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钩端螺旋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抗原的分析

    作者:严杰;罗依惠;毛亚飞;李淑萍;李立伟

    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群众多,各群间交叉保护作用较弱或无,目前国内外均采用当地流行的钩体血清群来制备多价钩体疫苗,但对疫苗中未包含钩体血清群感染的保护作用极其有限,易造成钩体病的暴发流行.

  • 中国钩端螺旋体强毒株017膜蛋白基因的质粒载体构建及表达

    作者:晏菊芳;鲍朗;伍卫华;万波;李胜富

    目的 构建表达我国钩体强毒赖型017株外膜蛋白的重组质粒.方法 用PCR方法扩增并回收017株钩体外膜蛋白基因片段OmpL1,将其与质粒pBK-CMV重组,通过菌落颜色和酶谱分析筛选出重组质粒.然后从该重组质粒切下OmpL1基因片段,重新克隆至质粒pBV220中,酶谱分析和DNA杂交鉴定出正向重组质粒.将含有正向重组质粒的宿主菌诱导表达生长后,提取全菌总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 筛选出4个与pBV220正向重组的质粒,其中一株带重组质粒pBLM1的菌株表达了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3.5×103的新蛋白.结论 重组质粒pBLM1的构建和表达成功说明扩增得的OmpL1基因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并使简便获得大量天然的017株钩体OmpL1蛋白成为可能,为新型钩体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钩端螺旋体疏水外膜蛋白(OmpL39)对豚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燕华;刘家福;曹勇;吴俊梅;阎蓉华

    目的 研究钩体蛋白抗原的免疫保护力及其机制.检定纯化的强毒017钩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9×103的疏水外膜蛋白(OmpL39)对豚鼠的免疫保护力.对免疫应答期豚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观察,以期对钩体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TX-114抽提钩体的不同蛋白成分,分三批对36只豚鼠进行免疫保护力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 RR、RBC-ICR、RFER、RFIR的变化;用χ2检验、t检验处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OmpL39 在豚鼠体内能产生高效价的显凝抗体 (MAT:1:3200).RBC-C3b RR、RBC-ICR均明显升高(P<0.05); 红细胞免疫粘附因子促进率(RFER)上升,抑制率(RFIR)下降,两者比值显著增大(P<0.05).结论 OmpL39对豚鼠有有效的免疫保护力,在免疫应答期除增强体液免疫外,在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螺旋体病

    作者:蒋雨平

    螺旋体分为螺旋体科和钩端螺旋体科,前者为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雅司等)及疏螺旋体(Ly-me病的伯氏色素螺旋体);后者为钩端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1].

  • 钩端螺旋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晓奎

    广义上钩端螺旋体是指螺旋体目钩端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的微生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现该属微生物被划分为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和细丝体属(Leptonema)17个种[1,2].由于钩端螺旋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进化上特殊的地位和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一直是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对象.

  • 钩端螺旋体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严有望;李少安

    已知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疫苗能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然而血清型特异性限制了全菌体灭活疫苗的效力.正在寻找能诱导抗各血清型交叉保护性免疫的钩体抗原.已在致病性钩体中找到保守性抗原,这些抗原能在动物模型中诱导保护性免疫.随着两株钩体全长基因组的破译,已应用反向疫苗学来鉴定钩体候选疫苗.

  • 钩端螺旋体研究进展

    作者:黄莉莉;郭晓奎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研究发现,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结构,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或基因组种.钩端螺旋体的传播受菌株、宿主免疫力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钩端螺旋体具有强大的侵袭力及多种毒力因子,并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从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缺少用于钩端螺旋体操作的基因工具,因而人们对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仍所知甚少.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利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而安全、高效的疫苗则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好方法.

  • 福建省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的调查

    作者:徐国英;林代华;肖方震;韩腾伟;刘维俊;周淑姮;刘菁;邓艳琴

    目的 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感染率和感染菌群的分布情况,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采集血液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分析感染状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共捕获鼠1 312只,鼠密度为6.29%,闽东高(9.98%),闽中低(3.25%).鼠种以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主,占87.5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不同.分离10株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42%,感染菌群以秋季群、爪哇群为主,占73.50%.不同地区鼠感染率不同,闽北高(45.00%),闽中低(15.56%).黄胸鼠、青毛鼠和黄毛鼠感染率较高,依次为35.53%、31.58%、27.57%.结论 福建省鼠种构成复杂,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优势鼠种,鼠类钩体感染水平较高,不同地区鼠种及感染率不同.

  • 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与L型

    作者:黄谷良;林特夫;宋秀宇;汤郡;张世馥;马登宏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L型与钩体病眼、神经后发症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钩体病后发症患者血、脑脊液作钩体及L型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用青霉素在患者体内诱导钩体L型和分离的钩体L型分别二次对豚鼠进行实验性感染 ,以了解引起的病理变化与临床后发症的关系.通过对L型的生物特性研究,了解其长期在体内存活的原因.结果:从186例患者血与脑脊液的检测表明钩体L型分离阳性率为28.6%,远高于钩体原型10.2%(P<0.005).从感染动物病变见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眼葡萄膜与视网膜炎以及肾曲小管中见有L型存在.病变出现于L型感染动物多于原型感染动物.经微区图谱证明钩体L型的细胞膜比原型增厚3倍.结论:钩体L型细胞膜的增厚使其能延长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引起的病变证明与后发症有关.在肾曲小管中出现说明钩体L型可经尿排出,应予重视.

  • 钩端螺旋体的分子分型方法

    作者:杨会棉;蒋秀高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属于螺旋体目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分为两个种:双曲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biflexa)和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前者为腐生性钩端螺旋体,通常对人和动物不致病;后者为寄生性、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是引起人和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问号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尤其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