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唱氰基丙烯酸辛酯医用胶在大鼠动静脉血管吻合中的应用

    作者:徐旖炜;夏利民;魏来;杨兆华;王春生

    目的探究单纯使用2-氰基丙烯酸辛酯行小口径动静脉血管端侧吻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效果。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胶水组”和“缝线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颈动脉-颈外静脉端侧吻合模型,“胶水组”用2-氰基丙烯酸辛酯医用胶吻合,“缝线组”用11-0聚丙烯缝线连续缝合。术后1个月内比较两组吻合口通.率及吻合口内径、吻合口爆破压、渗血率、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病理切片比较两组吻合口结构及炎性细胞数。结果所有大鼠存活至术后1个月,胶水组与缝线组渗血率无明显差别(15% vs.10%,P=0.633),胶水组手术时间少于缝线组(60.25 min vs.96.00 min,P<0.001),术后即刻与术后1周时吻合口通.率两组无明显差别(术后即刻95% vs.90%,P=0.548;术后1周100% vs.80%,P=0.136),术后1个月胶水组通.率高于缝线组(95%vs.60%,P=0.008),胶水组吻合口内径大于缝线组(0.986 mm vs.0.516 mm,P<0.001),吻合口炎性细胞计数胶水组较少(33.6个/HPF vs.88.2个/HPF,P<0.001),吻合口平均爆破压两组无明显差别(412 mm Hg vs.404 mm Hg,P=0.848)。结论2-氰基丙烯酸辛酯医用胶在大鼠动静脉端侧吻合中有可行性,术后短期吻合口通.率和吻合口内径要优于聚丙烯缝线吻合,其原因与避免缝线引起的吻合口异物反应、减轻吻合口炎性增生有关,是一项有潜力的小血管端侧吻合新技术。

  • 医用胶粘剂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热对神经组织损伤的研究

    作者:郭占芳;梁向党;蔡宏飞;孙赓;李宏伟;邹秀强

    目的:研究粘合吻合术中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粘剂聚合热对神经组织的再损伤。方法取8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各20只,以游离左侧坐骨神经滴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粘剂建立损伤模型。 A组用氰基丙烯酸酯正辛酯胶粘剂1滴(20μl);B组用氰基丙烯酸酯正辛酯胶粘剂4滴(80μl);C组用氰基丙烯酸乙酯胶粘剂1滴(20μl);D组用生理盐水1滴(20μl)。24 h后大体观测4组间左侧坐骨神经差异,进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HE染色和嗜银染色,组织学观察损伤情况。结果 C组与A、B、D组坐骨神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差异明显,C组和A、B、D组间神经组织电生理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不同剂量氰基丙烯酸正辛酯聚合热对神经组织损伤较轻,在神经组织修复中可用于吻合剂和固定剂。

  • 应用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氰基丙烯酸酯抗菌胶的抗菌性研究

    作者:陈文;梁向党;孙赓;蔡宏飞;刘诗滦;房卓群

    目的:研究应用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氰基丙烯酸酯抗菌胶的抗菌性能。方法采用滤纸片法测试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9213)的抑菌性能,以未改性的抗菌胶作为对照,测量抑菌圈直径。制作大鼠外伤动物模型,分别用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及纱布包扎处理伤口,观察伤口的大体情况,并做动脉血常规及创面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白细胞计数。结果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组第5天的抑菌圈直径为(28.61±0.91)mm,抗菌胶组为(28.24±2.69)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方面,在血常规及创面组织病理切片中,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处理创面的感染情况均低于纱布包扎组(P<0.05)。结论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抗菌胶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抗金黄色葡萄球菌)。

  • 医用胶制动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效果影响研究

    作者:邹秀强;梁向党;郭占芳;孙赓;余宽宽;房卓群

    目的:观察医用胶制动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于坐骨神经中点处离断后手术显微镜下行传统针线缝合吻合,硅胶导管套在吻合口表面,导管中点与吻合口位置相同,导管两端口各滴20μl医用粘合剂固定。对照组于坐骨神经中点处离断后仅行手术显微镜下传统针线缝合吻合,未使用医用胶和导管固定。术后第8周对吻合口神经结缔组织行大体观察、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记录神经外膜内、外结缔组织增生情况,观测吻合口神经纤维再生数量。结果术后第8周,大体观察:两组大鼠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但实验组坐骨神经分离容易;实验组左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6、8周)、神经潜伏期、神经外膜瘢痕结缔组织大厚度、4个视野神经内结缔组织面积之和均小于对照组(P<0.05);神经振幅、神经纤维再生计数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离断后使用医用胶对神经制动,可以抑制吻合口疤痕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抑制HBsAg、HBV DNA分泌的体外实验

    作者:彭忠田;谭德明;黄顺玲;朱平安;刘菲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HBIG-PBCA-NP)对HBV感染细胞模型HBsAg、HBV DNA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含HBIG-PBCA-NP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培养基培养HepGg.2.15细胞,或先以一定浓度的上述两种药物培养,第3天后更换为不含相应药物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堵养上清液HBsAg、HBV DNA.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0.1~10.0 IU/mL的HBIG-PBCA-NP及HBIG在不同时间点均能抑制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HBsAg、HBV DNA的分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IG-PBCA-NP组与HBIG组在无药物继续培养的上清液中,HBsAg浓度与HBVDNA水平在第5、7天继续下降,第9、11天逐步增高,其中0.1、1.0、5.0 IU/mL HBIG-PBCA-NP组与同浓度HBIG组比较,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浓度在第9天为(31.31±1.98)μg/L比(40.62±2.99)μg/L、(23.79±1.31)μg/L比(36.51±2.12)μg/L、(19.91±1.74)μg/L比(33.03±1.65)μg/L(F=412.24,P<0.01).5.0 IU/mL的HBIG-PBCA-NP组与同浓度的HBIG组比较,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在第7天为(3.41±0.27)lg拷贝/mL比(6.56±0.19)lg拷贝/mL(t=14.75,P<0.01);第9天为(5.16±0.37)lg拷贝/mL比(6.87±0.30)lg拷贝/mL(t=7.71,P<0.01);第11天为(6.40±0.33)lg拷贝/mL比(7.74±0.35)lg拷贝/mL(t=5.99,P<0.01).结论 在体外细胞实验中,HBIG-PBCA-NP能抑制HBsAg、HBV DNA的分泌,且较原药HBIG作用有增强趋势.

  • 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郝建宇;吴东方;王月增;尚占民;张杰;刘正新;张冬磊

    目的 评价急诊内镜下组织粘合剂(α-氰丙烯酸烷基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2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接受急诊内镜下胃底曲张静脉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EVL)治疗,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的急诊止血有效率达95%(20/2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诊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