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大肠癌准确度的Meta分析

    作者:姜岩松;刘国祥;黄慧瑶;黄卫东;张歆;付文琦;代敏;石菊芳

    目的:对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检测大肠癌的准确度进行Meta分析。方法基于PubMed和Embase检索获得与大肠癌iFOBT筛查技术有关的文献共1197篇,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6月。终筛选出17篇文献。采用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效应值合并和异质性检验,对大肠癌筛查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推断。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把所有筛查者中均行肠镜检查定义为肠镜组,以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肠镜检查,并对所有筛查者进行随访定义为随访组,对不同亚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并以筛查结果判断方式区分定性组和定量组,对不同亚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17篇文献共有调查人数161502名,年龄范围是48~63岁。通过数据合并分析得到iFOBT筛查技术对于大肠癌的总体灵敏度为0.85(95%CI:0.79~0.89),异质性检验Q=59.67,P<0.001;特异度为0.93(95%CI:0.92~0.94),异质性检验结果Q=1722.53,P<0.001。亚组分析发现,在肠镜组和随访组iFOBT的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1(95%CI:0.73~0.87)和0.88(95%CI:0.81~0.92);特异度分别为0.92(95%CI:0.89~0.93)和0.95(95%CI:0.94~0.96)。定性组和定量组的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4(95%CI:0.76~0.90)和0.86(95%CI:0.78~0.92),特异度分别为0.94(95%CI:0.91~0.96)和0.93(95%CI:0.91~0.94)。结论 iFBOT检测大肠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 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阳性率的比较

    作者:杨海芸;戈之铮;戴军;李晓波;高云杰

    目的:比较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C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阳性率,以验证IFOBT筛查上消化道出血不具特异性.方法:2006-07/2007-03间连续选择我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患者206例,利用邻甲苯胺CFOBT和IFOBT同时比较两种粪便隐血试验的阳性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应结果.结果:IFOBT和CFOBT结果均与食管癌、胃癌的解剖部位及食管癌浸润深度无关,两者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与胃癌的大长径呈正相关(IFOBT:r=0.30,P=0.02;CFOBT:r=0.20,P=0.04);IFOBT与食管癌的大长径呈正相关(r=0.38,P=0.01);CFOBT在食管癌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食管磷状细胞癌抗原(SCC)的阳性率(47.43% vs 20.45%,P<0.05);两者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CA125,CEA和CA199的阳性率.CFOBT检测胃癌、食管癌、返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率均高于IFOBT(50.88% vs 35.09%,47.73% vs 29.55%,18.00% vs 6.00%,60.00% vs 41.82%,均P<0.05).I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总阳性率低于CFOBT.结论:IFOBT粪便隐血试验不适合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可能对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具有相对特异性.

  • 粪便隐血试验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

    作者:周慧;杨海芸;牟姗;王琴;施蓓莉;顾乐怡;杭瑛;倪兆慧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粪便隐血阳性的发生率,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检测2007年03月~2007年06月于我院肾脏科就诊的176例CK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的临床、生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180例正常对照组IFOBT阳性率5%,CK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3.236,P<0.01).CKD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105.59±27.03)g/dl vs (121.00±25.62)g/dl,P<0.05],血沉[(59.77±32.91)mm/h vs (9.54±3.21)mm/h,P<0.05]、血肌酐[203.75(74.50~567.25)μmol/L vs 68.00 (45.00~95.00)μmol/L,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CKD组中,IFOBT阳性的患者与IFOBT阴性的患者相比,年龄大(P<0.01)、血沉升高(P<0.05)、C反应蛋白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P<0.01)降低.IFOBT阳性患者血红蛋白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降低,血沉、血磷、iPTH随GFR下降而升高.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GFR(r=-0.191,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对CKD患者IFOBT阳性的30例患者行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癌2例(6.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1例(36.7%),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4例(13.3%),出血性肠炎9例(30%),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13.3%).结论:CKD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随着患者GFR的下降,发生病变的几率升高.而IFOBT是可行有效地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上海市嘉定镇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模式的效果评价

    作者:汤伟琴;罗纯薇;陶琼英;陆菊萍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镇社区居民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大肠癌筛查的效果.[方法]采用常态化门诊主动筛查和集中式被动筛查两种方式,对符合筛查条件的居民开展大肠癌危险度评估和2次大便隐血检查,对初筛阳性者通知其肠镜检查,掌握动态,做好追踪随访,并对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纳入肿瘤人群管理.[结果]4455名参与大肠癌筛查居民中采取门诊筛查的居民占30.75%,被动筛查的占69.25%;女性占58.38%,男性占41.62%;年龄分组以50~69岁居多,占87.70%.初筛总阳性率为20.97%,两种筛查方式相比,门诊主动筛查的初筛阳性率高于被动筛查(P<0.01);肠镜检查顺应性方面,门诊主动筛查的肠镜检查率远高于集中式被动筛查(P<0.01).通过肠镜检查发现,门诊主动筛查组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高于集中式被动筛查(P<0.05).[结论]建立以门诊主动筛查为主,集中式被动筛查为辅助的筛查模式,能充分发挥大肠癌筛查的整体作用.

  •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血癌胚抗原检测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作者:赵燕颖;秦国涛;颜波群;郎轶萱;曹霞;李祺;孙远杰

    目的 探讨以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与血癌胚抗原(CEA)检测为主要方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按易感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组,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CEA、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 依据问卷调查将6 997例研究对象分为大肠癌低度危险组(n=4 551)、可疑组(n =2 085)、高度危险组(n =361).3组iFOBT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共检出早期大肠癌6例,其中高度危险组5例,可疑组1例.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分为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炎、正常组,结肠癌组iFOBT、CEA结果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OBT可以作为早期大肠癌筛查的主要方法,iFOBT和CE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 粪便DNA与粪隐血试验机会性筛查大肠肿瘤的比较研究

    作者:钟选芳;肖丹;许岸高;甘爱华;张晓慧;余中贵;黄文峰

    [目的]探讨粪便DNA检测在大肠肿瘤机会性筛查中的价值.[方法]进入筛查的人群中连续收集46例大肠癌(CRC)、60例大肠腺瘤(CRA)及30例正常粪便标本,采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粪便DNA突变情况,并与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比较.[结果]CRC组、CRA组和正常组IFOBT的阳性率分别为45.7%(21/46)、18.3%(11/60)和13.33%(4/30);CRC组、CRA组和正常组APC的突变率分别为58.7%(27/46)、20.0%(12/60)和3.33%(1/30),p53的突变率分别为65.2%(30/46)、25.0%(15/60)和0%(0/30),K ras的突变率分别为60.9%(28/46)、23.3%(14/60)和0%(0/30),粪便DNA 3个基因联合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76.1%(35/46)、35.0%(21/60)和3.33%(1/30).CRC组、CRA组中APC、p53、K-ras基因单独检测的敏感性与IFOB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CRA组粪便DNA 3个基因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CRA组粪便DNA 3个基因单独和联合检测大肠肿瘤的特异性均高于IFOBT,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DNA联合检测大肠肿瘤的敏感性高于IFOBT,提示粪便DNA检测可能是更适于机会性筛查大肠肿瘤的无创性筛查方法.

  •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预测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的意义

    作者:周慧;牟姗;杨海芸;王琴;施蓓莉;顾乐怡;杭瑛;倪兆慧

    目的 探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及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176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和1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随访4.5年,分析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并以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或死亡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高于健康对照组5.3%(x2=13.236,P< 0.01).与IFOBT阴性的CKD患者相比,IFOBT阳性的CKD患者年龄较大[(62.030±15.544)岁比(48.660±19.018)岁,P<0.01]、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71.800±31.657) mm/h比(57.210±32.712) mm/h,P<0.05]、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6.230 (3.000~14.148) mg/L比3.000(3.000 ~6.833)mg/L,P<0.05]、Scr明显升高[419.100(103.200~546.625) μmol/L比175.100 (68.150~462.950) μmol/L,P<0.05],而血红蛋白[(97.970±20.590 )g/L比(107.170±27.988)g/L,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11.400 (8.671~53.544) ml· min-1· (1.73 m2)-1比35.274(10.961~82.145)ml·min-1.(1.73 m2)-1,P<0.01]显著降低.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eGFR(r=-0.20,P<0.01)呈负相关;与Scr呈正相关(r=0.171,P<0.05);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OBT检测值、eGFR和红细胞沉降率是CKD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IFOBT检测值>100 μg/L是影响CKD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粪便隐血阳性是影响CKD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是可行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