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于明月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在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经确诊的、初发的脑梗死病人共43例。于疾病平稳后5 d 内,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采用超声(对照组)或联合弹性成像技术(观察组)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同时,临床医生对每一患者进行了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成功筛选并纳入对照组的患者有20例,观察组患者有23例。两组患者的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91.3%(其中 UE 评分≥5分例数占90.5%),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是60.0%,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 UE 评分≥5分患者的ESSEN 风险评分显著高于 UE 评分5分以下患者。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病人再梗风险的辅助手段,具有积极肯定的临床意义。

  • 超声造影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丁希艳;李威;李春;崔敏;杨超;金美君;王一帆;李彦冬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测,观察其检测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共检出67个颈动脉斑块,其中等回声斑块13个,低回声斑块24个,混合回声斑块22个,高回声斑块8个;位于颈动脉窦部41个,颈总动脉18个,颈内动脉8个;超声造影显示,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增强强度显著高于等回声斑块+高回声斑块(P<0.05).结论 超声造影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可有效明确斑块类型,但在低回声斑块与混合回声斑块区分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检查可配合MRI作进一步确诊,以避免对不稳定斑块漏诊情况的发生.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卒中的关系分析

    作者:黄书晖;陈廷财;陈漫清;生帆;郑晓伟

    目的 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120例青中年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2例)和中年组(68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对比青年组与中年组的B/A值,青年组强回声、混合回声及低回声斑块的B/A值,中年组强回声、混合回声及低回声斑块的B/A值.结果 中年组的B/A值(38.62±6.25)显著高于青年组的(31.25±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强回声斑块的B/A值(32.25±5.25)高于混合回声斑块的(6.02±4.12)和低回声斑块的(1.0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强回声斑块的B/A值(38.99±6.28)高于混合回声斑块的(7.62±5.14)和低回声斑块的(1.46±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青年脑卒中患者B/A值明显低于中年脑卒中患者,临床值得借鉴.

  • 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孙秋艳;杜杰;李录花;蒋文化;许丽华;刘丽敏;翟明霞

    目的 观察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102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彩超检测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G及LDL-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有效改善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胡志远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66例老年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班块面积(Smax)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PCT)明显升高,MPV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老年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理想,对于稳定斑块、提高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 前列地尔早期治疗对急性脑梗死PTX-3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冀首鹏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正五聚体蛋白-3(PTX-3)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先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则用法舒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浆PTX-3含量变化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TX-3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显著上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降低患者PTX-3含量,增加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4和CXCL12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李娜;梁蔚骏;胡为民;刘东星;常艳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趋化因子CXCL4、CXCL1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斑块,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11例),稳定斑块组(4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9例).选取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时期无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CXCL4、CXCL12表达水平,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病72 h内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CXCL1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6,P<0.05).结论:血清CXCL4、CXCL12水平在脑梗死发病72 h内显著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血清CXCL4、CXCL1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 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戈惠丽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在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2013年2-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6 ~72(64.8±7.6)岁,根据超声结果分为稳定组54例、不稳定组44例,另取无斑块的对照组48例,对三组颈动脉斑块、CRP、Hcy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CRP、Hcy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的CRP、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78,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748,P<0.05),且Hcy相关性高于CRP.结论 不稳定斑块组的CRP、Hcy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CRP、Hcy呈正相关,CRP、Hcy对判断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AF、P选择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王音;侯丽淳;王辰;王秀萍;于倩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选择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8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为实验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25例)、稳定性斑块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0例);另取颈动脉超声提示内膜中膜厚度(IMT)≤1. 0 mm的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 ELISA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清PAF、P选择素浓度的测定,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各组血清PAF、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且血清PAF和P选择素在不稳定性斑块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 01).结论 血清PAF、P选择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血清PAF、P选择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预测因子.

  •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动脉硬化家兔血流及斑块影响

    作者:武晓玲;于红霞;王淑珍;孔婧;孙丽燕;李英杰;迟路湘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血液流场改变.方法:选取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0只,复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按照阿托伐他汀钙10 mg/(kg·d)的剂量,给兔按照不同体重予以不同药量治疗,将药物以生理盐水稀释至5mL灌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片0.25 g/(kg·d),与阿托伐他汀钙一同以生理盐水稀释至5mL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以5mL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持续4周.用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对兔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①治疗后实验组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改善,稳定斑块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组颈动脉正常,治疗后,实验组狭窄明显减轻,血流速度接近正常,对照组有所改善,模型组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血流速度快,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改善颈动脉狭窄,使血液流速接近正常水平,值得做进一步药理研究及深入探讨.

  • 普罗布考对血脂、CRP、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干预研究

    作者:林向;唐毅;杨凌杰;翁克姬;叶云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血脂、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和影响.方法 将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7)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 qn,拜阿司匹林100 mg q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500 mg bid.po.2组均给药1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和颈动脉血管彩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TC、TG、LDL-C和CRP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LDL-C均明显提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颈部血管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显著减小,治疗12个月后2组均有进一步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70±0.32、3.78±0.38、3.92±0.36,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6.92±0.35、4.63±0.40、3.67±0.33,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前、疗后6个月、12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69±0.33、3.85±0.42、3.96±0.38,治疗6个月、12个月积分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7.03±0.37,4.25±0.36、2.78±0.35,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2组治疗6个月、12个月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更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CRP、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组织学构成,明显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稳定和逆转斑块有积极干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