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君臣配伍探究

    作者:袁晓红

    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概念早由<内经>提出,主要是以药物在处方中的作用论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的主要配伍理论,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而一首方的君臣配伍决定该方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 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及特点

    作者:郭丹丹;郑虎占;王颖辉;陈爱芳;李梅;徐静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用药特点和用药经验,为临床用中医中药治疗绝经综合征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搜集并整理了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1000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之后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创建了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用药Access数据库,以中药学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探讨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 绝经综合征中医用药,就四性言,用寒凉药为多,占42.40%,温热药占31.95%,说明绝经综合征属热证较多;就五味言,甘、苦味药物应用为多;就归经言,用药以入肝、心、肺、肾经者为多,肝经9715次(21.28%)、心经6994次(15.32%)、肺经6736次(14.76%)、脾经6555次(14.36%)、肾经6241次(13.67%)、胃经3929次(8.61%);就用药分类言,补气药、补阴药、养心安神药、补血药等补虚药应用较多,补气药出现频率2023次,占11.72%、补阴药出现1518次,占8.79%、养血安神药出现1153次,占6.68%、补血药出现1093次,占6.33%、发散风热药出现1010次,占5.85%、理气药出现997次,占5.77%、清热凉血药出现868次,占5.03%、活血调经药出现818次,占4.74%、补阳药出现805次,占4.66%、利水消肿药出现689次,占3.99%;就常用中药性能言,白芍、当归、茯苓、北柴胡、炒酸枣仁、炒白术、浮小麦、牡丹皮、生地黄、熟地黄等为常用药物,与补血、补气、安神药应用较多相符;就用药安全性方面言,选用有毒性的药品仅占1.33%.结论 绝经综合征病程较长,病因病机较复杂,中医在治疗此病上,选药比较谨慎,极少选用有毒性的猛烈的下品药,大多选用上品无毒性的补益药.

  •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一药多名考析

    作者:张琳叶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在医学领域的贡献是多个方面的,而对方药的研究正是他对医学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以方剂和方论为主要形式系统地总结了自<黄帝内经>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收载的方剂达6500余首,这些方剂构成了两部巨著的主体内容.

  • 浅谈归经理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作者:杨力强;易自刚

    归经理论是指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药物的作用特点,将药物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医生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依据之一.归经理论与方剂学密切相关,并对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浅谈如下.

  • 补肝阴方剂配伍方法初探

    作者:杨路歌;王均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生理状态下,肝阴与肝阳保持平衡,相互为用;病理状态下,或因久病失养,或他脏病变所累,或失血,引起肝阴亏损,虚热内扰,临床可表现为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等.

  • 浅谈仲景组方的阴阳配伍

    作者:夏永华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术的精髓和基础,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且对组方用药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试从寒热并投、攻补兼施、升降并用等方面对仲景的阴阳组方用药探析如下。

  • 大枣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

    作者:叶亮;郭盛;段金廒;范欣生;尚尔鑫;赵凤英

    从中医学历代典籍中搜集899首含有大枣的方剂,利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与大枣配伍相关的频繁项集,发现大枣与甘草-生姜、甘草-人参、甘草-当归3组中药配伍有显著关联性,与仲景方中大枣的配伍情况有明显对应关系.

  • 张景岳补肾方配伍特色浅析

    作者:易自刚

    张景岳博学多才,学验俱丰.他在深入考究岐黄典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师古不泥古,勇于创新,著述颇多,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张景岳非常重视元阴元阳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诊治疾病"必当察元气为主".在治疗上重视虚证,善用温补,且重视滋阴,在补肾方面尤具特色,创左归丸(饮)、右归丸(饮)等补肾名方.笔者通过研习,仅就张景岳补肾方剂的配伍特色浅析如下.

  • 沈洪教授膏方应用经验介绍

    作者:谢少茹

    膏方,一般分内服及外用两种,外用膏药是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内服的膏剂又称为膏滋,《灵枢·五癃津液别》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可见其主要以补益为主,但膏方不完全局限于滋补,其亦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早见于《黄帝内经》记载有豕膏、马膏,系动物的脂肪.到了明清时期,使用膏方开始增多,膏方的药味也逐渐增多.中医学发展至今,膏方应用可谓登峰造极,丰富多彩,尤其冬令欲进补者每每求膏若渴.它在祛除疾病、改善体质、补益虚羸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用.沈洪教授,从事临床、科研二十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对内服膏滋应用有丰富经验,疗效显著,现总结介绍如下.

  • 论中医古方中的"方-证-剂"对应思想

    作者:孙有智;朱卫丰;杨明;廖正根

    剂型作为制方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处方疗效的发挥有重大影响,前贤制方时,除严格按照方证对应思想选药配伍外,在剂型选择上,尽量使"剂"与"证"、"剂"与"方"相对应,大限度地发挥全方的功用.

  • 中医处方组成原则探析

    作者:刘庆林

    归纳中医处方7种原则,以法统方、系统功能、主次分明、随机应变、悟性结合实践、病证结合、兼容药理.以法统方是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系统功能、主次分明是方剂体制结构的组成原则,随机应变是中医作为随机医学的体现,悟性结合实践检验是组方的灵感来源与评判标准.

  • 从"泻火泻心"看五行学说对中医方药配伍的影响

    作者:马成

    五行学说指导方剂配伍,谨守脏腑病机与五味理论,以阴阳邪正概念为基础、维护生克承制为目的,从"泻火泻心"探讨五行学说指导方药配伍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治疗目的.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思维方法的探讨

    作者:沈忠源

    阐述中西医治疗乙肝的现状,分析疗效低下的原因,以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探讨治疗乙肝,即采用中医宏观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微观调节,选择特异性中药组方的原则治疗乙肝,该组方应具有解毒祛湿、疏肝化瘀、益脾补肾、调理气血之功,同时又有抗乙肝病毒、增强调节免疫机能、护肝而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

  • 分消走泄方药配伍理论探讨

    作者:曾艺鹏;李剑锋;蒋玉珍

    分消走泄是湿热性疾病的证治大法,其配伍组方的理论依据包括:三焦湿路,宜疏调三焦;湿赖气行,宜流气化湿;湿滞散漫,宜就近祛邪;湿热互结,宜分散而治.临床组方模式包括三焦分治配伍和湿热分治配伍两方面.用药强调流动不居,气化则湿亦化.

  • 《伤寒论》方药性味与配伍简析

    作者:马守宽;马力文

    笔者在习读<伤寒论>过程中,将其方药性味,主治功效罗列、对比,认为其性味与配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且自成体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