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人工智能和临床诊断的上肢康复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王博超;张新峰

    脑卒中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缺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上肢康复治疗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主观康复评估,但这种方法误差大、成本高.因此,人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康复领域.本文总结了基于sEMG信号特征、运动轨迹误差特征、关节运动角度特征、关节角速度特征的客观评估方法,以及Brunnstrom等级评价法、上田敏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评价法、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价方法等主观评估方法.后,本文认为现有的客观评估方法普遍受到训练资料过少、特征单一等因素影响.主观评估方法普遍受到评估时间过长、易受主观影响等因素影响.未来的客观评估算法还应在算法准确性、训练资料规模、多特征融合等方面继续改进.

  • 上肢功能评定装置的研究现状

    作者:徐奚娇;胡秀枋

    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外上肢康复装置在脑卒中康复评定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的上肢康复系统,分析了上肢康复评定过程中多参数的获取方法及评定指标,阐述了上肢康复评定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市场前景。

  • 基于肌电和惯性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够物运动定量评估

    作者:刘霏;谢斌;黄真;叶世伟;吴健康;王才丰;黄帅

    目的:探讨融合肌电和惯性传感数据的定量化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实验联合使用微型惯性传感器和多通道肌电传感器,同步采集了20例脑卒中患者(患者组)和年龄匹配的10名老年人(健康组)的肌电及运动数据,融合这两种数据分别进行了分组统计学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结果:患者组的运动学参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且运动学参数与肌电参数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运动参数所反映出的异常运动模式与肌电所反映出的情况相一致,肌电数据能用于解释异常运动模式的原因.结论:本定量化康复评估方法可以实时、定量和可视化地进行临床分析和诊断治疗.

  • 体操棒训练方法在偏瘫上肢康复中应用32例疗效观察

    作者:温敬波;王学新;金美善;林发亮;王欢;修莹莹;张泽平;迟李悦

    目的 探讨体操棒训练方法 在偏瘫上肢康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作业疗法(上肢砂袋抗阻运动、砂磨板、滚筒、木钉插板等)和运动疗法,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体操棒训练0.5 h.治疗2个月后评定统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Fulg-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值统计学分析,说明体操棒训练有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机器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飞;田蓉;王春方;孙长城;王慧;张颖;杜金刚

    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且难以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学者们一直在探索新型且有效的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典型的非侵入性脑刺激形式,其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来改善运动表现,广泛用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结果表明,tDCS结合重复性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机器人治疗(RT)可提供高强度、重复性的运动疗法,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tDCS联合RT可有效增强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效果.对tDCS联合RT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如目标患者、治疗方法、康复效果、组合方法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讨论.

  • 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上肢康复训练系统研究

    作者:雷毅;喻洪流;王露露;王振平

    该文主要介绍针对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的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上肢康复训练系统的研究,通过机械设计和力学计算,设计了康复训练系统中的减重设备部分;依据提高患者训练效果和兴趣的设计目的,结合无线三轴传感器的应用程序接口,运用Unity3D引擎进行康复训练游戏的设计.患者穿戴上传感器后能够使用减重设备进行康复游戏,完成康复训练.经实验验证,该系统能够有效的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且记录患者的关节运动信息.虚拟现实训练能够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 虚拟现实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作者:丁千;高宏宇;宋梅思;卞瑞豪;陈娜;李乐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我国的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且呈上升趋势[1].本病导致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而产生异常运动模式[2].

  • 悬吊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增鑫;闫彦宁;赵振彪;陈苏英;袁野;刘婧斐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偏瘫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杨晓静;赵辉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7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NJF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小娴;唐金普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及使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CIMT适应症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2周,RRT组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2周,所有病人均采用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分级、偏瘫上肢实用性分级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及使用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分级和偏瘫上肢实用性分级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CIMT组的各项指标均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均比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更为有效.

  • 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梁天佳

    在脑卒中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80%患有上肢功能障碍.而在患有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终只有30%的患者能够实现上肢功能恢复[1],只有约12%的患者手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这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有着深远的影响[2].手功能康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已成为康复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目前脑卒中偏瘫上肢和手功能康复常用的治疗措施可分为中枢神经干预和外周神经干预两大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康复医学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一些脑卒中手功能康复的新方法和新理念,本文就脑卒中后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中枢和外周干预康复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中央驱动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分析

    作者:易金花;喻洪流;张颖;胡鑫;石萍

    为在结构上减小机械臂的体积,同时还减小电机噪音、辐射等不良因素对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中央驱动式传动结构.利用Denavit-Hartenberg (D-H)表示法对中央驱动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建模,得到了其正、逆运动学方程.使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让其在预设康复轨迹下进行运动仿真实验,得到了各关节的角度-时间曲线及机械臂手柄的位置-时间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臂手柄能在设定的康复轨迹下运动,验证了中央驱动式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同时,由机械臂手柄位置信息通过逆运动学方程计算得到的各关节的角度-时间曲线与从实验中得到的曲线大误差不到3.,验证了所得运动学方程的有效性.

  • 中央驱动式多自由度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研究

    作者:黄小海;喻洪流;王金超;董祺;张林灵;孟巧玲;李素姣;王多琎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脑卒中患者人数逐年增加.相较于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康复效果,目前也已经成为康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当前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结合各类上肢康复机器人产品的发展趋势,设计了一款多能帮助患者完成6个自由度(3个驱动自由度,3个欠驱动自由度)训练的索控式中央驱动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综合考虑机器人结构与常见的多关节复合康复训练动作,选用关节空间规划法中的三次多项式法设计了进食、抬臂收展两条运动轨迹,并在MATLAB中绘制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曲线,为进行科学有效的被动康复训练奠定了基础.后本文试制了实验样机,完成了机械结构与设计轨迹的验证.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肩手综合征52例观察

    作者:邓根飞

    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易并发肩手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肩部及手脂、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如手背皮肤除肿胀外,发红、发绀等,如不及早诊断治疗,严重者可导致从骨间肌开始手部及肩胛周围的肌肉逐渐萎缩,是影响瘫痪上肢康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7年6月~2000年8月确诊为脑血管并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治疗组共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1~76岁,平均57.6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34例;临床神经功能全缺损评分(The European,Strock.Scale)<20分4例,20~41分12例,41~60分22例,61~81分14例;于脑卒中15天内出现肩手综合征8例,1 6~30天出现32例,31天~3个月内出现共12例.观察组共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8~75.5岁,平均56.5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34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3例,20~40分14例,41~60分20例,61~81分11例;于脑卒中1 5天内出现肩手综合征5例,1 6~30天出现30例,31天~3个月内出现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病、神经功能缺损、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 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在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疗效

    作者:梁晓娜;孙艳杰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在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入组对象选自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偏瘫患者,共73例,均存在上肢功能障碍情况,随机分成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FM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入院治疗后2周和12周,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提高更加明显(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偏瘫患者联合实施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和康复训练,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