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曙光;王旭霞;黄裕新;闻勤生;赵保民

    目的: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可以有效地治疗结直肠息肉,对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比较APC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方法:对6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共112枚结肠息肉行APC治疗,其中17例亚蒂和74例扁平息肉仅用APC治疗;21例有蒂息肉电切治疗后用APC处理息肉残基,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结肠镜随访.结果:112枚结直肠息肉经一次APC治疗均成功清除,随访期间共有4例(6.5%)患者出现复发,均为直肠腺瘤性息肉,经再次APC治疗后彻底清除.单纯APC治疗组复发3枚(3.3%);电切后用APC处理残端组术后复发1枚(4.7%),两组间复发率无显著差别(P>0.05),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P<0.05).1例直肠有蒂息肉经圈套器切除后APC处理残端时出现黏膜下气肿,3例患者出现了短暂的腹痛,未经处理缓解,其余患者无特殊并发症.结论:A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结直肠息肉治疗方法,但对腺瘤性息肉APC治疗后应加强随访,以确保治疗成功.

  • 内痔激光治疗术后致气性坏疽

    作者:白金君;孙成武

    1 病例资料男,30岁.因膝胸位8点,有一12 mm×9 mm大小长梭形内痔,在我院门诊予以激光治疗.将痔基部环行烧灼达粘膜下层,将痔取出.基底有少量出血,边缘渗血,予激光止血后,证实肠管无损伤,在门诊输液治疗.术后20小时患者诉下腹及左侧股部疼痛,但烧灼处无疼痛感.48小时后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意识清醒,高热,体温达40℃,脉搏126/min,血压70/40 mmHg.急查血白细胞22.5×109/L,以"感染性休克”收入院.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左下腹为著,触之皮下有捻发音.诊断为气性坏疽.病情进展迅速,入院3小时后,患者出现皮肤发绀,皮下肿胀上达脐部,下达膝关节.左股部肌间穿刺液细菌涂片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细菌.经输血、输液、升压药治疗后,血压回升,即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股部纵深切开减压术,腹腔小切口探查,见腹腔内有大量棕褐色渗液,左侧腹壁肌肉坏死并渗液.术后2小时患者死亡.2 讨论肠道内寄生多种细菌,该患者术前未作肠道准备,治疗中虽未致直肠穿孔,但肠内的梭状细菌可由痔根部创面进入深部肌肉组织而发病.因痔手术而致气性坏疽实属罕见.故肛周术前、术后应保持局部清洁,术后常规给予抗厌氧菌的药物,预防气性坏疽的发生.此例气性坏疽发生于躯干,即使早期发现也难以挽救病人生命,应引以为教训.

  • 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疗效观察

    作者:王玉;范传峰;夏信昌;舒相汶;张华;盛艳娟;程朝晖;吴昌龙;谭瑞礼;张同河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疗效.方法 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直接或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DR患者304例5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非增生期(NPDR)组92只眼,平均视力0.52±0.32;增生前期(PPDR)组108只眼,平均视力0.49±0.23;早期增生期(早期PDR)组196只眼,平均视力0.20±0.31;高危增生期(高危PDR)组138只眼.平均视力0.17±0.22.参照ETDRS的规定,采用氩激光对NPDR期行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PDR期和早期PDR期行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高危PDR期行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每隔3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检查设备和方法复查视力、眼底、FFA.新生血管未消退和无灌注区残留补充激光光凝.随访观察10~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以后一次随访时的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以视力提高≥2行为视力提高.视力变化2行以内为视力稳定,视力下降≥2行为视力下降,视力稳定或提高判定为有效.原有视网膜水肿消退,出血渗出吸收,微动脉瘤消失或减少;原有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或部分减退,无灌注区消失或缩小,无新的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出现判定为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有效.结果 NPDR组、PPDR组、早期PDR组激光光凝治疗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5士0.28、0.47±0.33、0.16±O.33.视力有效率分别为79.3%、76.9%、74.5%,三组间视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0.811,0.209;P>0.05);高危PDR组平均视力为0.13±0.21,视力有效率为63.0%,与NPDR组、PPDR组、早期PDR期组视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2,4.783,4.502;P<0.05).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有效率NPDR组、PPDR组、早期PDR组分别为89.1%、85.2%、82.7%.三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4,2.030,0.325;P>0.05);高危PDR组治疗有效率为55.1%,与NPDR组、PPDR组、早期PDR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12,23.999,28.746;P<0.05).结论 不同分期的DR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预后不同,早期、及时而有效的激光光凝治疗是稳定病变,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与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疗效的比较

    作者:段雅剑;贾亚丁;张棉花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与IVTA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MLG)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经眼底检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水肿患者89例109只眼,视力手动~0.8,平均视力0.19±0.13;眼压7~21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压13.78 mm Hg.所有患者行OCT及微视野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为(570±182)μm;黄斑中心凹4°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为(5.07±3.94)dB,固视点百分比为70.67%.所有患眼均接受IVTA治疗,其中39例48只眼在IVTA后1个月行MLG,为IVTA联合MLG组;其余50例61只眼未行MLG,为单纯IVTA组.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12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及眼底检查以及OCT、微视野检查结果,以手术后第12个月的观察指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12个月,IVTA联合MLG组与单纯IVTA组BCVA分别为0.41±0.20、0.24±0.1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3,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09±187)、(487±206)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7,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4°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8.24±4.64)、(6.30±3.22)dB,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两组固视点百分比分别为(87.01±19.70)、(78.85±20.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5).随访期间单纯IVTA组黄斑水肿复发28只眼,IVTA联合MLG组8只眼复发.结论 IVTA联合MLG较单纯IVTA治疗黄斑水肿更为有效.

  • 微脉冲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

    作者:毕燕龙;荣翱;李锦文

    目的 观察倍频Nd:YAG微脉冲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 CSC 55例58只眼,完全随机分成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微脉冲组,25例26只眼)和传统激光治疗组(传统组,30例32只眼).微脉冲组用倍频Nd:YAG激光对渗漏点及其外围视网膜照射;传统组用IRIS Oculight GL 532 nm连续波长激光对渗漏点直接光凝.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视力、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激光光斑视网膜微视野检查,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0周.治疗后1 h和1、5、10周还进行了眼底自发荧光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无视力下降.治疗后2周佳矫正视力,传统组由治疗前的0.50±0.17提高至0.79±0.22;微脉冲组由治疗前的0.47±0.18提高至0.83±0.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P>0.05).治疗后5周视网膜微视野值,传统组激光治疗组光凝区由治疗前的(17.84±2.76)dB下降到(15.05±3.36)dB;微脉冲组光凝点处由治疗前的(17.13±2.38)dB上升到(20.78±2.72)d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01).结论 微脉冲激光可避免传统激光治疗时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形成的视野暗点,是治疗CSC的有效和微损伤方法.

  • 多波长激光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

    作者:张洁;张清;吴又凯

    视网膜裂孔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一个重要冈素,也是导致自发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之一[1].玻璃体积血可导致屈光间质混浊,影响眼底检查,导致裂孔难以早期发现,而早期发现裂孔并及时激光光凝是防止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2].

  • 曲安奈德球周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

    作者:刘豫;许雪亮;唐仁泓;陈国平;曹燕娜;高莉茉

    近年来,人们在临床上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DME),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IVTA可能发生玻璃体积血、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手术后并发症[1].

  • 正确理解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合理行使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

    作者:黎晓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环节,抗VEGF治疗是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突破点.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及渗出性疾病的方式,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玻璃体内半衰期较长,不需要频繁注射等优点;但目前缺乏多中心研究,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新生血管的病因、类型不同,治疗反应也不一样;同样的新生血管,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正确理解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努力探索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新方法.

  •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联合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高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王丽丽;张雯;李立婕;金丽英;霍敏;何斌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联合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E-PRP)治疗高危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高危型PDR患者53例57只眼进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IVB)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常规进行视力、眼压、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眼底照相.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视力、眼压、虹膜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IVB治疗前平均视力(0.143±0.072),治疗后7 d平均视力(0.218±0.12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E-PRP治疗后1、3、6个月平均视力分别(0.228±0.138、0.223±0.125、0.220±0.134),与IVB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VB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只眼中有21只眼瞳孔缘及虹膜有新生血管者.IVB治疗前平均眼压(26.632±2.629)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后7 d平均眼压(19.316±3.092)mm 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38,P<0.05).E-PRP治疗后1、3、6个月,眼压平均分别[(16.947±2.345)、(16.474±1.611)、(16.421±4.702)]mm Hg与IVB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VB治疗后7 d,57只眼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消退,血管渗漏明显减少或消失.其中瞳孔缘、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者21只眼,新生血管消失,IFA检查结果显示渗漏明显减少.E-PRP治疗后2个月FFA检查结果显示,一次E-PRP有效率为68.4%,需追加激光者21.1%;其中10.5%未能控制病情行玻璃体手术.结论 IVB辅助E-PRP治疗高危PDR,可促使虹膜、视网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减轻血管渗漏,阻止或预防并发症发生,高治疗效果.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黄斑区功能与形态变化

    作者:滕岩;刘英伟;杨明明;苏颖;于旭辉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形态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34例增生前期或增生期并接受PRP治疗的DR患者57只眼纳入研究.在PRP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3、9个月以上分别进行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wilcoxon带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Dunnett-t、LSD-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比分析了PRP治疗前及治疗后黄斑功能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PRP治疗后9个月以上视力降低(Z=-2.292,P=0.022);mfER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0 d 2环P_1波幅值密度降低(P=0.039),3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9个月以上再度降低(P=0.014);治疗后20 d,3、9个月以上3~5环P_1波幅值密度降低,20 d 3环P=0.000,4环P=0.001,5环P=0.000;治疗后3个月3环P=0.000,4环P=0.006,5环P=0.001;治疗后9个月以上3环P=0.000,4环P=0.000.5环P=0.000;治疗后9个月以上1环P.波幅值密度明显降低(P=0.050).治疗后20 d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P=0.007),3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981).PRP治疗后出现黄斑囊样变性6只眼,占10.5%.结论 PRP治疗后,DR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出现一过性增加.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全面客观评价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

  • 577 nm激光多点与单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作者:张茉莉;田蓓;魏文斌

    目的 比较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重度NPDR的29例患者46只眼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分别为12例22只眼和17例24只眼.多点扫描组采用多点扫描模式,一次完成RPR.单点模式组采用单点模式,分3~4次完成RPR.治疗前1d及治疗后1d,1、2、6、12个月检测患眼佳矫正视力,以此评判其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后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情况.对比观察两种激光扫描模式PRP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并计算激光能量密度.结果 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79.2%;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4,P>0.05).治疗后1d,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 a、b波振幅均较治疗前1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6、12个月,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 a、b波振幅提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平均激光能量分别为(537.50±64.69)、(339.09±132.09) mW,平均光斑数分别为(1934.32±426.38)、(2061.42±375.49)点,平均能量密度分别为(0.35±0.12)、(1.95±0.86) mW·ms/μm2.两组激光能量及能量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斑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重度NPDR的效果相当;但多点扫描模式能量密度低,激光损伤较小.

  • 点阵扫描激光多点激光光凝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作者:陆方

    点阵扫描激光通过特殊的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按照预先设定的图形,通过缩短曝光时间和间隔时间,快速扫描同时释放多点激光.这种激光光凝效应中热扩散模式改变以及多点模式扫描面聚焦差异、扫描面内视网膜病变程度不一对激光光斑的影响和多点扫描时患者眼球运动对治疗的影响均与传统单点激光光凝有所不同.正确认识这些差异,从远离黄斑区的上方视网膜开始测试激光光斑或进行治疗,增加激光光凝点数,缩小激光光斑之间的间隔,利用其激光光凝热扩散少的特点,减少对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均是提高点阵扫描激光多点激光光凝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药物治疗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张斌;孙先勇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联合药物治疗合并黄斑水肿的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180眼)合并黄斑水肿的严重DR患者,其中38例(59眼)行PRP(A组)治疗,45例(61眼)行PRP术联合口服药物六锐胶囊(B组)治疗,37例(60眼)行PRP联合口服药物六锐胶囊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视网膜厚度(CM T)及眼底出血、渗出和眼底血管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BCVA 均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者治疗后的BCVA 高于A组(P<0.05).三组患眼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CM T变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效果好于A组,C组优于B组.治疗后B组、C组在眼底渗出吸收、视网膜出血吸收、黄斑网膜水肿吸收及NP与NVE消退的总有效率都优于A组(P<0.05),其中C组优于B组(P<0.05).结论:PRP联合六锐胶囊口服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合并黄斑水肿的严重 DR效果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