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文;张智弘

    目的 探讨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MP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6例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表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例形态上具有微乳头结构及数量不等的细胞外黏液,组织学分级:1例高级别核,3例中级别核,2例低级别核.6例中4例伴有导管内癌,3例伴钙化,1例见砂砾体.肿瘤大径1 ~3 cm,平均2 cm,淋巴结转移4例,其中高级别核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更多.免疫组化100% ER(+),83%PR(+),14% Her-2(+),Ki-67阳性指数为9%~40%,上皮细胞膜抗原均细胞外缘阳性.结论 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生物学行为差于普通乳腺黏液癌,侵袭性接近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需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GF/c-Met蛋白的表达

    作者:姚敏;战伟;许传杰;夏阳;高洪文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HGF及其受体c-Met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IMPC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GF/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IMPC的检出率、淋巴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IDC)(P<0.01);IMPC组织中ER、PR、HER-2、p53、Ki-67的表达率与其在IDC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c-Met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IMPC组织中HGF的表达值比IDC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关(P<0.05);HGF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显著生物学特点,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过表达,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TNM可以作为判断IMPC预后的因素之一,而HGF蛋白的表达则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 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程亮;徐嘉雯;郑素琴;孙妍琳;马媛媛;郑杰

    病理学研究证明,约98%的膀胱恶性肿瘤起源于上皮,其中90%以上为尿路上皮癌,绝大多数肾盂、输尿管和下尿道的恶性肿瘤也起源于尿路上皮.尿路上皮癌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学变异型,常见的是鳞状上皮分化,其次为腺性分化和巢状变异、微乳头状等诸多类型[1].

  • 肝内胆管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作者:滕晓东;来茂德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又称胆管细胞癌或胆管癌,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是肝脏第二常见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肿瘤的5%~25%,平均约10%[1-2].在组织学上近强调两种与肝内胆管癌有关的恶性前期病变,第一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the biliary tract,IPNB),类似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常继发浸润性黏液性ICC;第二为显微镜下病变,即胆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其特征为胆道上皮平坦或微乳头状生长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型直到恶性(浸润)前病变,过去称为"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3-5].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比较的单中心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

    作者:华彬;陆旭;肖文政;杨鑫;何淑荣;王征

    目的 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探讨IMPC的预后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MPC患者47例,按年龄、pT分期及pN分期以1:2的比例,与2008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时间间隔在1年之内的IDC患者93例进行配对.术后3~6个月随访一次,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死亡或至2016年7月31日随访截止.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IMPC组脉管内癌栓发生率(29.8%比12.9%,x2=5.885,P=0.015)和组织学分级3级的比例(40.4%比21.5%,x2=-2.690,P=0.007)高于IDC组.IMPC成分的比例不影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P值均>0.05).IMPC成分≥50%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延长(x2=11.731,P=0.001).病理类型对患者的预后无影响(x2为0.011、0.373,P值均>0.05).结论 在条件匹配的情况下,IMPC患者脉管内癌栓阳性率及组织学3级的比例高于IDC患者,但是两组患者的生存相当.IMPC成分≥50%的患者无病生存期延长.

  • 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伴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徐明;叶曼娜;汪成;叶辉

    目的 探讨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MPPMC)与MPPMC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8例MPPMC和5例MPPMC伴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MPPMC伴IMPC均见2种形态之间的移行过渡,微乳头周围黏液逐渐消失,形成IMPC.在MPPMC向IMPC转化后癌组织Ki-67的表达率显著增高.MPPMC组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2.5%,而MPPMC伴IMPC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0%.淋巴结转移灶中以IMPC形态为主.结论 乳腺MPPMC与IMPC可能处于同一肿瘤谱系.MPPMC伴IMPC生物学行为更差,治疗原则要参照IMPC.

  • 具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的腺癌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卢山珊;董磊;万丽

    目的:探讨4例不同部位具有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腺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预后情况.方法:对4例具有MPP结构的腺癌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具有MPP结构的腺癌分别发生于乳腺、膀胱、肾及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大体观察与发生在相同部位的普通腺癌无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典型MPP结构.肿瘤中央及周边区可见明显的淋巴管癌栓,4例均见淋巴结转移.短期随访:手术后1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伴有MPP结构的腺癌可发生于乳腺、膀胱、卵巢、大涎腺、肺、胰腺及女性生殖道等多个部位,具有高的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在生物学行为上预后极差,需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 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单纯型黏液癌1例

    作者:刘晓刚;吴艳;蔡辉;薛慧忠;张新鹏;马郁琳

    患者女性,39岁,因“发现左乳肿物1个月余”就诊。查体:双乳对称,外观大致正常,左乳内下可触及一1.0 cm ×0.8 cm大小肿物,质韧硬,界欠清,活动度差,左乳内上象限可及片状不均回声区,右乳未及明显异常,双腋下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外院B超示:左侧乳腺内侧腺体结构显示紊乱,呈片状,分布欠均匀。外院双侧乳腺CC+MLO示:双乳致密腺体型,左乳结节伴钙化,右乳结节,BI-RADS 3级。外院乳腺 MRI 示:左乳乳头内侧节段性明显强化,考虑 BI-RADS-MRI 4级;左乳乳头上方小结节,BI-RADS-MRI 3级;右乳BI-RADS-MRI 2~3级。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佩;王映梅;李春梅;李华民;徐婉妮;刘扬;郭双平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4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46岁.2例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2/13),3例查见脉管侵犯.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2个月,仅1例于术后1年在同侧胸壁复发(1/12).镜下微乳头状排列的癌细胞漂浮于大量的细胞外黏液湖,肿瘤与周围界限多较清楚;癌细胞具有形态学谱系,其中4例为低级别核,8例为中等核级别,2例为高级别核;可见鞋钉样细胞及砂砾体.免疫表型:14例均在微乳头的外侧缘表达EMA和MUC1,癌细胞间细胞膜表达E-cadherin,而微乳头外侧缘不表达;14例均有ER、PR高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占90% ~ 100%;1例有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癌细胞Ki-67增殖指数为8%~32%,平均14%;9例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结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不同于普通类型的黏液癌,应正确认识和诊断这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 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现状

    作者:刘芳芳;付丽

    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s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 or 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因癌细胞的排列方式与易淋巴结转移且预后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相同,但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少.该文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李振芬;付茹俊

    目的 观察乳腺微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不同.结果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检出率、淋巴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P<0.01).结论 淋巴管侵犯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显著生物学特点.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