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胆胰肠结合部疾病的诊治策略

    作者:王坚;王伟

    胆胰肠结合部疾病具有疾病谱广、临床表现相似、早期诊断困难、术前与术中定性诊断困难导致术式选择困难、手术难度与创伤大和保留脏器功能难等特点.其诊断应坚持"追踪症状、顺序检查、分类随访、适时探查"的原则,治疗应坚持"合理、彻底"的原则.良性病变应采用尽量保留胆胰肠结合部结构与功能的术式.术式合理是微创的核心.控制性手术是治疗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关键.Oddi氏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测压为基础,先无创再有创"的原则.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Meta分析

    作者:汪超;黄强;林先盛;刘臣海;杨骥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系统检索Medline、Biosis、The Cochrane Library、Science Citation Index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取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参考Cochrane Handbook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 5.2统计软件对两类术式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的7篇文献共226例患者.DPPHR组与PPPD组比较,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疼痛完全缓解率、胰漏发生率、胰腺外分泌不足以及术后5~7、14~15年随访症状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用血量、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工作恢复、体重恢复、术后1~2年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术后5~7年术后疼痛发生率、身体机能评分、术后14~15年随访症状评分等方面DPPHR组优于PP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PHR在减少术中用血、缩短手术时间、胃排空延迟、工作恢复、体重恢复及身体机能等方面优于PPPD,有利于提高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Meta分析

    作者:蒋康怡;吴柯;廖玉平;涂兵

    目的 探讨保留或不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PD)与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系统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Biosis数据库、COCHRANELibrary、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取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参考Cochrane Handbook5.1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 5.2对两类术式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计381例患者.DPPHR组与PPPD/PD组比较,在围术期死亡率(RD =0.01,P=0.51)、术后出血(RD=-0.01,P=0.72)、胰瘘(RD=-0.01,P=0.59)、胃排空延迟(RD=-0.15,P=0.10)、完全腹痛缓解(RR=1.06,P=0.32)、总体生活质量评分(WMD=10.31,P=0.19)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RR =0.60,P=0.008)、手术时间(WMD=-71.60,P=0.03)、术后住院时间(WMD=-3.95,P<0.01)、体重增加(WMD=3.68,P<0.01)及工作恢复(RR=1.38,P=0.008)等方面DPPHR组优于PPPD/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PPHR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体重恢复及工作恢复等方面优于PPPD/PD,有利于提高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 胰头良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作者:迟永兴;周建平;董明;李昱骥;孔凡民;田雨霖

    目的 探讨胰头良性病变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95年8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的22例胰头良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慢性胰腺炎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胃泌素瘤1例.均经手术治疗,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5例行肿物摘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中3例发生胰瘘.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例中1例发生胰痿,肿物摘除术5例中3例发生胰瘘.20例病人获得随访,18例病人健在,2例因其他疾病死亡.结论 对于胰头良性病变,应该选择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或肿物摘除术.

  • 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手术治疗的器官保留与损伤控制

    作者:王春友

    胰头部占位性病变的病理学类型复杂多样,既包括胰腺导管腺癌等高度恶性肿瘤,也包括囊性肿瘤、内分泌肿瘤和炎性包块等低恶性和良性病变.目前国内处理胰头部占位性病变时,无论病理类型如何,对病灶的切除仍多沿用Whipple手术.对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实施Whipple手术,切除范围过大,代价太高,沿用Whipple手术治疗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所引起的学术讨论已成为胰腺外科的热点.主要介绍处理胰头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时可选择的胰腺肿瘤局部挖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保留器官手术的手术要点以及适应证,通过对上述术式的探讨,在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手术中推广器官保留与损伤控制的理念.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疗效Meta分析

    作者:王晨;刘嘉哲;袁周;黄新余;郑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分别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9月间发表的有关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和非随机研究).分别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研究,提取所需数据,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手术死亡率(P=0.56)及疼痛缓解(P=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手术总并发症(P< 0.01)、住院时间(P< 0.01)、新发糖尿病(P< 0.01)、生活质量(P< 0.01)等均显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优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论 从目前资料来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相比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上更具有优势.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的手术要点

    作者:宋少伟;郭克建

    1972年Beger首先实施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RHP)治疗慢性胰腺炎以来[1],由于该术式在切除胰头病变的同时,保留了消化道的完整性,更加符合生理,且创伤较小,提高了术后的生存质量,目前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及日本治疗胰头部良性占位病变的标准术式之一.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适用于慢性胰腺炎(肿块型)和胰腺的良性疾病(浆液性或黏液性囊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胰岛细胞瘤靠近胰管无法局部切除者、神经内分泌肿瘤和淋巴上皮囊肿)[2],低度恶性肿瘤不需要淋巴结廓清,也可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然而囊腺癌是否适合此手术还存在争议.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

    作者:王春友

    自1935年Whipple首次报告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该手术已成为治疗胰头肿瘤及炎性假瘤病变的标准术式.然而,Whipple手术是一种创伤极大的高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30%,死亡率近5%,且由于广泛器官切除及多个消化道吻合,易对患者消化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对胰头良性和低恶性肿瘤及慢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该手术,切除范围过大,代价太高.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

    作者:周建平;张勇;董明;孔凡民;李昱骥;田雨霖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4例施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保留了胃肠道的完整性、肝外胆道、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功能,仅在壶腹周围和胆管后方保留有少量胰腺组织.结果 病理证实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为内分泌肿瘤,2例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后2例发生胰瘘,经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8~20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征象.结论 对于胰头部良性肿瘤,特别是摘除困难的,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是合理的选择.

  • 胰头与十二指肠的血供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殷永芳;许继凡;郭涛;戴珏;罗诗樵;孙善全

    目的 了解胰头及十二指肠的血管走行,为在DPPHR术中如何保护十二指肠的血供及是否行Kocher操作提供更多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随机选取40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对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结果 在97.5%的标本中(n=39),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及伴行的静脉均位于胰后筋膜内;在90%的标本中(n=36),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走行于胰十二指肠沟内,易于保留;在个别标本中(10%,n=4),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其中1例标本(2.5%,n=1),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但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仍位于胰后筋膜内.结论 DPPHR手术的关键在于保留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部分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而Kocher操作有利于保护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在个别标本中,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此时施行DPPHR可能伤及十二指肠血供,导致手术失败.

  • 胆肠吻合、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卢思聪;卢海明;张其顺;龚加明

    目的 观察胆肠吻合、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E)治疗慢性胰腺炎胰头肿大合并胆总管狭窄(梗阻)的疗效.方法 131例患者,其中行胆肠吻合的DPPHE术21例(A组),未行胆肠吻合的DPPHE术51例(B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9例(C组),观察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时疼痛、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C组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P<0.05),3组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术后3组再手术、死亡、胰瘘、胆瘘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胆管梗阻比例高于其他两组,C组新增糖尿病比例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胆肠吻合DPPHE治疗慢性胰腺炎胰头肿大合并胆总管狭窄(梗阻)效果好,可减少胆道梗阻的发生.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14例分析

    作者:王科伟;李昱骥;董明;孔凡民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在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的14例胰头部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术式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4.0~6.5 h,平均5.2 h;术中失血100~1 000 mL,平均450 mL;术后3例(21.4%)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2例,胆汁漏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住院时间12~62 d,平均17 d,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术后获访13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中位数为13.5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复发,均无糖尿病、胃排空障碍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是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郑振江;刘续宝;麦刚;龚军;田伯乐;胡伟明;张肇达

    目的 针对病变主要集中于胰头的慢性胰腺炎,比较两种胰头切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传统术式和保留幽门的术式)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包括不切开主胰管和切开主胰管的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并行各类胰头切除手术的4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n=19)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n=22),比较两种术式的疼痛缓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长短等临床指标.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的疼痛总缓解率、疼痛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84%和95%、81%(P>0.05);而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和0%(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 d和8.5 d(P<0.01).结论 针对胰头病变为主的慢性胰腺炎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率,但前者的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更短,因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可能更具有优势.

  • 改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明;赵刚;吴河水;王春友

    目的 探讨改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09例慢性胰腺炎行改良DPPHR患者的临床资料.109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胰头部肿块型66例,胰头部钙化型29例,胰头部萎缩伴主胰管内结石型14例;56例患者血糖正常,34例患者糖耐量受损,1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定慢性胰腺炎并排除恶变后完整切除胰头,术中保留胰头部至少一支动脉弓保证十二指肠血供,保留下段胆管周围薄层组织保证胆管血供,离断空肠于结肠后与远端胰腺行胰肠吻合及肠肠Roux-en-Y吻合.术后采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腹痛频率、服用止痛药情况以及内分泌功能.腹部疼痛强度评分采用EORTC QLQ-C30疼痛量表评估,生命质量评分采用GLQI评分量表评估,内分泌功能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月.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09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为(3.5±0.7)h,术中出血量为(360±125) mL,输血量为(260±220) mL.术后5例患者发生胰液漏,5例发生胆十漏,2例发生十二指肠瘘,l例发生腹腔出血,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4例患者发生腹腔脓肿,其中l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经B超引导穿刺置管引流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为13.8 d(10.0~32.0 d).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8.0个月(3.0 ~24.0个月),随访9个月以上者102例.术后9个月,患者腹痛比例由术前的78.90% (86/109)下降至18.63%(19/102),患者服用止痛药比例由术前的76.47% (78/102)下降至12.75%(13/10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7,74.31,P <0.05).患者疼痛强度评分由术前的(58 ±36)分下降至(15 ±4)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P<0.05).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由术前的(69±8)分增加至(87±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5,P <0.05).术前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无新发糖尿病患者.2例患者分别因远端胰管结石复发腹痛和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行再手术治疗.结论 改良DPPHR治疗慢性胰腺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 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伟;王辉;陈炜;王坚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又称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经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Beger术,即紧贴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缘解剖胰颈后隧道,逐步离断胰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腹痛、腹泻、畏寒、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血糖、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腹部超声、MRI或CT检查判断有无结石残留和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3例患者均成功采用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其中1例联合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0 min(360~480m in),胰腺颈部离断时间为20 min(15~25 min),术中出血量为117 mL(50~200 mL).(2)术后情况:3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4d(3~5 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 d(2~3 d),术后恢复饮水时间为3 d(2~4 d).1例患者出现胰腺生化漏和胃瘫,经腹腔引流和对症治疗好转,术后30 d带管出院,术后47d来院拔除腹腔引流管.1例患者出现胰腺生化漏,经腹腔引流和对症治疗好转,术后28 d带管出院,术后48 d来院拔除腹腔引流管.1例患者术后恢复平稳,未出现胰液漏、胃瘫等并发症,术后13d拔除腹腔引流管出院.(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均为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扩张伴结石形成,其中1例合并胆总管囊肿伴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4)随访情况:3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7~27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饮食情况良好,生存良好,均未出现腹痛、腹泻、畏寒、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血糖控制良好,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正常,均无胰管结石残留和复发.结论 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离断胰颈的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安全有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