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的组织发生

    作者:高泽立;张成;盛飞英;金丽雯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癌的发生常在癌变之前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即由正常胃黏膜转变成胃癌前病变,部分再发展成胃癌.目前公认,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变.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本文就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的定义和分类,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水平,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胃癌前病变、特别是萎缩性胃炎进行密切的监测及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

  • 新疆石河子汉族人群Hp感染及与胃部疾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冲;王晓军;阴慧慧;许梦情;陈云昭;陶林;张文杰

    目的 环境污染、饮食结构变化及生活方式改变可能与我国胃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有关,而胃癌的高死亡率与早诊率低有关.本研究通过胃镜筛查了解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胃部疾病相关性,建立适宜胃癌防治策略.方法 对2007-11-07-2015-12-16首次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镜活检,诊断结果为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年龄≥18岁的51586例汉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间差别及Hp感染率差异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Hp感染在不同性别间年龄差异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Hp感染与疾病的关联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浅表性胃炎患者外,性别构成比在萎缩性胃炎(x2=22.35,P<0.00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x2=86.21,P<0.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x2=94.08,P<0.001)和胃癌(x2=634.92,P<0.001)患者分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男性高于女性.Hp感染例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低级别瘤变的患病人数同时在30~岁开始增加,在40~岁患病人数达到高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患病人数同时在60~和70~岁2个年龄段内接近或达到高峰.Hp感染在性别(x2=72.29,P<0.001)、年龄(z=31.39,P<0.001)、浅表性胃炎(x2=26.27,P<0.001)和萎缩性胃炎(x2=25.06,P<0.001)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门诊Hp感染总阳性率为35.71%,Hp感染量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年龄越大Hp感染量越低;男性较女性Hp感染量更高的可能性为1.049倍(P=0.008);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与浅表性胃炎相比,Hp感染等级更高的可能性分别是0.803倍(P<0.001)、0.574倍(P<0.001)、0.602倍(P=0.008)和0.635倍(P<0.001).结论 胃镜检查是胃癌早诊早治的有效方式.本研究提示,目前胃癌筛查涵盖人群应包括70~岁个体在内.胃癌预防应包括早期积极治疗Hp感染和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病变程度及是否伴有Hp感染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

  • 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E2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徐丹;孙圣斌;黄曼玲;张姮;吴杰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前列腺素E2(PGE2)在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上皮内瘤变( GIN)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胃镜下初次行黏膜钳取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GIN( LGIN)患者82例,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阳性58例、Hp阴性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静脉血中EGF及PGE2水平。结果82例患者初次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52例、出血性胃炎9例、萎缩性胃炎5例。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伴LGIN,其中轻度炎症34例、中度炎症42例、重度炎症6例。Hp阳性患者较Hp阴性血清EGF水平升高〔(180.7依49.9)ng/L与(68.5依1.7)ng/L,P<0.05〕,PGE2水平降低〔(11.8依1.8) ng/L与(21.0依3.4) ng/L,P<0.05〕。Hp阳性和Hp阴性不同胃镜下分型患者血清EGF、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阳性和Hp阴性不同病理分级患者血清EGF、PG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合并Hp感染GIN患者血清EGF水平高于未合并Hp感染者,血清EGF和PGE2在合并Hp感染GIN患者胃黏膜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 益气化瘀法治疗胃上皮内瘤变2例

    作者:甘泽雨;徐晓梅

    徐晓梅主任从医30余年,在对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颇有建树.胃上皮内瘤变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中“胃痛”、“痞满”等病证范畴.徐晓梅主任根据多年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运用益气化瘀法治疗胃上皮内瘤变,效果十分明显.现举验案2例如下.

  • 胃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艳秋;邹晓平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且是癌症相关死亡的常见原因.胃上皮内瘤变(GIN)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对早期发现、干预并防控胃癌发生有重要意义.近年在GIN的概念演变、发病机制、生物学特征、治疗策略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随访、内镜治疗等领域有较多研究.本文就GIN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上皮内瘤变的演变和逆转治疗

    作者:吕宾

    胃上皮内瘤变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可逆的,经适当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消退,仅少数加重或癌变.促进胃上皮内瘤变逆转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轻胃黏膜萎缩,逆转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延缓肠化生的发展,补充各种抗氧化剂和微量元素可能有助于预防胃癌,但有限的临床试验证据尚不足以证明其逆转效果;环氧合酶(COX)-2有望成为治疗的靶点;中医中药在治疗胃上皮内瘤变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 胃癌组织中caspase-3及其底物DFF45表达的意义

    作者:张莉;苏锐;戴伟平;焦丹;田君才

    目的 观察caspase-3及其底物DNA断裂因子(DNA fragmentation factor,DFF)45在胃癌前状态与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aspase-3及其底物DFF45在胃癌发生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收集胃镜活检病理石蜡标本280例,其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89例、胃上皮内瘤变(IN) 137例、胃癌54例.caspase-3及其底物DFF45蛋白表达分别采用SP法及高压修复抗原方法检测.结果 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CAG、IN、胃癌组织中分别为68.5% (61/89)、52.6% (72/137)和22.2% (12/54),以CAG高、胃癌低(P<0.05);在不同级别IN组织中以高级别低(P<0.05);在CAG伴与不伴肠化生及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均>0.05).DFF4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CAG、IN、胃癌组织中分别为64.0% (57/89)、51.1% (70/137)和20.4% (11/54),也以胃癌低(P<0.05);在各个病理特征组中,caspase-3和DFF45蛋白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共同阳性表达105例,共同阴性表达89例,二者的效度有一定的关联性(k=0.3838,u=9.818,P<0.05).结论 caspase-3和DFF45蛋白在CAG、低级别IN黏膜中表达上调,而在高级别IN及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在胃黏膜损伤及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 胃上皮内瘤变内镜活组织检查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结果差异分析

    作者:崔建芳;杨爱明;姚方;吴晰;郭涛;周炜洵;陆星华

    目的:分析比较我国胃镜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和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的98例患者,包括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LGIN),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和13例早期胃癌( EGC)。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活检病理与内镜下切除病理差异率、临床特征和差异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例活检病理为LGIN的患者,内镜下切除后有12例病理结果较活检病理进展,其中7例HGIN(差异率35?0%,7/20),5例EGC(25?0%,5/20)。活检病理诊断HGIN的65例患者,内镜切除后38例诊断为EGC(58?5%,38/65),4例诊断为LGIN(6?2%,4/65)。13例活检诊断为EGC者切除后病理维持原诊断。活检病理和内镜切除病理诊断的总体差异率为55?1%(54/98)。病变直径>2 cm,病变表面充血是活检和内镜切除病理差异的主要因素( P<0?05)。结论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欠佳,内镜下切除不仅是治疗胃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手段,也是明确组织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370例转归及胃癌筛查的研究

    作者:朱燕华;吴云林;吴巍;胡月亮;李晨;程时丹;郭滟;蔚青;胡伟国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随访对策及临床转归,分析其中胃癌筛查情况及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瑞金医院消化专病门诊370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转归及胃癌筛查情况.结果 370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远端胃(81.6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EN)组290例病灶镜下主要表现为粗糙糜烂(29.31%)及多发增生(23.4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组80例病灶则以溃疡凹陷为主(58.57%).LGIEN组终随访结果为消退者186例(64.14%),检出HGIEN 8例(2.76%)及胃癌26例(8.97%).HGIEN组终随访结果消退16例(20.00%),LGIEN 18例(22.50%),维持HGIEN12例(15.00%),检出胃癌34例(42.50%).不同病灶形态间转归情况具有显著差异.HGIEN组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LGIEN组(P <0.0001),且两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同期普通人群.其中符合内镜下漏诊或可疑漏诊者19例,漏诊或可疑漏诊率达31.67%.结论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灶,应尤其重内镜下凹陷型病灶及活检病理为HGIEN患者的随访,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 胃上皮内瘤变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敏;施瑞华

    帕多瓦、维也纳、WHO分类标准被制定用来统一胃上皮内瘤变的诊断.目前认为上皮内瘤变具有进展为癌的风险,分级越高癌变风险越大.近来的新型诊断方法如放大内镜联合图像增强内镜技术被期待能 改善胃上皮内瘤变的诊断率.目前指南建议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当白光内镜下存在病变较大、表面凹陷、表面发红、表面结节、溃疡、糜烂等危险因素和(或)放大内镜联合IEE技术内镜下发现阳性病变,如不规则的表面微血管、不规则的表面微结构伴有境界清楚的边界,则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 内镜下胃上皮内瘤变潜在恶变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韩雪;原皓

    目的:分析镜下活检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GIN)的胃黏膜存在或者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胃癌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胃镜活检诊断为GIN的349个病灶,按瘤变等级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LGIN组)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GIN组),分析两组病变的年龄、部位分布;另外将LGIN组中经内镜切除的41个病灶,根据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分别分为LGINL组与LGINH组;HGIN组中32个病灶全部行内镜或手术切除,按病理结果分为HGIN0组和Ca组,结合内镜表现和切除后病理结果,进行潜在恶变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LGIN组和HGIN组发病年龄、病灶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HINL组充血、溃疡性病变明显少于LGINH组,HGIN0组溃疡性病变明显少于Ca组(P<0.05);LGINL组病灶直径为(13.4±0.56)mm,LGINH组(22.6±0.53)mm(P<0.05),>20mm的病灶中80%为HGIN;HGIN0组直径(26.6±0.49)mm,Ca组(29.8±0.57)mm(P<0.05),>30mm的病灶中86.67%为胃癌。结论病灶充血、表面有溃疡是GIN可能存在或进展为HGIN或胃癌的风险;病灶直径>20mm是LGIN可能存在或进展为HGIN的风险;病灶直径>30mm是HGIN可能存在或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中的价值

    作者:徐亚;陈志荣;闵寒;陆忠凯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32例行ESD治疗的GIN患者,并比较ESD治疗前后的病理差异,总结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1)完整切除率100% (32/32);切除病灶直径1.1 ~5.2 cm,平均(2.3±1.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 ~75 min,平均(35.0±16.5) min;术中无穿孔发生,术中出血率12.5% (4/32),予以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迟发性出血,32例患者均完成3~12个月随访,无病变残留或复发.(2)32例GIN患者行ESD治疗,术前低级别GIN 26例,高级别GIN 6例.行ESD后病理发现26例低级别GIN中有1例黏膜内癌,3例高级别GIN;6例高级别GIN中有2例黏膜内癌,癌变发现率为9.4%(3/32),总病理升级率为18.8%(6/32).结论 ESD治疗GIN能及时发现胃早癌,且能安全、有效地根治.

  • 胃上皮内瘤变内镜活组织检查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结果差异分析

    作者:王尚凯

    目的 探讨胃上皮内瘤变(GIEN)内镜活组织检查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封丘县人民医院诊断为GIEN的100例患者,均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核对,且均接受内镜下切除,比较内镜活组织检查结果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20例活检诊断为LGIN的患者中12例经内镜切除病理诊断为病理进展,其中6例HGIN(差异率30.0%),6例EGC(差异率30.0%);66例活检诊断为HGIN的患者中经内镜切除病理诊断为LGIN 4例(差异率6.1%),EGC 39例(差异率59.1%),两者关于EGC的诊断结果一致,总体差异率55.0%(55/100);病灶直径>2 cm和病灶黏膜充血是两者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针对GIEN患者,采用内镜活组织检查可靠性较低,而内镜切除标本病理结果既可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又可切除病变,更具有实用价值.

  • CDX2和Vill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王见璋;李炜霞;何志明;黄金凤

    目的:探讨CDX2和Vill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诊断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胃黏膜活检标本90例,其中慢性胃炎21例,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22例,胃上皮内瘤变25例,胃癌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X2和Villin蛋白在胃黏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X2及Villin在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组、胃上皮内瘤变组及胃癌组均有高表达,其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X2与Villin的表达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CDX2和Villin异常表达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提示两者可能在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意义,同时在胃黏膜活检中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尤其是形态学难以确定)时,两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90例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张东卫;李世东;李碧娴;陈冬梅;陈海萍;许镇娜

    目的:总结90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7至2012年胃黏膜上皮内瘤变90例患者资料,重点就内镜形态、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大部分位于胃窦、胃角,占85.55%,形态可表现为单发溃疡、单发糜烂,多发溃疡、多发糜烂、息肉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率高,达90.90%.结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前病变,必须结合内镜活检、病理及定期随访,才能作出早期、准确诊断,必要时须重复二次甚至多次内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