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作者:宋刚;陈革;郭宏川;李茗初;王旭;鲍遇海;梁建涛

    目的 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成像检查,明确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2 ~52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三叉神经痛评分(BNI)标准,评价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疼痛程度.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BNI疼痛分级为Ⅰ级;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术后半年疼痛逐渐消失;1例术后听力较术前下降.随访时间为12~52个月,有3例分别于术后6、12、36个月疼痛复发,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但有一定疼痛复发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观察

    作者:何旭英;段传志;张剑波;曾文贤;李振均;李西锋

    目的 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

  • 误诊为多系统萎缩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一例

    作者:杨楠;承欧梅;方维东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病因不清的椎-基底动脉壁受累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预后欠佳;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报道本院2012-02-24收治的1例被误诊为多系统萎缩的VB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类脑血管变异性疾病的认识.

  • 121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系统分析

    作者:李黎光;张信芳;刘轶丹;钟凯;刘学文

    目的 分析并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系统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1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深入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各项影响因素以及血管性症状和无血管性症状的VBD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症状性VBD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基础数据相比较,症状性VBD患者的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非症状性VBD患者(P<0.05),症状性VBD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尿酸水平均较非症状性VBD患者显著增高(P<0.05);存在血管性症状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同时血管性症状患者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其既往高血压病史的发生率也显著多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结论 对于VBD患者应在早期严格控制血压,可能有利于延缓症状(尤其是血管性症状)的进展及降低症状的发生率,对尿酸增高的VBD患者可能考虑通过降尿酸达到治疗的目的.

  • 1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许岩;诸兴明;石丹;赵继来

    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被称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目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管变异性疾病.VBD发生率不高,低于人口的0.05 %[1],但其临床表现复杂,且复发率和病死率高,因此,对其加强识别和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本文结合我院1例典型的VBD患者,结合既往文献,分析其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VBD的认识.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附1例报告)

    作者:邓榕;李莉;陈胜利;周杰;张书琼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V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先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脑积水和脑干梗死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别提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和脑桥梗死.CT、MRI、CTA、DSA检查均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深入至第三脑室.首次发病后经降血压治疗,症状缓解,头颅CT示侧脑室明显缩小.结论:VBD可出现脑积水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控制高血压对本病有缓解作用.

  • 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

    作者:魏佳军;曾非;毛善平;张兆辉;曾庆杏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47例VBD患者(VBD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峰流速度(Vs)、舒张末期峰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根据PI值将VBD组患者分成3个亚组:高阻力型组(n=20)、正阻力型组(n=12)和低阻力型组(n=15).分析各亚组基础疾病、大脑后动脉狭窄/扩张及后循环梗死发生率的差异.选择有头晕呕吐、行走不稳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但行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椎-基底动脉无异常的同期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n=21).结果:VBD患者椎-基底动脉Vs、Vd、Vm较对照组下降(P<0.01).VBD三亚组间椎-基底动脉延长分呈高阻力型组>正阻力型组>低阻力型组,扩张分呈低阻力型组>正阻力型组>高阻力型组(均P<0.01),高阻力型组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正阻力型组及低阻力型组(P<0.05或P<0.01),而低阻力型组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低于正阻力型组(P<0.05).各亚组间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阻力型组大脑后动脉狭窄及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阻力型组及低阻力型组(P<0.05).低阻力型组大脑后动脉扩张的发生率高于正阻力型(P<0.05),而其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正阻力型(P<0.05).结论:VBD存在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分析有助于理解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3例的临床特点

    作者:魏佳军;董慧敏;曾非;刘志超;曾庆杏;毛善平;张兆辉;毛小平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并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颅多普勒(TCD)、CT动脉造影(CTA)及MRI观察其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1)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高度、位置偏移度及宽直径的测量值均符合VBD的诊断标准;(2)TCD检查显示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降低;(3)头颈CTA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及迂曲,形成“S”形或“C”形;(4)头MRI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在延髓或中脑部位;(5)3例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后好转.结论 VBD合并脑干梗死可能存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和结构的变异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VBD常并发脑干梗死,对脑干梗死的治疗应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黄益洪;林菡;曾焕忠;方浩威;梅志忠;黄晓芸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VBD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缺血9例,脑干压迫8例,颅神经卡压症状5例,脑出血2例,脑积水1例,无症状6例;影像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呈 S 型、U 型和螺旋型迂曲、扩张,基底动脉上端超过鞍上池或床突平面6 mm 以上,位置在鞍背或斜坡旁正中至边缘以外,直径大于4.5 mm; S 型主要见于无症状患者或表现为脑干压迫,U 型主要表现为神经卡压症状,螺旋型主要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结论:熟悉VBD的影像学分型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有助于对该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评估预后亦有重要指导意义。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头颅CT血管造影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胡文霞;翟宏江;方波;王支甫

    目的 探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32例,收集患者病史和一般因素资料,并对入选患者进行头颅CTA检测,分析各种CTA特征表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统计并分析各种CTA特征表现患者的预后情况及病情转归情况.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CTA因素,以及CTA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患者回访率100%.32例患者中6例患者预后不良,基底动脉分叉对鞍上池的高度、基底动脉位置偏离程度、基底动脉管径、扩张血管压迫区域和斑块性质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Spearman法分析发现基底动脉分叉对鞍上池的高度分级、基底动脉位置偏离程度分级、基底动脉管径、扩张血管压迫区域和斑块性质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预后不良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TA检测特征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