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作者: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吴宝华

    目的: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用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10 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 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常小荣;严洁;何军锋;李江山;刘建华;王超

    目的:比较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NTS)的差异.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以足阳明胃经"四白"穴为刺激点,并以同名经的"地仓"和"内庭"、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为对照,在刺激点上用手针施以捻转手法刺激30 s,在NTS寻找对来自体表刺激点有反应的神经元.结果:52只大鼠记录到资料完整的86个NTS神经元中,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含兴奋和抑制性神经元)为65.12%,而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分别为50.00%、46.51%、34.88%、31.40%.统计表明,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极显著地高于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后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P<0.01);针刺"地仓"和"内庭"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显著高于刺激"颧髎"和"四白"旁开点的有反应神经元出现机率(P<0.05).针刺上述穴和非穴区,NTS神经元主要是以兴奋为主.针刺"四白""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其兴奋性神经元频率变化率分别为(35.08±4.80)%、(28.25±5.46)%、(27.57±4.87)%、(20.02±4.23)%、(18.55±2.49)%,"四白"与各组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地仓""内庭"与"髎""四白"旁开点亦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与手太阳小肠经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比较,足阳明经穴与NTS的关系更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入在NTS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提示腧穴均有一定的特异性.

  • 针刺胃扩张模型大鼠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下丘脑室旁核相关神经元的反应

    作者:陈姝;雍春燕;陈恒;初晓;张超;谭程;叶兰;李江山

    背景:既往有关针刺对胃功能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多以外周神经为主,涉及中枢,尤其是高位中枢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对下丘脑室旁核胃相关神经元作用的影响。
      方法:运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在大鼠胃扩张的基础上,找出室旁核胃相关神经元,予以手针刺激“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各30 s,观察其对室旁核胃相关神经元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60只大鼠共记录到109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放电,109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中与胃扩张相关的神经元有56个,56个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对针刺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有反应的神经元个数分别是44,47,29,33,有反应的神经元出现的比例分别是78.57%,83.47%,51.79%,58.93%。结果表明下丘脑室旁核中存在同时对胃扩张刺激和针刺刺激起反应的躯体内脏汇聚神经元,且参与针刺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

  • 预见性护理在门诊采血晕厥中的应用

    作者:张静

    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强烈针刺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短暂性、广泛性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晕厥[1].它起病急、变化快,危害性大,如不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将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我科自2008年4月将预见护理应用到采血晕厥中,得到了满意效果.

  • SPECT联合穴位刺激在脑梗死病变中的运用价值

    作者:王军辉;陈亚玲;胡疏

    目的 探讨SPECT联合穴位刺激在诊断脑梗死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8例脑梗死性患者分别行基础状态下的脑灌注显像和神经穴位刺激状态下的脑灌注显像,运用感兴趣区技术(ROI)测定针刺前后病灶与正常部位脑组织放射量比值及放射量比值的变化.结果 21处梗塞灶针刺前后放射性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47处病灶针刺前后放射性比值具有一定的改变(0.01

  •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概述

    作者:王静

    埋线技术是应用一次性微创器械将生物可降解材料植入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线体对局部或经穴的长期刺激作用代替针刺刺激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治疗技术。埋线技术在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关于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却鲜见报道[1]。笔者从事针灸工作,临床上遇到一些穴位埋线不良反应的病例,并查阅近5年资料,将穴位埋线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几点粗浅的临床体会作一总结,希望引起同道重视,以期将埋线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