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成人记忆扫视的分析

    作者:周红;白静;张淑琴;杜玉曼;赵桂萍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记忆扫视的影响.方法 对143例正常成人受试者进行记忆扫视试验,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记忆扫视速度、潜伏期和准确度的影响.结果 143例受试者记忆扫视速度均值为207.73±39.70 d/s(95%可信区间:129.92~285.54),潜伏期均值为(410.87±103.10) ms(95%可信区间:208.79~612.946),准确度均值为(80.68±10.77)%(95%可信区间:63.45~97.9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正常成人受试者记忆扫视速度、潜伏期和准确度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 正常成人记忆扫视不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

  • 早中期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应黎;刘振国;王文安;陈伟;干静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视频眼震电图(VNG)对1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和1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行眼球扫视运动、平稳追踪运动(SPEM)测试,比较两组间扫视潜伏期、扫视精确度和平稳追踪增益值(SPEMGain)的差异.结果 PD组眼球扫视运动的潜伏期(291.23±46.25)ms,较对照组的(244.45±23.11)ms显著延长.P<0.05;扫视精确度87.98±6.1 6,较对照组的95.21±8.56显著下降,P<0.05;PD组SPEMGain 0.81±0.1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0±0.15,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功能有明显异常.

  • 正常成人不同年龄组眼震电图的观察与定量分析

    作者:董爱勤;赵玉宾;赵桂萍;刘立新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成人眼震电图(ENG)的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180名20~79岁正常成人,其中男88名,女92名,按年龄分成6组,每10年一个年龄组,每组30名.进行ENG系列试验,包括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试验、水平凝视试验、自发眼震试验及摇头试验.结果扫视试验中的延迟时间、跟踪试验中的增益值、失真度及视动试验中的增益值等主要参数,各年龄组有明显的不同(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延迟时间呈逐渐延长趋势[由(180.55±22.39)ms增至(213.58±31.30)ms,r=0.33];跟踪试验的增益值逐渐减小(r=-0.37),失真度逐渐加大(r=0.41);视动试验的增益值也呈下降趋势(r=-0.42).但不受性别影响(P>0.2).所有个体在水平凝视、自发及摇头眼震试验中均未见眼震.结论扫视、跟踪及视动试验的主要参数受年龄影响,与性别无关.针对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应选择相应的诊断标准.

  • 帕金森病的眼球跟踪运动特点

    作者:唐澍;赵桂萍;赵玉宾;孙相如

    目的 定量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眼球跟踪运动的特点,为评价PD患者的前庭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55例PD患者(PD组)作为受试者,PD组包括静止件震颤起病者31例(静止性震颤组),运动减少起病者23例(运动减少组),混合起病1例.对全部受试者进行眼震电图检杳.比较PD组和对照组跟踪运动增益值(gain,G)的差异,运动减少组和静止性震颤组跟踪运动的差异,PD患者双侧跟踪运动的非对称性和健康对照者的差异.结果 PD患者双侧跟踪运动的增益值(G左:0.79±0.10、G右:0.78±0.11)较对照组(G左:0.86±0.05、G右:0.85±0.06)明显降低(U=394.500、t=3.547,均P<0.01),运动减少组(G左:0.79±0.14、G右:0.75±0.14)与静止性震颤组(G左:0.79±0.06、G右:0.81±0.07)眼球跟踪运动增益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0、2.005,均P0.05).病例组左右两侧的跟踪运动非对称性(1.03±0.97)明显大于对照组(0.87±0.86,U=755.500,P<0.05).结论 PD患者眼球跟踪运动速度明显减慢,但不存在类型间的差异,两侧跟踪运动存在不对称性.

  • 应用视频眼震电图分析新斯的明试验中的睑裂变化

    作者:赵桂萍;周红;张淑琴;杜玉曼;黄一宁

    目的 应用视频眼震电图定量分析新斯的明试验中的睑裂变化.方法 对35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21例非MG(其他疾病)患者以及2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新斯的明试验,并利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系统测量试验前及试验后1 h(每10分钟1次)内受试者睑裂大小的变化.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及不同组间的睑裂差异.结果 MG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睑裂大小变化(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前:4.67±1.87;试验后10 min:0.88±0.96,20 min:1.49±1.38,30 min:1.71±1.53,40 min:1.77±1.82,50 min:1.79±1.52,60 min:1.62±1.68;F=11.202,P=0.002);MG组与非MG组及MG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睑裂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69,P<0.01;F=15.104,P<0.01).各组变化率的改变及统计学意义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表明,1.17 mm(变化值)或17.5%(变化率)对新斯的明试验有较好的诊断能力.结论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系统为新斯的明试验中睑裂大小的观察提供了客观、可靠的测量方法.睑裂变化值大于1.17mm或变化率大于17.5%者高度怀疑MG的可能.

  • 帕金森病患者记忆扫视的特点

    作者:陈宪琪;陈静;孙相如;周红;赵桂萍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记忆扫视的特点,探讨记忆扫视对PD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53例早、中期PD患者作为PD组,同时选取36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记忆扫视检查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29例早期PD亚组患者的记忆扫视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PD组患者记忆扫视速度、初始增益明显降低,记忆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多余扫视和多阶模式扫视的发生率明显增多(U=124.000、37.000;均P<0.0l),这些异常在早期PD患者亚组中已经非常明显;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 384.76±34.48) ms]较健康受试者[(352.42±24.99) ms]延长(t=-4.791,P<0.01);多阶模式扫视的发生率对区分P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具有很好的敏感度(96.2%)和特异度(94.4%).结论 PD患者记忆扫视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明显异常,可能是PD患者脑干扫视通路和额叶功能损害的反映.记忆扫视检查在PD的辅助诊断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变化

    作者:林细康;季晓林;罗高青;叶华;严金柱

    目的 通过检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PCIV)患者前庭神经电生理和眼动功能的变化以探讨PCIV的前庭功能变化.方法 对已经由临床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或CT血管造影证实为PCIV的患者分别进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眼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及前庭双温交替试验(alternate bithermal caloric test,BT)等检查,并将各项检测数据与对照组的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cVEMP,oVEMP的潜伏期及左侧峰间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cVEMP左右侧潜伏期差异分别为(t=11.4、9.55、7.17和7.71,P< 0.00).左侧峰间振幅差异(t=3.07,P<0.00).oVEMP左右侧潜伏期差异分别为(t=7.88、5.35、7.58和6.39,P<0.00).左侧峰间振幅差异为(t=2.33,P<0.00);右侧峰间振幅及双侧振幅差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G检查病例组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及视动试验的异常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扫视试验:x2=7.35,P<0.01;平稳跟踪试验及视动试验:x2=8.08,P< 0.005).病例组半规管轻瘫指数阳性率43%,对照组18%,两组半规管轻瘫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5).结论 VEMP主要检测前庭神经的电生理变化,VNG和BT注重于视眼动和视前庭功能检测,能够在神经体征和影像学变化出现前敏感检测出PCIV的前庭功能异常变化,对PCIV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较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眼震参数客观特征

    作者:陈飞云;陈太生;温超;李姗姗;林鹏;赵晖;刘强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的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的客观特征及机制.方法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33例,其中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HSC-Can) 179例,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54例.应用视频眼震图仪分别记录滚转试验诱发眼震,比较各个试验头位的眼震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在左侧、右侧转头位均可诱发出水平性眼震.HSC-Can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同,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潜伏期(-x±s,下同)为(1.922±1.501)s和(1.447±0.855)s,持续时间为(25.620±10.409)s和(22.110±10.931)s,强度为(56.441±33.168)°/s和(24.239±13.892)°/s,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15、15.219和4.070,P值均<0.01),其中眼震强度之比约为2∶1.HSC-Cup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反,向健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明显大于向患侧转头,其强度之比约为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1);而向健侧和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670,P=0.101).HSC-Can滚转试验中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强度均大于HSC-Cup向健侧转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4和0.305,P值均>0.05).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向左右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均遵循Ewald定律,强弱之比约为2∶1;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等眼震图参数可作为BPPV的客观诊断指标.

  • 优势偏向在外周性眩晕患者前庭功能评估中的意义

    作者:王璟;周玉娟;余菁;顾峻

    目的 分析变温试验优势偏向(directional preponderance,DP)与自发性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和前庭觉障碍的相关性,明确DP与外周性眩晕患者疾病所处时期的关系,探讨其在前庭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外周性眩晕患者394例,比较动静态姿态平衡台感觉结构以及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测试中SN、半规管功能减弱(unilateral weakness,UW)及DP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变温试验中,有SN和DP的患者其末次眩晕发作时间与检查相距的时间分别平均为4.4d和7.3d,而无SN和DP的患者平均时间分别为18.3d和17.5 d.根据是否存在DP,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DP组203例、无DP组191例.比较两组SN的发生率,DP组21.67% (44/203)、无DP组2.09%(4/1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27,P=0.000).在DP组中,动静态姿态平衡台感觉结构测试提示前庭功能不足者165例(81.28%),无DP组中前庭功能不足者123例(64.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26,P=0.000).结论 变温试验DP阳性患者更易发生SN和前庭觉不足导致的平衡障碍;DP可能和SN一样,与外周性眩晕患者疾病所处的发作时期有关.

  • 眼震电图诊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意义

    作者:孙永柱;孙安;崔鹏程;陈文弦;李贵泽;阮炎艳;高鹏飞

    目的探讨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测,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并以4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组中有自发性眼震11例(18.3%);引出位置性眼震46例(76.6%),位置性眼震强度7.76±6.05°/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视眼动系统检查共48例(80%)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37例(61.6%)异常,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24例、Ⅳ型改变2例共26例(43.3%)异常,凝视试验有9例(15%)出现凝视性眼震,视动眼震减弱或双侧不对称18例(30%).冷热试验双侧不对称比值异常38例(63.3%),出现优势偏向者23例(38.3%).患者总慢相速度为34.68±5.66°/s,对照组中总慢相速度为46.57±6.34°/s(P<0.01).结论眼震电图检查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

  • 作者:

    关键词:
  • 一种视频眼震数据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

    作者:王长元;郭蓉;贾宏博;姚钦;谢溯江

    目的 判断一组招飞学员视频眼震信号样本的分布,去除眼震图中由于眨眼、主观扫视等异常眼动引起的严重偏离值和干扰值,建立眼震波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法.方法 采集200例男性招飞学生的眼震数据,采用直方图和Q-Q概率图鉴别样本的分布是否近似于某种类型的分布;通过分析样本的中位数、极差和四分位极差等数字特征,计算数据的上、下截断点,从而去除样本中的异常值(眨眼、扫视等异常眼动波).结果 通过对眼震数据样本的分析,发现眼震信号若包含较多的异常眼动波时不服从正态分布,去除眼动波(即去除异常值)后的数据样本基本服从正态分布;通过计算上、下截断点去除异常值的方法能去除大部分的异常眼动波,识别剔除率可达94.9%.结论 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直观判断眼震波数据分布的方法,并可从另一种角度判断异常眼动干扰波的多少,且去除眼动波的效果较好.

  •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眼震电图检查及评价

    作者:孙永柱;王为农;孙安;崔鹏程;陈文弦;李贵泽;阮炎艳;高鹏飞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的评定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 48例手术前后先天性眼震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测,中间位检查方法为令患者头正位注视正前方 50 cm处与双眼平行的目标光点;代偿位检查时令患者放松以平时视物佳位为准,在此位患者眼震小.观察中间位和代偿位眼震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眼震幅度、频率和速度计算均取大眼震反应期 10 s时期内的平均值. 结果 :眼震电图可以记录到跳动型和钟摆型两种不同的眼震波,跳动型呈锯齿波,钟摆型呈正旋波.手术后中心位和代偿位的眼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43例患者的眼震速度在中心位和代偿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消失,占 89.5% , 48例患者中眼震幅度下降者 42例,占 83.3%.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和代偿位也均有下降,但以中心位明显.其中 17例患者代偿位眼震的频率,幅度和速度降为零.术前中心位的眼震速度、幅度和频率分别为( 29.64± 18.22) mm/s, (8.52± 3.36)mV, (9.88± 1.21)Hz,术后分别下降为 (12.87± 9.24)mm/s( t=5.68,P< 0.01), (3.54± 2.12)mV( t=8.74,P< 0.01), (2.86± 1.83)Hz( t=21.93,P< 0.01 ). 结论 :眼震电图检查可以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定.

  • 旋转试验与冷热水试验检查前庭功能的结果比较

    作者:雷磊;赵承军;韩东一

    背景:判断前庭功能的方法有冷热试验及旋转试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如何?目的:观察旋转试验与冷热水试验检查前庭功能结果的一致性.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评估方法学优异性的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对象:选择1990-04/1996-12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因眩晕、耳聋耳鸣就诊的门诊及病房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用Hallpike冷热水试验检查结果均显示前庭功能异常,且知情同意.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6~74岁,平均(37±3)岁.单侧异常91例,双侧异常9例.前庭功能异常判定标准为[建侧眼震慢相角速度(slow phase velocity,SPV)-患侧SPV/健侧SPV-患侧SPVX100%]≥15%,上述比值<15%判定为正常.方法:对患者进行旋转试验,分别采用正弦摆动和旋转骤停两种刺激方式,其中正弦摆动试验刺激幅度为90°,频率为0.167Hz;骤停旋转试验,1°~2°/s2加速度达峰速90°/s,恒速旋转至眼震消失后骤停进行测试.主要观察指标:骤停旋转试验及正弦摆动试验结果.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双侧异常者9例,8例诱发出眼震,1例双侧听神经瘤旋转试验未诱发出眼震.其他患者旋转试验均诱发出眼震.冷热水试验单侧异常的91例患者中有2例由于不愿接受骤停旋转试验而未做.正弦摆动试验检查64%(58/91)患者前庭功能异常,骤停旋转试验检查61%(54/91)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结论:旋转试验中的正弦摆动试验和骤停旋转试验可检查出前庭功能异常,但与冷热水试验结果不完全相符.

  • 眼震电图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意义

    作者:孙永柱;崔鹏程;陈文弦;李贵泽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眼震电图(ENG)位置试验检测,观察眼震电图位置性眼震的各头位出现率、出现眼震的位置数及位置性眼震的慢相角速度,并以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组位置性眼震出现率达87.5%,多头位出现眼震,位置性眼震强度7.76±6.05/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位置性眼震强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弱(P<0.01)出现眼震位置数明显减少.结论眼震电图位置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及康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 前庭单温试验在眼震图中的应用

    作者:文真

    目的:探讨前庭单温试验在眼震图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门诊主诉眩晕的患者100例行眼震图检查.选取眼震高潮期10s的波形计算大慢相速度(SPV),将CP单温及CP双温分别计算,采用stata软件,行x2检验.结果:单温试验异常65例中,双温试验异常44例,正常21例,单温试验正常35例中,双温试验异常4例,正常31例.结论:当前庭单温正常时前庭双温亦正常,两者差别不显著;而当单温异常时,需要进行双温试验.

  • 先天性眼球震颤药物疗效的眼震电图评定

    作者:李济华;夏信昌;初宪华

    为评定A型肉毒毒素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于治疗前后对62例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查.结果表明,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前后眼震电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震总有效率为90.3%.眼震电图为临床研究先天性眼震所必需,可根据眼震电图的描记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

  • 眼动功能定量分析在前庭疾病中鉴别诊断的意义

    作者:田丰;卢永德;祝道桂;刘嘉

    目的探讨眼动功能定量分析检查在鉴别不同类型前庭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本文收集181例眼动功能定量分析资料,其中正常组40例,突发性聋组46例,药物中毒性眩晕组26例,梅尼埃病组48例,听神经瘤组21例,分别进行扫视、跟随及视动试验定量分析检查.结果周围性前庭病变各项检查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听神经瘤组扫视试验潜伏期延长,达246 ms+66ms,较正常组190ms+25 ms明显延长,跟随试验各项指标均示异常,视动性检查大慢相速度及平均慢相速度减慢,分别为18.4°/s±6.4°/s和16.0°/s±6.0°/s,较正常组22.6°/s±8.8°/s和20.3°/s±8.7°/s减慢.结论提示眼动功能定量分析检查对鉴别前庭周围性和中枢性病变有一定参考价值.

  • 眼震电图在颅脑外伤后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高白云;薛晓红;李斐;杨崇玲;徐素琴;王幼勤

      颅脑外伤后造成前庭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眩晕是较常见的症状。由于以往缺乏先进的检测方法,都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利用眼震电图做前庭功能测试,可以明确前庭损伤的部位和性质,有助于诊断和治疗。1994~1998年我们对27例颅脑外伤后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 眼震电图检查儿童先天性眼震的意义

    作者:孙永柱;崔鹏程;王为农;高鹏飞;陈文弦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的评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儿童先天性眼震患者行手术前后眼震电图检测,中间位检查方法为令患者头正位注视正前方50cm处与双眼平行的目标光点;代偿位检查时令患者放松以平时视物佳位为准,在此位患者眼震小.观察中间位和代偿位眼震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眼震幅度、频率和速度计算均取大眼震反应期10s时期内的平均值.结果:眼震电图可以记录到跳动型和钟摆型两种不同的眼震波,跳动型呈锯齿波,钟摆型呈正弦波.手术后中心位和代偿位的眼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42例患者的眼震速度在中心位和代偿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消失,占88.09%,42例患者中眼震幅度下降者35例,占8 3.3%(P<0.01).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和代偿位也均有下降,但以中心位明显,其中16例患者代偿位眼震的频率、幅度和速度降为零.结论:眼震电图检查可以作为儿童先天性眼震的量化标准来指导手术,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