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个体再认记忆、前瞻记忆的影响

    作者:陈思佚;刘丹玮;周仁来;王林杰;赵琦

    目的 考察女性受试者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再认记忆和前瞻记忆的变化趋势.方法 22名女性受试者进行-6°头低位卧床.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同步考察卧床组和对照组的再认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能力,对受试者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记录.结果 卧床组比对照组的再认记忆成绩增长趋势更明显,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成绩波动更显著,卧床组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未发现卧床组的补偿努力结果.结论 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再认记忆能力及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能力没有受到显著损害,自我启动较多的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能力受到一定干扰.

  • 体位改变30 min对眼内压和视觉能力影响研究

    作者:于洪强;蒋婷;王春慧

    目的 通过模拟微重力效应,更全面准确地探究对载人航天任务完成至关重要的航天员眼内压和视觉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 首先,选择眼内压、近视力、彩色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追踪能力为测试指标,然后,采用-15°头低位卧姿(head-down bed rest,HDBR)30 min模拟微重力效应的影响,采集了18名志愿者在体位改变前、中、后4项指标的测量值,后,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分析所有指标在体位改变前、中、后测量值的差异性.结果 体位改变期间,眼内压立即显著升高11.72 mmHg(71%),在30 min后升高幅度下降为10.06 mmHg,近视力上升0.09,空间频率为0.2 c/d时的彩色对比敏感度分辨阈值升高0.4,视觉追踪正确率下降1.8%.结论 在微重力效应下,眼内压会升高,整体视觉能力很可能会下降.

  • 人工重力联合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4d头低位卧床后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小涛;高原;赵疆东;孙静;杨长斌;石菲;王永春;孙喜庆

    目的 探讨4d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模拟失重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及人工重力联合中等强度运动锻炼的对抗效果.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仅进行4 d HDBR;对抗组(n=6)HDBR期间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30 min基于人工重力(足水平2 Gz)的中等强度运动锻炼.HDBR前后对所有志愿者分别进行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测试.结果 HDBR后对照组递增负荷累计运动应激指数、大摄氧量、无氧阈及30 s大负荷运动中的小无氧功较卧床前均显著下降(P<0.05),无氧功递减率显著升高(P<0.05)而无氧功峰值、平均无氧功均无显著改变;HDBR后对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4 d HDBR可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其中对有氧运动能力影响大,对无氧运动能力影响较小.基于人工重力的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可有效对抗模拟失重所致的有氧及无氧运动耐力下降.

  • 30天-6°头低位卧床对男性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防护策略

    作者:刘炳坤;祝郁;李志利;陈文娟;王林杰;李莹辉;白延强

    目的 考察30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男性有氧运动耐力的影响并提供一种有效的防护策略.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18 ~ 25岁,身高170 ~ 178 em,体重55 ~75 kg)参与30 d-6°头低位卧床实验,并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G,n=7)和训练组(EG,n=7).实验期间,对照组只进行单纯卧床,无任何训练;训练组每天进行1次卧位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持续时间为30 min,连续两天训练后第3天休息,训练强度为40% ~80% VO2max.分别在卧床实验前1天、卧床第17天、卧床第30天、起床后第6天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分析比较VO2max、运动耐受时间等参数.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30 d卧床后对照组VO2max和运动耐受时间分别降低15.4% (P <0.05)和18%(P<0.05);而训练组VO2max的降低小于5%(P>0.05),并且运动耐受时间可保持卧床前水平.结论 30 d-6°头低位卧床导致男性有氧运动能力降低,本研究采用的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对抗这种不利影响.

  • 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效果

    作者:刘刚;曾亚伟;李科;朱磊;李勇枝;金真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效果.方法 16名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3周前和卧床结束当天起床前各进行一次fMRI实验,包括中性、冲突两种任务模式和事件相关设计.随机分对照组(8人)、用药组(8人),用药组卧床期间服用自制中药制剂200 mL/d,3周,对照组服用等量安慰剂.结果 两组模拟失重前:前扣带回、额叶和丘脑出现显著的激活.模拟失重后(对照组):额叶、前扣带回激活区的范围和信号强度较卧床前显著减少,丘脑激活消失.模拟失重后(用药组):前扣带回出现了显著的激活区,丘脑可见较显著的激活区,右侧额叶额中回小范围激活区.脑激活区范围和信号强度接近模拟失重前状态.结论 模拟失重状态对认知功能有明显的影响,中药可以增强相关脑区对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

  • 45天-6°头低位卧床对视觉注意返回抑制能力的影响

    作者:闫晓倩;张学民;罗跃嘉;谈诚;陈晓萍;白延强;陈善广

    目的 观察45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对个体返回抑制能力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卧床前第6~4天,卧床第11 ~13天、第20 ~ 22天、第32 ~ 34天、第40 ~ 42天和卧床后第8~10天采用线索提示范式测试16名男性个体的返回抑制能力.结果 刺激始发异步性(SOA)与线索有效性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个体在现有SOA条件下没有出现返回抑制现象.SOA主效应接近边缘显著,个体在SOA为900 ms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为1200 ms的反应时,且在卧床第11 ~13天,第20 ~ 22天以及卧床后恢复阶段个体在不同SOA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别消失,说明卧床前期和卧床后恢复阶段个体抑制能力受到了影响,而卧床中期抑制能力逐渐恢复结论45天-6°头低位卧床可能延长了个体的认知加工时间,导致产生返回抑制现象需要的SOA延长;卧床条件对个体抑制能力产生了影响,个体在卧床前期以及卧床后恢复阶段的抑制能力受到影响,表现出由受损到适应恢复到受损的变化趋势.

  • 21d -6°头低位卧床期间运动训练对骨丢失的防护效应

    作者:刘玉盛;黄伟芬;李丽萍;仲崇发;董荣菂;孙洪义

    目的观察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骨质丢失的防护作用. 方法 10名男性青年志愿者分为卧床对照组和卧床训练组,每组5人,卧床期间训练组每天进行1 h的仰卧位功率自行车训练.分别于卧床前和卧床20 d进行了股骨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羟脯氨酸/肌酐(HOP/Cr)等指标的测量. 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平均股骨BMD下降了5.8%,而训练组下降0.9%,对照组HOP/Cr不仅显著增加而且也显著高于训练组,BGP两组均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于骨质丢失具有比较明显的防护效应.

  • 运动锻炼对30 d-6°头低位卧床所致承重骨丢失的影响

    作者:刘玉盛;吴斌;费军;谈诚;赵东明;孙洪义;谷志明;吴萍;刘兴华;王俊;仲崇发;耿捷;孙喜庆

    目的 观察下肢肌力锻炼和功率车锻炼对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骨丢失的防护效果,为筛选航天员暴露于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运动锻炼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15名男性青年受试者分为卧床对照组、下肢肌力锻炼组和功率车锻炼组,每组5人,在30 d-6°头低位卧床期间,两个运动锻炼组共进行了25d(次)的运动锻炼,下肢肌力组每天锻炼16~18 min,功率车组每天锻炼30 min.分别于卧床前和起床后测量了全身骨密度(BMD QDR-4500/W Hologic)和腰椎骨小梁比值(cT Philips-Mx-8000).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以后全身骨矿含量显著下降(P<0.05)、左髋总骨密度和右髋大转子骨密度显著下降(P<0.01),第2-4腰椎骨小梁比值显著下降(P<0.05),功率车锻炼组虽然全身骨密度显著增加,但是第3~4腰椎骨密度却显著下降(P

  • 45d-6°头低位卧床对下肢肌萎缩的影响及中药红景天的作用

    作者:李景龙;刘红菊;张鹏;贺健;李文炯;王飞;任维;陈善广;陈晓萍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效应对下肢肌萎缩的影响及中药红景天的干预作用.方法 16名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人)和用药组(8人),进行4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长期失重效应实验.卧床期间,用药组和对照组每天分别服用红景天(红益胶囊)和安慰剂.卧床前、中、后动态测量小腿围径;并采用MRI技术,测试和分析卧床前、后大腿和小腿肌群大横截面积和肌肉体积的变化.结果 1)卧床期间用药组和对照组小腿围径进行性下降,在卧床30和45 d均显著下降(P<0.01),但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减少(P<0.05);2)卧床45 d,用药组和对照组大腿和小腿肌肉大横截面积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小腿比目鱼肌下降幅度大.用药组肌肉大横截面积的减少较对照组均有改善作用(P<0.05);3)对照组大腿和小腿肌群肌肉体积在卧床45 d均显著下降(P<0.01),以比目鱼肌体积下降为明显,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减少,且比目鱼肌对抗作用为明显(P<0.01).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中药红景天可部分对抗模拟长期失重效应诱导的下肢肌萎缩.

  • 30d-6°头低位卧床对腰椎和椎旁肌肉面积的影响

    作者:冯金升;李勇枝;郭立国;石宏志;李奕兴;金真;王健

    目的 观察30 d-6°头低位卧床实验后志愿者腰椎高度、腰椎间隙中矢状位面积、腰椎前凸角度以及椎旁肌肉横切面积的变化.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参加30 d卧床模拟失重实验.于卧床前1天、卧床第30天分别进行腰椎核磁检测,同时测量人体腰椎高度、腰椎间隙中矢状位面积、腰椎前凸角度以及椎旁肌肉横切面积.结果 30 d卧床实验后志愿者腰椎高度增加(P<0.01)、腰椎间隙中矢状位面积增大(P<0.01),椎旁肌肉横切面积减少(P<0.01),而腰椎前凸角度变化不明显.结论 30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人体腰椎稳定性和功能有影响,从而导致人体腰椎的生物力学变化.

  • 60 d-6°头低位卧床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作者:秦海波;王峻;白延强;吴斌;刘学勇;景晓路;刘芳

    目的 通过60 d-6°头低位卧床(HDBR)实验模拟航天飞行环境的失重效应、隔离、限制等应激源,研究人体在长期模拟航天飞行环境下的情绪变化规律以及对抗失重影响的不同生理防护措施对受试者情绪的影响.方法 21名男性受试者按照生理防护措施的不同,随机分为单纯卧床组、阻抗振动组和中药防护组,每组7人.在卧床前第7天、卧床中每周以及卧床后第7天和后3个月,对3组受试者重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进行12次心理测验;并在特定的日期采集晨起静脉血样,检测血中皮质醇等与情绪相关的激素含量.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线图描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POMS中疲劳分量表以及皮质醇含量在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MS中的抑郁、精力和自我分量表,以及SAS得分做峰值和谷值的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阻抗振动组在POMS紧张分量表分值高于其它两组;线图可以看出卧床期间负性情绪波动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皮质醇波动趋势与情绪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在60 d-6°头低位卧床模拟的航天飞行环境中,受试者负性情绪变化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变化的时间点与当前航天飞行中情绪变化的4阶段模型假设基本一致;皮质醇波动和情绪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在卧床期间,阻抗振动组的POMS紧张分量表得分高于其他两组.

  • 45天-6°头低位卧床对自由行走步态特性的影响

    作者:谈诚;夏永明;赵琦;国耀宇;曹毅;陈文娟;王靖宇;何思杨;王政

    目的 探讨长期头低位卧床对人体自由行走时步态特性的影响.方法 8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6°头低位45 d卧床实验.卧床前第6天(R-6),卧床后第1天(R+1)及第10天(R+10)进行自由无约束行走步态测试.使用高速摄像系统对行走过程中的步态时相参数进行分析,使用三维力台和应力板进行足底作用力的测试,同时对行走时的股直肌、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的肌电信号进行采集.结果 头低位卧床45 d可导致步长和步速的显著降低,以及步态周期和接触时间的明显增加(P<0.05).足底受力的结果表明,45 d的前后方向上的作用力明显减少(P<0.05),但垂直和左右方向上的作用力并未受到影响(P>0.05),足底冲量和加载速度均有显著的增加(P<0.05),除前后方向作用力外,其它指标在卧床后第10天仍未恢复正常.肌电结果显示45 d的头低位卧床后,中位功率频率有明显的降低(P<0.05),但在R+10恢复.结论 45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人体步态特性发生显著改变,R+10 d后亦不能完全恢复.

  • 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知觉正确性和冲突控制能力的影响

    作者:程真波;李冬冬;谈诚;杜博琪;罗跃嘉;陈文娟;陈晓萍;白延强;黄宇霞

    目的 探究45 d-6°头低位卧床中知觉正确性和冲突控制能力受到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选取视觉后向掩蔽任务和刺激-反应冲突任务,在卧床实验6个不同阶段(卧床前第6天,卧床中第11,20,30和40天,以及卧床后第8天)对16名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结果 在知觉正确性测试中,志愿者在卧床第11天的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在卧床第32天时达到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至卧床后第8天后一次测试.在刺激-反应冲突任务中,在卧床第32天测试中出现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在起床后明显下降.结论 头低位卧床对认知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知觉正确性和反应协调性的变化趋势在卧床早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卧床结束后冲突控制能力降低,但知觉正确性未受影响.

  • 红益胶囊对猕猴28天头低位卧床肌萎缩的保护作用

    作者:罗维;张鹏;李文炯;刘红菊;王晶;李景龙;陈晓萍

    目的 探讨红益胶囊对-10°头低位卧床28 d诱导的猕猴下肢骨骼肌萎缩的保护作用,开发红益胶囊在肌萎缩防护中的新用途.方法 采用-10°头低位卧床制备猕猴模拟失重性肌萎缩模型;猕猴分为对照组和喂食红益胶囊组,分别在卧床前(0天)和卧床后28 d取一侧比目鱼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分析红益胶囊对肌萎缩形成的影响.结果 1)卧床28 d后,猕猴小腿平均围径和比目鱼肌肌纤维平均直径较卧床前显著下降(P<0.05),直径较小肌纤维含量明显增多,提示-10°头低位卧床28 d明显诱导了猕猴下肢骨骼肌和肌纤维的萎缩.2)卧床28 d后,猕猴比目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下降,但红益胶囊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3)-10°头低位卧床28 d后,肌萎缩特异因子Atrogin-1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红益胶囊组Atrogin-1 mRNA的表达受到了明显抑制(P<0.05).结论 红益胶囊可通过抑制肌萎缩特异因子Atrogin-1 mRNA的表达对抗-10°头低位卧床诱导的肌萎缩.提示了红益胶囊在肌萎缩防护中的新功能.

  • 45 d-6°头低位卧床对尿Ca和P含量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

    作者:万宇峰;张琳;喻昕阳;郭一鸣;于嘉利;李泓萤;吴轶兰;柯云;王政

    目的 研究45 d-6°头低位卧床对尿液中Ca和P元素昼夜节律的影响,探讨卧床实验中骨丢失的可能规律与机制.方法 收集卧床实验8名受试者尿样,每个时间段连续收集3d.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对尿样中的Ca,P和K三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Ca和P等元素的昼夜节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尿Ca总含量在卧床前、中、后3个时间段无显著差异,但Ca元素的日间含量在卧床中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都显著降低,在卧床后又恢复至接近卧床前水平.尿中P元素总合量在卧床中的早期显著升高,随后不断下降,到卧床晚期则显著低于卧床前水平,P元素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趋势差异不大.反映骨质变化的Ca/P参数在卧床中和卧床后也有显著变化.此外,卧床实验也对尿液中Ca和P含量变化的昼夜节律具有影响.结论 卧床实验对于尿中Ca和P含量及Ca/P参数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影响了Ca和P含量的节律性,这些变化可能与卧床过程中骨代谢失衡有关.

  • 30 d-6°头低位卧床对人下肢脂肪体积的影响

    作者:鲍芳;曾亚伟;朱磊;李科;张磊;李敏;金真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对人下肢脂肪体积的影响,验证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技术在测量人下肢脂肪容积中的可行性.方法 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30 d,使用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Dixon)技术采集卧床前后的下肢横断面解剖图像,测量卧床前后下肢脂肪体积.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卧床后所有志愿者下肢总脂肪体积及大腿段脂肪体积显著增加(P<0.001);小腿段脂肪体积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MRI水脂分离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卧床前后下肢脂肪体积的变化;-6°头低位卧床30 d后下肢脂肪体积明显增加.

  • 重力条件对人速度感知特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笃明;高维;田雨;王春慧;葛列众;陈善广

    目的 探索不同重力条件对人的速度感知偏差及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速度时间估计的碰撞范式(TTC范式),开发了速度感知测试软件,在失重飞机抛物线飞行(或地面头低位模拟)重力变化条件下,开展速度感知实验研究.结果 失重飞行条件下受试者速度知觉偏差率显著大于平飞;头低位条件下受试者速度知觉偏差率相比正坐没有显著变化.在平飞阶段以及正坐实验中,受试者对竖直方向的速度感知偏差总体大于水平方向;而在失重飞行阶段和头低位条件下,这种方向效应有消退的趋势.结论 重力条件会影响人的速度感知偏差及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头低位卧床产生的失重效应与失重飞行产生的失重效应对人速度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

  • 30d-6°头低位卧床对腰椎稳定肌表面肌电信号活动的影响

    作者:冯金升;王健;郭志峰;杨锆;张芷;谢琳;郭立国;袁立伟;马玉飞

    目的 研究30 d头低位卧床对志愿者腰部核心稳定肌大抗阻收缩能力、抗疲劳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14名健康志愿者参加为期30 d的-6°头低位卧床试验(HDBR).测量腰部多裂肌(LM)和竖脊肌(LE)大平均肌电(AEMG)值、疲劳试验平均功率频率(MPF)、上肢重锤试验的快速反应时间和屈放松试验躯干大屈曲条件下平均肌电值,评价志愿者腰部核心稳定肌大抗阻收缩能力、抗疲劳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放松能力.结果 1)LM和LE大随意收缩AEMG分别下降36%(P<0.05)和47% (P <0.01);2)LM和LE疲劳试验过程中MPF下降率分别提高64%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M在大屈状态下的AEMG提高167%,出现明显的屈放松消失现象;4)LM和LE的快速反应时间分别延长21%和25% (P <0.01).结论 30 d头低位卧床能够显著降低LM和LE的大抗阻收缩能力、抗疲劳能力、屈放松能力和中枢运动控制效率,其原因可能与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有关.

  • 60d-6°头低位卧床指端光电容积波的形态变化分析

    作者:李延军;严洪;邢雷;曹中平

    目的 提出光电容积波(PPG)形态度量的6种新指标,用于分析中短期模拟失重引起的指端PPG的形态变化.方法 实验分为卧床前15 d(基准期)、-6°头低位卧床60 d(卧床期)与卧床结束后15 d(恢复期).2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阻抗振动组、中药防护组,每组7人.检查了卧床前第6天(-6 d)、卧床第52天(52 d)、恢复期第6天(+6 d)的指端PPG.比较了-6 d,52 d及+6 d对照组、阻抗振动组及中药防护组之间的PPG形态.结果 52 d较之-6 d的PPG形态发生了特定变化(重搏波被削弱,主波下降速度减缓,下降支趋于线性),+6 d较之52 d PPG形态有所恢复.52 d与+6d较之-6 d,PPG形态变化阻抗振动组小、对照组大、中药防护组居中.结论 PPG形态的特定变化,表明头低位卧床增大了血液流动的外周阻力并降低了心血管功能,阻抗振动锻炼与服用中药都能有效地缓解模拟失重引发的生理效应.

  • 45d-6°头低位卧床对人体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红景天的防护作用

    作者:李景龙;刘红菊;张晓东;赵琦;谈诚;唐志忠;任维;陈善广;陈晓萍

    目的 明确45 d-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模拟失重效应对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红景天的防护作用.方法 16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人)和中药组(8人),中药组和对照组在45 d卧床期间,每天分别服用红益胶囊和安慰剂.在卧床实验前、中、后分别进行人体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心电测量.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1)卧床45 d对照组大耗氧量显著降低(-18.26%;P <0.01),中药组大耗氧量无显著差异(-10.04%;P >0.05).2)对照组大公斤耗氧量在卧床30 d、45 d和卧床后10 d均较卧床前显著下降(P<0.01),而中药组下降均不明显(P>0.05).3)卧床期间对照组和中药组的大心率均无显著变化,但在卧床后10 d,对照组大心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引起人体运动心肺功能明显下降,中药红益胶囊可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的人体运动心肺功能下降.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