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锥形束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方法的建立及体外研究实验

    作者:徐灵巧;贾平一;欧阳翔英;阳雯;路畅;周爽英

    目的 建立CB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体外实验评价不同层厚CBCT及对不同结构骨下袋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 在猪颌骨上制备骨缺损32个,用CBCT扫描,分别用0.1、0.125和0.15mm层厚重建,在软件中对骨缺损逐层着色并计算体积;用硅橡胶法获取实际体积.另制备一壁、二壁、三壁骨袋共20个,用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将测量值与实际体积相比较,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由2名检查者对随机挑选的10例骨下袋重复测量,间隔期为1周,评价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不同层厚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实际体积的差值均无显著性(P>0.05).在测量不同骨壁结构的骨下袋时,CBCT测量值与实际体积间差值为(0.23±6.05)mm3(P>0.05),占实际体积的1.13%.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的自身一致性检测的ICC值分别为0.997和0.998,检查者间一致性检测的ICC值为0.98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于不同骨壁结构骨下袋的体积测量时准确性高,具有可重复性.

  • 釉基质蛋白(Emdogai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莉;贾慧梅;曹采方;欧阳翔英

    目的评价釉基质蛋白(Emdogai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8名牙周基础治疗4周后的24(48个位点)处骨下袋,试验组13处(26位点)进行翻瓣加Emdogain植入,另外11(22位点)处行改良Widman's翻瓣术加以对照.术后6、12月复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Emdogain组术前的探诊探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分别为6.3mm、7.0mm和2.6;术后6月时分别为2.9mm、3.6mm和1.4;术后12月为2.8mm、3.5mm和1.2.改良Widman's翻瓣组术前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分别为6.2mm、6.7mm和2.8;术后6月时分别为3.9mm、4.9mm和1.8;术后12月为3.8mm、4.8mm和1.6.术后Emdogain和改良Widman's翻瓣组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0.001),但Emdogain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改良Widman's翻瓣组(P<0.01).结论翻瓣+釉基质蛋白(Emdogain)和改良Widman's翻瓣术明显改善骨下袋患牙的临床指标,而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 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朱卫东;沙月琴

    目的评价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ss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AL),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Bio-Oss Coll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3.8±0.9mm)、BI(1.9±0.7)、GR(2.4±1.1mm)和CAL(6.2±1.2mm);Bio-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GR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Bio-Oss Collagen组PD的降低(2.8±0.9mm)要明显大于Bio-Oss组(2.0±1.0mm)(P<0.05),余指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片,骨缺损处牙槽骨均明显增加.结论 Bio-Oss Collagen和Bio-Oss两种骨材料均可明显地降低牙周袋探诊深度和减少附着丧失,本研究中Bio-Oss Collagen要优于Bio-Oss,而且临床操作较方便.

  • 畸形根面沟的临床治疗1例

    作者:郭凤芹;陈志方;赵兵

    畸形根面沟属于纵形裂沟,向舌侧越过舌隆突,并向根方延伸,严重者可达根尖区.有时在X线上显示线样透射影,易被误认为副根管或双根管.畸形根面沟使龈沟底封闭不良,上皮在该处呈病理性附着,并形成骨下袋,成为细菌毒素入侵的途径,易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形成难治的牙周疾病而被拔除.本文就我科近期收治的一例畸形根面沟合并牙周牙髓征患牙进行报道.

  • 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合用护理配合

    作者:李健美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牙周组织的再生非常有限,常规翻瓣术和植骨术后虽有一定程度的牙槽骨修复,有的骨下袋内可以有新骨充满,但组织学证明大多数病例的新生骨中并无牙周膜与相应的根面连接.原先病变的根面覆盖着长结合上皮,它不能有效抵御微生物或机械刺激,该处容易重新形成牙周袋.

  •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体会

    作者:关焕英

    牙周炎是由于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后导致牙齿松动,已经成为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牙周炎治疗的重点在于消除炎症的基础上有效修复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缺损.

  • Pro-Plus图像软件应用于牙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董维理;李成章;周影虹

    目的:应用Pro-Plus软件定量分析牙周植骨术临床疗效,探讨其客观评价牙槽骨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4例牙周炎患者有22处邻间隙骨下袋,牙周基础治疗4~6周后接受牙周植骨术,随机植入脱钙牙本质基质(decalcified dentin matrix DDM)12处和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ioactive glass ceramic BGC)10处,记录术前、术后 3、6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并采用Pro-Plus软件对其平行投照根尖片中骨缺损区邻间隙阴影面积( polygon area PG)和角型吸收低点至牙根尖外表面长度(tooth root T)进行定量分析.结果:DDM和BGC组术后3、6个月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DDM组术后3个月时的PG较术前减少0.77 mm2 ,T值增加0.94 mm;6个月时PG减少3.11 mm2,T值增加1.84 mm.BGC组3个月时的PG较术前减少0.85 mm2 ,T值增加1.06 mm;6个月时PG减少3.03 mm2,T值增加2.17 mm.两组3、6个月时各自的PG以及T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术前、术后3、6个月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ro-Plus软件分析稳定点测量值一致性检验ICC值均大于0.8 (α>0.4).结论:DDM和BGC植入骨下袋均能促进牙周附着恢复和骨组织修复,在平行投照根尖片具有较高一致性情况下,Pro-Plus软件可辅助用于牙槽骨变化的定量分析.

  • 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对牙周骨下袋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铁楼;刘国勤;赵海军;陈骏;张庆福;张新海;季秋杰

    目的:探讨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0例牙周骨缺损患者,其中17例25个牙位在翻瓣术时植入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为GTR组.13例25个牙位作翻瓣术为OFD组,术后3,6,12个月回访,通过检查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退缩和牙松动度,X线检查比较两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GTR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33 mm、8.50 mm和2.87,术后6月分别为3.56 mm、4.88 mm和1.13;术后12月分别为3.71 mm、4.76 mm、1.25 OFD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05 mm、8.35 mm和2.40,术后6月分别为5.12 mm、7.05 mm和1.68,术后12月分别为5.50mm、7.10 mm、1.70;术后6月和12月GTR组和OFD组的PD、CAL和BI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后GTR组的各指标比OFD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的CAL、P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I有显著性差异,GTR组术后松动度明显降低.GTR组术后骨缺损明显改善,OFD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结论: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能明显修复牙周袋,减轻牙周附着丧失和修复骨下袋,促进牙周新附着和新骨形成.

  • BMP复合材料修复骨下袋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勇;杜毅;韩晶;肖水清

    目的:探讨BMP复合材料修复牙周病骨下袋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BMP复合材料(BMP和骨粉)植入有严重骨内缺损的牙周病患者的骨下袋内,分析包括术前术后(六个月一年)根尖片以及术后1周、2周、3周、4周、3个月和6个月、1年复查各项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及1年PD与AL与基线比均明显减少(P<0.01);术后6个月及1年X片显示原缺损区密度升高,植入区与周围组织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结论:BMP复合材料修复牙周病骨下袋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 BMP 骨下袋 牙周病
  • 异种骨移植物OAM胶原治疗牙周骨下袋临床研究

    作者:梁照忠;包旭英;王新平;吴俊;关丽萍

    目的:探讨异种骨移植物OAM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5例牙周骨缺损患者,其中40例230个牙位在翻瓣术时植入OAM和BME-10X胶原膜为GTR组.25例200个牙位作翻瓣术为OFD组,术后3、6、12个月回访,通过检查探诊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退缩(RE)和牙松动度,X线检查比较两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GTR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33mm、8.50mm和2.87,术后6个月分别为3.56mm、4.88mm和1.13;术后12个月分别为3.71mm、4.76mm、1.25;OFD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05mm、8.35mm和2.40,术后6个月分别为5.12mm、7.05mm和1.68,术后12个月分别为5.50mm、7.10mm和1.70;术后6个月和12个月GTR组和OFD组的PD、CAL和BI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后GTR组的各指标比0FD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的CAL、P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I有显著性差异,GTR组术后松动度明显降低.GTR组术后骨缺损明显改善,OFD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结论:GTR与OFD组均能明显改善骨下袋患牙的临床指标,而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 牙周病致下唇麻木1例

    作者:文跃进

    患者男,55岁,主诉左侧下唇麻木逐渐加剧半年,患者有牙周病和高血压病史.查:颌面部对称,开口度、开口形均正常,上、下唇形态正常,37松动Ⅲ度,探诊牙周袋深达根尖区,为四壁骨下袋.X线片示:近中远中牙槽骨垂直吸收达根尖,并与下牙槽神经管相通.因血压较高暂缓拔牙,给予抗炎治疗,2 d后复诊,诉下唇麻木好转.经降压等治疗,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后拔除患牙,1个月后下唇麻木症状消失.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