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林光武;嵇鸣;叶春涛;臧雪如;朱震方

    目的 探讨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32例老年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三维适行放疗前、后的临床及MRI资料,探讨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及其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介入治疗、术后复发、靶体积、照射剂量及分割剂量的关系.结果 (1)发生放射性肝损伤共24例(占75%),MRI上呈现与照射区分布一致的异常信号,其中2l例TIWI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呈轻度或明显强化,部分病灶边缘出现异常灌注征象;3例TIW、T2W均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无强化.(2)放射性肝损伤与照射剂量、分割剂量、照射靶体积明显相关,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介入治疗、术后复发与否等因素无显著影响.结论 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MRI上呈现与照射区分布一致的异常信号及强化特点,放疗靶体积、照射剂量、分割剂量与之呈正相关,随着靶体积、照射剂量、分割剂量的增加,发生机率增加.

  • Child-Pugh评分和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细胞癌患者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后肝损伤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罗欣;杨凌玲;王恺彬

    背景:Child-Pugh评分(CPS)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对肝细胞癌(HCC)的生存评估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CPS和ALBI评分对HCC患者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后诱导放射性肝损伤(RILD)和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2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接受SABR治疗的152例HCC患者,行CPS和ALBI评分,并比较两者对RILD和预后的价值.结果:152例HCC患者中,119例CPS-A级,CPS-B级33例;ALBI-1级60例,ALBI-2级86例,ALBI-3级6例.CPS-A级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优于CPS-B级患者(46.2%对15.2%,P<0.001),ALBI-1级?2级?3级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PS分级(HR=1.38,95% CI:1.18~1.94,P=0.008)和ALBI分级(HR=1.68,95% CI:1.32~2.03,P=0.003)是HCC患者五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4个月,20例(13.8%)患者发生RILD,ALBI评分预测RILD的AUC高于CPS(0.784对0.611,P =0.028),CPS-A级且 ALBI < -2.76的患者接受 SABR治疗后发生 RILD的风险小(2.4%).结论:ALBI评分能有效预测HCC患者在接受SABR治疗后RILD的发生和远期生存情况.

  • 早期肝脏放射性损伤病理组织学实验研究

    作者:黄文才;沈钧康;陈胜平;金德勤

    目的研究肝脏放射性损伤早期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成年家兔24只,采用40 Gy X线左侧半肝照射后,随机分为照射后第4、10天两个观察组,每组12只,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结果照射后第4天组12只家兔,光镜下肝脏无异常变化,从中随机抽出1只家兔电镜检查照射区肝组织见细胞器肿胀、胞浆空泡样变等超微结构水平改变.家兔肝脏照射后第10天未照射区肝组织无异常,照射区出现不同程度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改变,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水肿和细胞内胶原纤维形成、泡浆内空泡化、Disse间隙水肿等异常.结论肝脏在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光镜下早期病理改变以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为主要特征,更早期电镜下就可观察到细胞器超微结构水平的损伤.

  • 肝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胜平;吴浩荣

    目的研究移植肝细胞在放射性肝损伤(RILD)动物模型体内的代谢支持作用,评价肝细胞移植对RILD的疗效.方法用60Co照射实验大鼠肝区,总剂量40 Gy,一次性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制成急性RILD动物模型.4 d后将所有照射动物施行部分肝叶切除术(约切除2/3).以改良两步法分离同种属大鼠肝细胞,并立即将上述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经脾脏实质的肝细胞移植,移植细胞数为5.0×106;对照组经脾实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个月两组分别采血测血清清蛋白水平.术后2个月再次检测清蛋白,并做常规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检查,比较两组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动态观察两组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移植术后1个月,实验组血清清蛋白水平明显上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移植后2个月,实验组血清清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与对照组、本组1个月前的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移植后1个月和2个月两组动物死亡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RILD轻于对照组.结论同种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后,在RILD动物模型体内有良好的代谢支持作用,并可提高其短期生存率.

  • 三维适形放疗放射野布局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琴;张东成;董超;桂东;郝文胜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布野对放射性肝损伤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给予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DCRT治疗,其中36例采用多野,即≥5个共面/非共面照射野,另36例采用少野,即≤4个照射野治疗.处方剂量在35~60 Gy/8~30次,治疗后定期复查,根据肝功能情况记录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肝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少野治疗患者急性放射性肝损伤发生率为36.1%,显著低于多野的97.2%(P<0.01);少野治疗患者3级和4级晚期放射性肝损伤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多野的33.4%(P<0.01).结论 少野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可能减少放射性肝损伤发生率或减轻严重程度.

  • 细胞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在放射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周蔼斌(综述);周俊平(审校)

    放射性肝损伤(radiation-induced liver injury,RILI)是原发性肝癌及其他腹腔肿瘤放射治疗中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它制约了肿瘤区的放疗剂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疗效。研究发现RILI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相关。细胞因子通过启动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参与RILI各阶段的发病。

  • 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肝损伤

    作者:高东伟;于甬华

    一、放射性肝损伤―肝癌放疗关注的问题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37 000例,约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0%.手术是治疗PLC的首选,但是能手术切除的病例仅占20%~30%,非手术治疗在缓解肝癌症状和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放疗作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一种重要方式,过去因全肝耐受剂量的影响曾受到限制.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肝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吕东来;陆林;卢虎生;胡宗涛;秦峰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肝损伤(RIL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假设检验筛选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纳入研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在完成放射治疗后发生RILD 14例(35.9%);各类别单因素的假设检验提示肝癌患者的年龄和肝功能CTP评分与放疗后RILD的发生相关(P<0.05);进一步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5.72,P=0.020)和肝功能CTP评分≥6(OR:24.95,P=0.005)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发生RILD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RILD的研究,初步识别了肝癌患者接受放疗后发生RIL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日后制定治疗计划时减少RILD的发生,或建立适当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复方甘草酸苷防治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后肝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谭新劲;任丽;白光洪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防治原发性肝癌(P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113例PLC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3DCRT治疗,分割剂量为2.6 ~ 3.2Gy/次,总剂量为48 ~ 60Gy;治疗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100 ml/日,静脉滴注,疗程4周,再改为片剂口服,共2~3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后ALT和AST较放疗前均有所升高,但治疗组ALT(51.6±12.6 U/L)和AST (48.3±14.4 U/L)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2±19.9 U/L和73.8±17.8 U/L,P<0.01);治疗组发生放射性肝病(RILD)4例(6.5%),而对照组发生10例(19.6%),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能预防和改善PLC患者在3DCRT治疗后的肝损伤,降低RILD的发生率.

  • 3D-CRT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秀琴;郭武华;尚红娟;疏云;王洪云

    我国乙肝相关性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PLC)的80%,随着肝癌放疗地位的提高,放射性肝损伤倍受关注.为了探讨抗乙肝病毒治疗对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我们对部分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抗病毒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肝脏肿瘤适形放疗后其邻近肝组织损伤的CT表现

    作者:姜鹏;王义善;生梦飞

    目的对肝肿瘤适形放疗后的患者进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以发现其特征,为与适形放疗后病灶未控或复发提供鉴别依据.方法30例单发肝癌患者采用了适形放疗,36~48Gy/8~12次,1次/2d.1~3个月后开始CT复查.对TDF值≥90及<90时与CT影像学异常的关系进行四格表精确检验法统计学处理.结果15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10例中无强化6例,动脉期为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强化状态2例,早期至延迟期均强化2例.TDF值≥90与<90的放射剂量导致的CT影像学异常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肝损伤照射后高剂量区CT可表现为低密度,可出现强化,特征为进行性或持续性强化.当TDF值≥90时,容易出现CT影像学异常.

  • 益气活血健脾法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放射性肝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赵增虎;王明贤;刘秀芳;宁宇;李海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健脾法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对放射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入选49例Ⅰ-Ⅱ级放射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25例,采用益气活血健脾法组方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4例,单纯输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1疗程治疗后均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血清铁蛋白(S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ALT、AST、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ALT、AST、SF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健脾法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对放射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和生化改变

    作者:赵水喜;郑静晨;曹京旭;宁健;王迎选;付淑云;杨书明;赵卫东;布洁;穆晓峰

    目的观察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和生化改变.方法三维适形放疗9例腹部肿瘤患者.观察患者放疗前、后生化和肝脏CT影像改变.结果 7例患者CT平扫受照肝脏显示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2例合并脂肪肝患者照射区显示为界限清晰的高密度改变.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放射性损伤动态CT增强表现不同.患者疗后ALT、AST、AKP、GGT均较治疗前升高.结论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改变与肝脏原发疾病相关,肝功能改变与影像改变一致.

  • 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影像学评价实验研究

    作者:黄文才;李国雄;曾晓华;金德勤

    目的:探讨早期放射性肝脏损伤的99mTc-Phytate显像和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表现.方法:12只成年家兔,左侧半肝X线照射后第3、4天,行99mTc-Phytate显像SPECT和SPIO增强MRI检查,并进行病理分析.结果:99mTc-Phytate肝显像,家兔肝脏照射区核素摄取减弱呈放射性稀疏区;SPIO增强早期MRI,家兔肝脏照射区较未照射区呈高信号;特异性铁颗粒染色肝脏照射区吞噬SPIO颗粒的Kupffer细胞数量下降.结论:99mTc-Phytate肝显像与SPIO增强MRI均可敏感地检出肝脏照射后早期出现的网状内皮系统损伤,SPIO增强MRI对早期诊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 菲力磁增强磁共振诊断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自力;黄文才;李国雄

    目的 探讨菲力磁在肝脏急性放射性损伤磁共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成年家兔12只,于40Gy X线半肝照射后第10天,行肝脏菲力磁增强前后磁共振成像和病理学研究.结果 菲力磁增强前磁共振,家兔肝脏信号均匀.菲力磁增强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扫描分别检出11只、9只阳性家兔,肝脏照射区呈高或相对高信号改变.200倍光镜下,家兔肝脏照射区均出现不同程度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400倍光镜下肝脏照射区具有吞噬功能的Kupffer细胞较未照射区有明显减少.结论 肝脏在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早期病理以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为主要特征,菲力磁增强MRI是评价肝脏急性放射性损伤的有效手段.

  • 放射治疗后肝脏损伤的动态增强MRI表现

    作者:吕国士;许乙凯;陈斌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肝脏损伤的MRI表现及动态增强的强化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原发性肝癌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复查的患者,分别观察T1WI、T2WI放射性肝损伤区域的信号特点和动态增强的强化方式并计算其放射治疗后的间隔时间,对动态增强强化方式的间隔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平扫T1WI上,放射性肝损伤区域呈低信号49人次,平均间隔时间为(82±38) d,呈等信号5人次,平均间隔时间为(28±12) d;T2WI上,放射性肝损伤区域呈等信号8人次,平均间隔时间为(26±18) d,呈高信号46人次,平均间隔时间(98±43) d.在T1WI动态增强上,动静脉期无强化(Ⅰ型)10人次,平均间隔时间为(32±18) d;在动脉期轻度强化,呈低或稍高信号,静脉期有强化呈等或稍高信号(Ⅱ型)12人次,平均间隔时间为(92±35) d;动静脉期明显强化都呈高信号(Ⅲ型)32人次,平均间隔时间为(110±72) d,Ⅰ型与Ⅱ型、Ⅲ型的间隔时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型与Ⅲ型的间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放射性肝损伤因时间不同而呈不同的强化特点,推测是对放射性肝损伤动态演变不同阶段的反映,这对鉴别放射性肝损伤不同阶段有重要意义.

  • 放射性肝损伤动物模型CT反应与病理改变的对照研究

    作者:朱晓霞;陈龙华;吴德华

    目的 建立正常肝脏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了解放射性肝损伤多相CT反应类型与病理分期的对应关系.方法 家猪A、B、C分别在肝脏的右叶、右叶、左叶取75 cm3的范围给予立体定向单次剂量照射,单次剂量分别为40、40和30Gy.在照射后第42、56、133、168天行肝脏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测量照射区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放射性肝损伤的CT反应类型.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照射区肝组织,行电镜结构研究.选取与CT兴趣区相同的组织位点,行照射区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动物模型A、B、C分别在照射后第133、56、168天出现CT密度改变,动态增强CT扫描呈现三种反应类型:(1)平扫、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CT均呈低密度改变,此型的病理基础为放射性肝炎.(2)平扫等密度,动脉相高密度,门静脉相等密度,延迟相高密度,此型的病理基础为放射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并少量纤维化期的肝小叶存在.(3)平扫等密度,动脉相高密度,门静脉相低密度,延迟相高密度,对应的病理改变也为放射性肝硬化,以汇管区纤维化为主,残存较多结构完整的肝小叶,电镜观察照射区的肝细胞呈脂肪变性.结论 不同的CT反应类型对应放射性肝损伤的不同病理分期,对之进行观察总结,可指导临床对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作出正确评价;CT动态增强扫描可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 肝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损伤的MRI随访观察

    作者:刘英;陈龙华

    目的 此研究是通过MRI随访观察肝癌三维适形放疗之后的放射性肝损伤的表现.方法 52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实施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累计剂量:42~60Gy(52.00±7.07Gy),照射区定义为50%等剂量曲线分布范围.其中32例在放疗后3~15周,20例在放疗后4~36个月行MRI扫描.扫描包括平扫T1WI、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放射性肝损伤的表现.结果 放疗后3周~15周MRI扫描见局限性放射性损伤区域,平扫:T1WI呈低信号(n=28)或者等信号(n=4),T2WI呈等信号(n=12)或者轻度高信号(n=20).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增强或者明显增强(n=25)及无明显强化(n=7).放疗后4~36个月复查平扫时在T1WI呈低信号(n=20),T2WI呈等信号(n=2)或者高信号(n=18),内可见增粗的肝动脉(n=5)及肝裂隙(n=2).9例患者MRI随访观察发现,放射损伤区域体积逐渐缩小,在动态MRI扫描发现在动脉相信号轻度增强或者不增强,静脉相信号明显增强,延迟相仍呈高信号或者信号轻度衰减,增强强度高于早期(P<0.05).2例患者放疗后复发,MRI扫描发现:复发肿瘤平扫时与放射性损伤区域难以鉴别,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静脉期迅速廓清,呈现"快进快出"现象.而放射损伤区域增强扫描后在动脉期轻度增强,静脉期明显增强.结论 MRI可用来观察放射性肝损伤动态变化.

  • 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

    作者:陈大朝;陈龙华;金吴东;许乙凯;许鹏君

    目的 分析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5年10月我科的20例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资料,20例患者均因肝脏肿瘤接受过1~2疗程的三维适形放疗,MRI资料包括平扫与增强扫描,4例因疑肿瘤复发而经穿刺确诊为放射性肝损伤.结果 急性放射性肝损伤表现为与受照射区形态相似大片状肝水肿,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Gd-DTPA增强后动脉期无强化.慢性放射性肝损伤平扫T1WI为不规则片状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Gd-DTPA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CT评价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晓霞;陈龙华;吴德华;陈永清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65 Gy/4~28F/8~41 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CT,对比分析放射性反应区域与周围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阈值剂量.结果 CT观察到51.4%的患者出现了肝组织放射性反应.19.23%的动脉期增强CT及43.75%的平扫CT观察到与照射区一致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42.31%的动脉期增强CT照射区呈现高密度改变.第一次复查出现肝脏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平均为30.8 Gy.测量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3(P=0.041).动脉期增强扫描出现高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明显高于出现低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P=0.017).进一步随访动脉期增强扫描CT,肝组织放射性反应类型发生了改变,反应区域较前缩小.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出现不同CT反应类型所需的阈值剂量不同;CT观察肝脏早期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50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