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葡萄东方盔蚧的防治

    作者:王吉波

    我场栽培葡萄已有几十年历史,品种主要是玫瑰香,近年来由于东方盔蚧(prarthenolecanium cormiborchs)的大量发生,造成葡萄品质下降、枝条枯死、树势衰弱,给葡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1997-1999年,我们对东方盔蚧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生活习性东方盔蚧在北京市清河农场12分场葡萄园1年发生1代。以2至3龄若虫在枝干裂缝、老皮下或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葡萄出土后随着气温升高开始活动,爬至1~2年生枝条或叶上为害,5月中下旬产卵于体下,卵期1个月左右,6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在母体下静伏2~3天,然后脱离母体爬出,到叶片背面、嫩枝、叶柄上固定为害。1龄若虫经7~10天进入2龄,2龄若虫历期长达60多天。此虫在清河农场营孤雌生殖,每雌产卵800~3 000粒。药剂防治试验 (1)不同药剂防治效果试验1997-1999年,每年4月15日和6月15日分别喷洒40%氧乐果乳油8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800倍液、索利巴尔(石硫合剂替代剂)100倍液、蜡蚧灵乳油800倍液,于7月上旬调查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药剂中,以蜡蚧灵乳油800倍液防效好,平均防效为93.4%,50%久效磷乳油800倍液为90.3%,40%氧乐果乳油800倍液为51.6%,索利巴尔100倍液为35.5%。从防效上看,前2种药剂效果较好。但50%久效磷乳油属高毒农药,使用不够安全;而蜡蚧灵乳油属低毒农药,对人安全,且对天敌毒性小。(2)不同喷药次数和时间的防治效果试验1997-1999年,以蜡蚧灵乳油800倍液为供试药剂,进行不同喷药次数和不同喷药时期的防效试验,设6个处理:①于4月15日、6月15日、6月25日喷洒3次;②4月15、6月l5日喷洒2次;③4月15日喷洒1次;④6月15日喷洒1次;⑤6月25日喷洒1次⑥空白对照(不喷药)。试验结果表明:喷3次药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7.3%;喷2次药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3.5%; 4月15日、6月15日、6月25日各只喷1次药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1.3%、87.5%和46.4%。这说明喷3次的防治效果优于喷2次和喷1次的处理。从不同喷药时期看:6月15日喷药效果好,因为此时正是东方盔蚧卵孵化盛期,抗药能力弱;而4月15日及6月25日因不是佳防治时期,故防治效果不好,尤以4月15日防治效果差。

  • 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张李香;吴珍泉;吴佳凡;黄强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 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食量(2.58±0.48)mg/头较饲料2的日平均取食量(1.99±O.83)mg/头多,但美洲大蠊若虫从饲料2、饲料3中日摄食的蛋白质和脂类间无差异(P>0.05);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2的利用率(95.67±1.32)%和食物转化效率(14.22±6.48)%高,与对饲料1、饲料3的利用率、食物转化效率间存在差异.美洲大蠊若虫取食饲料2较取食其他2种饲料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 德国小蠊若虫龄期区别的体征研究

    作者:卢慧明;孟凤霞;高聪芬;刘起勇;任东升

    目的 通过观察德国小蠊的蜕皮现象确定其发育龄期,以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德国小蠊体征与龄期相关信息,为德国小蠊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工作的龄期判断以及德国小蠊实验与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取德国小蠊的单卵荚进行饲养,逐日观察并记录其蜕皮和龄期发育情况,测定各龄期若虫的头宽、体长和体重等身体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各龄期的主要体征值来确定若虫龄期.结果 在饲养条件下,德国小蠊若虫共经历6个龄期,各龄历期分别为(13.00±1.29)、(11.17±1.17)、(12.33±2.07)、(10.20±1.10)、(10.50±1.05)和(9.50±1.05)d,各龄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龄若虫的头宽分别为(0.99±0.16)、(1.03±0.15)、(1.62±0.19)、(1.83±0.22)、(2.02±0.21)和(2.05±0.22)mm;体长分别为(3.69±0.35)、(5.27±0.57)、(7.03±0.70)、(9.48±0.67)、(11.19±0.61)和(11.48±0.44)mm;体重分别为(2.39±0.11)、(8.70±0.69)、(17.64±5.27)、(37.97±5.04)、(50.66±9.23)和(66.20±11.60)mg/只;德国小蠊的龄期与头宽、体长或体重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39、0.9854和0.9879.结论 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德国小蠊不同龄期间的体重变化明显,其次是体长;可根据体重、体长和头宽,对个体的龄期进行综合判断.

  • 5种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成、若虫的敏感性及应用效果调查

    作者:陈卫华;武正军

    目的观察德国小蠊成、若虫对5种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有针对性地对旅客列车蜚蠊开展杀灭工作.方法果酱瓶药膜法.结果德国小蠊成、若虫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成虫对敌敌畏、残杀威的敏感性高于若虫,但敌敌畏差异无显著性,而残杀威差异有显著性;若虫对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敏感性高于成虫,但氯氰菊酯差异无显著性而溴氰菊酯差异有极显著性;苯氰菊酯无差异.结论在旅客列车上灭蜚蠊时,不同季节可针对其特点,应用相应药品.若将对成虫毒性大和对若虫毒性大的杀虫剂复配,则能取得更好的灭虫效果.

  • 临海市杜桥镇创建灭蜚蠊先进镇技术工作总结

    作者:王仙文;金武健;金琥

    杜桥镇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及自然环境适宜蜚蠊的栖息及繁殖.我镇在除四害工作中开展了区域性的群众灭蟑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广度和深度不够,未将其控制到不足为害的程度.因此,为迅速控制蜚蠊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们于2001年6月10日对镇区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单位、住户以及公共环境地段,开展了灭蜚蠊活动,使镇区的蜚蠊成若虫侵害率由灭前的45.64%降至灭后的1.85%;密度指数由灭前的5.24只/间降至灭后的2.13只/间;卵鞘侵害率由灭前的25.32%降至灭后的1.07%,密度指数由灭前的4.18只/间降至灭后的1.23只/间;蟑迹侵害率由灭前的60.75%降至灭后的3.12%.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全爱卫发(1997)5号文规定的标准.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 德国小蠊成、若虫抗药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作者:黄谊;吕炜;姚松银

    目的 监测德国小蠊成、若虫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比较德国小蠊成、若虫的抗药性差别.方法 点滴法.结果 德国小蠊成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34.49、16.41、4.25、1.06、2.01,而德国小蠊若虫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0.69、21.42、5.45、1.65、1.86.结论 德国小蠊若虫比成虫对杀虫剂有更大的抗药性.

  • 一、卫生害虫及其危害(续8)

    作者:

    28.什么是疥螨?有哪些危害?疥螨属绒螨总科疥螨科的一类节肢动物,体型很小,一般仅有300~500μm,其生活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均在宿主皮肤角质层由其自掘的"隧道"内完成.疥螨的主要危害是引起疥疮,本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常在家庭、集体宿舍中流行,严重时无人能够幸免.

  • 一、卫生害虫及其危害(续7)

    作者:

    24.什么是革螨?危害有哪些?革螨是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革螨总科的一类节肢动物,又称虫穴虫平、腐食螨,体型较小,约0.2~1mm,生活史过程通常包括卵、幼虫、第一若虫、第二若虫和成虫等5个阶段,生殖方式不一,有的种类为卵或卵胎生,有的种类则直接产出幼虫或第一若虫.

  • 一、卫生害虫及其危害(续6)

    作者:

    22. 什么是蜱?危害有哪些?蜱与昆虫不同,它属蛛形纲、蜱螨目、蜱亚目的吸血节肢动物,两性个体均专营吸血寄生生活.蜱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除卵期外,其他3个发育阶段均须吸足够量的血后,才能完成发育和繁殖,否则不得不再次寻找宿主吸血.

  • 我国恙螨与恙虫病的研究

    作者:黎家灿;郑小英;奚志勇

    恙螨包括媒介恙螨和非媒介恙螨.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螨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Hyasi,Ogata,1931)];该病的流行特点很主要的一方面决定于媒介恙螨的生态学.由于媒介恙螨不但把恙虫病立克次体从鼠类传给鼠类,从鼠类传给人类,而且恙螨本身可以长期、多代保有和繁殖这种病原体,保持传病能力;因此,影响恙虫病传播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病原体、人群等方面的因素,但媒介恙螨是该病传播过程中广泛和直接的因素.恙螨成虫和若虫以一些节肢动物等的卵或幼虫作为捕食的对象,恙螨幼虫则是寄生性的,以鼠类为主要宿主,偶而叮人.本文除介绍媒介和非媒介恙螨外,重点是分述媒介恙螨的传病和它的生理、生化等的研究,后是防治建议.

  • 红带锥蝽各发育阶段形态特征观察

    作者:肖丽贞;陈朱云;欧阳榕;谢贤良;谢汉国

    目的 描述和比较红带锥蝽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捕获红带锥蝽成虫,实验室饲养获得卵和若虫,置解剖镜下观察,测量卵长度、卵中部粗、卵盖直径、卵盖中部高,测量若虫和成虫的体长、头长、头宽、眼前部长、眼后部长、复眼间距、单眼间距、触角各节长、喙各节长、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前叶长、前胸背板后叶长、胸部大宽度、腹部大宽度和前翅芽(前翅)长.并将本研究中观察的红带锥蝽成虫与《医学昆虫学》和《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中记载的锥猎蝽亚科的全园蝽属和红猎蝽属昆虫及锥猎蝽属的华锥猎蝽进行形态学比较.结果 红带锥蝽生活史包括卵、Ⅰ~Ⅴ龄若虫和成虫.卵呈长椭圆形,平均大小为1.838 mm×0.976 mm,具卵盖,发育后期可见红色眼点.若虫至成虫体长呈递增状态,Ⅰ、Ⅱ、Ⅲ、Ⅳ、Ⅴ龄若虫和成虫的平均体长依次为2.546、4.834、7.127、10.258、17.062和21.787 mm;Ⅲ龄若虫开始出现翅芽并逐渐伸长,至成虫发育为翅;Ⅲ、Ⅳ、Ⅴ龄若虫前翅芽和成虫前翅平均长度依次为0.584、1.261、3.832和13.359mm;Ⅰ~Ⅳ龄若虫无单眼,Ⅴ龄若虫可见单眼痕迹,至成虫发育为单眼一对.红带锥蝽与全园蝽属和红猎蝽属昆虫可通过头部形状和触角着生部位鉴别.红带锥蝽头长适中,触角着生于眼和唇基之间;而全园蝽属的头部粗短,触角着生于眼的直前方;红猎蝽属的头部狭长,触角着生于头前部近唇基处.红带锥蝽与华锥猎蝽可通过头及前胸背板是否具颗粒、前胸背板前角和小盾片顶端的形态鉴别.红带锥蝽的头及前胸背板密布小颗粒,前胸背板前角较长,小盾片顶端刺尖削;而华锥猎蝽的头及前胸背板无颗粒,但具显著的皱纹,前胸背板前角较短,小盾片顶端不尖削.结论 红带锥蝽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显著,其成虫的形态特征可与全园蝽属、红猎蝽属昆虫及锥猎蝽属的华锥猎蝽鉴别.

  • 扫描电镜观察猴体内寄生的蛇舌状虫属若虫及基于其18SrRNA基因的种系发育关系分析

    作者:李健;石云良;施维;方芳;周庆安;李雯雯;何国声;黄维义

    目的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食蟹猴(Macaca fascularis)体内分离的蛇舌状虫属若虫虫体表面的超微结构,并基于其18S rRNA序列分析其分子种系发育关系.方法 将从食蟹猴分离的蛇舌状虫属若虫用戊二醛与锇酸双固定法,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体表超微结构.PCR扩增若虫18S rRNA基因并测序;运用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X 1.83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所有已登录的孔头舌虫目(Porocephalida)内部虫种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并使用MEGA 4.0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种系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 扫描电镜示,若虫呈圆柱状,前段略粗,末端变细.腹环由前向后逐渐增宽,至12~13腹环时趋于等宽,腹环与腹环之间,在前半段连接紧密,在后半段有一定间隔.头部腹面正中为口,呈圆形,口稍上方两侧各见一对钩,钩几乎在同一平行线上.两外侧钩的正下方,头胸部后一节胸环上各有一个对称的大型感觉乳突,紧接的第一节腹环靠中线处有一对呈对称的大型感觉乳突,腹环数目由此算起共29个腹环(末端有2个腹面未连接的不完整腹环不计算在内).若虫全身布满类圆形的感觉乳突,但在头部背面与末节腹面未见有此类乳突出现.末端腹面有一块状隆起上可见肛门开口.参照文献,暂将该若虫定为串珠蛇舌状虫(Armillifer moniliformis)的若虫.PCR测序后获得18S rRNA部分基因序列,长度为1 836 bp,提交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为HM048870.种系发育树显示其与尖吻蝮蛇舌状虫(A.agkistrodontis)和腕带蛇舌状虫(A.armillatus)构成自展值为95%的分支.前两者又构成一个独立的自展值为75%的分支.结论 自食蟹猴体内分离的蛇舌状虫属若虫暂定为串珠蛇舌状虫若虫.

  • 蟑螂与人类疾病及其防制

    作者:赵凯

    蟑螂,学名蜚蠊,是医学昆虫中重要的种属之一.其生活史属于不完全变态,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蟑螂成虫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多数体长10~30 mm,呈黄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体长和体色因体而异,一般体表具油亮光泽.下口式头部,有一对发达的复眼,单眼-对(小而不发达),口器为咀嚼式.前胸发达,背板宽大而扁平,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有三对形状相同的爬行足,股节发达,适于疾走;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飞翔能力弱.腹部扁阔,分为10节,雄虫末腹板着生一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集度增高,卫生防制不足,我国蟑螂侵害日趋严重,与其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迅速增加.

  • 褐带皮蠊的研究与防制

    作者:郑剑宁;裘炯良;卢岳云

    褐带皮蠊的学名为Supella longipalpa Fabricius,同种异名为Supella supellectilium Serville[1].拉丁名直译为"有长长触须的"蜚蠊,因此,也有称其为"长须蜚蠊"[2];而其俗名Brown-banded cockroach,因其成虫翅膀或若虫虫体上均有明显的浅褐色带状横条纹而得名,也有称其为"棕带蜚蠊".由于褐带皮蠊适应性强,早已从发源地非洲大陆通过海运商船、货物等途径,迁移到南美、欧洲和南亚的港口城市,以后逐步扩散,现已几乎遍布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卫生害虫[2].在我国,除台湾地区外,目前尚未发现该种.但是,我国检疫机构已多次在入境船舶中捕获这种外来有害生物[3-4].因此,了解和掌握褐带皮蠊的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和防制方法等特点,对我们的防制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蟑螂诱杀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柏海;胡家鑫

    蜚蠊是世界性重要卫生害虫,俗称蟑螂.成若虫污染食物、粮食,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 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筛选及克隆分析

    作者:吴仕筠;汪世平;徐绍锐;钟飞;余俊龙;李文凯;曾少华;肖小芹;罗臣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 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不同虫期德国小蠊对四种杀虫剂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郑越平;于传宁;刘莉;黄茵;林孟华

    在长期的对德国小蠊的现场防治和监测工作中,我们发现德国小蠊若虫对杀虫药物的抗力明显高于成虫.为探究其原因和有针对性地调整防治措施,我们于2005年7-8月对现场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德国小蠊成虫(♂)、若虫的敏感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蝉蜕治疗风证举隅

    作者:邵利平;胡鹏;庄娅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面肌痉挛症,帕金森氏病。均具有震颤、抽搐等风证的共同特征,故属中医“风证”范围。蝉蜕为蝉蜕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具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之功效[1],笔者利用其祛风、解痉功效,治疗“风证”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