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朱卫东;沙月琴

    目的评价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ss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AL),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Bio-Oss Coll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3.8±0.9mm)、BI(1.9±0.7)、GR(2.4±1.1mm)和CAL(6.2±1.2mm);Bio-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GR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Bio-Oss Collagen组PD的降低(2.8±0.9mm)要明显大于Bio-Oss组(2.0±1.0mm)(P<0.05),余指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片,骨缺损处牙槽骨均明显增加.结论 Bio-Oss Collagen和Bio-Oss两种骨材料均可明显地降低牙周袋探诊深度和减少附着丧失,本研究中Bio-Oss Collagen要优于Bio-Oss,而且临床操作较方便.

  • 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恢复牙槽骨高度

    作者:李医丹;许诺;李月玲;俞明;陈劼;李晓杰

    背景:研究证实Bio-Oss骨替代材料在预防骨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减缓骨吸收、减少骨吸收量,恢复牙槽脊高度,但多数临床研究时间集中于1-3个月.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要求拔出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组2组,实验组(n=20)拔牙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对照组(n=20)植入Bio-Oss大颗粒骨替代材料,植入后1,3,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检查拔牙窝牙槽骨高度、骨质变化及第二磨牙松动度,同时观察拔牙创关闭、牙龈黏膜愈合状态及植入骨材料有无外溢.结果与结论:①植入后1个月,两组拔牙创牙龈黏膜均愈合良好,无红肿,实验组骨替代材料无外溢,对照组有2例骨材料溢出,两组拔牙窝内无骨组织生成,牙齿均有一度松动;②植入后3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植入材料逐渐分解,有部分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有所改善;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部分植入材料分解,未见明显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无明显改善;③植入后12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明显新骨生成,骨小梁清晰,新生骨与周围骨组织融为一体,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正常;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新骨生成,骨小梁排列不齐,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无异常;④实验组植入后1,3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高于对照组(P< 0.01),两组植入后12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无差异;⑤结果表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有利于牙槽骨高度和骨质恢复,能明显改善第二磨牙牙周组织健康,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基于Bio-Oss Geistlich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牙槽骨吸收及短期美学疗效的影响

    作者:宋勇;李想;曹艳妮;王耀辉;鲍欣奇

    目的:分析基于Bio-Oss Geistlich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于患者牙槽骨吸收及短期美学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 2016年5月我院牙科种植中心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拔牙窝内植入Bio-Oss Geistlich,表面覆盖Heal-RLL膜.对照组患者采用压迫止血或缝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牙位点愈合情况,牙槽骨变化及吸收情况和短期美学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拔牙位点处轮廓丰满,对照组患者拔牙位点处轮廓萎缩,吸收明显;实验组患者前牙区和后牙区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患者前牙区和后牙区的骨高度吸收值、骨宽度吸收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患者对前牙关学区的美观效果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基于Bio-Oss Geistlich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保护拔牙位点,防止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同时具有较好的短期美学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后牙区牙槽骨位点保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尚德浩;张翀

    目的:评价后牙区拔牙后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后牙区患牙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表面覆盖Bio Gide膜,对照组拔牙后缝合或压迫止血,半年后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密度、高度、新骨轮廓的变化.结果:2组比较,术后半年实验组骨密度、新骨轮廓明显优于对照组,垂直向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的维持牙槽嵴骨量,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位点条件.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Bio-oss Collagen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春羚;林良缘;庄亮亮;曾金表

    目的:通过引导骨再生(GBR)技术评估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在修复牙槽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严重的病例18例,拔牙同期在拔牙创植入Bio-oss Collagen并覆盖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海奥生物膜),术后2周拆线,3个月复诊并拍摄X线片.结果:术后经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18例患者植骨区新骨形成良好,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明显改善,术区骨生成良好.结论:临床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能有效修复牙槽骨缺损,改善修复前的骨条件.

  • 牙槽嵴位点保存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连珊;卿玲;谢宇;罗震;黄建生

    目的:评估经位点保存方法处理过的拔牙窝与自然愈合位点相比其牙槽骨骨量在组织形态计量学上的变化。方法:拔除6只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二、第三及第四前磨牙(Pm2、Pm3、Pm4),随机分成3组:自然愈合组(T1),Bio-Oss Collagen 组(T2),即刻种植联合Bio-Oss 骨粉组(T3)。6个月后处死 Beagle 犬,切取样本,制作硬组织磨片,甲苯胺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测量。结果:所有实验位点颊侧牙槽嵴都发生明显的吸收。对于颊舌侧牙槽嵴顶吸收的相对高度值而言,T3与T1、T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1与T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颊舌侧骨壁的水平宽度值而言,在距舌侧牙槽嵴顶以下3、4 mm 的位置,T1与 T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 P =0.042),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距舌侧牙槽嵴顶以下5 mm 的位置,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两种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都不能完全保存拔牙窝原有的骨量。即刻种植联合Bio-Oss骨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牙槽嵴吸收的量,而充填Bio-Oss骨胶原效果欠佳。

  • 拔牙后牙槽嵴保存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陈冶

    目的 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对于早期牙槽嵴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8例需要对称减数下颌第一恒前磨牙(共16个牙位)的正畸病例,微创拔除后,两侧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8个牙位,拔牙窝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8"字缝合拔牙窝两侧软组织;对照组8个牙位,拔牙窝自然愈合.拔牙后10 d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12周复诊取模型,采用牙槽嵴地图法测量拔牙位点牙槽嵴水平宽度,与拔牙前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拔牙窝均正常愈合,拔牙后12周,在测量位点,两组病例牙槽嵴水平宽度均较前减少,实验组差值小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Oss Collagen的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萎缩,较好地保存了拔牙位点的水平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