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DT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钱宜珊;张勇进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光动力学治疗(PDT)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前后CNV的组织形态变化,以评价PD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PDT治疗的各类CNV患者34例38眼,对治疗前后CNV的OCT形态特征进行评估和分类.结果 PDT治疗后的OCT形态特征可分为5型.Ⅰ型:急性炎症反应,有4眼,平均出现于PDT后26h;Ⅱ型:黄斑中心凹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有38眼,平均出现于PDT后2.8w; Ⅲ型:视网膜下积液重新出现伴纤维化,根据积液与纤维化程度又可分为Ⅲa/Ⅲb.Ⅲa:视网膜下积液为主,有8眼,平均出现时间为PDT后1.7m; Ⅲb:视网膜下纤维化30眼,平均出现时间PDT后1.9m;Ⅳ型:黄斑囊样水肿伴视网膜下纤维化有3眼,于PDT后平均4.9m出现.Ⅴ型视网膜下纤维化伴萎缩有8眼,于PDT后平均8.1m出现.结论 OCT可用于动态观察PDT后CNV的形态变化,根据分型可协助制订治疗方案,Ⅲa型代表CNV复发,可能需再次PDT治疗,而Ⅲb和Ⅳ型则可随访观察.

  • 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CNV和高度近视CNV的视功能比较

    作者:杨蕾;熊毅;忽俊;秦洁;赵婕;丁琦

    目的 应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高度近视合并CNV,比较治疗后的黄斑平均视敏度(MS)、平均缺损(MD)、视力等变化.方法 收集湿性AMD28例32眼和高度近视合并CNV16例20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眼底、视力、FFA、OCT等检查确诊.应用IRIS medical Oculight SLx激光仪进行治疗.用SPSS10统计分析TTT治疗后3 m、6m 的视力及中心视野M2程序中MS、MD值.结果 治疗1 m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5/32眼;16/20眼.治疗3个月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8/32眼;16/20眼.两组间差异无意义(P=0.58;0.36).治疗6 m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8/32眼;12/20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AMD合并CNV者TTT治疗前MS值13.70±5.03 dB,治疗后3 m、6 m的MS值分别为16.30±6.2 dB,16.90±5.93 dB(P=0.088 ; 0.037).TTT治疗前MD值13.58±4.88 dB,TTT治疗后3 m、6 m的MD值分别为11.27±5.32 dB,11.76±4.84 dB.(P=0.084; 0.172).高度近视合并CNV者TTT治疗前MS值14.70±4.85 dB,TTT治疗后3 m、6 m的MS值分别为16.62±5.09dB,14.90±4.21 dB(P=0.206;0.897).TTT治疗前MD值14.46±5.21 dB,TTT治疗后3 m、6 m的MD值分别为13.29±4.59 dB,15.34±4.38 dB(P=0.436; 0.562).结论 TTT对CNV有治疗作用,对周围组织存在相对较小的损伤,能保持和提高视功能.6 m时疗效AMD组好于高度近视组.

  • 单克隆抗体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作者:宫丽;陈松;王昀;王德功;林莉;段红涛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对照研究.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经临床检查确诊的30例(30只眼)CNV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为便于统计分析,视力换算成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采用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Ranibizumab0.05ml(含Ranibizumab0.5mg),治疗后1个月如发现CNV病灶扩大或新发病灶行再次注射治疗.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CR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个月,平均CRT为(290.23±79.16)μm,矫正视力平均为(0.62±0.31) logMA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1、4.79,P<0.05).治疗后3个月,平均CRT为(319.73±89.05) μm,矫正视力平均为(0.61±0.34) logMA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9、5.16,P<0.05).首次治疗后1个月CRT下降幅度大.随访中未发现眼内感染等与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NV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视力.OCT可通过CRT值变化初步指导治疗,便于临床观察.

  • 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视功能变化

    作者: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郑东平;申仲华;周国宏;潘陆平;段薇

    目的 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PM继发黄斑区CNV,且CNV处于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纳入本研究.非随机分组行单独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其中单独PDT治疗组21例(21眼),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17例(17眼).治疗前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患者可读取的字母数,微视野计(MP-1)检查黄斑区中心20°平均光敏感度(MS),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检查眼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S值.若CNV再次渗漏,则需重复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6个月,单独PDT治疗组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M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PDT治疗组:=-4.45、10.72、-8.62,P<0.01;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t=-9.28、8.72、-11.54,P<0.01).治疗后1、3、6个月,两治疗组间可读取字母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MS值高于单独PD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15、-2.50,P<0.05).结论 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较单独PDT治疗能稳定、改善PM性CNV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但需随机、大样本研究证实.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作者:忽俊;杨蕾;赵婕;严良;熊毅

    目的 通过分析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影像学表现,以评估TIT疗法对治疗高度近视性CNV的安全性的适应范围.方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高度近视性CNV患者24例(25只眼),采用810 nm半导体激光治疗.其中典型性CNV者17只眼,隐匿性CNV者6只眼,混合性(微小典型性)CNV者2只眼.按CNV发病部位分为旁中心凹(中心凹外200~500 μm)CNV者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50μm外血管弓内)CNV者15只眼.治疗后1个月开始随访,治疗次数1~3次,随访时间6~22个月不等,平均9.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及眼底,并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FFA观察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的情况以及CNV的闭合情况.结果 同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视力不变或提高的患眼为65%,视力较治疗前减退的患眼为35%.TTT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CT观察的黄斑区渗液较治疗前减少者分别占44%、52%、50%.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黄斑体积分别为(6.88±0.21)mm3、(6.81±0.27)mm3、(6.73±0.29)mm3,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CNV的FFA检查显示在隐匿性、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CNV闭合率分别为100%、56.25%和100%,仅4只眼荧光渗漏增加,均为典型性.结论 TTT治疗高度近性视脉络膜CNV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疗效.对隐匿性CNV的疗效可能优于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

  •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左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

    作者:黄志坚;宋艳萍;丁琴

    患者女,51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0年,左眼视力急剧下降、视物模糊并伴眼前固定黑影阻挡15 d,于2011年10月26日就诊于我科.无视物变形,无眼痛眼胀、畏光及流泪等不适.健康状况一般.自诉从8岁起夜间行走不便,在外院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平时口服石斛夜光丸.否认眼部外伤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直系亲属无类似眼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及胸部X线片、心电图、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均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左眼视力0.01,矫正均不能提高.右眼眼压1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1 mm Hg.

  • 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Rap1、鸟苷三磷酸-Ra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β-连环蛋白的表达研究

    作者:王鑫;尚庆丽;马景学;郝玉华;姚惠娟;李佳佳

    目的 观察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Rap1、鸟苷三磷酸-Rap1(GTP-Ra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方法 42只棕色挪威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为7、35只;均双眼入组.模型组大鼠氪离子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光凝后3、7、14、21、28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大鼠荧光素渗漏程度以及CNV面积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NV中Rap1、GTP-Rap1、VEGF、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光凝后14d,光凝斑出现大片圆盘状荧光素渗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光凝后7d时CNV面积比较,光凝后14、21、28d时CNV面积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5、5.532、3.605,P<0.05).Westem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Rap1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6);GTP-Rap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VEGF、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Rap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7、14、21、28 d,GTP-Rap1、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实验性CNV中GTP-Rap1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

  • CXCR4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应用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

    作者:汪枫桦;姜媛;王雯秋;胡玮婷;苏梦茹;陈训劼;顾青;孙晓东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 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 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0.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101)、(13 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 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作者:杨蕾;忽俊;秦洁;赵婕;严良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TTT治疗的渗出型AMD患者41例44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其中,隐匿性CNV24例26只眼,典型性CNV12例12只眼,微小典型性CNV5例5只眼.采用810 nm半导体激光进行TTT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范围1.20~3.00 mm,能量范围160~400 mw,时间60 s.治疗次数1~3次.平均治疗1.48次,治疗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80个月.末次随访者40例42只眼.分别以治疗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力、眼底、FFA及光相十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作为患眼视功能及病灶变化的观察指标,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改变、眼底出血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的42只眼中,视力不变或提高者35只眼,占83.34%;视力较治疗前减退者7只眼,占16.67%.OCT检查显示,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渗液者减少率分别为79.50%、86.40%和88.10%.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眼黄斑容积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1);但治疗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黄斑容积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0.92;P=0.19,0.83).FFA检查显示,末次随访时隐匿性、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CNV的闭合率分别为79.16%、46.15%和60.00%.仅6只眼渗漏较治疗前增加.其中,典型性CNV 5只眼,微小典型性CNV1只眼.结论 TTT治疗渗出型AMD合并典型性、隐匿型及微小典型性CNV均有一定效果.

  • 白细胞介素18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肖燕玲;吴瑜瑜

    白细胞介素(IL)-18是一种缺乏信号肽的非活性前体蛋白,有调节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作用.IL-18通过干扰素-γ、凝血酶致敏蛋白等途径,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但IL-18抑制CNV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其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发挥其抗血管生成及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以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外源性重组成熟IL-18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活性无毒副作用;IL-18的抗VEGF作用在人体使用安全有效.IL-18单独或联合抗VEGF药物使用对于改善实验性CNV预后表现出良好应用前景.但有关IL-18对CNV的治疗价值仍有待进一步严谨的临床试验研究来探讨.

  •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诊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占宗议;李梓敬;丁小燕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眼轴长、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薄、患眼有萎缩斑或漆裂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些因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或缺氧导致外层视网膜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提示PM-CNV病灶类型、位置和活动性.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可见活动期PM-CNV表现为紧临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强反射区域伴极少量视网膜下积液;瘢痕期表现为病灶表面强反射,伴下方信号快速衰减;萎缩期则表现为平坦退化病灶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光动力疗法与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目前治疗PM-CNV的主要方法.其中,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为目前更多推崇关注的治疗方法.但其治疗频率、再治疗及终止治疗标准等具体用药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均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观察探讨.

  • 非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现状

    作者:曹绪胜;石慧;彭晓燕

    非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因复杂,自然预后差异较大,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当前对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激光光凝、局部或全身抗炎药物、黄斑下手术取出CNV、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等.然而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入,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期内临床应用的广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根据CNV的病因、自然预后以及患者自身的特定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AMD性CNV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的重要课题.

  • 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禡红燕;陈松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目前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主要眼底特征为黄斑区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其中CNV是危害视功能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围绕有关AMD的CNV药物治疗,对皮质类固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氧化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脱氧氟尿嘧啶核苷等药物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黄斑结构和功能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联合微视野检查

    作者: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申仲华;郑东平

    光动力疗法(PDT)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对PDT治疗前后CNV大小、视网膜厚度等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中心视力虽可以反映黄斑视功能,但CNV导致中心暗点的产生,使中心视力及基于中心视力的检查不能真实地反映黄斑视功能变化.微视野计可以对低视力及固视不良的黄斑疾病患者进行视野定量检测,在黄斑疾病的诊断及随访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疗效观察

    作者:曾繁星;徐海峰;孙晓蕾;吴洁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近年来被认同的一种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的特殊类型[1].其表现为深层视网膜内血管异常及视网膜-视网膜或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2-5].RAP自然预后不良,其治疗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对异常血管团直接激光光凝、激光光凝其滋养血管、光动力疗法(PDT)或经瞳孔温热疗法效果均不理想[6].我们采用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对一组RAP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 重复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鹏程;宋艳萍;金中秋;丁琴;赵霞

    光动力疗法(PDT)开展以来,大量治疗结果显示了其针对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2],且可重复治疗,副作用小[3],但是,Flower等[4]认为在PDT治疗封闭CNV后,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较CNV粗,灌注压高,流速快,常在治疗数周后出现CNV复发,Miller等[5]的研究结果也证实PDT治疗确实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对于复发的CNV需行重复PDT治疗.我院从2003年开展PDT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因PDT治疗后CNV复发接受了重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作者:戴虹;喻晓兵;卢颖毅;龙力;夏群

    目的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结果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结论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 正确认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治疗及规范随访水平

    作者:丁小燕;陈冲林

    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引起亚洲国家青壮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我国病理性近视(PM)人口基数大,MCNV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及个人心理压力严重,已成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目前发生机制未明,患者常以视物变形为主诉,病灶小、渗出少,发展缓慢但难以自限.其自然病程、临床特征及治疗应答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疾病有较大差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是业界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其治疗不宜简单借鉴、移植AMD等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案、疗效判断方法、再治疗指标和随访方案.要全面应对这一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带来的挑战,亟待明确PM的概念及诊断标准,正确认识MCNV的临床特征,探讨佳抗VEGF药物治疗方案,还应加强疾病宣教,注重规范随访.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临床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戴虹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其疗效、安全性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但不同CNV病变的治疗原则、抗VEGF药物的佳给药方案、联合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影响疗效的因素以及全身和局部潜在风险等诸多方面仍需探讨、完善和达成共识.如何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抗VEGF药物临床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把握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即将在国内上市的契机,在现有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基础上,利用我们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高起点的进行此领域的探索,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抗VEGF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水平的提高.

  • 光动力疗法:一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划时代治疗手段的应用回顾与前景展望

    作者:陆方

    通过光化学反应,破坏病理性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萎缩的光动力疗法(PDT)是首个被证实可以有效控制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方法,从2000年引进我国的12年来,将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促进了我们对CNV性疾病机制的认识;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脉络膜血管瘤等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然而,随着新药物和治疗方式的增加,对PDT适应证的掌握,PDT联合治疗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优化等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PDT的原理,它与个体基因组的关系以及对血管生长机制的影响等研究更是具有挑战.因此,继续从临床和基础方面探索PDT与疾病的关系,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应用,满足眼底病临床工作的现实需求,还可能为进一步揭示以CNV为代表的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了解疾病的本质提供帮助.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