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魏秀娟;张莉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突聋伴眩晕患者169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BPPV分为突聋伴BPPV组(63例)和突聋伴眩晕组(106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结果 伴BPPV组63例(37.3%),男29例,女34例,平均年龄45.7岁;不伴BPPV组106例(62.7%),男58例,女48例,平均年龄49.8岁,2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PV于突聋发病2周内发生,平均间隔6.7d,均与突聋同侧发病,累及水平半规管27例(42.8%),后半规管19例(30.2%),前半规管11例(17.5%)和多半规管6例(9.5%).伴BP-PV组冷热试验半规管轻瘫异常率明显高于伴眩晕组(74.6% vs.51.9%,P<0.01),听力曲线类型全聋型比例显著高于伴眩晕组(90.5% vs.54.7%,P< 0.01),治疗后听力改善总有效率低于伴眩晕组(47.6% vs.64.2%,P<0.05).BPPV经复位治疗均获治愈,其中经1~2次治疗即获治愈者占77.8%.愈后3个月随访BPPV复发率为27%,但仍可获得有效复位治疗.结论 突聋伴BPPV临床常见,多见于全聋型突聋患者,听力改善效果降低;BPPV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多可获得较好的复位治疗效果,治愈后复发率偏高,但复发者仍可得到有效的复位治疗.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合并梅尼埃病的临床特征

    作者:吕肖玉;赵性泉;陈梅梅;王琰;崔宇;鞠奕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合并梅尼埃病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BPPV患者343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年,通过与同期特发性BPPV病例的比较,分析评价BPPV合并梅尼埃病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343例BPPV患者中特发性BPPV305例,继发于其他病因者26例,合并有梅尼埃病者12例(3.5%).与特发性BPPV患者相比,BPPV合并梅尼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83±6.12)岁,明显大于特发性BPPV患者的(53.99±12.37)岁,t=3.069,P=0.008;其BPPV复发率(83.3%)亦明显高于特发性BPPV的复发率(17.4%),x2=27.535,P<0.001;但两组病例性别、平均病程及受累半规管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PV合并梅尼埃病的发生率为3.5%,BPPV多发生于梅尼埃病病程的后期,患病年龄相对较大,BPPV更容易出现复发.

  • 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凌永伟

    目的 研究讨论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15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对象,随机将这15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观察组,3组患者均为50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3组患者的眼震检出率、潜伏期、以及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经过为期1周、1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痊愈率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要高,且复发率也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要低.结论 对于阵发性双侧出现扭转、眼震发作的患者,使用BPPV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较好,且简单、方便、复发率较低,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作者:范剑

    目的 分析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来该院接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诊断的病情不同分别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Se-mont摆动法以及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随访1年.结果 病情不同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均有所恢复,在复查时有些患者也出现了复发的现象,且年龄大的患者出现复发的几率要高.结论 对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且见效快,方法易操作,在短期内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较低,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作者:张红金

    目的:研究探讨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52例,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52例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临床眩晕药物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观察统计分析得知,对照组52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5%;而治疗组5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见,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和手法复位配合临床眩晕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可以作为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杨威

    目的:探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3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治疗组,采取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同时选取同期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单纯手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8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复发率为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取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的复发几率低,值得应用。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3例诊治体会

    作者:黄洁玲;解龙昌;高聪

    目的 分析不同手法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共103例BPPV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及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大体分为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半规管及混合型半规管BPPV.对不同类型BPPV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评价治疗后第3天、1个月疗效,完全无眩晕及眼震阴性者视为治愈,眩晕减轻或变位试验诱发仍有轻微眼震为改善,眩晕无减轻或眼震明显者为无效.结果 本组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3 d后治愈92例(89.3%),改善9例,有效率为98.1%;1个月治愈100例(97.1%),改善2例,有效率为99.0%.结论 根据主诉症状及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断BPPV类型,对不同类型BPPV患者进行相应手法复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作者:田先洪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BPPV患者,均采取耳石复位法治疗,2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50例BPPV患者治疗均顺利结束,2周后治愈38例(占76.0%)、改善7例(占14.0%)、无效5例(占10.0%),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耳石复位疗法可安全有效地治疗BPPV,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黄海琼

    目的 评价药物辅助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 (2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 (24/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为10.34%(3/29),对照组复发率为68.18%(15/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及疗效评价

    作者:王振英;陈国锋;李灶容;胡永成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CRP)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75位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RP治疗并评价治疗后1、3个月的效果,分析复位前及复位后3个月的中文版的眩晕障碍量表(DHI)及UCLA眩晕调查问卷(U-CLA-DQ)评分.结果 首次CRP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0.67%,首次CRP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9.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前及首次CRP后3个月的DHI评分及UCLA-D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价为治愈的52例患者中,有13.46%的患者仍反复出现眩晕.结论 CRP治疗BPPV效果显著,患者治愈率高,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治愈患者仍然残留眩晕需要进一步处理.

  •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

    作者:王静;方永山

    目的 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不同患者临床症状及具体情况行手法复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统计治疗后1个月及2~6个月复发例数,观察两组治疗后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量表使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BBS)及计时平衡试验结果,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2~6个月内复发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且1个月内复发比例低于对照组(X2=5.878,P=0.015);观察组V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BS及计时平衡试验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x2=6.746,P=0.009).结论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治疗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 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 习服疗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及分析

    作者:铁玲;汪常伟

    目的:探讨习服疗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习服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8%,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其实施习服疗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 探讨耳石移位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耳石移位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性、后半规管性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8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眼震进行定侧和分型后实施相应的耳石移位手法治疗,跟踪记录1周,3个月预后恢复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痊愈151例,改善14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89.68%;2个月后痊愈161例,改善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65%。结论采用耳石移位手法治疗BPPV效果显著,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58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的15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别对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记录,治疗后一个月进行资料汇总和对比。结果在15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男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74人,占总研究人数的46.8%,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4人占研究总人数的53.2%,其中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17例,单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1例,并且这些病例中的向地性眼震26例,背地性眼震5例,水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例,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例为2例,双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例。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存在着差异性,临床医师需要对这些临床特征进行严谨的把握,应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治疗。

  • 骨质疏松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之间的关系

    作者:隋文乐;李爱萍;王建忠

    目的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患者年龄越大,耳石退化的程度越严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质疏松与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29名已确诊为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老年女性患者进行腰椎及股骨骨密度检测.终所得T值与没有眩晕病史的500名正常老年女性进行比较,观察T值大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在429名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341名(79.5%)出现骨质疏松,且T值明显较低.结论 骨质疏松与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有关.首先,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调节物质的减少,这可能影响了耳石的内部结构及/或耳石之间的相互连结及与凝胶基质的连结.其次,钙重吸收的增加可能会使内耳淋巴液的游离钙离子浓度上升,从而使得异位脱落的耳石难以自行溶解.

  • 12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胡成伍;鄢圣娟;田亮;黄显雄;吴家幂

    目的 分析眩晕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神经科住院的眩晕患者120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Dix-Hallpike试验及CT、TCD等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病因并随访观察.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临床诊断及其病因构成比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73例(60.83%),神经症17例(14.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合并神经症8例(6.67%),后循环缺血(PCI)4例(3.33%),偏头痛性眩晕4例(3.33%),小脑出血3例(2.50%),多发性硬化2例(1.67%),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1.67%),病因不明7例(5.83%).结论 BPPV是眩晕患者常见的病因,大多数以眩晕为主要特点的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的症状,这对提示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作者:章燕幸;吴承龙;肖桂荣;钟芳芳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 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 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 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 水平半规管BPPV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游锦;陈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成年人中所有引起眩晕疾病常见的一种内耳疾病,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第2常见的BPPV类型,该类型BPPV在医学教材及文献中较少提及,医生可能会忽略该类型的存在,而没有做相应的诊断性的检查,从而引起误诊.随着对此病的认识的加深,水平半规管BPPV的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显著的成果,本文对HC-BPPV的诊断与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中药封包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

    作者:崔美莲;王洁清;吴晓虹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封包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其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改良的Epley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封包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7d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疗效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复位次数,治疗后6个月进行复发率的统计.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7d及治疗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90.38%、94.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8.85%、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5.43±1.57)d]显著短于对照组[(7.85±2.16)d],复位次数[(1.97±0.44)次]显著少于对照组[(2.58±0.6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为19.23%,观察组复发率为5.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封包结合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位次数,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凤;李秀国;张慧

    目的 探讨应用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0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1例小儿BPPV患者应用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并于1周后复查,跟踪随访1年.结果 11例患者中利用新改良手法复位治疗后首次治愈率为63.6%(7/11),第2次治愈率为18.2%(2/11),第3次治愈率为9.1%(1/11),第4次治愈率为9.1%(1/11),总治愈率为100.0%,随访1年,有1例复发,再次手法复位后治愈.结论 新改良手法复位对于小儿BPPV患者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可作为小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661 条记录 8/34 页 « 12...567891011...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