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乌斯坦因模式的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作者:宋维;陈实;刘元税;何宁宁;莫德番;蓝宝琼;高允锁

    目的 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511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价本组患者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结果.结果 注册登记的511例心肺复苏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患者以40 ~ 70岁等年龄段心搏骤停发生率较高.既往史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0例,37.2%)、脑血管疾病(48例,9.4%)及呼吸系统疾病(39例,7.6%)等慢性疾病较为常见.173例(33.9%)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其中109例(21.3%)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15.7%)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为心室纤颤.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47.0%和13.5%,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为16.7%和4.7%.结论 本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为常见心搏骤停病因.院内心搏骤停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均高于院外心搏骤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海南省多中心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研究

    作者:宋维;刘元税;吴世畅;符家传;邢柏;覃少强;吴国平;王丽艳;王龙;曾德伟;李相生;王秀川;黄韬;王林明;吴开毅;林春海;高允锁

    目的 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海南省13家医院急诊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注册登记。通过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 1125例心搏骤停患者男性占73.8%,女性26.2%,年龄为(53.9±13.1)岁,既往病史以冠心病为多见,其次为高血压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3.8%,成活出院为7.4%。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的患者中发病l min内获得心肺复苏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9.4%。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和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ROSC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8例(16.7%),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8.0%,21.8%。心源性心搏骤停448例(39.8%);其中院内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非心源性心搏骤停677例(60.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69.8%和30.2%,成活出院率分别为7.4%和7.3%。结论 心搏骤停更常见于男性。慢性疾病在本组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为多见。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及成活出院率高于其他类型初始心律的患者。缩短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

  • 提高院外心搏骤停复苏实施率与成功率方法探究

    作者:杨叶;秦国良;刘宏波;路剑新

    目的 探讨影响院外心搏骤停(OHCA)复苏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复苏实施率与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对该中心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诊心搏骤停的急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专业、学历、工作年限及是否是专职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实施率有不同.结论 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急救人员及目击者第一时间的心肺复苏(CPR)实施率,并通过系统性、综合性培训学习提高急救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 院前低温治疗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庄燕;戴林峰;陈明祺;张海东;常宁

    目的 评价院前低温治疗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Direct、Embase、Highwire、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发表的,评价院前低温治疗对OHCA患者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由2名研究员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漏斗图分析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3555例患者,其中接受院前低温治疗者1804例,入院后接受常规低温治疗者1751例.Meta分析显示,与入院后低温治疗比较,院前低温治疗并不能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优势比(OR)=1.00,95%可信区间(95%CI)=0.85~1.18,P=0.99〕,也不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OR=0.97,95%CI=0.80~1.16,P=0.71),但可显著降低入院时体温〔加权均数差(SMD)=-0.88,95%CI=-1.03~-0.73,P<0.00001〕.漏斗图提示8项研究无发表偏倚,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并不能完全排除发表偏倚.结论 院前低温治疗可以降低OHCA患者入院时体温,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 2013至2016年上海市心室纤颤患者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李幸祥;腾飞跃;许萍;李明华;柳融皎;方萍;胡佳文

    目的 分析上海市心室纤颤(室颤)患者院前急救现状及复苏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接诊的院外室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院前急救时间、院前复苏及终复苏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成功相关的因素.结果 2013至2016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接收可疑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21096例,室性心动过速(13例)、心室停搏(20995例)患者均予排除,终纳入88例院前室颤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26例;年龄(63.22±16.15)岁;目击者行心肺复苏(CPR)者仅21例(占23.86%);白天(08:00至20:00)呼救57例,夜间呼救31例;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响应时间)为(6.47±4.13)min,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至离开现场的时间(现场时间)为(14.76±10.88)min,急救人员离开现场至到达医院急诊的时间(转运时间)为(5.95±4.00)min,4年间以及白天与夜间的院前急救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3至2016年院前复苏成功率逐年降低〔分别为95.65%(22/23)、87.50%(14/16)、83.33%(20/24)、80.00%(20/25),χ2=1.895,P=0.595〕,终复苏成功率逐年升高〔分别为21.74%(5/23)、31.25%(5/16)、37.50%(9/24)、40.00%(10/25),χ2=2.862,P=0.413〕.进行1次、2次、≥3次除颤的室颤患者院前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5.23%(31/88)、23.08%(12/52)、89.19%(33/37;χ2=42.811,P=0.000),说明多次除颤可显著增加院前复苏成功率.终复苏成功组现场时间明显短于未成功组(min:10.85±8.83比16.79±11.36,t=2.367,P=0.020),心电监护仪记录室颤至恢复室上性心律的时间(复苏成功用时)明显短于未成功组(min:3.24±3.17比7.43±6.64,t=3.175,P=0.002),说明用时越短,终复苏成功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成功用时长是院外室颤患者终未成功复苏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0.771,P=0.024〕;而性别、年龄、有无目击者CPR、呼救时间段、响应时间、现场时间、转运时间对院前复苏成功和终复苏成功均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院前复苏成功的患者中,进行1次、2次、≥3次除颤者的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8.39%(15/31)、58.33%(7/12)、21.2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60,P=0.024).结论 2013至2016年上海市室颤急救响应时间、院前复苏成功率及终复苏成功率无明显变化.虽然多次除颤可显著增加院外室颤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但在院前复苏成功的患者中,随除颤次数增多,终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此外,复苏成功用时长、现场急救时间长者终预后不良.

  • 气管插管与喉罩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陶香君;顾伟;刘小娟;董凯生;王颖;丁舒

    目的 综合评价气管插管(ETI)与喉罩通气(LMA)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Ebsco、Elsevier、OVID、Springer、Proquest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从建库至2017年12月发表的所有关于对比ETI与LMA对OHCA成人患者重建有效气道效果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效果判定指标包括: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后1个月存活率和神经系统预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敏感性和异质性分析,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结果 共纳入9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英文文献7篇,中文文献2篇;前瞻性研究5篇,回顾性研究4篇;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得分7~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ETI较LMA对OHCA患者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优势比(OR)=1.51,95%可信区间(95%CI)=1.42~1.62,Z=12.35, 1<0.01〕和1个月存活率(OR=1.16,95%CI=1.06~1.26,Z=3.41,1<0.01),但对复苏成功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的影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96~1.32,Z=1.49,1=0.14).结论 对于OHCA成人患者的抢救,使用ETI较LMA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但对神经系统的改善还不明确.

  • 浦东新区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爽;陈楚琳;王胥人;阚庭;朱思悦;王毅欣;桂莉;张春芳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近6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浦东新区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全部心搏骤停病例,采用U tstein模式对病例资料进行记录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实施旁观者CPR、首次监测心律是否是可除颤心律以及肾上腺素用量≤5 mg是24 h存活和成活出院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男性以及心源性因素可能是影响成活出院率的有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的O HCA患者预后不容乐观,须改善旁观者参与院前急救的现状,急救人员须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实现更为早期的CPR和除颤,以改善患者预后.

  • 公众启动除颤实施现况及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楚琳;桂莉;阚庭;李爽;邱晨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早期除颤是提高 OHCA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2].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指旁观者面对心搏骤停患者时,能够在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前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对 OHCA 患者进行除颤,从而提高OHCA 患者存活率[3].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开展了PAD项目[4].本文为此系统回顾PAD在国内外的实施现况和效果,以期为推动我国公共场所除颤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