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液MMP-9和肌氨酸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陶小枫;高翠红;王振荣

    目的 探讨肌氨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测定54例前列腺癌(PCa)患者、3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例对照组受试者尿液中的MMP-9和肌氨酸水平,并应用ROC曲线分析二者对PCa的诊断价值,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结果 PCa患者尿液MMP-9、肌氨酸和PSA明显高于BPH组和正常对照组.PSA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5%、26.4%.ROC曲线分析显示,MMP-9和肌氨酸及两者联合检测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886和0.924.联合诊断效率高于二者单独使用.MMP-9和肌氨酸的升高程度和PCa的临床分期正相关.结论 MMP-9和肌氨酸联合检测可以很好地鉴别P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PCa的早期诊断指标.

  • 前列腺癌诊疗现状及肿瘤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作者:高翔;邹练;张晓毅;孙博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并不精准,即使经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其生物学特性为侵袭性还是惰性仍难以判断.国外研究表明,肌氨酸参与了前列腺的癌变过程,尿肌氨酸含量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SA检测.本文系统回顾了前列腺癌的发病原因,诊治过程及国内外新的研究进展.

  • LC-MS/MS 法定量检测肌酐校正后尿肌氨酸的方法建立及评估

    作者:许耘川;马妍慧;张良;沈立松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方法测定肌酐校正后尿肌氨酸的含量,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学建立及评价。2014年5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集36例前列腺癌患者、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76例健康体检者的随机尿各5 ml,以[2 H3]-肌氨酸作为同位素内标,使用丹磺酰氯对肌氨酸进行柱前衍生,应用LC-MS/MS技术同时测定肌氨酸和肌酐含量。评价该方法的线性、低检出限、精密度和回收率,并与酶法比较一致性。结果使用LC-MS/MS法检测尿肌氨酸特异性高,与同分异构体完全分离亦未见明显干扰因素。肌氨酸线性方程为Y=2.0456X+0.0689,R2=0.994;检测限(LOD)为8 ng/ml,定量限(LOQ)为25 ng/m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 CV)<6%;回收率范围96.8%~105.1%;LC-MS/MS法与酶法结果具有相关性,R2=0.815,P<0.01,平均偏差为-37.1%。结论成功建立LC-MS/MS测定尿液肌氨酸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有望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研究中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321-324)

  • 甘氨酸转运体-1对芬太尼诱导的切口痛觉敏化作用

    作者:陈蕾;姜慧丽;薛庆生;陈利海;于布为

    目的:探讨甘氨酸转运体-1在芬太尼诱导的切口痛觉敏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鞘内成功埋管2周后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为190~230 g,以Brennan法制作动物切口痛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NS+NS(皮下生理盐水+鞘内生理盐水)组、NS+Sar(皮下生理盐水+鞘内肌氨酸)组、Fen+NS(皮下芬太尼+鞘内生理盐水)组和Fen+Sar(皮下芬太尼+鞘内肌氨酸)组.每组各10只大鼠,通过热辐射刺激和von Frey机械刺激进行痛行为测定,记录手术前(基础值),术后第1、2、3、4、5、6、7天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阈值,分别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基础值比较,术后第1天4组大鼠痛阈均明显降低,术后每天逐步升高.热痛和机械痛阈值以Fen+NS组下降为明显(P<0.05),NS+Sar组热痛和机械痛阈值高,Fen+Sar组与NS+NS组(P>0.05)差别不大.结论:芬太尼加重切口痛大鼠的痛觉敏化,该作用可被甘氨酸转运体-1抑制剂——肌氨酸减轻,提示甘氨酸转运体-1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芬太尼痛觉敏化作用机制.

  • 尿肌氨酸与血清PSA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树平;贺凯;阳大庆;刘永红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尿肌氨酸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对21例PCa患者、1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男性进行尿标本的肌氨酸含量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尿肌氨酸含量的差异及其与血清PSA水平、PCa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的尿肌氨酸和血清PSA水平均明显高于BPH患者(P<0.05),但两者间无相关关系(r 2=0.04,P>0.05).PCa患者的Gleason评分越高,尿液中肌氨酸含量也越高(P<0.05),而与血清PSA水平无关(P>0.05).结论 随着PCa病理分级的增高,尿肌氨酸含量亦增高,检测尿液中肌氨酸含量有助于PCa的筛检和早期诊断.

  • 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尿肌氨酸的方法学性能评价及参考值分析

    作者:王萌;刘明;郭健

    目的 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尿肌氨酸进行方法学性能评价,初步估计尿肌氨酸的生物参考值.方法 参考CLSIEP5-A2、EP17-A、EP6-A、C28-A3等文件,评价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尿肌氨酸的重复性、空白限(limits of blank,LoB)、检测限(limits of detection,LoD)、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tation,LoQ)、线性范围、回收率和生物参考值.结果 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2.0μmol/L肌氨酸溶液、2.9 μmol/L新鲜尿液样本,总不精密度均<14.0%;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5.0、10.0 μmol/L肌氨酸溶液及6.4、9.8 μmol/L新鲜尿液样本,总不精密度均<10.0%.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尿肌氨酸的LoB约为0.35 μmol/L;肌氨酸溶液的LoD、LoQ分别为1.1、1.9 μmol/L,新鲜尿样本分别为1.2、2.0 μmol/L;线性范围为2.0~125.6 μmol/L;回收率为65.3%~ 90.5%.健康人群尿肌氨酸的生物参考值为0.01~0.06 μmol/g肌酐.结论 肌氨酸氧化酶方法检测尿肌氨酸的精密度、检测限、线性范围等可满足临床实验室的要求,但仍需在校准品基质方面有所改进以提高准确度.

  • 甘氨酸转运体-1在大鼠切口痛模型瑞芬太尼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作者:姜慧丽;陈利海;薛庆生;马伟

    目的 探讨甘氨酸转运体-1 (glycine-transporter 1,Gly-T1)抑制剂肌氨酸(sarcosine,Sar)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对瑞芬太尼痛觉敏化效应的影响. 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瑞芬太尼+鞘内生理盐水组(RN组)、瑞芬太尼+鞘内肌氨酸组(RS组)、生理盐水+鞘内生理盐水组(NN组)、生理盐水+鞘内肌氨酸组(NS组),每组9例,按分组分别在切口痛术前给予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尾静脉泵注,术后第1天给予肌氨酸或生理盐水鞘内注射.实验中采用VonFrey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术前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及术后2、4、12h,第1、3、5、7天的PWMT. 结果 与NN组比较,RN组的PWMT在术后2、4、12h及术后第1天分别为(0.21±0.04)、(0.63±0.21)、(1.33±0.50)、(3.31±1.03)g,显著降低(P<0.01).而RS组在上述时间点与RN组比较,PWMT分别为(2.11±1.17)、(2.89±1.05)、(4.31±1.57)、(7.11±1.76)g,明显增高(P<0.01),且与N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芬太尼具有致切口痛大鼠的痛觉敏化作用,该作用可被Gly-T1抑制剂——Sar所减轻,故Gly-T1可能参与了切口痛模型大鼠瑞芬太尼痛觉敏化的效应机制.

  • 肌氨酸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徐朝江;丁雪鹰;王卓

    有研究提示尿液肌氨酸水平似乎可以成为诊断恶性侵袭性前列腺癌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其比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更具特异性和灵敏性,但这一结论尚存在争议.全文结合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文献,对肌氨酸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酶法测定健康成年人血清肌酐生物参考区间调查

    作者:孙一帆;李慧妍;韦微莎;唐健;黄卫信

    肌氨酸氧化酶法(以下简称酶法)测定肌酐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室使用酶法代替苦味酸法进行血清肌酐测定[1,2].

  • 产肌酸水解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作者:杨波;王滚;蒋芬;刘冠兰;杨成;段绍斌;蒋云生

    目的 构建肌酸水解酶的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研究其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方法 ①根据Genbank数据库已知的肌酸水解酶(黄杆菌U-188)的基因序列,由上海吉凯生物有限公司进行生物合成,得到肌酸水解酶基因片段b;②根据肌酸酶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进行双酶切的回收和纯化,与质粒GV296酶切后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GV296-b,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筛选测序鉴定;③提取重组质粒GV296-b,转入至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菌液PCR鉴定;④工程菌GV296-b/BL21(DE3),向菌液中加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蛋白表达,并制备粗酶液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分析;⑤将工程菌GV296-b/BL21(DE3)于含特定浓度肌酸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取培养液测定肌酸浓度.结果 ①成功构建重组质粒GV296-b,将上述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电泳显示,目的片段大小约为0.783和1.212 kb,与理论值相符;②重组质粒GV296-b,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后实现高效表达.工程菌GV296-b/BL21(DE3)表达肌酸酶,具有肌酸酶活性,按基因序列图分析肌酸水解酶403个氨基酸,经SDS-PAGE分析酶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3 kD.结论 成功构建的工程菌GV296-b/BL21(DE3)能高效诱导肌酸酶的表达,具有肌酸酶活性.

  • 尿肌氨酸水平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马妍慧;丁奕星;周韵斓;张良;陈建华;沈立松;齐隽

    目的 分析尿肌氨酸在前列腺癌(CAP)诊断和病情判断方面是否优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甚至优于后者.方法 以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CAP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健康者尿肌氨酸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SA水平,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前列腺组织ERG基因异位和TMPRSS2/ERG融合基因.结果 CAP组、BPH组和健康对照组尿肌氨酸水平分别为(6.930±5.619)、(2.250±2.237)和(2.058±1.396)μmol/L,C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和BPH组(P<0.05).84.6%(11/13)的CAP患者具有ERG基因异位或TMPRSS2/ERG融合基因.2例疑为CAP的BPH组患者尿肌氨酸水平升高,且检出TMPRSS2/ERG融合基因.结论 尿肌氨酸有可能成为可用于诊断CAP的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记物.

  • 前列腺癌标记物的研究及新进展

    作者:鞠林成;刘赫;刘学锋;吴斌

    前列腺癌是一种高度异构性疾病早期没有临床表现,因此前列腺癌标记物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就前列腺癌标记物的结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肌氨酸的发现做一介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