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针灸艾条点燃位置对针体及周围温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周惠钧

    目的:观察温针灸艾条不同的点燃位置对针体及周围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操作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高精度红外测温仪测量模拟温针灸不同点燃位置下针体及周围温度,分两种点燃方式和4个测量位置进行测量,即①从艾条上端点燃,分别距离艾条下端2 cm、3 cm处测量针体及周围温度;②从艾条下端点燃,分别距离艾条下端2 cm、3 cm处测量针体及周围温度.每种方法重复测量5次,测量结果按相同时间点叠加取平均值后描绘各时间点的温度曲线图.结果:相同点燃方式在距离艾条下端2 cm处比3 cm处保持有效艾灸温度的持续时间约长3 min;相同距离的上端点燃和下端点燃在不同温度段有以下特点:保持30~35℃,下端点燃比上端点燃保持时间长;而维持在35℃以上的时间两者相差不多;从艾条上端点燃针体达到的高温度比从下端点燃要高5℃以上;达到有效艾灸温度的初始时间从艾条下端点燃要比从上端点燃早;从曲线上看,于艾条下端点燃呈现“前峰左移”,于艾条上端点燃呈现“前峰右移”.结论:温针灸的点燃位置以艾条段下端距皮肤2~3 cm,并从下端点燃施灸较为合理.

  • 低温保存的血小板胞内冰晶形成温度测定

    作者:刘景汉;欧阳锡林;吕留彩;高大勇

    血小板胞内冰晶形成(ⅡF)的温度是指导血小板低温保存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本研究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两种方法同时测定血小板ⅡF温度范围.在分步降温法中,每降5℃取出血小板样本,测定37℃直接复温(T37℃)和经液氮处理后再37℃复温(LN)两种方法处理的血小板样本磷脂酰丝氨酸(PS),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差式扫描量热计(DSC)记录加和不加5%DMSO的血小板在降温过程中的放热峰.结果表明,PS,LDH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在-35℃左右不再发生变化.DSC测定结果表明,代表血小板ⅡF的第二个小放热峰在-35℃左右.结论:血小板ⅡF温度在-30℃至-40℃之间(-35℃左右).

  • 硬膜外阻滞中体温中枢调节、局麻药液温度和寒颤反应的关系

    作者:杜淑清;马瑞芹;康建

    硬膜外阻滞下手术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寒颤反应,为探讨寒颤的发生,现观察如下.1 临床资料组I:随机选择硬膜外阻滞下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ASA Ⅰ~Ⅱ级.按常规行硬膜外穿刺、留管.于预计阻滞区和非阻滞区妥善安置多功能监护仪之皮肤温度测定电极,在测定基础温度后用2%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并连续观察阻滞区和非阻滞区皮肤温度的变化,每5 min记录一次,共观察50 min.

  • 液体二氧化氯用于消毒游泳池水的探讨

    作者:曲莉萍;吴永军

    游泳场所一般采用漂白粉消毒,因使用麻烦,未能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而不能达到良好消毒效果。为此,笔者试改用二氧化氯消毒,并与漂白粉消毒效果进行了比较。 选择市内的1家游泳馆作为监测对象。1999年前这家游泳馆使用漂白粉消毒,从1999年开馆时,改用批号为"宁卫消准字[1998]第009号"液体二氧化氯消毒剂,用柠檬酸做活化剂,使用时将消毒剂与活化剂按质量比10:1混匀,活化5 min后,投放量以二氧化氯0.2 mg/L直接加入池水中。对1998年和1999年池水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监测项目和评价方法按游泳馆GB9667-1996。 池水温度测定用水银温度剂;pH测定用pH S-2型pH计;浑浊度用Y2D-I型液体浊度计;尿素采用公共场所标准检验方法;细菌总数为平皿记数法;大肠菌群为试管发酵法。

  • 炎炎夏日宜“热战”不宜“冷战”

    作者:张坤

    一位名叫克拉克的医生让热不可耐的人们自由选择热茶和冷饮来解渴。用红外温度记录仪分别对这两组人员进行皮肤温度测定。开始,记录仪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十几分钟后,喝茶组的皮肤温度慢慢降低了1℃,而喝冷饮组的皮肤温度基本没有下降。一个小时后,喝茶组消除了口渴的感觉,而另一组却仍感口渴。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克拉克现象”。

  • 红外线皮肤温度测定不能用于检测肌筋膜痛点

    作者:

  • 乳癌的体表温度测定图形化诊断法

    作者:

  • 半导体激光根管内照射与牙根表面温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陈幸;朱庆萍;沈中华

    目的 采用不同功率半导体激光根管内连续照射或间隔照射,观察3种照射模式对根管外壁温度升高的影响.方法 实验一:60颗离体单根管牙分A组(功率1.5W)与B组(功率3W),每组又分为3亚组(A1、A2、A3),每组10颗,采用三种不同照射模式:A1:照射5s4次,A2:照射10s2次,单次照射间均间隔5 s;A3:连续照射20 s,同时测定根管外壁平均温度的变化.实验二:30颗离体单根管牙,采用功率1.5W,连续照射20 s的模式,测定牙根外三点:G1(根尖点)、G2(根尖1/3)、G3(根中1/3)温度变化值.结果 A组中,A1、A2、A3照射模式下根管外壁温度升高均值分别为4.78℃,5.21℃,5.97℃,3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于相同照射模式下温升均值均大于A组,且B3模式下根管外壁温度升高高可达10.3℃.相同照射条件下,根尖(G1点)温度升高明显低于根尖1/3(G2点)及根中1/3(G3点)的温度(P<0.05),G2、G3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照射模式及激光功率对根管外壁温度改变均有显著影响,且不同部位升温幅度也不相同.功率1.5W条件下,本实验设计的3种不同照射模式,均是临床较为安全的使用参数.

  • 冠状动脉内温度的测定对粥样斑块性质的判断价值

    作者:彭绍蓉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与易损斑块密切相关,目前各种识别易损斑块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冠脉内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表面温度存在异质性,通过测量斑块的表面温度可以判断斑块的性质.动脉温度测量法提供了一种判定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新方法,可以特异地识别易损斑块.目前该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 脉冲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与牙根表面温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贺慧霞;刘鲁川;宋远雄;安建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脉冲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与牙根表面温度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108颗离体单根管牙处理后分为3组.A组为同剂量激光根管内照射不同牙位的牙;B、C两组分别在15 Hz和20 Hz频率下分7种功率根管内照射,B组根管壁涂增效剂后再照射,测牙根表面中部的温度;C组加测根表面下部的温度.结果:①同剂量激光根管内照射,下切牙较上切牙、尖牙和前磨牙根面温度显著升高(P<0.01).②20 Hz和15 Hz照射组随激光功率增大牙根表面温度升高.③根管壁涂增效剂后各功率激光照射后根面升温显著增加(P<0.01).④同剂量激光照射,根尖部较根管中部温度升高更多.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脉冲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牙根表面温度变化随功率、频率增大而增加;牙位和增效剂等对牙根表面温度变化有不同程度影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