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IF-1α特异性双链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宋伟涛;夏晓波;熊思齐

    背景 脂质体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双链RNA(dsRNA)能够有效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效率与其剂量比相关. 目的 探讨HIF-1αds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Smith的方法,将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置于氧舱内,控制氧体积分数为(75±3)%,5d后正常氧环境喂养7d后处死;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鉴定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出生后7d的8只小鼠于空气中喂养,为正常组.另51只8日龄小鼠放入(75±3)%的高氧环境中,5d后出舱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空载体组(3只)和基因治疗组,基因治疗组按照剂量比例(脂质体:质粒)亚分为9个组,每组5只.出舱当天空载体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载体pSilencer2.1-U6 hygro,基因治疗组按照不同剂量比例注射HIF-1α dsRNA表达质粒pSilencer2.1-U6hygro,均采用脂质体介导.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注射后7d采用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采用病理切片统计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 结果 视网膜铺片荧光造影发现,正常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呈规则均匀的网状结构.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不规则扩张,中周边部有大量血管新生.基因治疗组中央区视网膜血管迂曲及不规则扩张较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明显减轻,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组更为明显.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组很少见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而对照组和空载体组中均大量出现,其发生率为100%.各基因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的(11.57±5.85)个和空载体组的(11.53±6.15)个明显减少,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少,为(2.17±4.23)个,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视网膜中VEGF呈弱阳性表达;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中VEGF呈阳性表达.各基因治疗组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相比较,VEGF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采用脂质体介导,玻璃体腔显微注射HIF-1α特异性dsRNA表达质粒pSilencer2.1-U6 hygro能有效抑制小鼠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时抑制效率高.

  •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王惠英;徐蔚;牛耘丽;江志坚;荣翱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20只鼠龄7 d的Spraque-Dawley大鼠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出生后14 d行玻璃体内注射空白腺病毒载体(AV-Blank组)及编码PED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V-PEDF组),采用RNV内皮细胞计数、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玻璃体、视网膜中PEDF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注射药物后AV-PEDF组视网膜的新生血管数较AV-Blank组明显减少(t=42.009.P<0.001);视网膜PEDF蛋白的表达较AV-Blank组明显增加(t=36.638,P<0.001);玻璃体组织中的PEDF mRNA表达量也较AV-Blank组明显增加(t=9.128,P<0.001).结论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PEDF基因可上调大鼠RNV眼玻璃体及视网膜组织中PEDF的表达;推测PEDF的表达可能与RNV的抑制与消退相关.

  • 新生血管性眼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金栋;颜华

    随着对多种分子信号与新生血管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失衡是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使其发挥生物学效应,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方法.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眼内,通过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或上调抑制因子的表达,重塑其间的平衡,将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与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治疗,视网膜血管疾病治疗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作者:张风

    视网膜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能够使新生血管消退,减轻眼内炎症,降低视网膜血管通透性,治疗黄斑水肿,控制新生血管.但其药物作用时间不持久,需要重复治疗.存在治疗操作风险以及成本费用较高等问题.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能够封闭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减轻血管渗漏所导致的黄斑水肿.但其治疗作用是建立在病变区域视网膜组织破坏基础之上,要经过一段时间病变才能逐步稳定而缓慢显示出治疗效果.当病变稳定时,可能视网膜特别是黄斑区已经产生了结构上不可逆转的损伤.所以,一些患者虽然疾病得以控制,黄斑水肿消退,解剖层面的组织结构改善,但视力提高并不令人满意.正确评估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与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利弊,采用恰当的方式联合治疗,是视网膜血管疾病治疗值得提倡并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 正确理解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合理行使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

    作者:黎晓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环节,抗VEGF治疗是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突破点.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及渗出性疾病的方式,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玻璃体内半衰期较长,不需要频繁注射等优点;但目前缺乏多中心研究,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新生血管的病因、类型不同,治疗反应也不一样;同样的新生血管,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正确理解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努力探索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新方法.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性RNA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宋伟涛;夏晓波;许惠卓;周蓉蓉;王育科;熊思齐;刘双珍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组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疗法.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视网膜激光光凝、冷冻和玻璃体切除,然而这些治疗本身具有破坏视网膜正常结构和影响视功能的副作用,因而非常有必要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阻止和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片段干扰性RNA(siRNA)在抗肿瘤新生血管临床研究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我们通过高氧诱导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探讨VEGF165 siRNA在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方面的作用.

  • 姜黄素对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李婧;邢怡桥;贺涛;赵晓辉;江黎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高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72只,分为正常组、OIR模型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100、50、10 mg姜黄素治疗组.正常组小鼠饲养于正常空气的氧浓度中,其余各组小鼠参照文献建立OIR模型.治疗组在建立OIR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100,50、10 mg/kg姜黄素0.1 ml,DMSO组腹腔注射1‰的DMSO 0.1 ml.所有小鼠于17日龄处死,摘除眼球,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目.取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受体-2(VEGFR-2)、内皮抑素(ES)、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OIR模型组为(46.00±16.00)个,正常组为(0.17±0.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00 nag治疗组与其余两个剂量的治疗组相比在对VEGFA、ES、p-p38MAPR表达的影响上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P<0.05),但不同剂量治疗组之间VEGF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能够显著抑制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作者:张承芬;李志清;董方田;杜虹;韩宝玲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 s.治疗后每1 个月随访复查1 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 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