)、输血2 min、(T4)、输血3 min(T5)、输血5 min(T6)、输血10 min(T7)及术毕(T8)时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硝普钠用量。结果 (1)两组心率在T2至T8时皆较T1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T2时平均动脉压血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3至T5时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T3至T5时硝普钠用量明显高于试验组和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血气旁路经颈内静脉输血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降压药用量变化较小,是更为安全、实用的方法。

  • 卡维地洛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刘志敏;吴书林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复杂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瓣膜病等)的终末阶段。随着细胞与分子心脏病学的研究进展,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Packer[1]等提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泵功能障碍引起的,以神经内分泌紊乱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亦即CHF激活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后者又进一步加速CHF的发展。Packer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同,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如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在心衰中的作用。

  • 3D胸腔镜辅助下第三次二尖瓣置换术1例

    作者:陈波;郭惠明;雷迁;曾庆诗;臧鑫;刘健;张晓慎;谢斌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体质量为52.3 kg,22、20年前分别在胸骨正中切口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因“反复活动后气促、心悸1年”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功能良好、二尖瓣前叶脱垂并反流(重度)、中度肺动脉瓣反流并轻度狭窄、轻度三尖瓣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胸片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心脏术后,心影增大,主动脉右弓右降;右膈面抬高,右侧胸膜增厚.

  • 表现为间断发热、气促,主动脉瓣膜赘生物的白塞病1例

    作者:莫与京;杨雪苹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3岁,亚急性起病,因主诉"反复间断发热伴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余,再发2d"于2010-08-19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患者于1个月余前出现发热,伴咽痛,活动后胸闷、气促、疲乏,当地医院予头孢类抗菌药及利巴韦林治疗后体温下降,但胸闷、气促、疲乏未见明显减轻.

  •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房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锋;程兆云;王佳祥;崔识远

    目的 探讨对重症心脏瓣膜合并巨大左心房的病人外科治疗,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房病人42例的外科治疗经验.结果 采用左心房折叠术可减轻对肺、支气管等压迫,有利于术后早期心、肺功能的改善,本组病死率为12%(5/42).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心房的病人宜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重视围术期的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周围血管和瓣膜病介入学组沙龙

    作者:

    (本刊讯)夏日炎炎,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于2009年6月20日在广州雅居乐酒店召开周围血管和瓣膜病介入学组沙龙.本次沙龙的专题为主动脉腔内治疗,由广州军区总医院向定成主任主持.

  •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周围血管和瓣膜病介入学组沙龙

    作者:

    [本刊讯] 在一个寒日暖冬的日子里,美丽的花城广州迎来了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周围血管和瓣膜病介入学阻专家们的盛会-颈动脉及弓上劝脉介入治疗沙龙.

  • 超声诊断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相群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诊断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X线检查,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和诊断表现。结果对照组患者有效诊断率为60%,观察组患者超声诊断有效率为98%。超声诊断效果较好,P<0.05。超声诊断更能全面评估患者心脏的整体情况。二尖瓣钙化型,瓣叶逐渐增厚,运动处于明显受限状态。二尖瓣粘连型的瓣叶逐渐增厚,连接处处于粘连状态,瓣叶有着良好的活动情况。混合型瓣叶处于增厚状态,瓣叶处于开放性的状态。X线检查仅仅能够检测到二尖瓣处于病变部位,同时也伴有主动脉瓣病变,三尖瓣病变以及肺动脉瓣病变。超声诊断二尖瓣病变中,10例为重度狭窄,8例为中度狭窄,2例为轻度狭窄。同时主动脉瓣病变也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和重度关闭不全以及中度关闭不全。结论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的超声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诊断率高,更能有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010 ACC心力衰竭研究热点

    作者:陆志刚;潘晔生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于3月14日~16日在美国南部城市亚特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2万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本届大会讨论的热点包括冠心病、心血管保健、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颤、卫生信息技术和影像学.心力衰竭领域讨论的重点是利尿剂的合理应用以及心力衰竭的院外治疗.

  • 瓣膜病对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及房颤复发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陈怡粤;周炯峰;庄义浩;杨俊芬

    目的 探讨瓣膜病对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及AF复发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心功能Ⅰ~Ⅳ级AF患者126例,采用干性免疫法测定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浓度,按是否合并瓣膜病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合并瓣膜病组(均为二尖瓣狭窄)19例,非瓣膜病AF患者107例,比较两组血浆BNP浓度的差异,以及AF的复发率.结果 瓣膜病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为(628.84±584.96)pg/mL,非瓣膜病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为(321.47±405.06)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前者AF的复发率为61.11%,后者为35.3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瓣膜病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瓣膜病AF患者,瓣膜病对AF患者血浆BNP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提示瓣膜病可能干扰临床医生根据BNP水平变化对AF、心力衰竭等情况作出评估.同时瓣膜病可能对AF的复发也有一定的影响.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外科治疗合并小左心室瓣膜病13例

    作者:黄壮荣;章海波;马庆荣;李智佳

    目的 探讨合并小左心室瓣膜病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13例小左心室瓣膜病患者经过充分围术期的准备后在ECMO辅助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术5例,联合瓣膜置换术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三尖瓣成型术7例,左心房折叠术3例.通过手术前后心脏彩超测定EDVI、LVEDD、IVS、PH、LVEF、FS作为评估左心室功能的指标;通过HR、MAP、PCWP、CI、PAO、SVRI、PVRI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了解患者的受益的情况.结果 手术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右心功能不全2例, 左心功能不全2例,呼吸功能不全1例,肾功能不全2例,MSOF 3例;其中术后死亡4例(肺功能衰竭l例,心功能衰竭1例,MSOF 2例).余9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合并小左心室瓣膜病是重症瓣膜病的一种,术后早期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经过充分的围术期准备和在ECM0辅助下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 瓣膜整形在先天性瓣膜病中的应用

    作者:骆学全;张文;陈华增;强生廷;张波;冼国明;唐志良

    我院心胸外科2001年1月12日首次施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后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1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244 条记录 10/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