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春环;王丽华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vye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卒中偏瘫肢体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

  • 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秋霞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后,其上肢功能、手功能受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与对症处理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上肢增加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对康复组患者上肢增加小组模式功能康复训练。观察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UE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2组患者以上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P<0.05),且康复组患者UEFT评分、MB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相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而FMA-UE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UEFT评分、MB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7.9±12.8分、73.6±9.9分、42.3±6.9分、46.4±9.2分、75.6±10.9分、81.1±11.7分、32.9±6.5分、40.3±7.7分。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其上肢功能恢复,利于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是一种较为合理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

  • 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兰

    目的:观察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护理,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NHI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以及MBI(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NHISS评分及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认知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作者:池亚飞

    目的:探析运用综合性康复疗法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2个小组,其中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运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的40例患者则运用综合性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同时,将临床神经功能缺陷(N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基本标准,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有效评定。结果:在对2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HAMD评分进行分析之后发现,2组患者在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3周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患者高,2组患者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综合性康复疗法对偏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 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廖洁爱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本院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对照、观察组,人数60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并将2组患者FMA、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FMA、Barthel指数分别为87.42±8.63分、86.30±7.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35±4.73分、40.74±5.03分,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孙忠红;万杰;崔薇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护理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Fuel-Meyer及ADL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卧床期、离床期、步行期以及生活能力和认知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冰;吴煜坚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x2=10.672,P<0.05).2组患者入院时Barthel评分结果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45例患者Barthel评分显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治疗后康复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原原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26)与对照组(n=27);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偏瘫下肢屈、伸膝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对比2组患者训练前后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伸、屈膝肌PT及FMA、Berg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作者:张喜珍

    目的 探究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患肢血流情况、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血栓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D-D、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而言,给予康复训练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改善患肢血流状况,调节各凝血指标,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 神经再生和唤醒疗法治疗偏瘫

    作者:张阳荣

    来稿:用神经再生和唤醒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65例.脑卒中偏瘫属于脑血管病,是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由于受损的脑组织与肢体的功能联系失常所产生的.凡造成一侧大脑皮质运动细胞或其径路纤维的颅内损害者均可出现偏瘫.当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或脑血栓造成脑供血障碍和脑细胞损害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和肢体瘫唤.作者认为,受损的上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处在一种休眠或相对休眠状态中,大脑中本身还存在着大量处于休眠或相对休眠状态的可被代偿的上运动神经元.根据生物电快速传导的原理,应用特定的药物和刺激,可增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蛋白合成,兴奋脑干网状结构,促使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达到再生及唤醒休眠或相对休眠状态神经元的目的.

  • 康复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偏瘫中的早期瘫中的早应用

    作者:潘俊婵;冷亦煊;陈晓芸

    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程序,评价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康复组在康复前,康复后60天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评分比较,数据应用SPSS10软件处理.结果康复后的60天与康复前比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痉挛评分有所下降.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程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翁喜娟;邵慧珺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能力.结果 经治疗后,试验组的FMA评分为(123.69±2.9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36±2.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护理

    作者:沈月芹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瘫痪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作者:王晶

    目的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肌肉萎缩,1例肌体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对照组出现3例关节活动受限,3例肌体肿胀,2例肌肉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良好效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 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 配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30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文韬;王普;刘普素;葛娜

    目的 观察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 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中医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 治疗,观察组加用中医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 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疗程2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2 月后对照组显效、好转与无效例数分别为12、11和7,观察组显效、好转与无效例数分比为19、8和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 vs 76.7%,P<0.05).结论 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 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研究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作者:薛长青;张晓宇

    目的 研究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效果.方法 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5例.康复组选用传统针刺配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选用常规中西药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比针刺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好,早期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偏瘫患者有利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康复.

  •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

    作者:李烁昌

    目的 探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I-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FMA、ADL评分分别为(51.07±20.10)、(24.17±5.07)分,对照组FMA、ADL评分分别为(51.11±21.13)、(22.63±4.6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ADL评分分别为(90.20±18.17)、(72.43±7.55)分,对照组FMA、ADL评分分别为(78.23±20.15)、(54.37±5.77)分;两组FMA、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4.15±2.25)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8.47±3.17)分,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质量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使用.

  • 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华媛媛

    目的:分析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9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悬吊训练。对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结果以及下肢Fugl-Meyer评分(FMA)运动功能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18.3±8.1)、(42.6±7.8)分,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分别为(15.8±6.3)、(26.4±5.6)分;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评分分别为(18.1±7.8)、(33.8±7.5)分,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分别为(15.3±6.6)、(24.8±5.1)分;治疗后两组患者BBS及下肢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的BB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功能具有良性影响,能够显著改善平衡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洁;杨钰;路海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40例,基于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科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及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对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出现较为明显的进步;但康复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遵循个体化、系统化的原则,及时对急性脑卒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各种功能,使之能够尽快痊愈。

  • 体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卢孟婷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体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护理可有效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703 条记录 7/36 页 « 12...45678910...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