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

    作者:裴学进

    大学新生(以下简称"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要经历生活适应,学习与心理适应,完成城市社会化、协调多种发展、消除自卑心理等三大方面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多数新生均会产生由上述适应内容(其中的1个或几个方面)引起程度各异的失落感和其他不适心理,其中以失落感为核心特征;极少数新生甚至因罹患其他身心健康问题而不能或难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心理学 医学 适应 学生
  • 初中生人格、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姬成伟;王芳芳;孙志华;王祝欣;任晓卫;杨名;秦玉

    目的研究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7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有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征,自责应对方式,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结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时既要采取综合措施,又要突出重点.

  • 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作者:尹小琳;何晓燕;罗书伟

    目的 探讨初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师生关系评定问卷"及"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调查重庆市2所初级中学一~三年级学生439名,进行师生关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师生关系上,消极情感、约束控制维度存在性别差异,消极情感、支持帮助、约束控制维度存在年级差异;消极情感维度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应对方式上,求助、发泄存在性别差异,问题解决、忍耐应对存在年级差异,各维度均不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师生关系对应对方式部分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回归效应.结论 师生关系影响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上关注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帮助其有效应对.

  • 杭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韩耀静;夏泳;谭忠林;莫亚莉

    目的 探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技校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杭州市某轻工技工学校一年级学生23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技校生积极应对方式低于常模,消极应对方式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积极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为EPQ-E、精神病性、EPQ-P、对支持的利用度;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为敌对、EPQ-N、性别、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结论 技校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较多采用消极应对,受个性特点、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影响有综合作用.

  •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及其测量工具的初步研究

    作者:周之良

    目的 构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研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为研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提供测评工具.方法 从大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实际出发 ,对专家、教师、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大学生样本(n=1 692),对问卷作因素分析和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 提出以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2个维度,自主管理、方法运用、专业兴趣、压力调节、求助倾向、信息利用、环境选择和知识转化共8个因素构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和成分;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ULAI)"信效度"系数分别为0.885 4和0.867 1.结论 ULAI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实际中应用.

  •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琴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梅州地区2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贫困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在主观支持、支持总分上差异有显著性;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因子与普通大学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自责、幻想应对方式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需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作者:王玲凤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小学儿童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小学生在受到挫折、面临压力时,采用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幻想和求助.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不等,总检出率为22.9%.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和压抑,其中解决问题对心理问题起负向的预测作用,合理化和求助的预测作用有正有负,自责、幻想、退避、转移注意、攻击和压抑起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

    作者:赵燕鹰;张东生;白波;吉如河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内蒙古大学375名新生进行学校适应能力和家庭环境状况的调查.结果男生的适应能力较女生强,家庭条件相对差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强;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与学校适应能力呈负相关.结论家庭环境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 苏州大学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作者:钱晶

    网络成瘾(Interner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成瘾者造成身心损害的一种现象[1].应对方式指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保护起重要作用[2].本研究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团体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参考.

  • 某师范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

    作者:傅安国;邓军

    目的了解师范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为贫困生的教育及心理卫生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师范院校优秀贫困生97名、一般贫困生147名、非贫困生120名进行测试.结果心理问题(以SCL-90≥160为界定标准)检出率为26.4%,其中优秀贫困生为26.0%,一般贫困生为29.2%,非贫困生为23.3%,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秀贫困生、一般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中的退避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秀贫困生、一般贫困生、非贫困生三者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秀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作者:曾天德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接纳问卷(SAQ)、应对方式问卷(CSQ)对高校贫困生154名进行调查.结果贫困生SCL-90各因子分和情绪缓冲性应付方式维度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SAQ总分及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和指向性应付方式维度得分均低于非贫困生.SCL-90因子分与SAQ总分及自我接纳因子和PO-CS分呈显著负相关(r=-0.243 9~-0.536 5,P<0.01),与自我评价因子呈负相关(r=-0.201 6~-0.390 1,P<0.05),与AP-CS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5 8~0.536 5,P<0.01).结论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 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作者:黄锟;陶芳标;高茗;李光友

    目的了解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发生率、应激强度以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市2所中专学校1 602名在校女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焦虑、抑郁症状的评定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生活事件评定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S),应对方式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评定.结果中专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46%,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92%.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方面的问题,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女生的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高于无明显症状者,其积极应对较少而消极应对的倾向大.应激量高、消极应对水平高的女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共存的检出率高.高年级、积极应对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是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中专女生抑郁、焦虑发生情况不容乐观,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较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智;杨军霞

    目的探讨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2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在应对方式上,各因子分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应对方式因子分与心理健康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高中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应对方式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上仍需要指导和帮助.

  • 曲靖市450名初中新生自我适应调查

    作者:李慧莉

    自我适应是指主体在环境变化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根据新的环境和角色要求,积极调控心理行为,接纳、认同新环境、新角色,个体在达到新环境、新角色的要求方面具有效能感,以及个体免于身心状态的消极体验.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人生中的一次转折,转折期的适应好坏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笔者在对初中新生入学适应的研究中发现,自我适应是入学适应中较难适应的一个方面.自我适应较差是造成入学适应整体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了解初中新生在自我适应上的变化规律,以使学校、家庭、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当前初中新生自我适应特点,以便使初中新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和学习,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自我 适应 心理学 学生
  • 福建医科大学161名毕业生总体幸福感和应付方式

    作者:杨金秋;姜小鹰;林大熙

    目的了解医科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和应付方式,为进一步开展医科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在校毕业生161名进行自评调查.结果本、专科毕业生在总体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各因子分上差异均无显著性,逐步回归分析中自责、解决问题和幻想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45.0%的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感到需要帮助,8.7%的学生感到将要精神崩溃.结论毕业生基本形成较成熟的应付方式,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心理指导,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毕业分配应激.

  • 新乡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紧张性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关系

    作者:李恒芬;姚丰菊;薛殿凯;赵瑞岭;刘安田

    目的探讨紧张性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依据.方法以新乡市3所高校607名一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简易应付方式问卷,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结果 607名大学生有心理症状,占14.99%;心理问题组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问题组消极应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积极因子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心理问题组SCL-90总分和消极应对因子分呈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紧张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深圳特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卓秀慧;洪琦;邓锦娥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自编的背景情况问卷对317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适应能力商数(ADQ)≥115的占51.7%.父母文化程度与ADQ及认知因子呈正相关.父母对孩子独立性培养的态度对构成ADQ的3个因子有显著影响.结论提供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注重于培养而减少包办,有利于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形成.

  • 大一新生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能力干预研究

    作者:郑新华;李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和现场自救互救常识掌握情况,为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平顶山市3所高校大一新生1500名,利用暴力恐怖袭击行为量表评价大学生相关应对行为,采用国内外权威相关试题库测试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专家现场演示等手段干预1年后重复上述评价和考核,比较干预前后结果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后大学生应对暴力恐怖袭击的个人准备行为得分分别为(13.11±5.79)和(27.02±13.71)分,信息寻求得分分别为(4.08±1.85)和(6.35±2.77)分,规避行为得分分别为(5.66±2.49)和(10.31±5.18)分,自救互救常识考核得分分别为(41.83±12.33)和(69.74±20.17)分,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8,25.71,30.46和44.50,P值均<0.01).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城乡、地区大一新生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常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行为和现场自救互救能力在干预前均不理想,科学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现实要求仍有差距,进一步完善干预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在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现状

    作者:韩旭;牟雅娟;王亚楠;李艳;毛亚杰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涉及传染病与食品卫生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破坏力和威胁性,一旦发生,除人、财、物受到损害之外,还会破坏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1].因此,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2-3],对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 大学生朋友间性话题沟通及其对性适应的影响

    作者:徐华春;李长松;郑涌

    目的 考察大学生与现实朋友和网友进行性话题沟通状况及其对性适应的影响,为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话题沟通频率问卷和性心理健康量表性适应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成都市3所综合性大学74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大学生对朋友进行性话题的沟通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性适应状况优于男生;大学生对网友(特别是异性网友)的性话题沟通对其性适应有消极影响,而对异性现实朋友的性话题沟通与性适应各因子均呈现正相关,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学生与不同类型朋友的性话题沟通状况与性适应状况有显著相关.应帮助大学生建立现实、健康和自然的异性沟通渠道,避免依赖网络进行相关沟通.

547 条记录 21/28 页 « 12...18192021222324...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