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溶栓及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阴彦龙;李海英;杨晓明;张东成;张明德;韩玉娟

    目的观察非Q波心肌梗死(NQMI)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56例NQ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继之给以普通肝素,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活化的全血凝固时间(ACT)于正常的1.5~2.0倍,连续7天,或肝素钙0.5mi(5000AxaIU)或低分子量肝素80mg每日皮下注射,连续7天.对照组只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根据病情选用镇痛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Ca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及ACEI类.结果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ST段恢复时间、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而再梗死发生率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胸痛严重、伴ST段抬高型NQMI及估计梗死面积较大者应给予溶栓,对于一般的NQMI病例溶栓应权衡利弊.

  • 中国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

    作者: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目的分析中国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方法此项研究为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采用加拿大心血管合作协会统一设计的病例记录表(CRF),自1999年4月开始,收集因急性心肌缺血入院病人的资料,记录病人主要临床特征和院内事件.结果来自中国38家医院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2 290例,平均年龄62.8岁,男性占62.3%.就诊时胸痛仍未缓解者48.9%;心电图异常89.7%,其中41.4%为相邻导联ST压低≥2mm;入院诊断不稳定心绞痛90.9%,非Q波心肌梗死9.0%.住院期间溶栓3.3%,冠状动脉(冠脉)造影34.9%,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17.6%,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4.2%,应用硝酸酯剂99.3%,抗血小板治疗94.5%.院内发生重要并发症15.2%,其中死亡1.4%.结论中国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以不稳定心绞痛就诊居多.住院期间PTCA治疗率相对较高,CABG治疗率较低.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中国地区现状调查

    作者: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方法此项研究为国际多中心关于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采用填写加拿大心血管合作协会统一设计的病例记录表(CRF)的方法,自1999年4月开始,收集了各中心因急性心肌缺血入院病人的资料,记录了病人主要临床特征和院内事件.结果共注册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1509例,来自全国范围内34所医院.病人平均年龄62.3岁,其中男性62.2%,就诊时持续胸痛47.8%,心电图异常89.5%,入院诊断不稳定心绞痛91.3%,非Q波心肌梗死8.7%.住院期间溶栓3.3%,冠状动脉造影35.0%,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6.8%,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1%,应用硝酸酯制剂96.8%,抗血小板治疗95.5%.院内发生重要并发症18.8%,其中死亡1.2%,主要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结论中国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以不稳定心绞痛就诊居多.我国病人住院期间PTCA治疗率相对较高,CABG治疗率较低.院内死亡主要的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 肌钙蛋白T对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群;王维展;张颖轩;王岚;赵玲俊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cTnT)在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4例急性NQMI患者和118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患者的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动态分析;并于病程15 d行心肌核素断层显像,计算梗死面积指数.两组患者均详细记录28 d内心功能不全、致命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临床资料.结果 cTnT上升时间较CK-MB提早,高峰时间与CK-MB平行,持续时间较CK-MB延长;两组患者cTnT和CK-MB峰值与梗死面积指数均呈正相关(P均<0.01).NQMI组cTnT和CK-MB峰值均较QMI组降低,且梗死面积缩小(P均<0.05);随cTnT浓度升高,两组发生近期心脏事件的比例均显著升高,但NQMI组较QMI组低(P<0.05).结论 cTnT可作为NQMI患者早期诊断、早期估测梗死面积并对近期预后进行评价的简便而有效指标.

  •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作者:刘秋兰;程华;佟淑玲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自20世纪末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NQAMI)检出率也逐年增加.本文对36例NQAMI与同期140例有Q波急性心肌梗死(Q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NQAMI的临床特点.

  • 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扈晓刚;卫文喜;李学文;张改平;贾永平;吕吉元

    目的 探讨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175例.按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Q波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心肌梗死(NQMI).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3例,Q波心肌梗死病人122例,对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嗜烟史及合并糖尿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血清心肌酶、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非Q波心肌梗死组女性、既往心绞痛史、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冠脉侧支循环开放、冠脉弥漫型病变与Q波心肌梗死组两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Q波心肌梗死组血清磷酸激酶(CPK)峰值、肌钙蛋白T(cTnT)峰值(1 046 U/L±518 U/L,2.9 ng/mL±1.2 ng/mL)、冠脉单支病变、冠脉完全闭塞率均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结论 NQMI 病人既往心绞痛史、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率高,而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冠脉单支病变、冠脉完全闭塞率低,而冠脉弥漫型病变、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均高.血清CPK酶峰值、cTnT 峰值低.

  • 非Q波型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作者:扈晓刚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治疗指导意见的更新修正

    作者:冷彬;赵玉芝;卢尔滨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大型临床循证实验结果,2000年对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导原则进行了更新和修正.本文介绍了肌钙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低分子肝素、直接抗凝血酶制剂水蛭素、新一代抗血小板制剂(氯吡咯雷、咯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治疗以及长期调脂治疗的新观点、新进展.

  • 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有仁;邱汉婴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MI)136例,其中NQMI组45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67%、8.89%、6.67%)显著低于QMI组(14.3%、20.9%、18.7%),P<0.05.②NQMI组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7.8%和15.6%高于QMI组(18.7%和8.79%),P<0.05.③NQMI组心绞痛(91.1%)高于QMI组(71.4%),P<0.05.④NQMI住院病死率为6.69%,低于QMI组(16.5%),P<0.05;而1 a内心脏事件发生率NQMI组为33.3%,高于QMI组15.4%,P<0.05.⑤NQMI组并发糖尿病占24.4%,高于QMI组(12.1%),P<0.05.⑥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虽然NQMI的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与QMI相似,但是发病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者较QMI者多,其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QMI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QMI高.

  •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斌;Abdulla Raed

    目的分析也门卡登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合作协会统一设计的病例记录表(CRF),收集急性心肌缺血入院病人的资料,记录病人主要临床特征和院内事件.结果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58例,平均年龄54.8岁,男性占68.2%.入院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94.8%,非Q波心肌梗死5.2%.就诊时仍有胸痛者63.7%;心电图异常者91.2%,其中56.4%为相邻导联ST段压低≥2 mm.住院期间溶栓治疗8.6%,硝酸酯剂93.1%,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分别是55.1%和96.2%,冠状动脉造影12.1%,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3.4%,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8.0%.院内发生重要并发症11.2%,其中死亡3.4%.结论也门卡登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以不稳定心绞痛就诊为多.住院期间由于条件设备受限,以硝酸酯剂,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率相对较高,PTCA和CABG治疗率较低.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叶林书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急症,称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该综合征具有较高发生率和死亡率,早期正确处理非常必要。本文作者复习近年来有关文献,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 超声心动图对非Q波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识别作用

    作者:于力;刘怀霖;杨兴明;宋涛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Q波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识别作用.方法:研究196例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80例,ST段压低57例,仅有T波变化59例),全部进入CCU病房进行24 h二维(16节段模式)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室壁运动异常(WMA)、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左室射血功能(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36例预后不良,与预后不良的主要有关因素有年龄,WMSI,ESV,EF和ST段压低.各因素对早期临床事件阳性和阴性的预见价值ST段压低为0.30和0.87;WMA>3节段为0.28和0.86;WMSI>1.33为0.28和0.87;收缩末容积(ESV)>46 ml为0.49和0.91;ST段压低和WMA异常>3节段为0.60和0.88.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资料,有助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识别.非Q波心肌梗死伴有ST段压低和更广泛的WMA的患者是高危患者,应予积极治疗.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研究

    作者:陈慧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冠心痛、非Q波心肌梗死等疾病,故掌握其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十分重要.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 非Q波心肌梗死并再发心肌梗死及心脏破裂1例

    作者:凌燕

    患者,男,76岁,因反复胸闷2 a,再发并加重2 h于2002年10月27日入院.患者2 a前起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休息后缓解,2 h前运动时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并急送至我院.即往有10 a高血压史、2 a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心电图示V 1~6导联T波低平.嗜烟.查体:呼吸促,双中下肺闻及多量小水泡音,心率124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浮肿. 心电图示房扑心律,Ⅱ、Ⅲ、avF、V 1~ 6导联ST显著压低0.1~0.9 mV,T波直立.肌钙蛋白(cTnI)4.12 ng/mL,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293.45ng/mL,磷酸激酶(CK)2650 U/L.诊断:1冠心病,急性心内膜下梗死.入院后予阿司匹林、硝酸甘油、肝素、速尿等及可达龙抗心律失常,2 h后房扑转为窦性心率.7 h后突发急性左心衰,予硝普钠、速尿、多巴酚丁胺抗心衰治疗后好转.入院24 h后再予西地兰0.2 mg静推,双肺部罗音明显减少.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