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

    作者:李建生;宋建平

    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正虚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失所用.这一病机可为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涎液化糖链抗原-6在不同类型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晨;赵亚滨;孔灵菲;李振华;康健

    目的 检测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在不同类型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LD)患者血清及BALF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DILD患者73例,其中男44例,女29例,年龄(61 ±8)岁.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组34例,结节病Ⅰ期组10例,过敏性肺泡炎(HP)组15例,结缔组织病(CTD)组14例,检测患者肺功能,观察影像学特点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KL-6在血清及BALF中的水平,比较二者相关性.结果 IPF组FVC占预计值%为(70±14)%、DLCO占预计值%为(49±13)%,均低于结节病Ⅰ期组[(82±6)%,(81±6)%,均P<0.05],IPF组与CTD-IL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F组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为(9±7)%,高于结节病Ⅰ期组[(6±4)%,P<0.05];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12±7)%和(1.5±0.8),均低于结节病Ⅰ期组[(23±13)%,(4.0±5.1),P <0.05].IPF组血清中KL-6水平为(858 ±516) U/ml,高于结节病Ⅰ期组[(339±168) U/ml]和HP组[(553±287) U/ml,P<0.05)],但与CTD-ILD组无明显差别[(687±350) U/ml,P>0.05].IPF组BALF中KL-6水平为(437±252) U/ml,高于其他各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PF组血清KL-6水平与FVC和DLCO呈负相关(r=-0.46,-0.58,均P<0.01),与高分辨率CT网格影及蜂窝影评分呈正相关(r=0.62,0.41,P<0.05).结论 IPF患者血清和BALF中KL-6水平明显增高,血清KL-6水平与FVC、DLCO和高分辨率CT中网格影及蜂窝影评分相关,可能作为一项提示IPF临床诊断的指标.

  • 作者:

    关键词:
  • 间质性肺疾病诊疗体会

    作者:孙燕

    目的 探讨弥漫性闻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对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72例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前激素作为抗炎治疗的首选药物,60例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50例症状有所改善,临床缓解为83.3%(50/60),提示糖皮质激素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减轻症状,缓解并稳定病情.结论 重视该类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HR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何杰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35例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分析所有的高分辨率CT、普通CT以及胸部X线片的检查结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结果 HRCT检查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早期影像表现网状阴影、小结节阴影、胸膜下磨玻璃影、网状结节影以及晚期表现蜂窝肺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66.67%、38.52%、41.48%和47.41%,高于CT检查所发现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44.44%、37.78%、17.78%、19.26%和2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也明显高于X线检查所发现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37.78%、22.22%、8.89%、10.37%和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率CT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痰病影像学表现的优势明显优于常规CT和X线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和误诊.

  •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体会

    作者:仕丽;王檀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难治病,多进行性发展而死亡.王檀教授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学说,认为该病中医病机关键是肺中虚寒、肺络痹阻,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温化痰饮为宗旨,选<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加减治疗,临床可有效减轻症状,阻断病情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现代中医病机及证治分型初探

    作者:张丹婷

    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是一组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的,侵犯肺泡壁及肺泡周围组织的疾病,有百余种,大多数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发病隐袭,呈慢性过程,偶可见急性发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该病尚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对该病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有些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姬海燕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简称为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侵犯肺泡壁及肺泡周围组织的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肺间质纤维化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肺容量减少,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

  •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蛋白组学研究

    作者:王平;朱元珏

    蛋白质组学是指对蛋白质组整体水平进行研究.与传统研究单一蛋白质变化的方法 发相比,能获得整体蛋白质水平表达差异.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广泛的细胞因子网络,以往大量研究集中于单个细胞因子水平,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其高新系统量及整体水平比较差异优势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间质疾病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

  • 动态监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在重症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作者:李丽娟;林江涛;刘国梁;苏楠;陈新旺

    目的 探讨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动态变化在评估入住ICU的重症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4例,于入院1、3、7、14d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气分析,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气分析各指标有无差异及各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①死亡组患者第3、7、14天的PA-aO2均高于存活组,3 d(383.03±162.59) mmHg vs (216.20±97.33)mmHg,7 d(369.38±155.47) mmHg vs (185.16±81.23) mmHg,14 d(507.30±132.52) mmHg vs(169.13±78.69) mmHg(P<0.05);死亡组患者的3、7、14 d的吸入氧气浓度(FiO2)均高于存活组,3d(73.47±23.98) mmHg vs (49.07±11.43) mmHg,7 d(71.23±25.89) mmHg vs (46.22±8.08)mmHg,14 d(83.17±22.58) mmHg vs (43.17±8.86) mmHg(P<0.05);死亡组患者第7、14天的PaCO2高于存活组,7 d(46.83±17.83) mmHg vs (31.85±5.90) mmHg,14 d(47.01±16.65) mmHgvs (31.85±5.90) mmHg(P<0.05);死亡组患者第14天的PO2低于存活组,(72.13±28.88) mmHgvs (108.36±49.14) mmHg(P<0.05).②比较第1、3、7、14天PAaO2水平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AUC大值为第14 d(0.958),在ROC曲线上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的临界点为228.85 mmHg,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3.3%;③根据第14天PA-aO2水平是否大于228.85 mmHg为界,以28 d生存期为上界,生存曲线显示PA-aO2水平<228.85 mmHg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8 d,PA-aO2水平>228.85 mmHg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8.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COX预后分析显示若不考虑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因素,14d的PAaO2是否大于228.85 mmHg是预测28 d病死率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 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动态监测PA-aO2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 血清IL-4及IFN-γ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廖洋;江宇;程胜;罗春

    目的:进行血清白介素(IL)一4、干扰素(IFN)一γ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患病,将患者分为A-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组和B-健康对照组.A组患者83例,B组患者2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4以及IFN-γ水平.结果:血清IL-4 A组为291±77pg/mL,B组为218±27pg/mL,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IFN-γA组为217±39pg/mL;B组为IFN-γ为309±41pg/mL,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IL-4及IFN-γ可能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有效生化标志物.

  • 儿童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

    作者:袁新宇;叶滨宾;陈慧中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ffus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LD)是指可导致瘢痕和纤维化的肺间质炎性病变.在临床上,儿童DILD诊断标准应包括缺氧或呼吸困难,以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DILD疾病谱因儿童成长和发育的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应用成人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 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童;魏丽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LD)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5例DILD患者进行BAL,灌洗前和灌洗后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后CO弥散量由灌洗前的(13.36±3.78) ml/min/mmHg 下降至灌洗后(11.24±3.44)ml/min/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洗前后肺活量由(2.31±0.97)L下降至(2.02±0.85)L,肺总量由(3.55±1.09)L下降至(3.07±1.02)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秒率灌洗前(83.5±6.52)%及灌洗后(83.8±6.28)%无动态改变.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可加重限制性通气障碍及弥散障碍,对气道阻塞无影响.

  • Fas/FasL信号转导途径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作者:杨洋;乔俊华;安继红;张越;吴春风;于庭;图门乌力吉;马忠森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弥漫性疾病,肺间质主要包括两种成分:细胞和细胞外间质.在ILD的发病过程中有多种炎症细胞、免疫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其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英坤;赵琦;邵玉霞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综合效果.方法 6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给予西医常规抗炎、化痰及氧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乙酰半胱氨酸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66.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IPF能够提高综合疗效,但是对于肺功能指标改善无显著性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 宋康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经验浅谈

    作者:王璐;张丽婷;徐璐;杨珺超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宋康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随师侍诊,对宋康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宋康教授根据“常嗽不断、喘息上气、发作有时,渐觉憔悴”的临床表现,将该疾病归属为中医“肺痹”、“肺痿”范畴,认为此病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痰瘀为标,伴有或不伴外邪犯肺之证,在治疗上采用宣肺、下气、软坚、清解、健脾、温补肺肾等法,在临床上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结论]宋康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疗效显著,其临床经验及用药值得学习。

  •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表面重建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斌;袁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表面重建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HRCT)及三维肺表面重建(VR)分析51例ILD的肺内改变和脏层胸膜的累及情况,并和50例正常人胸部体检HRCT及VR图像比较.结果:正常组的肺表面VR显示正常的肺容积再现和平滑的脏层胸膜;ILD组的肺表面VR显示患侧肺的肺体积缩小和肺内纤维组织对脏层胸膜牵拉所致的肺表面的局部的凹陷和粘连.在归属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中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由于肺间质纤维化较少,而对脏层胸膜的影响较小,通常显示基本正常的肺容积再现.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表面重建能整体评估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肺体积变化和胸膜累及状态,在区分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和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症状及证候的文献研究

    作者:李建生;张瑞;徐向宇;闫国立;李庆磊;马锦地

    目的: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常见症状及证候,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19.0软件,采用频数描述、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病涉及的一般症状共71种,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咳痰、咳嗽、短气、气喘、疲乏、胸闷、自汗、食欲不振、口干渴等;涉及的舌质共有12种,其中构成比大于3%由高到低依次为红舌、淡白舌、青紫舌、紫暗舌、暗红舌、胖大舌、淡红舌、舌有瘀斑、齿痕舌;涉及的舌苔共有11种,其中构成比大于3%由高到低依次为薄苔、白苔、黄苔、腻苔、少苔;涉及的脉象共有12种,其中构成比大于3%的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脉、弦脉、数脉、滑脉、沉脉、弱脉、浮脉、涩脉.根据常见症状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所推断出的证候有气血虚弱证、寒热错杂证、阳虚寒凝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肺肾气阴两虚兼脾阳虚证.结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常见证候有气血虚弱证、寒热错杂证、阳虚寒凝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肺肾气阴两虚兼脾阳虚证.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张瑞;代民涛;李轲;李建生;李庆磊;马锦地

    目的: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文献,分析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使用中药规律,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从中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19.0软件,采用频数描述、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病涉及的中药共有241味,其中使用频繁的前26味中药由高到低依次为:川贝母、甘草、黄芪、丹参、款冬花、当归、杏仁、枇杷叶、浙贝母、麦冬、沙参、茯苓、薏苡仁、金银花、党参、白术、黄芩、五味子、桔梗、桑白皮、半夏、紫菀、川芎、赤芍、生黄芪、瓜蒌.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治法,既有祛邪为主的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燥湿、利水,又有补虚为主的益气、养阴、补血、生津、益肺、补脾、补肾.结论:佐证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临床上主要的病因病机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气虚、阴虚,标实主要为痰、热与瘀.

  • 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茜茜;安云霞;徐紫光;李晓亮;马芸

    目的 评价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LC)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因胸部CT显示为双肺弥漫性肺疾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TBLC且临床资料完整的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史、肺功能、胸部高分辨CT及TBLC等检查结果.结果 41例患者共获取TBLC组织样本102个,平均直径(4.6± 1.5)mm.25例(61.0%)获得明确病理形态学诊断,病理类型为机化性肺炎9例、间质性肺炎8例、非坏死性炎症性肉芽肿6例、侵袭性黏液腺癌1例、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16例(39.0%)未确定诊断,其中3例进一步经多学科会诊确立诊断.终28例获得确诊,诊断阳性率为68.3%(28/41).出血与气胸的发生率分别为51.2% (21/41)和9.8% (4/41);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活检标本直径分别为(5.5±1.5)、(5.0±1.9)mm,出血患者活检标本直径与未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88);发生气胸患者和未发生气胸患者活检标本直径分别为(5.6±1.9)、(5.2±1.7)mm,发生气胸患者活检标本直径与未发生气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4).结论 结合多学科会诊约70%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经TBLC能够获得诊断.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